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伸旋转整脊手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20-02-27陈振海
陈振海
(松原吉林油田医院康复医学科,吉林 松原 138000)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肢及手指麻木,颈肩部位及背部放射性疼痛等,对日常生活影响严重[1]。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采用药物、推拿按摩、牵引等综合治疗方案,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1年时间内收治共计64例该疾病患者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拔伸旋转整脊手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3月为本次研究起始时间,2020年3月为本次研究终止时间,研究样本数量共计64例,全部患者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组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等(n=32),研究组患者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38~69岁,年龄均值(45.69±5.6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范围为37~65岁,年龄均值为(45.54±5.85)岁,基线资料组间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颈椎牵引治疗,取患者坐位,颈部前倾,与躯干纵轴成角为10~30°,利用我院颈椎牵引机实施治疗干预,以患者体质量的10%-15%为颈椎牵引质量,如患者项背产生疲劳感,牵拉舒适度降低,需调整牵引质量。每日牵引治疗1次,单次治疗时间为20~30 min。
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为拔伸旋转整脊手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牵引治疗方案与对照组患者一致。拔伸旋转整脊手法治疗取患者坐位,颈肩部双侧肌肉进行弹拨揉㨰等手法按摩,使肌肉组织充分放松,重点按揉压痛显著部位。医师站立于患者身后,患者骑坐于椅子上方。医师身体略前倾,右前臂放置于患者颌下,对患者侧移横突及偏移颈椎棘突采用左手手指按压,完成操作后对颈椎拔伸旋转,如患者右侧存在固定感可停止操作,上述操作期间如产生清脆连续的弹响声,则治疗效果最佳。完成治疗后对患者左侧采取相同操作手法治疗,每日治疗1次即可,两组患者持续治疗时间均为10 d。
1.3 评价标准
评估组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临床症状为评估标准,指标包括显效(疼痛、麻木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颈部功能恢复正常,对日常生活无影响)、有效(疼痛、麻木临床症状好转,颈部功能改善,对日常生活影响轻微)、无效(不符合显效及有效标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32。评估组间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得分与疼痛程度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确保数据分析计算结果准确,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VAS疼痛评分指标(±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检验方法为x2,为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 果
评估组间临床治疗中有效率,研究组患者显效18例,有效1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30/32)93.8%,对照组患者显效1 4例,有效9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23/32)71.9%,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
评估组间治疗后VA S疼痛评分,研究组患者为1.04±0.23,对照组患者为2.15±0.76,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临床常见疾病,致病因素与神经组织压迫刺激、体液因子等有关,患者发病状态下神经根产生充血、水肿、炎症反应、传导特异性损伤等,主要临床症状为颈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眩晕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缓解疼痛、减轻刺激、位置脊椎生理平衡为主[2-3]。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经拔伸旋转整脊手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VAS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显著。中医理论将神经根型颈椎病纳入骨痹范畴,致病原因与风寒湿邪入侵、脏腑虚弱、劳损等有关,牵引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常规疗法,通过牵引治疗可增加椎间孔及椎间隙,带动后侧软组织伸展,本次研究中采用前屈位牵引属患者颈椎曲度改变的顺势牵引治疗模式,与疾病的病理特征相符,临床疗效显著。拔伸旋转整脊手法可调节椎动脉及椎间孔位置关系,也可调整颈椎小关节错缝,有助于缓解脊髓及神经组织受压,松解黏连组织,患者肌肉血管痉挛,使肿胀逐步消退,进而恢复颈椎正常生理功能[4-5]。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采用拔伸旋转整脊手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可发挥二者协同作用,缓解疼痛,调节颈椎生理功能,其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牵引治疗。
由此可知,拔伸旋转整脊手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