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句譬喻经》异文考释

2020-02-27

关键词:大字典异文佛经

邵 灿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法句譬喻经》是由西晋沙门法炬、法立共译而成,共四卷三十九品,包括譬喻和偈颂两大形式。佛经往往以故事开头,来揭示偈颂的主旨;而譬喻部分故事生动,情节完整,口语性强,对中古汉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譬喻经中存在的大量异文不利于文本的疏通与后期研究。本文从版本异文出发,考释了7 异文,这有助于我们整理出比较可靠的文本,从而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对字词演变有更清楚的了解。

[不-望]

《法句譬喻经》卷一“无常品第一”:“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中,为诸天人龙鬼说法。时国王波斯匿大夫人,年过九十,卒得重病,医药望差,遂便丧亡。”(T04,p575c)*所引佛经原文来自于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免费提供的电子佛典数据库。(T03,p119b)括号里的“T”指《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GA”指《中国佛寺史志汇刊》,“B”指《大藏经补编》,“03”指册数,“p159”指页数,“a、b、c”分别指原文上、中、下栏。

“望”,宋、元、明、圣本和《乾隆藏》为“不”,《中华藏》《高丽藏》为“望”。

按:此处当作“不”。《故训汇纂·工部》:“差,愈也。”[1]657“不差”即“没有痊愈”。据前后文意可知“年过九十的大夫人突然得了重病,因治疗没有痊愈,于是便逝世了。”“不差”符合文意。“不差”在佛典文献中多有用例,如《杂阿含经》卷五:“我病不差,不安隐身,诸苦转增无救。”(T02,p29c)《菩萨本行经》卷三:“众生疮病,何以不差?”(T03,p119b)《清凉山志》卷七:“唐释福运,代州总因寺僧。身婴重苦,长年不差。因入清凉,亡生行道。”(GA079,p270a)《禅林象器笺》卷五:“人之有疾病者。剽其香。煑汤饮之。其未始有不差者。”(B19,p138a)

《说文解字·亾部》:“望,出门在外,望其还也。”[2]424其引申义多围绕“向远处看”展开,或与“朢”同,表时间。单独从“望”的义项来看,并没有表示否定的意思。因此“望差”不符合文意。《王力古汉语字典·亠部》:“亡,武方切。”[3]《汉语大字典·月部》“望,武方切。”[4]2230,二字音同。《故训汇纂·亠部》:“亡,无也。”[1]67“无”表否定,相当于“不”。

故“不”与其近义词“亡”之同音字“望”形成异文。

《法句譬喻经》卷四“道利品第三十八”:“人众往到象所,张羂欲捕象,而此神象知诸人意,即便来前而堕羂中,众人皆来,而欲捕之,象便瞋恚,逆蹸跳之,近者即死,远者得走,象逐不置。”(T04,p607a)

按:此处当作“羂”。《故训汇纂·网部》:“羂,网也。”[1]1800与本文文意相符。《汉语大字典·网部》引《玉篇》:“羂同罥。”[4]3123同时《中华字海·网部》:“同罥、罥同同羂。”[5]因此“羂”同,故在此形成异文。

《说文解字·行部》:“衒,行且卖也。沿街叫卖之意。”[2]58后还引申为“迷惑”“炫耀”等义,与此处文意不相符合。《汉语大字典·网部》引《集韵·霰韵》:“䍗,去匣霰。”[4]3111与“衒”音同。《汉语大字典·网部》引《玉篇·网部》:“䍗,罥挂也。”[4]3111与“羂”意义相近,所以圣本作“衒”,是与“羂”的近义词“䍗”在语音上相同而形成异文。且“衒”与“羂”在佛经文献中形成异文现象比较常见,如《中阿含经》卷十七:“整御天下得大国土,种种伎艺,乘象、骑马、调御、驰骤、射戏、手搏、掷羂、掷钩、乘车、坐辇。”(T01,p534a)

[捐-抒-杇--朽]

《法句譬喻经》卷一“戒慎品第五”:“夫为道者,以戒为本,摄心为行,贱形贵真,捐弃躯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内学止观,灭意得道,养身顺情,安得免苦?”(T04,p580)

“捐”,宋、圣本作“抒”,元、明本作“杇”,《中华藏》《高丽藏》作“”,《乾隆藏》作“朽”。

按:此处当作“捐”。《说文解字·手部》:“捐,弃也。”[2]408“捐弃”为同义连文,表“舍弃、放弃、抛弃”之义。该词在佛经文献中使用频率颇高,如《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二:“今者云何,毁害捐弃?王是智人,而于今日,如似颠狂,鬼魅所著耶?”(T03,p133c)《僧伽罗剎所集经》卷一:“观察施果,捐弃诸结,众生贪着除去使无邪见,除去悭贪,随时生依,法雨而雨,是故归命。”(T04,p118a)同时非佛典文献也使用“捐弃”一词,如《北宋·资治通鉴》:“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臧,终身捐弃。”《唐·通典》:“我军势方盛,将士勇气自倍,彼徒我骑,势不相及。若倍道旋师,必捐弃资财,示人以弱,非计也。”

《说文解字·手部》:“抒,挹也。”[2]405《说文解字·手部》:“挹,抒也。”[2]405两者互训义同,均表“汲取”之义,因此“抒”在此处并不符合文意。《汉语大字典·手部》:“揖,也作挹。”[4]2028“揖”与“挹”同。“揖”在《草书大字典》中为“”[6]482,与“捐”字形相近。故“抒”与“捐”形成异文。《字汇》:“,俗捐字。”[7]故“捐”与“”由于正俗关系而形成异文。

《汉语大字典·木部》:“杇,涂饰,粉刷。”[4]1239用于此处并不符合文意。它是因其异体“杅”与“抒”的字形相近而导致讹误。《故训汇纂·木部》:“杇,亦作杅。”[1]1071而“抒”的构件“予”的草书字体为容易写成“于”,同时构件“木”与“扌”也形近,因此“抒”与“杅”易发生讹写。

“朽”即“㱙”。《说文解字·歺部》:“朽,腐也。”[2]127故用于此处也不恰当,《乾隆藏》作“朽”,是其字形与“杇”十分相似,导致讹误。

[庌-雅-厅]

《法句譬喻经》卷二“愚闇品第十三”:“前庌后堂,凉台暖室,东西厢庑,数十梁间。”(T04,p586a)

“庌”,圣本作“雅”,宋本作“厅”,《中华藏》《乾隆藏》《高丽藏》为“庌”。

按:此处当作“庌”。本文“前庌后堂”中的“庌”与“堂”形成对文,《说文解字·土部》:“堂,殿也。”[2]452可见“庌”也表房间之义,查询《汉语大字典·广部》:“庌,供过往宾客歇宿的房舍。”[4]937即可得到验证。

“厅”,“廳”的简化字,也表“具有会客等功能的房间”之义,与“庌”义同故形成异文。《说文解字·隹部》:“雅,楚乌也。”[2]111后假借表“正确、规范”之义,并没有表示为接待宾客之处的义项,与此处文意不符。经查询“庌、雅”均为疑纽马韵字,两者音同。因此圣本作“雅”是音同而致误。

[焉-马]

《法句譬喻经》卷一“双要品第九”:“其善念者四王护之,其恶念者太山鬼神,令酒入腹,如火烧身,出亭路卧,宛转辙中,晨商人车五百乘轹杀之焉。”(T04,p582c)

“焉”,宋、元、明本和《乾隆藏》作“马”,《中华藏》无字,《高丽藏》作“焉”。

按:此处当作“焉”。“焉”可作语气词,用于句尾,表肯定或陈述语气。本文用“焉”表达的是“商人被车轮碾压致死”,假若是用“马”,则文章是指“杀了商人的马”。通过对比下文“彼人自种车轹之核,今在太山地狱为火车所轹。”可知被车轮碾压而死的是商人。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查找其他佛经文献来进行验证,如《佛说自爱经》的故事内容与本文一致,因此在字词使用上可以相互比较。在《佛说自爱经》中的原文如下:“晨有商人,车五百乘,轹杀之焉。”(T17,p549b)。故用“焉”恰当。

[亘-㸌]

《法句譬喻经》卷一“惟念品第六”:“弗加沙王,得经读之,寻省反复,亘然信解。”(T04,p580c)

“亘”,宋、元、明本和《乾隆藏》作“㸌”,《中华藏》《高丽藏》作“亘”。

按:此处当作“㸌”。《汉语大字典·火部》:“㸌,犹急、疾速貌。”[4]2408它用于本文即表“弗加沙王通过反复研读佛经,突然一下明白了佛经真谛。”“㸌然”一词在佛经文献中用例较多,如《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九:“王所有狐疑,㸌然自悟。”(T02,p762b)《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卷一:“我即数息,使心不散。㸌然音解,消伏结使。”(T20,p38a)

电子佛典数据库中“㸌”“豁”“霍”互为异文的现象非常之多。如《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七:“令住无碍处,㸌然覩大明。”中“㸌可作霍”(T12,p1050a)又如《出曜经》卷三:“忘忧除患,㸌然启悟”中“㸌可作豁”(T04,p621b)《故训汇纂·雨部》:“霍,倏忽急速之貌也。”[1]2460《汉语大字典·谷部》:“豁,形容一下子。”[4]4161故“㸌”“豁”“霍”由于意义相同而时常形成异文。

“亘”多释为“连绵不断,或回旋”之义,且“亘然”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一部》中释为“绵长、久远。”[9]它在佛经文献中多与“坦”形成异文,该词用于此处不当。《中文大辞典》:“豁,通也。”[10]《汉语大字典·一部》引《广韵·嶝韵》:“亘,通也。”[4]19在此义项上,“豁”与“亘”义同形成异文,故“亘”也会与“㸌”形成异文。

[笃-骂]

《法句譬喻经》卷四“道利品第三十八”:“闻偈,即便稽首,忏悔谢过,内自笃责,深惟为非,即于佛前,逮得应真。”(T04,p607b)

“笃”,圣本作“骂”,《中华藏》《乾隆藏》《高丽藏》作“笃”。

按:此处当作“笃”。《说文解字·马部》:“笃,马行顿迟也。”[2]323本义为马行走缓慢,后引申为深厚,厚重。如《汉书·贾山路温舒等传赞》:“路温舒辞顺而意笃,遂为世家,宜哉。”又引申为“甚、深”之义,佛典文献也常用此义项,如《长阿含经》卷一:“其母奉持五戒,梵行清净,笃信仁爱,诸善成就,安乐无畏,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是常法。”(T01,p4a)《中阿含经》卷六:“梵志陀然今者疾病,极困危笃,或能因此而至命终。”(T01,p457c)故文中“笃责”可以释为“非常自责”,这也与此处文意契合。

《故训汇纂·网部》:“骂,以恶言相辱也,骂詈也。”[1]1798由此可知“骂”为使用恶毒的言语,且多是攻击他人,如《史记·留侯世家》:“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而本文所要表达的是比丘内心的悔恨和惭愧,故“骂”在此处不恰当。通过查询《书法大字典》可知“骂”的草书为“”[8]388,而“笃”在《草书大字典》中为“”[6]1004可见两字字形相似,易发生误写。

本文从版本异文出发,选取了《法句譬喻经》中7进行考释。发现异文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均涉及到了音、形、义三个方面。梳理并勘正异文有利于理解字词之间的关系,整理出可靠的文本,更好的把握佛经文本。

猜你喜欢

大字典异文佛经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利用《字汇》校正《汉语大字典》例释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