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史·诸王世表》续补

2021-01-04王浩淼徐梓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明史长子王府

王浩淼,徐梓又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张廷玉《明史》承接诸多稿本,而诸稿本又借鉴了《明实录》和王世贞《弇山堂别集》[1],甚至还抄用了玉牒资料,来源可谓齐全而权威。然而,实际上诸书都有自己的弊端,如《弇山堂别集》虽然是较早利用考证方式和职务便利的条件记载诸王承袭信息的主要著作之一,但是由于成书时间大概在万历十八年(1498),相当一部分王府世系信息实际上只被抄录到万历四年(1484),而且漏记、错记、错算相当多。同样地,《明实录》的记载总体呈现由详到简再到无的趋势,造成万历以后诸王信息的大量缺漏或误载,因此关于诸文献的使用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再加上《明史》在借鉴过程中经常漏字、错字,如齿序中的“长”记为“一”,以及“长子”“第一子”与“一子”混淆等问题,更加重了《明史·诸王世表》的失误,因此很有必要对《明史·诸王世表》进行更加缜密的校勘和补证[2]。本文作为对《诸王世表》进行考证的续篇①,主要利用《明实录》以及地方志、何乔远的《名山藏》[3]、焦竑的《国朝献征录》等文献,结合现代学术成果分析宗室的行动轨迹,同时借助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关于时间和年龄的记载来推敲诸王的齿序、袭爵和死亡时间等是否与《诸王世表》内容相合,最后作出自己的分析或补充。为方便起见,本文主要按《明史·诸王世表》内所记载的王府顺序进行。

一、楚府(卷101《诸王世表二》②)

1.(永安)庄惠王季塾,懿简庶一子,正统二年袭封。成化四年薨。(第2609-2610页)③

按《明太宗实录》卷216言“命永安王孟炯长子季垺为镇国将军”[4]2160,《明宣宗实录》卷四十记“(赐)孟炯第二子名季塾”[5]983,朱季塾赐名在朱季垺之后,可见朱季塾年龄应更小,朱季垺应当是早卒,方以朱季塾为庶长子,而以庶第三子朱季壣为庶次子,《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二年册封时“(以)永安懿简王孟炯第二子镇国将军季塾袭封永安王”[6]594,可知朱季塾是朱孟炯的庶二子。

3.(通山)均鏼,庄简嫡一子…追封王,谥温惠;庄懿王英炊,端穆庶一子…万历九年薨。(第2612-2613页)

王世贞记载均鏼的谥号为“安惠”,《明武宗实录》卷136也称温穆王为安惠王子[7]2691,郭良翰在《明谥纪汇编》中也记载了朱均鏼在正德时期被追谥“安惠”[8]537。

根据《诸王世表》记载,庄懿王孙恭宪王朱蕴铉袭爵时间为万历七年,与朱英炊于万历九年薨相矛盾,此处万历九年当有误,学者梁曼容根据《明史》其他版本和《明神宗实录》等信息认为,万历九年实为万历元年[12]。但是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并未记载通山庄懿王薨一事,仍称其70余岁尚在,说明王世贞对通山庄懿王十分关注,《弇山堂别集》关于诸王世袭一般记载到万历三至六年,对万历元年发生的事情不可能不了解,如他记载了辽府长阳王朱宪焕在万历二年袭爵,以及庆惠王在万历二年去世,而对万历三年及以后之事则较少或不再叙述,因此此处不能仅凭《明实录》而做出“万历元年薨”这一论断,本文借此阐述自己的思考。《明世宗实录》卷45再次提及通山王在万历三年去世[13]1015,按照通山王府承袭的时间规律,我们发现前王薨到新王袭爵之间的时间差一直保留在三至四年,朱蕴铉在万历七年袭爵,那么前王(很可能就是庄懿王)去世的时间应在万历三年,同时朱蕴铉去世时间也可以推测在万历二十七到二十八年之间。而《明神宗实录》关于万历元年去世的通山王当是永安恭顺王朱英焌,正好在其子永安荣惠王袭爵前三年,误记在通山王府上而被诸《明史稿》本承袭。

王世贞记载端僖王薨年58岁,通过计算,其出生时间为1446年,这比薨年为39岁且在弘治十三年去世的安惠王出生年龄还要早16年,而且端僖、庄定二王之间的时间差长达43年,显然不可能。按照薨、袭的时间差为三年来看,端僖王去世的年龄很可能是嘉靖二十七年的前第三年,即嘉靖二十四年,如此则端僖王在安惠王出生后的第26年出生,符合父子年龄条件要求。通过这种方法,下文庄定王去世时间当在万历八年左右,恭懿王子朱华塇去世时间当在万历三十六年左右。但这些仅为笔者的推断,如有更确切的资料说明本推论有误,还望方家指正。由此可见,江夏王府中所谓“本年薨”的记载皆有误。

二、鲁府(卷101《诸王世表二》)

鲁府在各大文献中的齿序排列最为特殊,如《明史稿》承袭《弇山堂别集》的记载,呈现先嫡后庶顺序的排列格局,与《诸王世表》以齿序排列的特点相违,为此《明史稿》《明史》还在极力掩饰这种因嫡庶排列不当造成的错误而改变了薨年,造成了明显的嫡庶排列不当(可以根据册封时间来看),而且薨年的记载错误也比比皆是,尤其在鲁靖王、庄王诸子的齿序记载上。不仅如此,《明实录》在记载鲁府同样也出现了矛盾情况,前后称呼不协调,除了普遍的“第X子”“长子”用法外,在许多时候也将嫡与庶排列分明,这很可能是注重礼制的山东鲁、衡府极为看中长幼尊卑的界限,在呈上的宗室名册中将嫡庶分别列开。但是作为明史研究最为权威的著作之一,《明史》在记载上必须保持统一的格式,因此采用以长幼为主的嫡庶混排格式列出各诸王的齿序十分有必要。

1.鲁靖王诸子齿序

现按《明实录》,同《明史》对诸王的去世时间和《弇山堂别集》关于诸王薨年的记载相互对照,可以得到鲁靖王诸子的出生时间:(1)两份文献资料关于鲁惠王的信息相同,死亡时间1473年(成化九年)减去薨年63岁得出生时间1411年(永乐九年);(2)按《明史》,巨野王府薨、袭的时间差大体为三年,因此《明宪宗实录》关于巨野僖顺王死亡时间的记载应较为准确,现从《明实录》,其死亡时间1467年(成化三年)减去薨年52岁得出生时间1416年(永乐十四年);(3)邹平庄靖王的死亡时间大体稳定,《明英宗实录》记载他为天顺七年薨,薨年45岁,可得出生时间为1419年(永乐十七年);(4)在《诸王世表》中,作为庶四子的安丘靖恭王比庶五子的乐陵恭惠王晚封,这显然不对,现按照《明宣宗实录》的记载,安丘靖恭王的死亡时间1472年(成化八年)减去薨年62岁得出生时间1411年(永乐九年),与鲁惠王同龄,符合《明宣宗实录》中“庶长子”的记载[5]754;(5)根据《诸王世表》和《弇山堂别集》的记载,乐陵恭惠王的死亡时间1461年(天顺五年)减去薨年46岁得到的出生时间为1416年(永乐十四年),比同书对邹平庄靖王得出的出生时间(永乐十七年)要早,却被冠以“庶弟”的称号,且时间差为11年,显然矛盾,现根据《明实录》的记载计算,1470年(成化六年)减去薨年57岁可得出生时间为1414年(永乐十二年);(6)东阿端懿王出生时间大体稳定,其出生时间在1417年(永乐十五年)左右。现依照上面的年龄记载可得到如下新的齿序排列及相关信息(见表1)。

表1 鲁靖王诸子齿序更正表

从表1可以看出,《诸王世表》除了对鲁府诸王的部分去世时间记载错误外,对鲁府的齿序排列基本也依照先嫡后庶原则,违背了本表以尊卑为承袭顺序、以长幼为列表顺序的特点。关于本表的一部分结论,我们也能在实录中找到相应凭据,《明太宗实录》卷123载“鲁王肇煇第二子生,赐名泰堪”[4]1550,可见鲁惠王是第二子,《明宣宗实录》卷25也称朱泰野为第五子,朱泰塍为第六子[5]662,卷28称朱泰壆为第三子,朱泰墱为第四子[5]754。

2.鲁庄王诸子齿序

仿照鲁靖王诸子,本文继续计算鲁庄王诸子的出生时间,由于《明实录》的时间记载与《明史》《弇山堂别集》大体相同,因此计算出生时间就相当简便(见表2)。

表2 鲁庄王诸子齿序排名

由表2可知,尽管出生年龄可能会出现偏差,但是结合赐名、册封时间先后还是能大致得到庄王诸子的长幼排序,因此《明实录》对齿序的记载时而清晰准确,时而又模糊错乱,原因在于《明实录》在记载鲁府的齿序时所使用的方法本身就不统一,时而嫡庶单排,时而混排,《明史稿》《明史》因之。另外笔者发现在《明实录》中,滋阳、阳信往往被一起记录,鲁怀王和高密王往往被一起记录,可见每对的双方年龄上应大体相同,符合本表中的齿序排名。

3.(乐陵)当渿,宣懿嫡一子,成化九年封镇国将军。正德十五年卒。以子健概袭封。追封王,谥端简;裕穆王颐栈,恭僖嫡一子,隆庆四年封长子。万历十八年袭封。十九年薨。(第2630-2631页)

有研究者认为朱当渿是宣懿王嫡二子,其实并不准确,根据《明宪宗实录》卷115可知朱当渮为宣懿王第二子,而朱当渿为弟,即第三子[8]2236,在此以前宣懿王有长子当流,早卒,为此我们曾认为其是嫡子。而事实上,朝廷对于郡王嫡子的行为一般采取容忍态度而不会轻易换嗣,如楚永安王、崇阳王嫡子等,只有当嫡子继承后屡次犯罪,如荆王朱见潚、岷王朱彦汰,方有废黜改立的可能,而庶子之间在袭爵之前即换嗣的可能性极大,如韩悼王死后,朝廷舍弃其庶子而立其庶弟,可见相较于嫡子,庶子的长幼框架极为脆弱,当作为继承者的庶兄及其子稍有过,朝廷很容易以弟代之,故朱当渿很可能是庶三子。

根据《诸王世表》记载,从恭僖王在隆庆六年去世到裕穆王在万历十八年袭爵,之间的时间差为18年,一般王府内无特大事件,其两王间时间差不会超过三到十年,此时幼子也已弱冠,况且在隆庆四年就已满10岁而被册封为长子(此时其父未死),因此当有误。按《弇山堂别集》记载,作者在撰写世表时裕穆王已经袭爵,该著的世表信息一般截止在万历三至八年,因此裕穆王袭爵时间当在此段(很可能是万历三或四年)。

现结合所列的考证做鲁府乐陵王世表(见表3)。

表3 鲁府乐陵王世表(部分)

4.(高密)昭和王观煐,安简嫡一子,嘉靖十八年袭封。十九年薨。(第2638页)

根据高密王府薨、袭位的时间差为三年的规律,由于其子朱颐封的袭爵时间在文献中有记载,即嘉靖二十六年[15]208,因此昭和王去世时间很可能在嘉靖二十三年左右。按《弇山堂别集》关于安简王享年45岁、昭和王37岁的记载,可计算得安简王的出生时间为弘治五年,昭和王为弘治十七年,结果发现安简王在12岁生子,而如果是以昭和王在嘉靖二十三年去世,薨年37岁,那么安简王是16岁生子,大体符合生子年龄范围,现附于此。

三、蜀府(卷101《诸王世表二》)

(南川)王宾灠,安靖□二子,正德中封镇国将军。嘉靖中卒。(第2654-2655页)

据《明宪宗实录》卷222可知,安靖王有庶长子朱宾沕[8]3829,最终却由安靖王第二子朱宾灠之子承袭。按照爵位继承的规则,第二子如果能承袭,要么其作为嫡二子,当嫡长子去世后方以嫡子身份晋袭,要么是庶二子,当庶长子或嫡子早卒方可承袭。根据朱宾灠的长兄为庶子,而朱宾灠本身也被册封为镇国将军的信息可知,他应当是庶二子,原因在于嫡二子在袭爵上的地位远高于庶长子。长兄为庶子,次弟为嫡子,那么作为嫡子的次弟会直接被册封为世子而不会是镇国将军。又,《诸王世表》承袭《弇山堂别集》,称南川长子朱宾淴与子朱让檐早卒[1]615,根据清雍正六年所奉之《四川通志》卷29《帝王》称“安靖王……十一年薨,子宾淴卒,孙让樨嗣”[16],这就造成了南川王府第二代郡王继承人的身份出现了歧义,即无法得知是安靖王庶长子一脉承袭了王爵,还是庶次子一支,现附于此。

四、辽府(卷101《诸王世表二》)

1.(远安)贵燮,简庶三子,建文元年封。洪熙元年,罪降庶人。成化二年卒。不准袭。孙恩铋照长阳王例袭封。宪宗以贵燮犯不孝罪,非长阳王比,不允,除。(第2697-2698页)

远安辅国将军豪鍪嫡长子恩铋上请袭封事在弘治十六年七月,在任皇帝为孝宗[14]3736。又,国除并非在恩铋请封之时,当朱贵燮被废时,其子不得袭爵已决定了郡国被废除的结果。

按《明太宗实录》,将远安王朱贵燮、巴东王朱贵煊革爵废为庶人应在仁宗继位之初,即永乐二十二年[17]116。

2.(益阳)庄懿王宪熽,荣惠庶一子,嘉靖三十九年袭封。万历十年薨。(第2701-2702页)

按《名山藏》记载,庄懿王死后,其子朱术域以媵妾之子降封奉国将军,国除[3]653。

按《明谥纪汇编》[11]536与《弇山堂别集》[1]622均记朱宠淹的谥号为“安懿”。

4.(枝江)悼怀王宠润,温穆庶一子,弘治十年袭封。正统十六年薨。(第2705页)

按,正统是明英宗年号,不可能出现在孝宗弘治年号后,因此有误。根据《明孝宗实录》卷13可知朱宠润赐名的时间是弘治元年四月[14]320,如果以赐名年龄按正常的5-6岁来算,根据《弇山堂别集》记载薨年为45岁,那么死亡年份是1527-1528年(嘉靖六至七年),如果是《明史》撰写手误,则尾数很可能偏差不大,即嘉靖六年的可能性极大。另一方面,枝江王府薨、袭时间差大体保持在二至三年,而朱致遲有明确记载在嘉靖十三年袭爵,如此按常理可推得朱宠润在嘉靖十至十一年薨。两者并集可得朱宠润在嘉靖六至十一年去世。

五、庆府(卷102《诸王世表三》)

1.庆靖王诸子齿序

按《明实录》对于庆康王、真宁庄惠王、安化惠懿王的齿序排列不一,《明英宗实录》卷54称真宁王和安化王是庆世子朱秩煃的哥哥[6]6037,而《明太宗实录》卷236却记载庆康王是嫡长子,真宁庄惠王为第四子,而安化惠懿王为第三子[4]2263,此后的几次记载均以安化在前、真宁在后的方式,而其他文本诸如《宁夏新志》等多仿同于《明史》。《明宪宗实录》卷210记载,真宁康简王朱邃垿上奏,认为自己的父亲庄惠王是庆靖王长子,请求庆怀王死后能够让自己承袭亲王爵,朝廷下敕称庆康王虽为第四子,但为嫡出,真宁庄惠王虽为长子,乃庶出,嫡庶有分,此前真宁庄惠王在正统四年也以自己是长子请求进封而被英宗所斥(值得注意的是,正统四年,振宁、安化二王皆未去世),现要求朱邃垿不许妄奏[8]3679-3680。可见由于靖宁王在当时早薨,真宁庄惠王于是成为长子,但仍是庶二子,《明英宗实录》《明宪宗实录》均有记载,相互结合可以确定无误,那么安化惠懿王是庶三子,庆康王则是嫡四子,现以出生时间为证(见表4)。

表4 庆靖王诸子齿序更正表

计算出生年龄时,《明史》对靖宁、真宁、安化、岐山嗣王的死亡时间或不记载,或记载失当,但我们仍可以利用《明史》和《弇山堂别集》的记载来计算他们的出生时间,关于安化惠懿王的信息,两书记载不同,但得出的出生时间是一致的。又用《明史》的记载来计算除靖宁以外的其他诸王的出生时间,从中我们发现真宁和安化二王确实比庆康王早生,当是其兄,也确定真宁康简王朱邃垿请求进封为庆王所驳斥之事的真实性。

2.(靖宁)□□王秩燽,靖庶二子。封后薨。无子,除。(第2717-2718页)

按《明太宗实录》卷236可知,朱秩燽被册封的时间为永乐十九年[4]2263。同书卷243记载朱秩燽于次年去世[4]2297。

按明实录均载“静宁”,查陕西行省下有静宁州,属平凉府,领县一[2]1005,则“靖宁”当为“静宁”之讹。

3.(寿阳)僖宪王倪爋,端懿嫡一子,嘉靖三十二年袭封,万历四年薨。(第2722-2723页)

按《明世宗实录》卷409可知僖宪王袭爵时间在嘉靖三十三年四月[10]7131。按僖宪王去世时间与其孙(长子早卒,其孙于万历四十六年袭爵)袭爵时间的时间差长达43年,显然有误,根据《明神宗实录》卷519可知僖宪王去世时间当在万历四十二年以前[13]9789,一般万历以后朝廷给郡王追谥时间是在其去世后两年左右,所以很可能是《明史》衍“十”字,当为万历四十年薨。

现结合所列的考证作庆府寿阳王世表(见表5)。

表5 庆府寿阳王世表(部分)

4.(华阴)端懿王倪焯,惠嫡二子,嘉靖四年封。万历十一年薨。(第2724页)

端懿王既然为庆惠王(嘉靖三十一年袭封庆王,万历二年薨)之子,其出生时间当在惠王出生之后的15年以上,但根据计算,惠王出生时间是1520年(正德十五年),嘉靖四年时惠王方6岁,显然有误。按《明世宗实录》卷489可知端懿王被册封的时间是嘉靖三十九年十月,很可能使者在四十年方到达王府进行册封,当是《诸王世表》错衍“十”字,且为惠王的嫡第三子[10]8145。

六、岷府(卷102《诸王世表三》)

(沙阳)□□王彦濎,端靖嫡一子,正德十四年袭封。十六年薨。无子,除。(第2744页)

笔者通过分析曾认为朱彦濎应在正德十三年或十四年去世,朝廷册命下而其已死,因此朱彦濎虽被认可袭封但是没有谥号(一般而言武宗朝去世的藩王皆有谥号),岷王在十四年奏请以唐年王第二子朱彦泓跨郡国支奉祀。笔者利用宗室5岁请名和《弇山堂别集》的薨年来推算,死亡时间应该在正德十二年至十四年,但是通过数据分析,用《弇山堂别集》记载的薨年计算的请名年龄也可能在1岁(一般出现在始封郡王)、3岁至15岁,尽管沙阳端靖王赐名年龄也在6岁,但是难免出现失误。现笔者根据岷王请赐的内容进行分析:按《明武宗实录》卷记载“(以)唐年王庶第二子镇国将军彦泓管理河阳王府事,以无嗣”[7]3422,笔者首先已经分析了这里的河阳王应该是岷府的沙阳王,当时河阳王是郑府郡王,且未绝嗣,同时朱彦泓的确是唐年王庶二子,其次当时只有沙阳端靖王刚去世,因此笔者综合认为正德十四年沙阳王绝嗣,朱彦濎也应该在不久前去世,原因在于岷府这次请嗣的对象是朱彦泓,与朱彦濎是堂兄弟,如果只是因为朱彦濎(假设正德十四年仍活着)多病或其他原因无法生育而要请嗣,朝廷不会答应,更不会同意嗣子袭爵,只许以原爵跨支奉祀,而请嗣对象应该是子辈,即“誉”字辈而不可能是从弟行的“彦”字辈,排除这种可能后,岷王以朱彦泓奉祀的对象是沙阳端靖王,我们看明朝宗室摄府案件中,只有当亲王罪情严重而被除爵、亲王去世后嗣子年幼以及郡王去世无嗣子方由藩王弟摄府,但是当郡王府本无另外宗室,需要通过过继手段时,一般过继者是被过继王府的后世。笔者目前在文献中直接发现的明郡王层面的跨郡王府奉祀案例有19例,它们分别为:伊府镇国将军朱訏潗奉西鄂王府、晋府将军朱奇泫与朱奇瀚共奉高平王祀、赵府江宁王庶子朱载埢和镇国将军朱载堆均奉光山王府祀、昆阳王府辅国将军朱厚焟奉汝源王祀以及汝源荣昭王第二子镇国将军朱祐棴奉昆阳王祀、沈府唐山悼僖王次子镇国将军朱诠蓥及其子辅国将军朱勋渰奉平遥王府祀、清源庄简王子朱诠鏴及其子朱勋洺奉黎城王祀、吴江镇国将军某奉云和王祀、辽府朱宠淇过继衡山王府、唐府新野恭简王(《弇山堂别集》只作“朱芝城”,与新野恭简王姓名合,但是却以郡王小支以再从兄弟平辈过继的方式过继始封郡王,似乎有误,笔者怀疑过继者是郾城恭端王或卫辉恭懿王子,但苦无证据,现附于此)第三子镇国将军某奉淅阳王祀、荡阴第二子镇国将军朱弥蓥奉三城王祀、岷府朱定熿奉遂安王府祀、善化辅国将军朱定灿奉长寿王府祀、唐年王子朱彦泓奉沙阳王府祀、楚府永安镇国将军朱季奉景陵顺靖王祀和衡府武定王府朱翊钊奉昌乐王府祀等,甚至由于允许世代承袭而更多,在这19例中除了沙阳王府一例,其余都是后代过继前辈。由此可以说明朱彦濎在正德十四年七月已经去世了,否则不可能以同一字辈宗室过继于他,朝廷很可能只是册封之而没有真正认可他的身份(仿照辽府端僖王朱恩鏏,当时有许多人包括《明史》都不大认可使者在其死后方到达王府实行的册封),而沙阳王府因无嗣而过继的对象是以端靖王为核心所代表的整个王府而言。

七、韩府(卷102《诸王世表三》)

韩王府世表的错误主要集中在齿序问题上,《明实录》记载多前后矛盾,《明史》承之。

1.韩恭王诸子齿序

《明宣宗实录》卷84[5]1946以及《明英宗实录》卷16[6]315均记载朱范壑为韩恭王第三子,范堮为第四子,范墅为第五子。《明英宗实录》卷187又称朱范壑是韩恭王第五子[6]3770,朱范壑又在该书卷195被通渭庄简王称为“臣兄”[6]4111,褒城昭裕王在《明宪宗实录》卷36被列为韩恭王第六子[8]712,通渭庄简王在同书卷74被列为第七子[8]1424。现以《明史》和《明实录》所载之五王去世时间和《弇山堂别集》所记之年龄来计算他们的出生时间(见表6)。

表6 韩恭王诸子齿序更正表

从表6可见,《明实录》和《明史》皆有错误,《明实录》错误在于前后矛盾,前面均言平利王在褒城王之前,在记载二者的薨年时却将出生时间写反了,尽管如此,根据《明史·诸王世表》错误的信息也可得褒城王于永乐二十一年出生,符合《明宪宗实录》卷36的记载。《明实录》混合记载了“庶某子”和“庶第某子”的齿序方式,造成齿序的混乱和模糊,而诸稿本大体沿袭了《弇山堂别集》的齿序顺序,《弇山堂别集》因平利王早薨,排名又是第五,故而误以为年最幼而列于第五位,实际上平利王在正统二年封,景泰元年去世,并未早夭,薨年27。结合不同齿序方式可证表6。

2.韩康王诸子齿序

根据韩昭王朱旭櫏在弘治七年(1494年)曾被册封为渭源王,且为长子可知,韩昭王是庶子而非嫡子,原因在于,首先韩康王诸子受封在嘉靖以前,允许旁支第二次承袭时其子仍可受封郡王,其次亲王嫡长子会直接被册封为亲王世子,而庶长子、嫡次子在该府有嫡长子的前提下会被册封为郡王(满足非三妾以外之滥妾、媵妾子,该支非多次以郡王及以下支承袭亲王本支)。若韩昭王为庶长子,那么其弟陇西安懿王、宁远宣和王也决不可能是嫡子,原因在于既然庶长子已承袭父系爵位,自然就表示没有嫡子,若有嫡子,庶长子朱旭櫏也就不可能袭爵。关于三王“嫡”改“庶”符合《明孝宗实录》卷167的记载[14]3033。

现结合所列的考证作韩康王诸子齿序更正表(见表7)。

表7 韩康王诸子齿序更正表

3.韩昭王诸子齿序

按《诸王世表》本身的记载,韩定王朱融燧为昭王嫡二子,长洲定恭王朱融焌为庶二子,并未区别长幼,根据《明武宗实录》卷129的信息可知,长洲定恭王为庶长子,以此类推可得昆山荣康王为庶第二子,长乐康懿王为庶第三子,现根据已知信息可计算四王的出生时间(见表8)。

表8 韩昭王诸子齿序更正表

按《明宪宗实录》,悼王并非无子,在悼王去世时,其有庶长子朱旭桧尚年幼,以王府窘迫,令襄陵王赡养[8]2465,我们认为窘迫可能非不许承袭的直接原因,而是朱旭桧可能是媵妾或过继之子,但这只是猜测。朝廷以悼王弟袭封韩王爵,后朱旭桧为襄陵王府奉国将军朱偕沐杀害[10]7111。故应更改为“子年幼,弟偕灊立”。

5.(褒城)昭裕王范堮,恭庶三子,正统二年封。成化二十年薨;宣惠王征钜,昭裕嫡一子,景泰二年袭封。弘治十二年薨。(第2761-2762页)

按《诸王世表》记载,昭裕王去世时间在宣惠王袭封之后,有误。按《明宪宗实录》卷36可知,昭裕王去世时间当在成化二年十一月[8]712,因此薨年非《弇山堂别集》所说的62岁,而是44岁,《诸王世表》为了承袭《弇山堂别集》关于年龄的记载而进行修缮性补充,却往往违背了常理,造成多字、衍字。

按《明宪宗实录》卷59可知,宣惠王袭爵时间在成化四年[8]1199,景泰二年是其封长子的时间,且享年也并非《弇山堂别集》所说的48年,按《明英宗实录》关于宣惠王在正统十一年被赐名的记载,其出生时间应在赐名之前,故其享年应是58年。

6.(永福)恭靖王融燓,端僖庶一子,万历十六年以镇国将军袭封永福王。三十九年越关,革爵。除。(第2768-2769页)

该袭、薨信息皆属于其子朱谟塇。按《明世宗实录》卷380可知恭靖王是端僖王第二子[10]6736,在嘉靖三十一年由镇国将军袭爵,万历十一年左右去世(以薨袭时间差为五年计算)。

缺永福第三任郡王:谟塇,恭靖嫡一子。万历十六年袭,三十六年越关奏韩世孙不法事,三十九年革爵。除。

八、唐府(卷102《诸王世表三》)

(唐)宪王琼炟,定嫡二子,宣德三年袭封。成化十一年薨。(第2805-2806页)

按《明孝宗实录》卷40言朱琼炟为定王嫡次子,朱琼燀为庶次子[6]983,似乎说明在朱琼燀之上仍有一子。而同书卷21记载朱琼炟为唐靖王第三弟,而朱琼燀为第二弟[6]561,即标明朱琼炟年龄最小。我们通过唐靖王、唐宪王和新野悼怀王三人的出生时间和在《弇山堂别集》中的年龄计算出他们的出生时间:唐靖王朱琼烃在宣德元年去世,享年21岁,可知其出生时间在1406年;唐宪王朱琼炟在成化十一年去世,可知出生于1412年,享年64岁;新野悼怀王朱琼燀在正统元年去世,享年26岁,其出生时间在1411年。由此可得唐宪王年龄最小,《明孝宗实录》无误,即至少为嫡三子。如果有庶长子存在,那么新野悼怀王则是庶三子,而唐宪王则为嫡四子。

现结合所列的考证作唐王世表(见表9)。

表9 唐王世表(部分)

九、襄府(卷103《诸王世表四》)

1.(镇宁)恭懿王朱厚熧,安懿庶一子,万历九年袭封。二十三年薨。(第2872-2873页)

按《明世宗实录》卷420的记载可知,嘉靖三十四年朝廷以安懿王的庶第五子朱厚熧为长子[10]7288-7289,此后一直以长子为称。又《万历襄阳府志》亦载朱厚熧是安懿王第五子,可见当属实[19]665。

十、荆府(卷103《诸王世表四》)

1.(荆)定王由樊,康嫡二子,万历十七年封世子,三十八年袭封。天启二年薨。(第2877-2878页)

按《明神宗实录》卷346,朱由樊袭荆王爵发生在万历二十八年[13]6458-6459。荆王府薨、袭之间的时间差一般在二至三年,只有恭王薨到荆王袭爵之间的时间差因为世子朱常泠有罪而加长,因此,原文从康到定之间的时间差达十三年远大于恭到定的七年时间差,值得起疑,而如果按照《明神宗实录》所言,则符合三年的时间差,“嘉靖二十八年”当是。

2.(都昌)怀顺王见潭,惠靖庶一子,成化十六年袭封。十九年薨。(第2878页)

按《明英宗实录》卷279记载,都昌惠靖王有子朱见浤[6]5986,且比朱见潭赐名早七年[8]159,《明宪宗实录》直言朱见潭为朱祁鑑第二子,《嘉靖蕲州志》在记录都昌王府陵墓时有都昌惠靖王长子、都昌怀顺王陵墓[20]71。因此应更正为“惠靖庶二子”。

十一、淮府(卷103《诸王世表四》)

淮府世系记载的不足主要在于时间的空白。

1.(淮)康王祁铨,靖嫡一子,正统十三年袭封;见濂,康嫡一子,成化十六年封世子。弘治六年薨。无子,侄祐棨嗣封。追封王,谥曰安。(第2882-2884页)

按《诸王世表》的去世时间和《弇山堂别集》的享年可分别计算淮康王、鄱阳怀僖王和永丰恭和王的出生时间(见表10)。

表10 淮靖王诸子袭封齿序更正表

这一信息在《明英宗实录》卷183有实证,当时鄱阳怀僖王去世,淮康王上奏称其“庶兄鄱阳王祁宾已薨”[6]3585。《明实录》此前皆称淮康王为淮靖王“嫡长子”,诸明史稿误以为“嫡一子”而列之,误。

朱见濂起初被追谥为“安懿世子”。许智范根据《淮康王圹志》认为《明史》中本传和世表的“从子”“侄”有误,而断定圹志中“朱祐棨是淮康王嫡长孙”。实际上他的推断没问题,却未看清《诸王世表》中的“侄”是加在朱见濂上,同样他在下文又认为圹志载淮康王有六子而《诸王世表》载七子,实际如果第五子早夭无封则圹志无需表明,故许的诸多论断尚欠考虑[21]。甚至有人认为根据淮定王是淮安王之侄子,而淮安王是淮康王的嫡长子,从而推断得淮定王是淮康王的侄孙这一谬论,这种结论完全误解“嫡长孙”的定义。

按,《弇山堂别集》的信息一般截止在万历四年左右,未谈到朱厚去世一事。其子朱载堡在嘉靖四十一年封长子,却在万历三十五年方袭封,离朱厚去世相差三十年,很可疑。按《明神宗实录》卷353可知,朝廷在万历二十八年十一月派遣官员前往广信王府治丧礼,说明广信王府内有人在不久前去世,同书卷394记载,万历三十二年朝廷给淮王府中三郡王追谥,永丰庄裕王在万历十五年去世,而德兴端顺王在十八年去世,可见朱厚去世当在这个时间范围附近且不能过早,而二十八年大体符合。

3.(荣昌)昭王朱翊镜,顺庶子,万历元年封。八年薨。无子,除。(第2897-2898页)

按《明神宗实录》卷12可知,朱翊镜是淮恭王之子[13]409,他在隆庆六年被册封为荣昌王,表明他是恭王庶子,而非《诸王世表》所言为顺王之子。按同书卷129可知,大约在万历五年之前朱翊镜去世,他被追封为昭靖,后在顺王的奏请下被追封为淮王,谥号“昭靖世子”[13]2403,根据淮恭王圹志也可得出朱翊镜是恭王妾吴氏第一子,因此原文应改为:“荣昌昭靖王朱翊镜,恭庶一子,万历元年封。八年薨。无子,除。”

十二、吉府(卷104《诸王世表五》)

1.(吉)常淳,宣庶一子,万历九年封世子。四十六年未袭薨

根据《明熹宗实录》记载,朝廷追谥朱常淳谥安惠[21]。笔者对18例亲王府中早薨世子的追谥进行归类和研究,发现大体上第二次追谥是在第一次的两字谥号内择取前王未使用之字,如吉悼王的第一次谥号是“悼庄世子”。其中两例较为特殊,肃靖王朱真淤的第一次谥号是“安和世子”,暂时无法得知“安和”与“靖”之间的关系;韩简王的第一次谥号是“敬安世子”,由于其先祖已择用了“靖”和“安”字(或音),于是他的谥号以两字的音拼组而成。吉王府中,最后三任吉王的资料信息无法确定,其中的一个问题即“宪王”所指何人,据崇祯年间长沙知府修订的 《长沙府志》记载,朱常淳被追谥为“宪”,但从实录可得他的第一次谥号是“安惠”,按照上文的探究,朱常淳的第二次谥号最有可能是“安王”或“惠王”,在所有亲王府中,“惠”的使用率极高,但是“安”用在世子、世孙追谥上的频率最高,除了衡安王朱载封和汝安王朱祐梈外,其他如赵世子安王朱翊錙、韩世子安王朱谟、淮世子安王朱见濂、伊世子安王朱勉塣、沈安王朱诠訸、秦安王朱公铭、晋安王朱表槏、肃安王朱弼柿等皆是追封世子或先王,且“安”与“宪”在偏旁上十分相似,亦或者“宪”“憲”是上安下惠的合成字,但是由于吉府先祖的谥号中并未使用过“安”和“惠”,故没有理由使用合成字或合音,而应该是择字法。笔者猜测崇祯年间的《长沙府志》混淆了该二字,以至于后面的地方志皆仿照之,因此笔者认为朱常淳极有可能被追谥为“安”,而“宪”应是他的长子朱由栋(或楝,笔者曾经撰文认为宪王朱由□存在弟弟贞王朱由□,并在崇祯十七年左右在广西去世,其子朱慈煃袭爵)。谥号的推测仍需进一步探究。

2.(德化)□□王常汶,宣嫡二子,万历二十四年以镇国将军加封

按如果德化王是嫡子,吉世子朱常淳确是庶子,则不会让庶长子之子袭爵,而应令嫡长子及其子孙承袭,可见要么朱常淳是嫡子或者德化和福清二王是庶子。《明神宗实录》卷111称以吉宣王庶长子常淳晋升为吉世子[13]2125-2126,卷120记载了朱常淳之母请求为妃,朝廷认为只有其子袭封亲王爵且嫡母不存方可[13]2268-2269,可见朱常淳是庶子无误,《明史》也作“庶一子”,那么其二弟自当是庶二、三子。《明神宗实录》卷二十四年在记载二王被册封时均作“庶第二子”“庶第三子”。

按《乾隆长沙府志》,可知朱常汶是万历二十四年封,崇祯九年薨[22]230。同时可知福清王朱常是万历二十四年封,崇祯十二年薨。长子早卒(原文为乙卯,误,当是己卯年)。

十三、兴府(卷104《诸王世表五》)

(兴)献王祐杬宪宗庶四子,成化二十三年封。(第2942-2943页)

按兴献王母曰邵贵妃,因世宗入继大统,遂以邵妃尊为皇太后,与宪宗合葬茂陵,晋称太皇太后、孝惠皇后,与孝肃皇后、孝穆皇后并尊[2]3524,因此邵贵妃可视为宪宗的继妃,是用政治手段强行扭变政治身份,其子自然也成了宪宗继妃的嫡子,也就是宪宗的嫡子。又邵氏同时生岐王朱祐棆、雍王朱祐枟,二人皆在嘉靖以前去世[2]3640,但在《诸王世表》皆以宪宗“嫡子”记载,唯独与二王同父同母的兴王朱祐杬却以“庶子”的名义记载,与格式不合。

十四、衡府(卷104《诸王世表五》)

衡府世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册封时间上,现根据敕文进行调整。

(衡)庄王厚燆,恭庶一子,初封江华王,嘉靖十年改封世子。十九年袭封。隆庆六年薨。(第2964-2965页)

按《明神宗实录》卷2记载“衡王载堭薨,谥曰庄”[13]32,由于朱载堭和衡庄王朱厚燆二人去世时间十分接近,因此《明实录》将之混淆为一人。朱载堭是庄王庶六子,被册封为昌乐王,隆庆六年去世,而衡庄王在当时并未去世,据本书卷12记载,其长子朱载圭曾在万历元年四月请求朝廷派遣医官看病[13]391-392,因此庄王去世时间当在万历元年。

笔者从《诸王世表》中找出了36例需要着重被考虑的诸王信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明史》修撰者只考虑到原始文献中所运用到的先嫡后庶排列方法,却忽视了本应该运用的按年龄混合排列的方式,以至于出现种种以幼冒长的错讹。《明史·诸王世表》问题如此之多,无疑警示我们对待《明史》资料一定要认真审慎。

注释:

① 首篇见拙文《〈明史·诸王世表〉补证》,《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105-113页。

② 按:本文所采用之《明史》版本是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在《诸王世表》中,同一亲王府所辖郡王均与亲王在同一卷,故不再单个列明,后同。

③ 本文将在《明史》中发现的问题所在卷数、页码置于后方,以方便审阅,后同。关于齿序更正不单独列明在《明史》中的页码。

猜你喜欢

明史长子王府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thé ATRE茶聚场北京王府中环店
建设鞍钢文化再创“长子”辉煌
【活跃领域】:美食百年手艺撑起深夜食堂
基于变步长子空间追踪的DCT域非均匀采样图像重构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江西鄱阳明代淮王府遗址
万斯同在《明史》纂修中的贡献——天一阁藏万斯同稿本《明史稿》整理札记
“长子”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