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婚宴仪式的变迁
——以成都九零后为考察对象

2020-02-27袁海慧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婚宴礼金变迁

袁海慧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仪式是人类学界最常关注的问题之一,关于仪式的探索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从最初关注神话和宗教仪式研究到以仪式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为主,再到注重仪式象征意义研究的历程[1]。婚宴仪式是仪式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息息相关,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一、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关于我国当代婚礼变迁的研究主要以婚俗变迁研究居多,关注的是中国婚礼仪式中一些习俗的变化。如赵芳芳编著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详细介绍了从传统婚嫁礼俗到现代婚嫁礼俗的变迁,传统的婚嫁礼俗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在的婚嫁礼俗则相对简单,包括议婚、订婚、登记结婚、选择婚期、置办嫁妆、结婚仪式等。张春燕和李风英在《关于中国当代婚俗变迁的思考》中明确指出当代婚俗突出的时代感、进步感,以及浓厚的传承性与地域差异性。崔杰在《中国近代婚俗文化的变革》中则关注到了婚俗文化的变迁,认为近代以来随着民主自由观念的不断深入,现代思想观念不断突破传统婚俗文化的局限性,平等、自由的婚姻观开始形成,通过对近代中国婚俗文化的研究,崔杰发现婚俗的变化直接折射出社会巨大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2]。此外,在关于婚礼变迁的研究中,我国学术界也关注到了婚礼变迁的原因,如李彪在《中国婚礼仪式的变迁与国家在场》中提出婚礼仪式的变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社会转型、时代更替与进步、人们观念的变革都是引起仪式变迁的原因[3]。目前我国对婚礼变迁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到婚礼消费仪式、城市和农村婚礼的个案研究等。总体来说,目前学术界对婚礼仪式变迁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在关于婚宴仪式变迁的研究上则多以城市或农村婚宴为研究对象,而忽视了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婚宴状况的关注。九零后是当前我国最具消费力的群体之一,他们的身上有很多新的时代特点,而他们的婚宴和过去八零后的相比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研究九零后婚宴仪式的变迁则能弥补这一缺憾。

婚宴仪式的变迁不仅体现出一个社会文化的变迁,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反映。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本文以成都的九零后为考察对象,从人类学角度出发研究婚宴仪式的变迁,既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从历史意义来讲,婚宴仪式是研究我国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上到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他们的婚礼都离不开婚宴。婚宴的举办既是接受祝福,也是社会对新人婚礼的承认。而成都地区在我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其婚宴仪式的变迁能为我们研究当地的社会生活史提供新的视角和材料。从现实意义来讲,当今中国的婚宴仪式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九零后的婚宴仪式极具个性又有新的时代特点,九零后婚宴仪式的变迁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理解这些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对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社会关系的演变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的变迁情况,笔者曾兼职过婚礼主持这一工作,在成都地区主持和参加了二十多场以九零后为主的婚礼,故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一些问题进行说明和探讨。

二、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的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中国婚宴仪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通过对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的考察,笔者将这些变化归纳为举办婚宴目的的变化、婚宴中婚礼形式的变化、新人角色的变化、婚宴参与者构成的变化、礼金意义的变化等。研究婚宴仪式的变迁不仅要了解其变迁表现,同时也需要理解其表现背后的原因和反映的问题。

(一)婚宴仪式变迁的表现

1.举办婚宴目的的变化

婚姻,是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的结合[4]。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举办婚宴的目的是为了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同时也是为了向外界宣布自己的喜讯并以此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举办婚宴有时也是一种声望和名誉的展现。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当前成都九零后举办婚宴的目的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还出现了通过举办婚礼以获取经济效益的倾向,且这种倾向当前已发展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通过举办婚宴获取经济效益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直接收取高额礼金;第二种是缩减婚宴支出。梁先生是笔者一位同学的父亲,目前居住于天府新区,他说不知从何时开始,周围兴起了一个新的现象,即邻里乡亲送来的请柬中会伴有几百块钱的红包,收到这样的红包时便要以双倍的数额作为礼金随礼①。新人通过这种方式可使礼金的收入翻倍,从而在婚宴中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王女士和李先生是一对九零后夫妻,他们的婚宴支出和一般情况有些许不同,王女士告诉笔者,他们的婚宴只花了置办酒席的材料费和婚礼场地的布置费②。婚礼“四大金刚”即主持人、跟妆师、摄影师和摄像师在婚礼支出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王女士婚礼中的跟妆师、摄影师和摄像师是她的同学和好友,所以在跟婚庆公司谈费用时便缩减了这笔支出。酒席是在家中置办的坝坝宴,各类食材及饮料都是自己采购,这便又缩减了置办酒席上的开销。另外,成都九零后举办婚宴的目的有时也包括拉近亲友、同事、领导间的关系,在这个层面来讲,举办婚宴也是人们提高自身社交的助力。住在双流区的董女士在婚宴上与多年未见的老友在相聚中祝福,与朝夕相处、共同奋斗的领导和同事在畅谈中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一些误会在婚宴的场合与氛围中得到了理解与沟通③。从上述几个个案中可以看出举办婚宴目的的变化折射的是经济发展对人们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婚宴功能的变化。在不同的场合,婚宴会随人们的需要而发挥出不同的功能,婚宴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2.婚宴中婚礼形式的变化

当前我国的婚礼形式主要分为中式婚礼、西式婚礼和中西结合式婚礼,而成都地区的婚礼形式亦包括这几种。笔者所指的婚礼形式的变化,主要是指相对于传统的中式婚礼而言,目前成都地区婚礼形式所发生的变化。传统的中式婚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也是中国婚礼习俗的集中体现。相传中国最早的婚烟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直到周代才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与唯美浪漫的西式婚礼不同,传统的中式婚礼古朴、礼节周全、喜庆热闹,有八音奏乐、坐花桥、拜堂挑盖头等风俗,其中还包含了一些古老的礼式,比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以及夫妻对拜,这些基本是传统中式婚礼习俗的集中体现和汇粹[5]。目前成都九零后婚宴中的婚礼形式多表现为中西结合式的婚礼。所谓中西结合式的婚礼则是婚礼形式中既有中式婚礼的元素,也有西式婚礼的元素。就礼服而言,在中西结合式婚礼形式中,新娘的礼服不再以红色为主,而是以白色的婚纱为主;而新郎的礼服则不再是红色的长袍马褂,而是黑白搭配或蓝白搭配的西装。就婚礼进行时的流程而言,中西结合式婚礼除融合了很多西式婚礼的环节外,如求婚、宣誓、新人互换戒指、倒香槟等,也保留了很多中式婚礼的环节,如新人为父母敬茶、鞠躬、新人间的交杯酒等。此外,九零后在举办婚礼时,新人的伴郎伴娘也不局限于西式婚礼中的只由一人担任,而是由新人双方亲近的朋友们组成伴郎团和伴娘团。

3.新人角色的变化

以前新人的婚宴大都由父母操办,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年轻一代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新人在婚宴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人的角色不再从属于父母和家族,而是发挥着主体性作用。成都九零后中经济实力较强的,婚宴大都由新人自己操办,无论是婚宴日期和场所的选定、嘉宾的邀请、婚礼的形式等大都是新人自己说了算。当然,新人的父母也会参与其中的一些环节,但他们只是给出一些建议和提供一些帮助,具体的事宜,还是会让新人自己决定。笔者曾担任过成都地区罗先生和杜女士二人的婚礼主持人,罗先生出生于九零年,杜女士则出生于九三年。他们告诉笔者,由于父母体弱年迈,故在筹办婚礼的过程中大多事务都由自己亲力亲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婚礼理应自己来忙,父母养育自己几十年不容易,不忍再让父母为自己操劳④。

4.婚宴参与者构成的变化

在过去的婚宴中,新人双方邀请的嘉宾多是自己家族的亲人和朋友,同时也包括一些乡邻。但在当前的成都地区,九零后的新婚宴席除了会邀请亲人朋友及邻居外,还会邀请自己在各个年龄段结识的同学、朋友、老师、领导和同事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婚宴参与者的构成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再像过去那样以单一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主,而是逐渐以朋友、同学和同事为主。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社交圈也会不同,对于嘉宾,从亲戚到朋友、同学和同事,随着年轻人交往圈的改变和扩张,婚宴仪式中也增加了许多新的成分,这些新的成分都与二位新人相关,随着二位新人交往圈子的改变,婚宴仪式中的嘉宾构成才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与双方的父母无关。这种变迁增加了不同群体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交往的频率,同时也促进了大家的情感交流。在罗先生和杜女士的婚礼中到场的嘉宾共有25桌,每桌8人,大概共200人。罗先生和杜女士说这些人里面除了自己父母两边的亲人朋友外,大多数都是自己读书时的朋友、同学,还有很多则是自己单位的同事和领导。笔者问大概关系到什么程度才会邀请单位的同事,他们回答说只要自己认识的都会邀请,和自己一个办公室、一个部门的基本都会来④。

5.礼金意义的变化

根据《说文解字今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6]4故从词源上来看,礼是所遵循的道德。《现代汉语辞海》对礼做了四种解释:第一,表示敬意、庆祝、纪念的行为或仪式,如祭礼(对神祗、祖先的敬意)、婚礼(对重大事件的庆祝与纪念)等等。第二,我国古代制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主要表现在诸子百家的“礼”文化上。第三,表示尊敬的态度、语言或动作,如赔礼、敬礼等。第四,表示尊敬、庆贺、怀念、感谢等而送出的物品,如礼物、礼金、彩礼等[7]687。礼物、礼金是中国传统之“礼”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的延续和发展。礼物是表示“礼”的态度、行为的实物形式,人们必须遵循在不同仪式场合中赠予礼物的规则。礼金,是礼物的货币形式,由于携带方便、清晰可计算等优势,它逐渐取代了实物形式的“礼”,成为主要的随礼形式。说起中国的礼金,笔者认为有必要谈一谈莫斯的《礼物》以加深我们对礼物、礼金的理解。莫斯是人类学界最早系统研究礼物的学者,其主要思想集结在《礼物》一书中,莫斯强调礼物经济与社会经济结构,在书中莫斯认为礼物的意义产生于其交换的过程中,而礼物的交换,主要有赠与收的义务性、超越性及不可让渡性的特征[8]。在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中的礼金是连接新家和嘉宾的重要纽带,它的意义并不只是礼金。在某种层面上来讲,中国的礼金也具有“交换”的性质,但交换的不再是物品,而是具有流通和购买功能的纸币及观念上的纸币(微信和支付宝转账等)。礼金在八九十年代兴起时是对新人的祝福,也有帮助新人顺利完成婚礼的意思,这时的礼金是具有“人情味”的,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途径之一。但对于现在的成都九零后而言,礼金的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嘉宾角度来讲,礼金有时成了人们显示财力的工具;从新人角度来讲,他们除了看重礼金的祝福意义外,更重要的是看重从礼金中获取的经济效益。在笔者主持和参加的婚宴中,有时九零后新人会因为礼金的多少而对嘉宾有不同的态度,而有的九零后嘉宾在随礼金时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资本和地位。

(二)婚宴仪式变迁的原因

通过对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变迁的考察,笔者发现这些婚宴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或是仪式的转变,或是仪式的消逝,但这些变迁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而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才产生的变迁过程。

1.经济发展和婚礼经济效益的驱动

改革开放后,成都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居民的收入也逐年递增,这就使得婚宴仪式的变迁有了经济基础。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成都九零后群体大都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他们或有知识,或有技术,这就促使了成都大部分九零后群体的经济独立。经济的独立促使新人在婚宴仪式中的角色发生转变,且更具有话语权。新人对婚礼形式的选择也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单一的中式婚礼,更加彰显新人的个性,新人对举办婚礼的支出也较为大方。此外,礼金可谓是一笔不容忽视的收入,不仅可以弥补举办婚礼的花费,同时还能使新人收获一定数量的资金。因此,经济的发展和婚礼中礼金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婚宴仪式发生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朱女士出生于九六年,是笔者的朋友,她去年在成都举办了婚宴,她告诉笔者,在这次婚宴中的礼金足以使她和老公支付他们车子的首付⑤。

2.消费观变化的影响

消费观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们对婚宴仪式的态度,包括新人对举办婚宴花费的态度和嘉宾对婚宴随礼的态度。以前人们的消费观是比较保守的,而九零后成长于我国经济腾飞的时代,他们对金钱的态度较过去有很大不同。同时九零后作为我国目前购买力最强的群体之一,他们的消费观更为开放,在对待婚宴仪式时既舍得举办婚宴,在随礼金上也较为大方。而现在成都九零后的消费观更是如此,他们在举办婚宴和随礼中最看重的并不是婚宴的花费,而是婚宴带给自己的幸福感。朱女士告诉笔者,她和老公并不特别在意举办婚礼和酒店选址上的花费,她说每个人一生只有一次婚礼,所以在花费上只要能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也并不是很介意⑤。

3.九零后社交圈的扩大

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的变迁与其社交圈的扩大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是体现为九零后婚宴仪式参与者构成的多样化;二是体现为其婚宴的宣传方式更简洁有效。一个人的社交圈总是跟经历有关。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聚集了许多在此求学、工作和打拼的九零后。这些九零后的社交圈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交通的发达和社交平台的丰富在不断地扩大。九零后的社交圈包括其亲戚、发小、朋友、同学、老师、领导、同事、顾客与因工作接触而新结交的朋友等,而这些社交圈则构成了九零后婚宴仪式的参与者。另外,目前九零后群体大都使用着QQ、微信和微博,他们在这三种社交平台上的社交圈十分广泛,亦可通过这三种平台宣传自己的婚期和婚礼,如当前成都九零后间流行的“婚礼纪”宣传方式,他们将自己的结婚照组合成一个相册在朋友圈进行转发,在相册中注明自己和另一半的名字,同时也注明自己结婚的日期和地点以便让大家知晓。朱女士告诉笔者,通过“婚礼纪”她的同学、朋友、同事等都来参加了她的婚宴,还说这比以前发请柬省事省力得多⑤。

4.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

成都九零后婚礼仪式的变迁还受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自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的交融也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化背景下,成都九零后接触到的西方文化更多,他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穿上洁白的婚纱嫁给最爱的人成为了众多女孩的梦想,在婚礼中宣誓和交换戒指也让九零后新人觉得婚礼庄严而神圣。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成都九零后婚礼仪式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在婚礼仪式中,依然有体现孝道的敬茶和鞠躬仪式。此外,结婚典礼结束后,新人也会给每一桌嘉宾敬酒。因此,成都九零后新人大都选择举办中西结合式婚礼,这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体现。

三、对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变迁的思考

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的变迁是人们对时代发展变化的反映,它蕴含着九零后们对所处时代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他们在这种认知基础上的行为方式。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的变迁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

(一)如何让婚宴更具中国味道

传统的中式婚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也是中国婚礼习俗的集中体现。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九零后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对一些基本的中国文化也不了解。在笔者主持和参加过的二十多场婚宴中,没有一对新人选择中式婚礼,此外,他们中有些人并不知道中式婚礼的礼仪和特点。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9]。因此,在经济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让人们的婚宴仪式更具中国味道,如何使九零后这一群体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则成为了婚宴仪式变迁这一社会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

(二)礼金意义:保持现状还是重塑

在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中,礼金已不再是单纯地表示对新人的祝福和承认,而是成为了其资本炫耀的方式。此外,新人接纳礼金也不仅是表示接受祝福,更多的是追逐礼金带来的经济效益。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中礼金意义的变化,是当地九零后金钱观和人情观变化的表现,它反映出九零后这一群体在经济发展和信息发达环境下以金钱衡量人情的淡漠人际关系。此外,九零后婚宴的参与者不仅包括九零后,还有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礼金意义的变化可以说给每个年龄段的人们都带来了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彭女士告诉笔者,她家一个月随礼平均有三次,其中婚宴至少一次,每次的礼金不少于六百元,一个月光是随礼都会花费工资的三分之一⑥。曹先生今年二十四岁,他说每个月随礼的花费少则八百,多则上千,这对于一个刚刚在成都开始打拼的青年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礼金意义的变化该持何种态度呢?是保持现状还是重塑温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礼金意义的变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礼金意义中单纯的祝福意义降低,其他意义上升,这是九零后群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压力和发展压力增大的表现,从礼金中寻求经济效益或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具有降低自身压力的作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九零后自身素质提高、社会适应力增强时,对礼金的态度亦会有所转变。不仅如此,过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人情关怀必然会导致九零后人际关系模式的破裂,而这种破裂会带来他们对人情关怀的回归。综上所述,对于礼金意义的现状我们要保持警惕和反思,同时在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人文关怀的引导。

四、结语

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凝聚了人们的文化情感和人们的生活体验[10]45。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的变迁是这一群体对时代与社会现状的反映,也是他们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体验的表现。在消费观、社交圈、婚宴经济效益和中西文化交融的共同作用下,九零后婚宴仪式在婚宴目的、婚礼形式、新人角色、婚宴参与者构成、礼金意义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既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地方,也带来了如人情淡漠、经济负担加重等消极影响。我们要顺应促进社会发展的变化,警惕带来消极影响的变化,同时更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注重仪式凝聚文化记忆的作用。

注释:

① 笔者采访记录,成都天府新区梁先生口述,2019年2月25日。

② 笔者采访记录,成都龙泉驿区王女士口述,2019年5月2日。

③ 笔者采访记录,成都双流区董女士口述,2019年6月10日。

④ 笔者采访记录,成都新津县罗先生、杜女士口述,2019年1月4日。

⑤ 笔者采访记录,成都新都区朱女士口述,2019年1月4日

⑥ 笔者采访记录,成都武侯区外地务工者彭女士口述,2019年1月5日。

⑦ 笔者采访记录,成都武侯区销售曹先生口述,2019年1月5日。

猜你喜欢

婚宴礼金变迁
三部门出手制止婚宴餐饮浪费
礼金互免卡
礼金不算遗产 儿子未能继承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拿命赌来婚宴大餐
清潩河的变迁
婚宴爽约,宾客被索赔
论“非法收受礼金”的刑法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