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积极教育视域中的师生发展项目探索

2020-02-26凌红

江苏教育 2020年2期

凌红

【摘 要】在以积极心理为导向的积极教育引领下,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以“优秀”为起点,积极建构“优秀+”系列项目,立足师生发展,通过“+言说”“+任务”“+伙伴”等系列行动,不断衍生“优秀”的吸引力,提升积极教育的管理品质。

【關键词】积极教育;师生发展;管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2-0053-02

【作者简介】凌红,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1)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以积极心理为导向的积极教育,是以人外显和潜在的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人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实现个体和群体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把“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解读为“优秀”,着力展开“优秀吸引”的实践尝试,力图用发现优秀的方式寻找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的创新与突破。

一、“优秀+”的理性认识

我们以“优秀”为抓手,借助“优秀+”系列项目,不断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在“优秀”的感知、融入、体验中,让“优秀”生长起更多的积极意义。

1.“+”强调认可。

“优秀+”强调的是对优秀的认可,我们坚信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优秀者”,这些“优秀”包括内在的积极情绪、优秀品质、良好心态等,它们本身就潜藏着一定的感染力,正所谓“酒好不怕巷子深”。“优秀+”更代表着“优秀”的敞开,当“优秀”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时,不仅是对“优秀”本身的认可,更是一种积极的吸引。

2.“+”代表起点。

“+”也可用物理学概念定义,理解为正极,我们的教育是从“优秀”这一正极流出,发现优秀是我们教育的起点。我们以个体原有的优秀为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开发“优秀”特质,帮助师生合理推进积极归因,适时适度地将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自主自觉的学习资源,使“优秀”流动起来。

3.“+”意为融合。

“+”更意味着融合。与自己的优势领域、特长喜好、美德品质融合,将自身模糊的优秀清晰化,普通的优秀卓越化,单项的优秀多元化;与他人的优秀融合,不断发现他者优秀,充分调动、唤醒个体的积极心态,借鉴、模仿、习得他者优秀,提升自我;与优秀的集体融合,在集体中敞开自身优秀,关怀他者,修习更丰富的经验,对个体进行“升级改造”,赋予“优秀”更多的内涵价值,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二、“优秀+”的行动策略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以“优秀”为起点,积极建构“优秀+”系列项目,立足师生发展,开展了一系列项目行动,不断衍生“优秀”的吸引力,提升了积极教育的管理品质。

1.“+言说”,滋养优秀的内生力。

我们努力搭建“优秀”的展示平台,通过“优秀者说”探究优秀者行为背后的心路历程、思想感受,“优秀+言说”,成了独具学校特质的“敏求讲坛”。一方面,站上讲坛就是对优秀者、优秀行为最好的肯定与赞赏,“言说”的方式又赋予“优秀”理性的思考,便于言说者本人客观地审思其“优秀”行为,而这些优秀的行为也只有进入到理智的水平才不容易消散。另一方面,对于他人来说,倾听优秀者的表达有利于获得“知其所以然”的豁朗,学习优秀的本质,而非停留在优秀的表象。

在学校的“敏求讲坛”上,有学生分享打扫卫生时擦窗户、摆拖把、清洁楼梯死角的好点子;有足球队队长讲述怎样做到训练、学习两不误的经历;有学科课代表分享当课代表的经历,对老师、同学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师的“敏求讲坛”上,教师的分享涉及家庭生活、亲子育儿、美食旅行、阅读教育等方面,有生活故事、书本理论、实践反思,甚至是教学主张,充满了深度思考的味道。

2.“+任务”,助长优秀的带动力。

个体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或获取新知,或巩固旧知,或提升某项专业能力,或提升全面素养。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个体也获得了自我的不断发展。如学校一位优秀的语文青年教师接到参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任务后,立即围绕比赛项目展开全面备战,包括即兴演讲、才艺展示、粉笔字书写、课堂教学等多项内容,学校也以此为契机,组成了青年教师基本功集训团,系统地进行备战集训,“优秀+任务”就成了一个校本培训的项目,使一批青年教师从中获益。

任务也可以是自发生成的,如学校有一位数学教师入职不久,在班级管理和学科业务方面都不是很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他对三国历史很有研究,恰好他所教年级语文教学中需要研读《三国演义》,于是,他发挥特长,给自己加任务,与语文教师一起为学生讲“三国”故事,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介绍“三国”的视频,让同事、学生获益。“优秀+任务”成为他专业发展的转型契机。

3.“+伙伴”,焕发优秀的感召力。

“优秀+伙伴”表达的是一种吸引,合起来就是团队,以“优秀”为中心的志同道合者的团队。这样的团队有其鲜明特征:一是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二是有积极的人际关系。三是有显见的发展可能。四是有内心舒适的精神归属感。这样基于优秀的自组织团队规模不会太大,能关注到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便于进行针对性对话,每一个成员也会愿意自觉地维护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