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2020-02-27武健,陈吉*
武 健,陈 吉*
(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2.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00)
肠易激综合征起病以腹痛、排便异常为主,典型症状为腹痛、腹泻、便秘等,有着病程长、症状反复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普通人群发病率为10%,其中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2。IBS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目前没有明确的疾病预防措施,临床治疗中通常以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避免进食诱发症状的食物为主,绝大多数患者要通过限制饮食以预防或改善患者相应的症状。本文就食物因素和健康饮食管理在IBS患者的发病和治疗作用加以说明。
1 食物因素引发IBS的机制
IBS的发病机制复杂,饮食相关的胃肠道反应主要是由于食物刺激了肠道的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如辣椒素),或改变胃肠道传输功能、渗透压或分泌功能。IBS患者在餐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分析判断主要由于一下几个方面:
1.1 食物刺激
食物通过胃肠道时由于刺激肠道引起肠胃黏膜损伤和肠胃功能紊乱,导致患者肠道渗透压改变,是腹泻型IBS患者饮食相关症状的潜在致病机制,患者摄入食物到达肠道后对肠壁产生机械性刺激、或化学性刺激,导致肠粘膜出现上皮损伤、容貌间隙增宽;部分不易消化的食物(乳糖、果聚糖)的摄入对内脏高敏感型患者肠道产气更多,IBS患者的特点食物耐受低于正常人群;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调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微生态的失调同样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1]。
1.2 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也称食物变态反应。由于特定食物引起的身体某一组织、某一器官的强烈反应,患者在摄入食物时刺激机体内的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以致出现各种各项的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2],主要症状为恶心、吞咽困难、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个别患者还可能出现过敏性胃炎及肠炎、乳糜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IBS的食物过敏机制大致分成IGE介导(1型超敏反应)和非IGE介导,其中非IGE街道的过敏反应症状大多局限在胃肠道,较健康人群更为常见。
1.3 食物不耐受
50%~70%的IBS患者存在食物不耐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食物中化学成分、酶缺乏症、运输障碍及短链碳水化合物等因素引发患者多种疾病过程中的非免疫性行为。富含可发酵低聚糖、双糖、单糖、多元醇食物中含较多短链碳水化合物,小肠消化吸收不完全,而由于食物中缺少乳糖酶、果糖在小肠内吸收较少等原因而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从而产生食物特异性的LgG抗体,导致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目前的研究表明,LgG抗体饮食剔除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中效果显著优于患者自我排除法。
1.4 食物与肠道菌群
健康人群的机体内的微生物群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依存、制约,处于平衡状态,当收到药物、饮食、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免疫代谢紊乱,患者的肠道菌群出现比例失调或菌种性质的改变,从而导致肠道疾病的出现[3]。有相关研究表明,便秘型IBS患者肠道内拟杆菌、梭杆菌数量高于正常人群,双歧杆菌数量同正常人群比较差异不明显;腹泻型IBS患者肠道内拟杆菌、梭杆菌数量高于正常人群,双歧杆菌数量低于正常人群,随着现阶段核算测序技术的发展,使IBS与肠道特定菌群比例、失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望明确,可以更加优化对患者的肠道菌群调整方案,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2 食物因素引发IBS的临床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导致患者出现炎症性肠疾病,即使肠道感染消除,仍由于食物不耐受或食物过敏等原因使患者肠黏膜炎症发作频率增加。临床主要表现有长期反复腹痛、腹胀、腹泻,营养吸收不良,免疫能力下降,大多数IBS患者神经中枢失调,导致患者出现自主神经感觉异常,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等神经功能失调症状[4]。
3 食物因素引发IBS的诊断方法
3.1 皮肤点刺试验
皮肤点刺试验是利用注射器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掌侧皮肤、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患者对该过敏源过敏,则会于15~20min内在点刺部位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红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水肿、风团)等变化,观测点刺部位变化可以确诊患者过敏性疾病的存在,临床上皮肤点刺检查主要用来诊断食物过敏[5],可以对食物过敏引发IBS起到提示作用。
3.2 安慰剂双盲试验
临床中根据患者自述或怀疑患者由于特定食物诱发的肠易激综合征,可以采取限制此种特定食物后观察临床症状是否减轻,重新摄入此食物后患者的症状是否加重,确定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情况,目前是确定诊断食物不耐受、过敏的常用方法。
3.3 血清IGE检测
通过监测患者血清总IGE和特异性LGE对Ⅰ型变态的反应的诊断和确定患者过敏源。采用血清IGE监测可有效得知患者的食物过敏源,对过敏反应诊断价值较高,对寻找变应原也有重要价值,采用血清IGE监测对IBS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水平高于患者自我食物排除。
3.4 呼气试验(BT)
呼气试验是用以检测患者肠道细菌代谢各种碳水化合物生产氢和甲烷能力,可以间接检查患者乳糖消化不良及碳水化合物不耐受的方法,可用以研究病人的胃肠道症状。但由于不能鉴别氢、甲烷的含量增加原因,临床应用价值较低。
4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IBS患者为了缓解自身症状剔除可能相关的过敏食物及不耐受食物,可由于过敏原不确定等因素剔除多种食物后导致自身营养不均衡,身体免疫力下降,反复发作的病症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因此必须通过何丽的饮食管理,在保证营养结构均衡的前提下减少不良饮食习惯,提高机体耐受程度,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4.1 规律进食
一日三餐应当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可以减少胃肠负担,减少消化系统压力,促进肠道吸收消化功能的平衡,避免引起肠道系统紊乱,诱使IBS患者症状复发或加重,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饮食干预治疗,大部分IBS患者胃肠疾病发生频率、症状得到减轻、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研究表明,规律饮食及进食早餐是IBS症状的保护因素[6]。
4.2 食物禁忌
根据不同机构的《饮食习惯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问卷调查》结论中表明,IBS患者摄入刺激性食物(生冷、辛辣、油腻、牛奶、肉类)等食物会对胃肠产生机械、化学刺激,可以导致IBS患者不同程度上出现症状复发或加重的情况。出现肠道感染增加、肠道蠕动加快及长野分泌增加等一系列不良症状,从而诱发患者腹痛、腹泻等症状反复发作。
4.3 乙醇、咖啡、茶饮料
乙醇、咖啡、茶等刺激性饮品与肠道粘膜发生化学反应,增加肠道排气量,引发食物刺激性、食物过敏及食物耐受性肠胃症状,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医学界普遍认同,部分研究项目结果也证明,减少上述物品摄入可有效改善IBS患者病症。
5 食物因素引发IBS的治疗措施
5.1 饮食控制
现有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IBS患者症状与特定食物有关,合理调节生活方式和控制饮食可从源头上减少或缓解IBS症状,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中要确保患者依从性,严格按照IBS患者饮食标准排除过敏食物和不耐受食物,对常见的刺激性食物根据患者个人口味、喜好合理制定膳食食谱,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5.2 低FODMAP饮食治疗
由于中国的饮食结构较欧美国家复杂,在经过饮食控制干预失败的IBS患者可以尝试低FODMAP饮食,治疗持续4周,须在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延长低FODMAP饮食时限须密切关注营养不良的发生,如缺钙等;研究表明[7]低FODMAP饮食可有效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达到临床治疗效果,控制饮食仍然是IBS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为患者采用低低FODMAP饮食后,患者的大肠杆菌水平下降明显,趋于正常人群水平,具体作用机制原理尚不明确,可能于患者摄入的天然益生元有关。
5.3 益生菌治疗
益生菌与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达到减轻或消除患者不适的目的,从而减轻患者病症。目前临床上应用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益生菌调节患者的肠菌群平衡,但目前益生菌治疗IBS方法、疗效尚无“金标准”,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综上所述,食物因素是诱发IBS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药物治疗方式仅是解决IBS患者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状态受疾病影响很大,目前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膳食营养标准及减少过敏刺激性食物摄入减少或减轻患者症状是临床治疗IBS患者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