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困局和发展策略
2020-02-26何敏
何 敏
(福建福州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福州地处闽中,自秦汉设城建制后“七郡辐辏,闽越一都会也”,长期居于八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置。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和民间生活中,这里发展起丰富的传统工艺美术,如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藤编、草编、铁艺、木雕等。这些传统工艺品一度与福州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随后行销海外,是地方经济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传统工艺美术经济产值和出口贸易值仍在福州产业经济中有较高占比。另一方面工艺美术的多种技艺和文化被列入国家、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寿山石雕、脱胎漆艺、软木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城市文脉的重要传承。但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福州传统工艺美术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与现代生活的隔膜,艰难应对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竞争带来的种种冲击,诸多行业总体效益不佳,发展出现瓶颈。
1 现代消费市场的萎缩
工艺美术是指制作手工艺品的艺术,它产生于人们的实际生活要求,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这也是其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一大特征。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生产模式、政治体制,文化观念和民众的生活形态都发生了层层转变。手工艺品材质单一、技艺繁复,手工效率低下,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更质优价廉的工业品取代,其器用价值丧失。此外手工艺品的审美功能也逐步受限,它在造型、样式上仍以传统为主,创意设计保守,与现代审美存在差距;产品品类单一,现代市场接受范围较为有限。如以福州漆艺为例,福州目前年产值千万上的漆艺企业多以脱胎佛像为主要产品;家装、漆器、漆画等产品销售多以海外市场为主,或对标特定消费群体,在国内大众消费市场中未能充分发挥产品和产业优势。
2 传统生产模式的低效
传统手工艺在农业经济形态中形成了以家庭作坊为主体的小规模体量。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转型,国营工艺美术大型企业相继关停,传统工艺美术基本又重回传统的小作坊:生产主体主要以家庭作坊、个人工作室及小微型企业为主。小规模虽然符合传统手工艺最初的产业规则:小作坊和小企业“船小好调头”,便于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活动和规模;在技艺传承上继续保持口传身授模式,便于技法保护;手工艺人能较自由的发挥主体性,进行工艺创新和尝试。但是面对当下整个社会的工业生产背景,小体量容易导致生产和经营的因循守旧,缺乏技术和设备创新的资金投入,市场运作能力较弱,缺乏推广营销和品牌的建设能力,消费市场无法进一步扩大;就整个产业而言,缺乏引领型企业的带动和示范,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又会进一步降低市场竞争能力。
3 人才流失和断层的限制
传统手工艺通常以“师傅带徒”模式或家庭传承进行艺人培养,在上世纪80年代,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规模大、效益好,也带动了更多人才培养的社会途径,高职院校、企业训练都培养过一批受过系统教育的手工艺人。但是随着90年代末起,传统工艺美术规模企业的关闭,产业体量和产能的下降,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又回归传统。由于手工行业前景不明,工作苦、收入低,一般艺人自身已不愿从事原有工作;小作坊的传统带徒模式所需时间长,方法单一,愿意了解和从事技艺的年轻人就更少,造成人才流失流散现象严重,尤其青年人才呈断层危机。人才问题还突出表现在专业设计人才的缺乏。传统带徒模式讲究口传身授,师傅多注重手工技巧和个体经验的讲授,缺乏技艺的理论研究和阐释,更缺少提升学徒整体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提升的教本内容,限制了手工艺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艺术内涵的表达。
4 城市发展和行业集聚环境的破散
历史上,传统手工艺业一度会依据生产生活需要和习惯,自发形成行业集聚地。福州寿山石因“石出寿山,艺在鼓山”,在寿山、鼓山一代分别形成原石和成品交易市场;漆艺行业主要分布在晋安、仓山等城区和闽侯、闽清近郊一带;软木画曾以其发源地晋安区西园村为中心。行业集聚会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果,对整个行业规模的维持和扩大、资源共享、市场保有、生产协作和竞争都有积极意义。然而现代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发展有时会打破行 业集聚,使得已经小、弱的手工作坊因为“散”,更难以改变行业衰退趋势。
要解决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困局,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协同行业、市场、政府三方力量,梳理好手工传统/工业生产,文化传统/现代审美、政策扶持/产业创新等诸多关系,重新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5 重回初心,凝聚产业优势
相较全国范围内工艺美术的普遍困局,福州传统工艺美术转型升级仍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一是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资源、技艺资源和文化资源。例如寿山石是特产于福州晋安区北峰寿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珍贵石料,属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寿山石在4000多年前就被福州先民制成石头工具,后因“寿山贞珉”、“秀色可餐”,美石上被逐渐加赋了礼俗宗教、篆刻印石、皇家典藏等文化功能。寿山石文化由器入道,从器物审美到技艺工匠、民俗风情到皇家典故,具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和层次,同时在技艺上造就了门派纷呈,绚烂多姿的雕刻艺术。因此寿山石产业要打破原来单一的产品销售模式,以“文化”作为寿山石品牌新的增长点,充分挖掘和展示这些珍贵的文化审美元素,使“器”“道”辉映,在现代生活中重入人们视野,显示其独特价值。二是产业配套和品牌优势。福州是全国工艺美术的重要产区,行业门类众多,不同行业在长期的共同发展中,相互渗透、融合和配套,形成上下游关联,并共同强化了闽派艺术的美学特征;行业内也基本形成供、产、销、研的完整链条,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产业规模虽以小体量为主,但是由于历史沉淀,福州拥有一批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大师工作室、大师品牌“小而精”为提高产能效益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助益。
6 设计营销,建立现代思维
传统工艺美术重返现代生活,提高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度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首先在产品门类上,要逐步提升实用产品生产,利用新技术和手段,补足手工艺品材质单一、不便使用等短板,逐渐恢复其器用功能。其次要重视造型设计的现代创新,“文以物载”,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新的产品,使现代生活的新物象、新格调成为手工艺品内涵发展的方向。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和肯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传统得以延续,现代具有根基。同时要重视产业关联和跨界融合。提高传统工艺美术与旅游休闲、家居装潢、时尚服务、工业制造等产业关联度,有利于扩大手工艺品的呈现场域,增强产业活力。
7 借力政策,抓准发展核心
福州市政府历来重视对地区传统工艺美术优势的保有和扶持,以供给型政策,通过立法保护、税收减免、财政投入、人才土地优待来引导、协调传统工艺美术在市场中的困境。这些政策适时为一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和衰落的行业提供了直接的“输血”,也形成了产业发展的优势环境。但是供给型政策也容易使产业形成政策依赖和惰性,失去市场竞争激发的动力。从长远来看,政府政策模式也将逐步转变为需求型政策,即通过需求侧的拉动刺激产业进行创新与生产,间接推动产业发展。这突出的表现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将更多面对市场的需求侧,一方面将直接的注资生产扶持,转变为利用对产业发展中亟需的平台搭建,如基础设施平台、人才引进与交流平台、信息流通平台、融资交易平台以及产品质量标准平台等,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对包括传统工艺美术在内的整个文化消费市场建设,通过各类型的文化市场开发、传统文化传播、大众消费群体培育等方式,引导文化消费需求,通过消费市场来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借力政府政策时,传统产业要始终坚持自己在市场中的主体性位置,抓准决定发展的核心要素,借助政府力量协调工艺创新、人才培养、交易平台搭建,甚至文化金融、版权服务等行业难以依靠自身解决的问题,找到市场突围的新出口;欢迎政策的及时雨,也不能回避只有参与市场竞争,依靠内生动力才是产业最终生存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