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考论述类文章写作的深刻性例谈

2020-02-26屠小苗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深刻思辨

屠小苗

【摘要】高考论述类文章的写作,不仅是掌握一种文体,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维方式。“思想深刻”已放在“发展等级”的第一位,如何让论述类的文章走向深刻呢?本文以一则材料作文为例,主要从如何确定论述点和运用因果分析的论述法这两个方面谈谈加强论述的思辨性和提升文章的深刻性。

【关键词】深刻;思辨;论述点;因果分析

高考作文试题论述类文章写作的用意除了防套作、防宿构更在于引导考生利用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工具更好地思考现实、关注人生。论述类文章写作核心是说理,注重理性思辨能力。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已把“深刻”放在“发展等级”的第一位,可见对“深刻”的重视。那么如何让论述类文章走向深刻呢?笔者以下面作文题目为例谈一下拙见。

题目:流行语,被视为时代语言的风向标。《咬文嚼字》发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吃瓜群众”“蓝瘦,香菇”等赫然在列。有人说我们应该警惕某些“新奇”用语对语言美感的侵蚀,留一方表达的净土。有人说要相信汉语的自净能力,没必要风声鹤唳。也有人说只有读懂流行语背后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思潮的风向标。当然,还有人认为,传统语言的严谨与网络语言的鲜活,并非鱼与熊掌的矛盾……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一、多一些思辨让论述点准确且有针对性。

每篇论述文都有一个论述点,这个论述点可以是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词,可以是材料中已经明示或暗示出的论点,也可以是对材料中的论题进行分析而发现的问题。一般考场作文最怕选择第一种论述点,比如满篇只围绕“流行语”这个关键词,只抓其一,不见其二,或泛泛而谈,无的放矢;第二种论述点可以说是现成的,最省力,但需“慧眼甄别”,因为有些材料提供的论点本身就是片面的、有问题的;最适宜选择第三种论述点,即对论题进行分析而发现矛盾,发现问题,以矛盾或问题作为论述点往往最符合论述文论述的要旨。

如上述材料有明确的任务驱动,四种“有人说”,代表四个观点,四种态度,每一种看似都可以直接作为论述点。第一种人主张要警惕某些“新奇”用语对语言美感的侵蚀,显然对流行语持反对意见。第二种人相信汉语的自净能力,对流行语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第三种人认为流行语有其诞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流行的社会意义,甚是赞同。第四种人估计非常中意网络热词“新奇鲜活”的特点,认为其与传统语言的“严谨”可以相得益彰,即不矛盾可并行之。但传统语言也不乏鲜活新奇之词句,要厘清两者关系其实很难。若是拿网络流行语的“鲜活”和传统语言的“严谨”对举,说服力难免打折扣。

第一和三四两种人对于流行语的观点明显相左,但又都在理,所以考生得去发现矛盾,发现问题,这样提炼出的论述点才不会有失偏颇。为什么有人反对流行语,显然有些流行语的“新奇”得打引号,很多网络语言有恶俗倾向,趣味低级,格调不高,如“老司机”“然并卵”等等,当然还有很多更不堪的,但很多网民“引”以为潮流,殊不知语言之美在韵味、在内涵、在传承,随性生造或盲目跟风使用,会大大消解语言本身的美感。但同时真正“新奇”的流行语也很多,如材料中《咬文嚼字》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评选的标准除了“流行”外,还有“创新”和“文明”这两个标准。同时“蓝瘦、香菇”“葛优躺”“吃瓜群众”等之所以都入选流行词,因为它们反映了平民的生活、情感、心理状况、处世态度等。所以,流行语可以被视为时代语言的风向标,若能触摸到流行语背后的时代体温,也是政府了解舆情最直接、最真实的途径。在此思辨的基础上第四种人的“认为”就水到渠成了。

在确立论述点时首先必须准确,切忌过于绝对或模棱两可,要不断权衡,比较分析,多一些思辨性,否则说理说得再深刻也是无用功,因为基点若是不稳当,说服力肯定会漏洞百出。如“摈弃流行语还汉语以纯净”,“摈弃”不可能,广大网民不同意;如“新奇用语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殇”,“殇”不了,传统文化没这么脆弱。其次是要有针对性,即观点是倾向于矛还是盾,或是矛盾中求统一,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才情。所以要使论述深刻的前提就是得有一个准确又有针对性的论述点。

二、因果分析让论述多一些理性思辨能力

很多学生论述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思维混乱、逻辑不清,文章或在一个层面滑行,或遍地开花而彼此毫无联系,没有深度,缺乏理性思辨的能力。高考作文命题导向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和社会,提高思想认知能力。学生应带着思想上考场,带着思维上考场。这一类作文要求“紧扣情境选取观点,深刻剖析‘流行语的成因、实质、利弊等,思考辩证而全面,能聚焦于‘流行语又逐层深入,就事析理思想深刻而富有见解”。下面从因果分析谈谈怎样提高学生的论述思辨能力。

因果分析,即思考为什么,是剖析、追问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思维过程。通过因果分析,多问一个为什么,在“思疑”中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也就能提升思考的深度了。

若明确写作任务为:不必对网络流行语风声鹤唳。

一问:为什么有人会对网络流行语风声鹤唳呢?

这其实就是第一种人的观点。在论述分析时不妨承认流行语中存在的“病毒”,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强调对象意识和读者意识,强调说服意识,强调文明交流、入情入理分析的意识。在具体论述中要“针锋相对”但也要适时“退让”。

二问:为什么流行语中存在“病毒”却不必风声鹤唳呢?

对此问要具体分析深入思考。如可先设疑:

1.为什么网络流行语会出现参差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呢?

因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仓颉”,用个流行词,这是一个用语“任性”的时代。人的素质参差不齐,网络语言也就做不到“一片文明”。之所以要警惕有些“新奇”流行语,只怪网络“奇葩”亦不少。

2.既然是这种现状,那为什么没有必要“风声鹤唳”呢?

因为汉语有自净能力,这又可以多维度分析:首先是有些流行语因其本身具有的时效性一旦不存在就会默默消失。还记得“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煤超疯”等系列的流行词吗?现在蒜豆姜煤等物价稳定也不会流行这些词了。还有,“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元芳,你怎么看”“失联”以及各种“xx体”,随着事件被淡忘也终将少有人提及。其次相信文明人会甄别各色网络用语,恶俗的虽听之但不用之,甚至会积极抵制它的运用。反过来不文明的人他不用恶俗流行语也可能会有另外龌龊的词句与之为伍。(这里就涉及本质的问题:网络流行语真正的净化还是在于网民的素质,国民的素养。可探因推果该怎么做。)最后可以再深入汉语的“自净”能力,“汰劣”的同时会“选优”,很多网络流行语鲜活生动,是时代个体的内心表白,带着鲜明的时代性和个体情感温度,它们经历了时间的冲洗,不断地丰实了我们的传统語言。如非常通俗形象化的“囧”“低碳”“吐槽”“光盘”“点赞”等,如为社会文化生活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的“正能量”“中国梦”“创客”“给力”等,还有如文绉绉带点酸溜溜的又让人“浮想联翩”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等。

在具体的在因果分析中,考生一定要综合使用多种思维方式,如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因为就一个结果而言,其原因很多时候是多方面的,既有表层原因也有深层原因、既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这样思维宽度打开的同时也会加强思维的深度。

总之,深刻性是论述类文章评价的一个重要尺度,考生要想在高考作文中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就必须在作文的深刻性、思想性上用心、用力。

【参考文献】

[1]江海,陈虹.论述文的“一二三四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6(12)

[2]李辉,马婷婷.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误区摭谈[J].阅读与写作,2016(18)

[3]陈维贤.把握命题导向,促进语文教育发展[J].语文教学通讯,2016(7)

[4]苏兴庭.谈如何提升高考议论文的深刻性[J].作文成功之路,2015(12)

猜你喜欢

深刻思辨
一片树叶启情思
浅谈作文立意
网络思维:超越“深刻”的“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