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断裂的院前急救对手术治疗价值研究
2020-02-27杨洋,王希
杨 洋,王 希
(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黄河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2)
本次研究以本院实施院前急救措施的时间点为分界点,通过对比分析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前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探究肢体断裂的院前急救对手术治疗价值,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选取为本院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本院120分中心接诊的44例肢体断裂患者,以本院于2018年7月实施的院前急救措施时间点为分组依据,将2018年1月~6月期间收治的未实施院前急救的肢体断裂22例患者归纳于常规组,该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占比59.09%、女性患者9例,占比40.91%,平均年龄区间处于(42.35±2.32)岁;将2018年7月以后实施院前急救措施的肢体断裂22例患者归纳为急救组,该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占比54.54%、女性患者10例,占比45.45%,平均年龄区间处于(42.35±2.32)岁;
1.2 方法
常规组在到达事故现场以后,对患者意识、生理状况、病症创伤程度等进行评估,在现场经简单包扎以后立即转送医院急诊科室。
急救组在到达事故现场以后,以常规组的急救措施为基础,对患者创伤类型进行鉴别,便于实施针对性的院前急救措施。主要有:
(1)补液:针对于肢体创伤较重,患者失血过多的情况,根据患者现场的出血量、体液损失量,在完成患者生命体征检测以后,建立静脉通路,根据患者失血量完成血浆、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的补液,保证患者体液循环处于有效状态,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1]。
(2)包扎:针对于患者肢体骨折情况较为严重,呈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情况,在到达事故现场以后,根据患者的肢体断裂类型,采用止血带加压止血,完成止血以后,包扎创伤部位并解除现有的医疗器械将其固定,必变在转运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二次损失。
(3)善后:针对于患者出现肢体断裂、分离;手指、足趾脱离肢体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现断指(趾)应当进行简单清洁后使用无菌布包裹,若离医院较近,连同患者一同送往急诊,若路程较远,第一时间联系最近的,具有医学保存断指(趾)条件的医疗机构,并迅速送往该机构保存,便于后续为患者开展断指重接的相关术式。若出现附近无具有断指保存条件的医疗机构,路程又较远的情况时,可以通过在保温箱中放置冰块,并将断指(趾)低温保存的方式进行保存,通过改变环境温度来降低断指的新陈代谢[1-3]。
1.3 评判标准
显效:患者从事故发生地至医院急诊科的转送过程中无二次伤害出现,患者急救成功,骨折部位愈合良好,生理功能恢复正常[4-7]。
有效:患者在转送过程中出现轻微的二次伤害,对抢救结果影响不大,且患者生理功能恢复良好。
无效:患者在转送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二次伤害,抢救效果较差,存在致伤、致残现象。
1.4 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中,数据统计软件采用SPSS 19.0,相关评分数据格式统一为,占比数据格式统一为(n,%),以t、x2进行结果校验。以P<0.05表示数据处理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治疗效果方面,急救组患者临床治疗显效率38.64%(17/44)[8-9]、有效率59.09%(26/44)、无效率2.27(1/44)相较于常规组患者显效率25.00%(11/45)、有效率61.36%(27/44)、无效率15.91%(7/44),组间数据差异显著(x2=4.9500,P=0.0261)。
3 讨 论
急救患者出现肢体断裂的影响因素与车祸、高处跌落、扭伤、外力创伤、锐器刺伤等有关[10-11],主要的表现为患者的肌肉、神经、血管、骨骼等组织出现断裂性、撕裂性的损伤,在上述生理祖组织出现以后,患者血液、组织液等会不间断的流出,若急救措施未能及时实施,可能会影响到患者机体供血、供氧,并且可能对患者的部分生理系统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在治疗效果方面,急救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相较于常规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证实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对于患者生命安全的保证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出现肢体断裂现象的患者,在急剧过程中,根据患者病症情况实施必要的院前急救措施[12],在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的方面,提升治疗质量,尽量保证患者的生理机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