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狄更斯与鲁迅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比较探析

2020-02-26曾文斯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狄更斯人道主义鲁迅

王 萍,曾文斯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人道主义思想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并在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迅速成形发展。人道主义思想探究的是“人道”、“教养”和“人性”等关乎人类自身价值的主题,其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利益,维护人的自主权利,尊重与鼓励人大胆追求现实幸福,发展个性,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查尔斯·狄更斯与鲁迅的诸多作品中都有对各阶层苦难生活的描写,有关于如何追求幸福、维护尊严、实现价值的深刻探讨。两位作家在小说中营造并讲述了一个个鲜活而悲悯的社会故事,洞察人性,抨击社会阴暗面,感叹人生在世的艰难与所受委屈的不公。他们都敢于为弱小群体发声,敢于挑战权威,借用狄更斯的作品《艰难时世》和鲁迅的《呐喊》为名,他们正是艰难时世下的呐喊,运用笔杆的力量呼吁人道主义。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狄更斯的小说研究逐渐全面和系统,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主题与艺术特色,翻译与传播等方面[1]。对狄更斯与鲁迅两位作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观念、小说作品及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展现他们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观念

(一) 狄更斯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观念

《双城记》中写道“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睿智的岁月,那是蒙昧的年月。那是个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个疑虑重重的时期。”狄更斯所处的年代便是具有这样的特点[2]。在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并给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渗透性的影响,如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工人们思想观念转变,自我意识觉醒,但同时资本主义又用尽各种手段打压工人、剥削工人,让他们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中。资产阶级的确立激化了劳资矛盾,社会崇尚金钱利益,人情淡薄、残酷无情的观念十分明显。在个人境遇方面,狄更斯也是有着天堂与地狱冰火两重天的经历。在狄更斯童年时期,他家境富裕,生活无忧无虑,但12岁时父亲因债务问题入狱,他也因此成为了一名学徒,家道中落后,他饱尝辛酸,看尽人情冷暖。狄更斯清贫艰辛的童年、失意的爱情并没有磨灭他内心的善良与温情,他用幽默的艺术风格笑谈人生、嘲讽社会,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塑造伦敦底层社会的劳苦大众[3]。因此,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更多地与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遭受的苦难有关。

(二) 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观念

鲁迅所处时期的中国社会,清朝覆灭,国家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的状态。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苦不堪言。在那个时代,国家已经站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而人民的意识却未觉醒。为挽救中国,众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走上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教救国等伟大道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先后发起。中国虽腐朽没落、饥寒交迫,但仍旧有不屈的精神,有先进的思想推动这个国家在风雨中探索与前进。就鲁迅个人经历而言,他的出身、经历跟狄更斯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出身在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本是养尊处优的少爷但无奈也经历了家道中落的遭遇,父亲病逝后,鲁迅同样受尽冷落与嘲讽。在命运这把推手下,鲁迅直面了人性的阴暗面,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与卑鄙,因此鲁迅有着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绪。最终,鲁迅“弃医从文”,与矛盾、郭沫若等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一道,努力唤醒大众民主意识,不再愚昧任人宰割。受到社会与个人经历的影响,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中蕴藏着一丝讽刺,也包含了极大的愤慨之情[4]。

二、狄更斯与鲁迅小说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妙

狄更斯一生著作颇丰,《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艰难时世》等诸多作品均为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带来了深刻影响,引起了社会对于“人性”、“人道”的广泛讨论。狄更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作品《匹克威克外传》中,描绘了主人公匹克威克先生善良乐观、积极向上且乐于助人,他的赤子之心正是狄更斯想向他人传达的乐观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除主人公外,匹克威克先生的仆人也拥有一副好心肠,具有善良、勇敢、忠诚等诸多美好品质。这些美好品质和善良最终战胜邪恶的结局是狄更斯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话语与思想。再如已译为多国语言、翻拍多部电影的佳作——《雾都孤儿》,其中的奥利弗、梅里夫人、罗斯等都真诚善良、待人和善,他们乐于给予也懂得感恩。狄更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以及故事向读者表明:爱、善良、真诚和感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为他带来好运,同时也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在《双城记》中,狄更斯既对法国大革命表示理解和同情,又视革命为“浩劫”,提倡的是充满“仁爱”精神,反对一切形式的滥施暴力的人道主义[5]。此外还有《圣诞颂歌》也充分体现了狄更斯倡导的仁慈、博爱、善良的圣诞精神与人道主义思想,表达了人与人相处需慷慨无私和富于同情的主题。与狄更斯深受追捧的著作相比,虽然《艰难时世》受到的关注度和好评相对较少,但丝毫不影响传达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狄更斯唯一一部直接反映劳资矛盾的小说。文中庞得贝和葛擂硬是当时资产阶级的缩影,虚伪自私、不择手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丝·朱浦这个角色,她清新纯净、善良感恩、正义坚强,最终感化了葛擂硬[6]。狄更斯的小说大多圆满结局,苦难中依然有人保持博爱之心,始终怀揣着对光明未来的希冀。

在鲁迅的作品中,各阶层的人物也依次登场。鲁迅通过描写社会各界、各阶层的人物来表达他对社会的看法,表达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对比研究鲁迅的作品就会发现,鲁迅笔下的人物大都充满悲剧色彩,并且不会像狄更斯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有一个美好结局。不幸与悲剧是整个作品的线索,也贯穿了人物的一生。以短篇小说集《呐喊》为例,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鲁迅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激烈的社会矛盾,收录了《阿Q正传》、《孔乙己》等14篇短篇小说。《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是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主人公阿Q 是一位流浪雇农,没有社会地位,备受他人欺凌,同时他自身也不具备自尊自爱的意识,任人欺凌,从未想过改变现状,唯一的应对方法是在精神上逃避。《孔乙己》的主人公是一位知识分子,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同样不受人重视,他与阿Q一样,在他人的欺凌侮辱与自我轻视与轻贱中走向死亡。阿Q与孔乙己都是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受害者,在封建思想文化的禁锢下,他们有着十分强烈的尊卑观念,且意识不到这一人际关系中的不合理性,他们性格软弱,一生唯唯诺诺,且故步自封害怕改变。可以说,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鲁迅笔下诞生的人物无不是在历经磨难与痛苦后走向死亡,没有人来解救他们,整个社会皆是冷漠无情,旁人只会加重他们的苦难。在这样的人生与作品中,我们似乎看不到希望与未来。但鲁迅的作品是深刻的,作者通过这些于悲剧中生、悲剧中死的人物,不仅是要向读者展示社会的弊病,更多的是让读者看到主人公的软弱、愚昧、迂腐、不思进取与怯于抵抗。鲁迅先生说:“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狄更斯和鲁迅是共立于一个认识支点,从而悟出不无相似的本质问题[7]。虽然两位作家小说作品的创作背景、感情基调、结局色彩不尽相同,但凭借笔下小说的力量,以悲悯之心揭露人民疾苦,批判社会阴暗面和动荡因素,希望民众获得幸福生活的初衷始终未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狄更斯与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比较

(一) 狄更斯的“博爱”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以“博爱”思想为主。在狄更斯的一些作品中,他呼吁富人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利用自己从社会中所获得的力量再回报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历以及个人精力的增加,狄更斯对社会、对人道主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解读。阅读狄更斯晚期的文学作品就可发现,在《匹克威克外传》等作品中体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已经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有人民的忧虑,是他对社会以及其他不公正力量的愤懑。且于此同时,狄更斯将创作的中心放在社会小人物身上,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温情、善良来达到感化以及教育的目的。狄更斯的作品并不是为了上流社会的读者所写,而是以普通读者为接受对象。这一点,可以从他作品发表的形式——报纸连载,就可以得到证实[8]。

由此可见,狄更斯怀着对受苦人民的同情,深刻接露了资本主义的虚伪与邪恶。他努力表达对道德的颂扬,对善良人性的赞扬。狄更斯一直致力于将希望、美好、善良等美好思想与品质传递到社会中,让人们受到这些美好情感与高尚道德的感化和积极影响而变好,让社会得到改良。因此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一种博爱的特性,他是怀着一颗博爱的心进行观察与写作的。正因如此,狄更斯主张和平,反对革命与一切暴力血腥的行为[9]。

(二) 鲁迅的“立人”人道主义思想

鲁迅通过小说向读者与社会宣扬了他的“立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大社会环境下,鲁迅希望通过自己的笔来探寻埋藏于这个国家、社会以及人性深处的病根,他想要将封建宗法“吃人”的本质接露在民众面前,剖析当时国民的愚昧,展示国民的奴性,以唤醒民众革命意识,促进他们去反抗、斗争与争取,从而建造一个更独立、更强大的中国,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人道主义更多的体现为尊重生命、同情弱者、关注底层、追求人人平等与奋斗上进。

总而言之,鲁迅的诸多作品是围绕底层人民创作,他虽然对一些底层民众怀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但在封建统治者与大众之间,他总是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站在大众一边。鲁迅同情底层人民的苦难,坚持为底层人民的命运呐喊,他希望千千万万的底层民众能过上幸福、和平、富裕的生活。但与狄更斯不同的是,鲁迅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对人民的爱带有更多的理性,带有非常鲜明的现实主义特性。他鼓励人们觉醒支持社会革命,鼓励民众站起来勇敢与不公抗争,而不是呼吁统治者或其他力量将幸福生活送到人们身边。因此,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中,“立人”的思想是核心部分。鲁迅自己也曾总结道:“其实,我的思想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吧”[10]。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狄更斯文风诙谐幽默,他总会安排让一束温暖的光照进充满黑暗与苦难的世界,以此给予人们希望,唤醒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感,呼吁社会改良,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而鲁迅言辞犀利直接,他总是以笔为剑,直击人性与社会的最恶面,他希望通过一个个充满压迫与悲剧的故事让国民认清现状,从而觉醒、崛起,来创作一个更为平等、自由与充满温暖的世界。但无论两位作家的人道主义有何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他们都是怀着对人的关爱、对社会的美好希望来进行作品创作,并通过作品温暖大众、唤醒大众,让他们有更强大的信仰与精神力量去对抗不公、革新腐朽,也让这个社会与世界更加理想与美好。

猜你喜欢

狄更斯人道主义鲁迅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鲁迅,好可爱一爹
跟踪导练(一)5
鲁迅《自嘲》句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