高校生命科学相关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融入教学过程初探
2020-02-27杨锋利罗国荣梁明霞杜保国
杨锋利,罗国荣,梁明霞,杜保国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1]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必须回答好的根本问题。为此,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在理念和行动上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3]
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如何响应习近平同志“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号召,深入挖掘生命科学相关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既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润物无声地激励、影响学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和必须面对的挑战,也对长期以来只注重专业知识讲授的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本文以绵阳师范学院生物、园林、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的生命科学知识教育为例,对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探析。
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生命科学
(一)辩证唯物主义在生命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众多高校在开展生命科学等相关课程教学时,往往只重视对相关课程中自然知识内容的讲解,而忽视了该学科的哲学特性及其所渗透的思想政治元素[5]。德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首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然社会中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对其深刻理解与领会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前提,辩证唯物主义加深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使得生命科学得以迅速发展[6]。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在现实中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7]的认同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充分挖掘生物科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德育因素,寓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于生命科学教育中,是时代的呼唤,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8-9]
(二)辩证唯物主义在生命科学相关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生命科学作为一类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探究自然界生物客观存在的科学,其本身就充满辩证法的思想。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的过程就是认识真理的必经之路,其科学研究的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最好体现[10]。同时,生命科学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都是在与形形色色唯心论作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11]。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有机生命的发展更加包含着矛盾。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生命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组成生命的物质都来源于无机自然界,而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任何一种物质都不能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观象。这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11]。比如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但是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所谓“具有正确结构”的蛋白质,才具有生物学功能。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在不停地运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且都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11]。生物和生存环境之间也存在着辩证关系,生物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依靠环境供给物质和能量,受到环境的限制;而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环境的物质状态,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变化[6,11]。生物的某些代谢产物也具有两面性。比如,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而高浓度生长素则抑制生长, 甚至杀死植物;适当浓度的活性氧通过调节离子通道、受体、酶以及转录因子的活性和改变细胞氧化还原状态,进而参与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而高浓度的活性氧对细胞具有毒害作用[12-13]。植物在干旱、高温等逆境条件下,会通过调节气孔的导度来减少水分丧失。然而,气孔关闭会导致光合作用的底物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光合作用减弱,光合产物的合成和运输受抑制。又如,讲解植物生理的“源-库”理论时,可以借用“调整产能”的例子。当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产物大于生长和抵御各种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时候,就会将光合产物储存在各个器官;而当在不利条件时,这些储存的代谢产物又可以作为能源物质,维持生长所需。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植物乃至其他生命现象。关于生命科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例子还有很多,有待广大生物学教师进一步研讨[14]。
在高校园林教学和我国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建设中,同样需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早在1998年,钱学森就提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考察我国的城市科学和建筑学”[15]。他指出,环境和发展是21世纪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中国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们一定要把握住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主题。国家园林城市是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就需要辩证地平衡美化效应与生态和谐、自然资源与人造景观等之间的关系,在选址、设计和植物配置中做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设计境界,打造理想居住环境。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就是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并展现实践指导力量的重要典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语道破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看似此消彼长、实则相互增进的关系,不但从思想上指明了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为我们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还为我们在行动上做好“两山转化”,实现“两山共赢”提供了科学方法,指明了正确道路。
二、生态文明理念与生命科学教育
(一)生态文明理念在生命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
生态文明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16]。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如何不造成生态恶化,维护生态的自然平衡,甚至实现生态的优化,偿还过去快速发展对生态消费过快的旧账,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重大问题。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和普及有助于解决这一迫切问题[17]。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提到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样的战略高度[18]。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全面、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基本方略。作为生物、环境和园林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是新时代人才的必备条件。
生态文明思想对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类专业的大学生尤为重要。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的课程标准中, 明确强调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而如何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是广大专业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生态文明理念在生命科学相关课程教学中的融入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美好生活的研究既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向度,还有生态和生态权益的向度[19]。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科学论证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和指导意义[20-21]。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在高校生物、环境和园林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中,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理念可以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生态学、植物学、树木学、植被恢复、植物配置和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课程中。很多生物类课程是与生态文明紧密相关的自然科学。如在讲授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内容时,可以基于"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由自我意识向生态意识转变,由被动行动向自觉行动转变,并通过观察比较、合作讨论、情境探究、举证辩论等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2]。另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在讲授相关内容时,亦可实时加入生态文明相关知识。
以往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多注重观赏效果和艺术效果,而对于生态效应考虑得相对较少。在今后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美化效果和生态效益并重,建设生态园林。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广大园林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生态文明的知识和理念,具有践行生态文明的内在动力。
三、爱国主义与生命科学教育
(一)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神核心,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构筑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决定祖国的前途和命运[23]。
(二)爱国主义在生命科学相关课程教学中的融入
在生命科学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生物学家在世界生物科学史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被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的神医华佗,对后世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的《本草纲目》的作者、著名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李时珍,著有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综合性农书《齐民要素》的杰出农学家贾思勰等等。在近代,有在金鱼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方面做出世界公认成绩的生物学家陈桢,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具有全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结晶;1981年合成核算,1989年成功诞生了试管婴儿。在当代,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我国首位本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发现了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亚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状况,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知识点,介绍我国相应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及科学家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0月21日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论留学人员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著名生物科学家饶毅,42岁时便任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就在他人生一步步走向了巅峰的时候,却在2007年果断放弃了美国前程,毅然回国创造“中国梦”。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153.3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432.32万人已完成学业;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到祖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
另一方面,我国虽然在生命科学方面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应用和生物产业发展等方面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与欧美等国家的差距。因此,爱国主义不是一味的民族自豪和盲目爱国,也应该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形势,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精神。
总之,增强专业教师授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做到“见微知著,溶盐于汤”[25],推动专业课教师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伟大实践中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当前尤其需要专业课教师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断强化课程思政的课程观,深入分析相关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掘专业知识点的思政内涵,并且通过教研室活动互相交流经验和体会,群策群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共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