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电刺激方案对脑出血昏迷病人脑电活动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2020-02-2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脑电图动脉血脑出血

脑实质中的毛细血管或动静脉出现破裂均会导致的脑出血,严重者会出现死亡[1]。该类病人多表现为昏迷症状,且病情程度较严重,发病迅速,故在治疗脑出血昏迷病人时需给予及时有效的措施。脑出血后昏迷的病人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经抢救后病人的病情趋向稳定,但意识仍处于昏迷状态[2]。目前脑出血所造成的昏迷属于神经外科治疗难点,且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对该类病人无特效的治疗方式,只能维持此类病人的生命[3]。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脑出血死亡的病人占全部疾病死亡的20%左右[4],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对持续昏迷病人进行电刺激促醒治疗,可使病人的意识逐渐恢复,疗效较好[5-6]。因此,本研究观察不同电刺激方案对脑出血昏迷病人脑电活动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高血压脑出血昏迷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纳入标准:①经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脑出血,处于昏迷状态[7];②病人年龄>18岁,且≤70岁,无精神疾病者;③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④无相关药物过敏者;⑤病人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严重的颅脑损伤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其他因素导致的脑出血;④对本研究方案存在禁忌者。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有手术指征病人行外科手术治疗,无手术指征病人行保守治疗。基础治疗遵照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指南。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使用手厥阴经电刺激治疗,应用电针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型号:BT701-1B)。选择非对称双向脉冲连续波,刺激参数(包含脉宽1.0 ms±30%,输出脉冲频率2~40 Hz)。刺激强度:0~30 C连续可调,发现刺激病人双侧手指轻微收缩,且>2 mA刺激的电流病人即不可耐受,刺激时间30 min/d,每日2次,持续1个月。针刺取穴(包含间使、大陵、曲泽和郄门、内关等)。观察组采取正中神经治疗仪(北京耀洋康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型号KT-90A)刺激,刺激参数[包含电流强度15~20 mA,脉宽10~20 ms,脉冲频率(0.5 Hz±20%)~(5 Hz±20%)],在病人两腕关节处放置电极进行治疗,每次30 min,每日2次,疗程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①观察病人脑电图变化情况[8],利用脑电图分级情况进行分析,脑电图分级:α节律为主,存在少数θ波为Ⅰ级;少数§波,大部分θ波为Ⅱ级;少数α波,混有θ波或无其他节律活动,多数是§波为Ⅲ级;一些导联散在§波,其余导联是电静息,弥漫性§波为Ⅳ级;无脑电活动,几乎为平坦波为Ⅴ级。改善率=(Ⅰ级+Ⅱ级+Ⅲ级)/总例数×100%。②采用经颅多普勒(由国产JYQTCD-2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仪,由枕窗取样深度60~80 cm)检测两组病人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检测时病人取侧卧位,头部稍前屈;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9]变化情况;④记录治疗后不良反应(心动过速和恶心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脑电图分级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脑电图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电图Ⅰ级、Ⅱ级、Ⅲ级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电图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脑电图分级情况比较 单位:例(%)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②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变快,且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组别 例数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46.17±1.089.36±1.33①对照组446.33±1.158.25±1.14①t值-0.6734.203P 0.503<0.001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低于对照组的13.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单位:例(%)

注: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χ2=1.114,P>0.05。

3 讨 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出血病人经抢救后存活率逐渐升高,但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昏迷或植物状态[10]。临床上主张通过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血压和抗感染等常规措施,为确保脑出血昏迷病人苏醒提供基础条件[11]。脑出血往往会造成脑组织敏感区海马损害,从而降低胆碱能神经元数量,致使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临床上采取脑电图对其直观的定量分析,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12-13]。

临床上尚无治疗脑出血昏迷特效的方法[14]。故临床寻找一种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变得尤为重要。有学者研究发现对持续昏迷病人采取手厥阴经电刺激与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治疗[15],发现病人意识渐渐恢复。其中手厥阴经心包起于胸中,属心包、下隔,联络三焦,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阴维脉病理主要为气血不通,阴维脉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故针刺手厥阴经相关穴位具有开窍醒脑的功效[16-17]。由现代中医实验研究证明针刺内关穴,可以增强心肌收缩,改善心脏功能,调整脑部血液循环。另外正中神经电刺激可加强脑出血昏迷病人脑干诱发电位的评估值,将电刺激代表的外周感觉信号向中枢的传导通路作出抑制-兴奋的改变,在电刺激后增加脑血流速度,对脑电活动及脑组织微循环均有改善作用,促使昏迷病人尽快苏醒,且安全性高[18]。有研究观察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出血昏迷病人脑血流及电生理变化的影响,发现试验组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脑电图Ⅰ级、Ⅱ级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脑电图分级情况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脑电图Ⅰ级、Ⅱ级、Ⅲ级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脑电图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流速度均变快,且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证实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昏迷病人的脑血流、电生理、脑血肿及昏迷情况,临床疗效较好。

不同电刺激对于促醒的机制可能为通过直接兴奋大脑皮质及脑干网状结构,增强脑电活动,改善神经电生理功能。其中正中神经刺激可直接兴奋正中神经,上传引起脑干网状结构兴奋,减轻昏迷症状。钟新云等[20]研究发现,采取正中神经电刺激的脑出血昏迷病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治疗后两组GCS评分与脑血肿量均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出血昏迷病人,可提高临床疗效、GCS评分,且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正中神经电刺激比手厥阴经电刺激对脑出血昏迷病人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脑出血昏迷病人的脑电图及血流速度,促醒作用明确,且安全性较好。

猜你喜欢

脑电图动脉血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勘误声明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脑电图在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视频脑电图在癫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脑梗死继发癫痫84例脑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