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东半岛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序列性“风景道”研究

2020-02-27尹航张超赵鸣

风景园林 2020年2期
关键词:溪谷道家视域

尹航 张超 赵鸣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广布,该地山岳道家文化景观在营建过程中,形成与自然环境、修道理论紧密结合的序列性“风景道”。该景观属于宗教类文化景观,是人类在自然胜境中进行宗教文化活动留下的人文印记与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景观[1-2]。

目前,诸多学者对名山“组景”进行了相关研究。周维权认为名山风景包括自然、人文景观,道家名山更倾向于将宗教建设与风景建设相结合,使总体布局更加严谨、有序[3-4]。冯纪忠、刘滨谊等指出了空间感受对山岳组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5-6]。刘红杰、王波峰指出山林宫观具有导引空间序列,对建筑主景起到“过渡”作用[7-8]。部分学者对道家名山“天路历程”的序列性景观进行了研究,依高程将序列划分为“人间、仙山、天国”3个部分,体现“由凡入仙”的理念,涉及的名山主要有武当山[9-11]、青城山[12-13]、泰山和齐云山,以及部分小型山脉如老君山[14]、巍宝山[15]等。总体来看,对山岳道家序列性景观的研究成果以“天路历程”思想为主,对序列与修道理论的关联性研究较少。从内容上看,研究对象多位于南方,且除综论类论文外,多以1座山脉或1个风景名胜区作为研究范围。

胶东半岛群山具有极为相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且道派以内丹派为主,风景营造与内丹修道理论紧密结合形成序列性“风景道”,其内涵有别于“天路历程”思想。故本研究对丰富宏观和中观尺度下的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理论,发掘景观营造与修道理论的关系,弥补胶东半岛“山地风景道”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半岛26座山脉的田野调查、访谈,以田野调查、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结合Rhino地形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发现“山地风景道”是以“溪谷”为环境基底,以“三关”划分景观空间层次与要素组成,具有深刻“内丹”修道文化内涵的序列性景观。

笔者以崂山山脉巨峰流清河谷、昆嵛山脉圣经山谷、大泽山脉大基山道士谷3处“风景道”作为图示论证的对象。该3处案例具有典型性,分别位于半岛南部、东部、西部的崂山山脉、昆嵛山脉、大泽山脉。

1 胶东半岛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

胶东半岛位于山东胶莱河—大沽河以东,北临渤海,东、南临黄海,总面积约3万 km2。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湿度较大,降水较多。受海洋的影响,多发平流雾、云海、蜃楼,仙境氛围浓厚。半岛山脉属鲁东丘陵区,为低山丘陵地貌,山体规模较小。山体岩石含量高,在地壳运动与剥蚀作用下,形成众多沟谷、洞窟与泉眼[16]。沟谷间多“链珠状”石潭、石瀑,雨源山溪,成为天然修道场所。

半岛历来道家思想十分活跃。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太平道,金元时期的全真道,明清时期的龙门派均活跃于此,修建了大量宫观园林,形成诸多“海上仙山”,如崂山、昆嵛山、蓬莱丹崖山、九顶铁槎山等[17]。研究区域宫观园林共计243处,其中142处(58.4%)为金朝之后全真道各派所建,其他宫观也大都为全真道各派所用,或由其改建、复建。全真道人将内丹修道理论与园林环境的营造相结合,对半岛“山地风景道”的影响较大。

2 宫观群的环境基底与“风景道”的形成

低山丘陵地貌山谷体量较小,谷间多泉溪,可称为“溪谷”。谷内空间尺度宜人,多洞窟,为修道佳地。宫观择址环境虽然多样,但多以“溪谷”为单元组合形成6种山水环境(图1)。其中,山环水抱型、三山夹泉型、双翼拱卫型为单处“溪谷”,只是“溪谷”宽窄不一;峰谷并连型、二山夹水型为多处“溪谷”并连、串联形成,但每处“溪谷”内,景观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相似性;山前河边型、余脉之巅型位于“溪谷”在山前的延伸地带。故“溪谷”即为宫观群择址的“环境基底”。

低山丘陵因山体较小,山间“水道”上下的景观联系性较强[18]。“溪谷”本身的“线性”空间特征,加之全真道宫观的缜密组织与内丹修道理论的线性逻辑,使谷内宫观园林群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组合呈现序列性特征,形成深具道家文化内涵的“山地风景道”。

3 “风景道”的文化内涵与要素构成

3.1 文化内涵——三关三意象

能诱发探索动机的环境往往是人们偏爱的环境[19]。“风景道”通过序列空间的“景象”变化,烘托不同的“意境”,继而触发修道情结。“风景道”与道家内丹修炼术之要——《内经图》关联紧密(图2)。《内经图》将内丹修炼之“鼎”——“人体”隐于一幅山水画中[20],画中所绘与山间“溪谷”的景象、景物极为相近。

内丹修炼须持初真、中级、天仙3级戒律,以“戒、定、慧”为渐进之基,此即“三关”。初关,炼精化气,以达“精全不思欲”;中关,炼气化神,以达“气全不思食”;上关,炼神还虚,以达“神全不思睡”[21]。

“初关”即“戒境”,为道人门户、修道起点。持“十戒”,须“拘制色身,勿妄动胡行”。“初关”对应《内经图》下部,喻指欲引“心火”下降,烧炼“下丹田”之鼎,须以“铁牛”悉心耕作,耐心踩踏水车,才能抽“坎”中之“阳”①,使“坎水逆流”②,开启修道之门。图中所绘河湖、农田、水渠、山门,与“风景道”在山前的景观要素相合,为“农耕细作”之景象。入门重“农事”,是全真道务实避虚、全面倡农的“生活化”体现[22]。

“中关”即“定境”, 讲求探索与恒心,须“定心凝气,勿七心八意”。“中关”对应《内经图》中部,“坎水”自“初关”逆流而来,须经狭长的“漕溪”,过尾闾、夹脊、玉枕三隘③,才得进入“上关”。所绘漕溪、关隘、十二楼台、降桥之水,与谷间溪流、重重山门、水口塔阁、迎仙桥相合。“中关”路径幽长,为导引空间。

“上关”即“慧境”,须“解脱真意,勿执著粘缚”。“上关”对应《内经图》上部,“坎水”过“玉枕”,至“九峰灵台”,于峰间“灵泉”涌出,连通任、督脉后归于“降桥”与“十二楼台”处,再下流至膻中(中丹田),补离中之阴而成乾④,促“心火”下降,乾元复归坤元而结丹⑤。图中所绘九峰、灵台、灵泉、泥丸宫(上丹田),与“风景道”末端的主峰、仙台、泉眼、核心宫观相对应。“上关”为“风景道”的最高处,泉水涌动,被认为是“坎水逆流”至“九峰”的象征,常为核心宫观所在地,象征“得道”与“智慧”。

3.2 要素构成——生产、导引、悟道

由上述可知,“风景道”由初关、中关、上关组成,有3种意象,景观要素也有差异。“初关”,以劳务持戒为主,要素多属生产性景观;“中关”,导引之意凸显,“坎水”逆流狭长的“漕溪”,要素多属导引性景观;“上关”为高道修炼之地,核心宫观所在,要素多属悟道性景观。

根据田野调查,“初关”的景观要素主要有海洋(水泊)、农田、水渠、河流、村庄、脚庙(山前道观)、山门;“中关”主要有山门、甬道、刻石、亭、仙人桥、水口、牌坊、道观(下院);“上关”主要有核心宫观(上宫)、泉眼、药圃、洞天、仙冢、修道空间(悟经台、观海台、仙台等)。

4 “风景道”的空间特征与要素布局

“溪谷”前后空间存在尺度变化,使序列“三关”的空间互不相同。不同的空间尺度恰与“三关”各自的意象相合,使景观要素的布局具有差异性。借助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并借助Rhino建立3D地形模型。

4.1 “三关”的空间尺度与空间转换

“初关”位于山前地带,田园广布,溪夼纵横,汇而为泊(或临海洋)。空间开阔,为面状空间,颇具山水“六远”的“阔远”“迷远”之象。

再结合ArcGIS的山体切面分析,得到自初关至中关、上关,空间呈现“开—合—开”的变化特征。由“中关”间隔“仙、人”2个世界,达到欲扬先抑的空间感受(图3)。

“上关”位于“溪谷”末端,常为谷间盆地。自狭窄的“中关”过水口,空间豁然开朗,但不及“初关”广阔,犹如“壶天”之感。主山耸立,核心宫观群、修道空间分居高处,颇具山水“六远”的“高远”“平远”之象。

“中关”位于“溪谷”中间,林、溪相间,狭窄冗长,曲径通幽。空间骤然由开阔的面状易为窄长的“线状”,颇具山水“六远”的“幽远”“深远”之感。

4.2 “三关”空间影响下的景观要素布局

景观要素包括点状要素、线状要素、面状要素,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将各要素进行定位(图4)。

“初关”地势平缓,河田相间。“点状要素”主要为村庄、脚庙(山前道观);“线状要素”主要为树枝状水网;“面状要素”主要为农田。村庄散点分布于田间,周围植林,类似于成都平原的“林盘景观”[23]。低山丘陵山前河流流量较小,村庄、道观分布有倾向河流之势。故“初关”的点状要素多沿线性要素分布,呈“线性散点”布局。

“中关”为“线状”导引空间。“点状要素”主要为山门、刻石、景亭、仙桥、水口、道观(下院)。“线状要素”主要为溪流、甬道。“面状要素”主要为风水林。出于导引功能,“点状要素”顺次布局于“线状”的甬道、溪涧附近。中、前段空间最为狭窄,“点状要素”以“直线连接”的形式布局。中、后段空间略为开敞,溪流多曲折,“点状要素”多随溪流、甬道以“折线连接”的形式布局。

“上关”空间较为开阔。“点状要素”主要为宫观(上宫)、泉眼、洞天、仙冢、修道空间等。“线状要素”主要为溪流。“面状要素”主要为风水林、药圃。“点状要素”以核心宫观(上宫)为中心,围绕山岭呈环形布局。

4.3 “三关”要素在空间中的视域

取“初关”谷前山门、“中关”水口园林、“上关”核心宫观3类视点,借助ArcGIS分析其视域,并借助ArcScene将其转为三维模式,发现该3类视点具有不同的视域面,且少有交集(图5)。

“关内”视域,随着“三关”空间“开—合—开”而呈现“收放”规律。“初关”视域广阔,要素间少视线阻隔,体现田园之象。“中关”视域狭窄,要素间多遮掩,体现导引空间“屈曲幽长”的特点。“上关”视域有所扩大,核心宫观对其他要素具有视线上的可达性,突出了它的核心地位。

对松花江流域水利发展有关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于洪民,王双旺(13.70)

“关间”视域,“初关”可视及谷口,却不可视及谷内,说明“风景道”对核心宫观群有遮掩作用。“中关”视域变小,视线变短,却可视及谷末山顶,引人试探。“上关”视域扩大,可回览谷间之景。这种视域变化,突出了道家“壶天闲隐”的思想(图6)。

5 “风景道”序列的总体模式与价值探讨

5.1 “风景道”序列的总体模式

由上述可知,“风景道”序列自低至高分为“三关”,对应《内经图》中的耕织地、漕溪、九峰灵台,分别属生产性景观、导引性景观、悟道性景观,要素依次呈现田园景象、幽谷景象、高山景象。“三关”要素的组合次序可归纳为“水泊—河流—村庄—农田—脚庙(山前道观)—山门—刻石—景亭—迎仙桥—水口—下院—牌坊—药圃—上宫—洞天—泉眼—仙冢—修道空间”的模式(图7),这与《内经图》的景物次序极为相近。

《内经图》中,“三关”又分别对应人体丹腹、脊柱、头颅,图中所绘“两头大,中间窄”的景象,与“溪谷”前后“开—合—开”的空间变换特征相合,象征内丹修道“炁”由开阔的“下丹田”经狭长的“脊柱”至头颅“上丹田”所经历的“路径”。“风景道”将此抽象的过程体现在真实的路径中,使空间环境成为内丹理论的体验场所。

在内丹修道“三关”的“戒、定、慧”进阶中,其所崇尚的“拘制色身、定心凝气、解脱真意”折射出不同的空间视域特质。“田园景象”视域广阔,与世俗的田园生活较为接近,严苛的道家生活极易被外界诱惑。这与“拘制色身”相应,得道讲求“克制”,心无旁骛。“幽谷景象”视域顿收,狭窄、短促、多遮掩,道路崎岖难行,这与“定心凝气”相应,得道讲求“专一”,矢志不渝。“高山景象”视域渐放,可回顾、远眺,这与“解脱真意”相应,得道讲求“顿悟”,茅塞顿开。

故“三关”形成的序列性“风景道”是《内经图》所描绘的内丹修道过程在大地上的展现,具有深刻的道家内丹文化含义。

5.2 “风景道”序列的价值

“风景道”与“天路历程”思想下的景观序列有很大差异,体现于其更加注重修道之人本身,而非遥不可及的“天国”。这使“风景道”在古代除文化、风景美学价值外,仍具有十足的现实意义。

山前道观位于肥沃的平原,道人勤耕细作,为“上宫”供粮,磨炼了自身秉性,这正与全真道的“农道”思想相合[24]。而“上宫”位于深山,高道接受食粮,寻药修道,并下山传道、布医,培育新人,亦可济世,由此形成“山下、山上”的良性循环,对道内组织稳定、道理传承具有现实意义,符合道家生态伦理思想[25]。

在当代,“风景道”对当地乃至其他山岳风景的保护与规划亦有一定启发性。首先,重新划分山岳宫观园林的保护单元。“风景道”位于山间“溪谷”,其景观要素间具有紧密的逻辑与功能关系,故宫观园林的保护与规划应着眼于“溪谷”这一较大的环境空间,确定宫观在其中的“角色”。其次,序列的“文化原真性”不可忽视。“风景道”属于物质、非物质文化双重遗产,在保护物质景观要素的同时,注重其在内丹文化中的逻辑关系,才不会丢失序列整体的“文化原真性”。再者,为山岳风景规划提供新的视角。“风景道”是以道学为骨架,集美学、农业、医药于一体的综合体。在山岳风景规划中,可将山前农田、山间药圃纳入规划范围,以道家传统农道、医道术为基础,以古代“山下、山上”的道家组织关系为纽带,以文化展示与公众参与的方式实现景区业态的拓展。

6 结语

胶东半岛凭借特殊的自然环境与海洋气象成为道家思想的摇篮。“溪谷”环境与内丹理论的契合性,使全真道人多在此建宫造观,形成与内丹文化紧密联系的序列性“风景道”,这是道家内丹思想的物化,也是“天人合一”智慧的体现。

笔者发掘了胶东半岛山岳道家文化景观序列性“风景道”的文化内涵与环境特征,可为该地文化景观在中观、宏观尺度下的保护提供借鉴,有助于保护其完整性。同时,研究发现了道家内丹派的宫观环境营造规律,丰富了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对其他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具有参考价值。

注释(Notes):

② 坎水逆流,为内丹修道之始。因“坎卦”指“水”,故谓之“坎水”,图中喻指山下的河湖水。将“坎”中之“阳”抽取,并随“漕溪”(脊柱)上升,谓之“坎水逆流”。

③ 尾闾、夹脊、玉枕,为人体脊柱在尾椎、肾后、脑后的部分,为“中关”内“坎水逆流”的3个关隘,其中尾闾、玉枕较难通过,过“玉枕”则可“补离中阴”成“乾”,到达“上关”。

图片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图2底图源自香港金兰观;其余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溪谷道家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朱顶红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溪谷”模式实践中的思考
山与谷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调查溪谷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