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古代汉语考试改革问题研究
2020-02-26张德岁朱妍
张德岁 朱妍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一、古代汉语考试改革问题研究现状
古代汉语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具课,也是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学好古代汉语是传习古代文献典籍和语言文字的需要,是研究古代文学、哲学、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利用中国知网搜集整理了古代汉语教学方面的相关论文91 篇,但仅有2 篇是集中讨论古代汉语考试改革问题的。郭玉贤[1]首先分析了当前古代汉语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自己的改革思路和改革经历;李艳[2]介绍了自己所带古代汉语课程的成绩构成,提高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把古文背诵、常用词书写、课堂古文字形默写、课件交流展示、出勤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考核点。
另有8 篇论文在探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问题时,顺便论述了古代汉语考试改革问题。曹小云[3]多年来致力于“古代汉语试题库”的建设,实现了教考分离,逐步完善了科学、合理、规范的考核内容和形式。刘青松[4]认为,在考试内容上可适当增加课本之外的知识,考试形式可以混用口答式和笔答式,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出考题。陈志云[5]主张建立科学、规范的试题库,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
张道升[6]指出古代汉语的考查和考试应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充分采用课堂讨论、课外作业、课程论文、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把测验与考试、作业与答辩、讨论与集体评议结合起来,强化过程评价。宋琳[7]主张课程的考试次数由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结果考核三部分组成,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阶段考核占总成绩的30%,结果考核占50%。
汪银峰、周晓彦[8]认为古代汉语考核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基础知识,还要强化原生态文言文的接触和阅读,因此在试卷中可以适当提高文言文句读、翻译的比重,并且适当增加教材之外的知识,以此来检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效果。杨丹[9]指出应形成多方位覆盖的立体式考评机制,全面提升和考查师范生的综合素养。王定康[10]认为我们在注重理论知识考查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整体看来,以上关于古代汉语考试改革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缺乏系统性;有些做法虽然设计得很完美,但缺乏具体的操作路径,难以做到善始善终。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籍原典的能力,进而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试方式都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而设定。
二、古代汉语考试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为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语言类课程的考试模式,我们考察、比较了常熟理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西学院、亳州学院、宿州学院五所高校近年来语言类课程的考试情况。就古代汉语这门课来看,学生成绩的构成及试卷题型具有以下特点:
1.合肥师范学院、皖西学院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亳州学院和宿州学院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常熟理工学院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
2.平时成绩大都包括学生的平时作业、出勤情况、课堂表现,都没有期中考试;宿州学院增加了学生的读书笔记(或课堂笔记)。但作业次数的要求和布置的形式不完全相同,基本上都和课时或学分挂钩,比如,宿州学院要求平均9 学时布置1 次作业,皖西学院要求平均8 学时布置1 次作业,常熟理工学院将考核的次数定为N+1 次,其中N 指代该门课程的学分数。在平时成绩的考核方面,亳州学院重视古文献的诵读,要求学生背诵10-20 篇教材中的文献,课外阅读《说文解字》、《广韵》和《尔雅》等工具书;皖西学院重视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把那些经常坐在前排认真听课的同学做个标记,考核时平时成绩普遍增加3-5 分。
3.从题型来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词语解释、名词解释、分(辨)析题、简答题、操作题、加标点题、翻译题、阅读题。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在考查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识记的情况,分(辨)析题、操作题、加标点题、古文翻译题、阅读题则重在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理论解决语言应用问题的能力。
4.以上五所高校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试题库。亳州学院要求任课教师每次考试出6 套重复比在30%以内的试卷,然后整合出1 套试卷;其他四所高校,都是要求同时上交A、B 两套试卷,1 套用作期末考试,1 套作为补考试卷。
三、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考试改革的路径
为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考试改革,宿州学院将进行如下考试改革路径。
(一)改革考试内容
减少纯理论类题目的比重,增加实践类、操作类题目比重,注重学生语言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考核。根据课程内容,将考题的知识点细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术语概念类:理解并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专业术语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基础,因此这些知识点在理论考试中常用“名词解释”或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涉及音韵、工具书、文字、词义、注解、标点、翻译、语法、古代文化和文体知识。
2.理论阐释类:主要考查古代汉语中一些理论和常识的理解与识记情况,如:假借与通假的区别、古今字产生的原因、词类活用的类型等。
3.实践操作类: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汉字形体构造的分析、古今字和异体字的辨析、古文标点和翻译等。
这类题型不以理论思辨的方式出现,重在考查对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运用情况。比如古代汉语的倒装句,以前常用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熟记宾语前置的三种条件。有的学生答题时头头是道,但所举例句是错误的,表明学生没有真正懂得这种特殊句式的功能,也就不能很准确地使用它。现在我们考试时,列出一组含有干扰项的句式让学生去辨析,或给出一段古文让学生从中发现,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学会了这种句式理论,也就不能准确地判定分析其句法特点。其他句法知识的学习也是这样。
4.调研类:这类题型是运用语言学知识解决较大的语言问题,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言实地调查。如:家乡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现状调查、繁体字与简化字在社会用字中的使用情况调查、古今汉语语气词的历时比较研究等。这类问题需要实地调研或查阅大量资料,耗时长、难度大、写作复杂,只适合作课外作业、小论文,为学生做语言类毕业论文打基础。
(二)优化考试方法
1.考试形式多样化,成绩构成多元化
总成绩包括四部分:平时成绩(出勤、作业、课堂表现、读书笔记、课堂笔记等),期中小论文,专题测试(如:六书理论、甲金篆文识写、繁简字转换、常用词词义发展变化分析、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语序、古文原典阅读、文言文创作、近体诗或对联创作、古文名言警句宣讲、古典诗词吟诵等)和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分别为 20%、20%、20%、40%。期中小论文学生互阅互评,教师最后敲定;专题测试有三位教师评分,取平均分;期末考试主要是采用试卷形式,满分通常是一百分。如果没有期中考试,则将期末成绩比重调整为40%-50%,平时成绩(含实践成绩)占比为50%-60%。这样既有利于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又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
以上各方面还制定了较具体的要求,如:读书笔记所读之书,为先秦经典古文或与课本具有辅助作用的古代汉语教材;作业的布置应尽量全覆盖且突出重难点,作业要及时批改,布置下次作业前要把上次作业批改好,并进行作业评讲。
重视利用QQ、微信等互联网教学媒介,在网上布置作业,进行网上辅导、讲评。重视第二课堂的利用,弥补因课时太少无法系统、详实讲授的不足。
2.重视试题库建设,实现教考分离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建小型试题库,命题时任课教师采取回避制,这样就能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可以由兄弟院校的教师进行命题。但当前试题库建设流于形式,数量少,更新不及时甚至多年没有更新。
(三)转变考试理念
考试改革不仅是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的改革,更是考试理念的改革,因此,转变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是推进高校改革课程考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考试理念。作为古代汉语教师,在教给学生课程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育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要重视过程考核,不能一张试卷定乾坤;要重视考试方式的多元化、考试内容的科学化,避免考试方式的单一化、考试内容的片面化;应建立科学、公正、全面、有效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团队精神、进取心、自信心、课堂参与度、出勤率等[11]。
考试管理人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学主管部门及质评处、人事处的管理人员,要树立现代考试理念:加强对考试环节的宏观指导,保障课程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评定功能、区分功能、预测功能、诊断功能、教学反馈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等基本功能[12],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大力宣传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有关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岗位培训,组织开展有利于考试改革和创新的教研活动,对勇于进行考试改革的先进教师给予支持和表彰;鼓励教师踊跃开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考试改革,动员教师申报考试改革方面的教研项目,撰写考试改革方面的学术论文。由于教师进行考试改革,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各级管理部门除了弘扬教师应有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还应制定相关奖惩措施,从物质上激励教师积极投身于考试改革的洪流之中,确保考试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
总体看来,古代汉语课程的考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层面。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古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教师应打牢教学基本功,把古代汉语课程打造成金课,同时需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试改革方案。一方面要改革考试模式,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考试模式改革所产生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制定周密、详实的改革计划,对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和考试理念进行全方位改革,全面保障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原典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