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福州非遗“十番伬”的视觉设计

2020-02-26刘方舟陈铠澍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福州乐器传统

刘方舟 陈铠澍

(1.福建商学院 福建·福州 350016;2.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福州 350001)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高度可视性(hypervisuality)为特征的新媒体技术在社会生产和文化实践中广泛应用,视觉品牌的建立和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和传承中愈加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是 “活的、动态的”。岭南“禾楼舞”、河北永年吹歌等民俗、音乐类非遗的推广,正是通过视觉体系的建立、构建活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放性传播平台,借助新媒体进行视觉形象的包装,实现非遗生存环境的构建,使之得以在世人面前成功展示,进而实现有效传承。福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番伬”极具地域特点,对其进行统一化视觉设计,通过新媒体进行推广,构建非遗品牌,重铸生存土壤,进一步发掘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能使之融入新媒体时代生活,令这一古老文化焕发新生,也为其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提升文化自信建设,共同推动文化建设事业的进步。

一、何谓十番伬

“十番伬”[1]是福州地区典型的器乐演奏乐种,源起唐末,脱胎自传统舞龙灯的伴奏乐,后演变为一种茶余休闲、庆典庙会时的器乐合奏表演,主要有狼串、椰胡、大小锣、檀板、逗管等十余种乐器,演奏时可行可坐,兴盛时流行于街头校场,历经时代变迁,生存至今。随着时代变迁和时尚更迭,十番伬不再适应今天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背景,“难有经济效益,兼之形态陈旧,生存环境凋敝,在传承和保护上遇到较大困难,对它的人文价值亦缺乏深入讨论和挖掘”[2]。十番伬生存发展的土壤是福州民俗,其曲调风格、演奏形式等所呈现出的地域特色是福州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它所衍生出的“斗阵”社交风俗亦在市井社会中承担角色,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问题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文化自信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上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今新媒体时代特征有机统一起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二、十番伬的视觉设计及应用

在十番音乐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福州地区民乐演奏风格与民俗审美逐渐渗透其中。要对十番伬进行传承和保护,就要发挥其视觉形象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作用。十番伬的视觉元素提炼,主要着眼于代表性乐器、乐队整体视觉特点以及阵头演奏形式,将视觉形态符号化,构建文化品牌;视觉应用上,则要紧扣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社交行为模式特点,对应用的交互模式进行设计。

(一)使用非遗文化特色进行十番伬艺术的视觉提炼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视觉品牌构建和推广上的难度在于其非物质性,难以给予观众一个具象的视觉记忆和感官感受,因此非遗视觉设计的成功与否关乎其推广的有效性。要将无形的音乐、抽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象为一个可视可感知的视觉形象,就要从演奏它的器乐着手。正是这些具有福州地区典型特征的乐器和它们产生的独特音色效果让福州十番伬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地方音乐,应加以提炼作为品牌视觉特征的主体元素。福州十番伬历史悠久,曲调悠扬,乐器形制古老而又有历史积淀的底蕴,发展至今已形成显著的地域风格,故福州十番音乐视觉形象的形成主要由其独特的乐器形制和演奏特点构成。

福州传统十番乐器有狼串、椰胡、大小锣、檀板、逗管、扬琴等十余种乐器等,这和其他各地的民俗乐器有很大不同,其中最典型的有以下三种乐器:一是椰胡。椰胡是闽、粤一代传统的擦奏弦鸣乐器,琴筒通常使用椰壳做成。福州椰胡和其他地区椰胡在视觉上的区别是,福州椰胡琴轴位于杆的侧边,琴杆较长,在设计时要加以体现;二是逗管,是福建地区传统竹制吹管乐器,形似毛笔,来源古老,其原型上可追溯公元384年随龟兹乐流传入内地的觱篥;三是狼串,别称福州鼓,是一种少见的沙漏型细腰鼓,也是福州地区的一种典型打击乐器,在设计时突出其“细长、中空,上下一大一小为圆形,外附网绳”的视觉特征。通过illustraty 对代表性乐器进行矢量化绘图,并根据文献记载和艺人描述对其进行设色。十番音乐乐器多由用丝、竹、革、木、金制作,故在大色调上采用棕木色,辅以金线红裹布,可以统一视觉,又能呈现出其古朴传统的韵味。

接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方式和理念提炼出“十番伬”的品牌视觉符号。“中国传统图形语言融入到数字插画中,这是未来必然发展趋势”[3]。笔者尝试在结合福州传统漆艺、木刻字体、十番伬代表乐器的基础上辅以现代设计元素进行设计,以吸引年青一代的喜好。在观察十番伬演奏时,整体视觉印象是“喜趣、热烈、喧嚷”,居中扬琴,四周乐器簇拥,曲乐热闹高亢,明快流畅。因此在品牌视觉符号设计时,以红漆木案为底,贴合居中的扬琴印象;圆形为衬,将十番伬的英文名及五个代表性乐器围绕簇拥其中。“十番伬”三个字采用传统木刻古宋体风格手绘,中置金色团云,与周围围绕的代表性乐器呼应,形成空间上的错落感。如此提炼出的视觉品牌符号既能表现十番伬的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又能给人以直观感受,进而能以此作为视觉基础,向周边设计延展。

(二)运用演艺形式特征归纳十番伬艺术的视觉表现

“民族地域特色的音乐艺术不只是凭借其特有的表演形式或是腔调而存在,更重要的支撑是音乐背后的文化底蕴”[4]。十番伬的演艺形式特征,是其在福州及周边城乡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成为福州地方不可缺少文化景观的重要原因。要呈现独特的文化景观,就需要对服饰和人物演艺形象进行提炼统一,如京剧的“脸谱”一样。演艺形式最醒目的特征是服饰。民国时期的十番伬乐师着贮衫,头戴小帽,每每在庙会节庆婚宴演奏时引来满街老少观看,场面喜庆,因此服饰设计上以还原“贮衫小帽”为基础;接着归纳十番伬的演艺特点,发现它与传统福建地区的“斗阵”风俗有关。所谓斗阵就是各路乐队班社(名为“阵头”)在戏台校场打擂切磋演技,与如今福建地区广场舞乐队时常汇演相似,场面十分热烈,故方志典籍中有“较十番”的说法,既能满足民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又能提高艺术技艺,为爱好者们提供一个共同的交流平台。十番音乐的斗阵比赛也早已成为民俗的一部分,所以在服装设计时考虑使用不同服饰颜色作为乐队区分;又考虑到十番伬演奏时人员较多,器乐复杂,服饰上不宜增加太多的纹饰,故采用大色块设色,仅在胸前作符号区别。

在人物形象的视觉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历史还原度,又要形成欢快现代的造型以利于文创周边的延展。首先对一些曾经目睹过演奏的老街坊、老艺人进行采风,根据描述,十番伬的演奏形式粗犷热情,是因其常于庙会、婚庆喜事伴奏,故而乐师演奏动作刻意夸张,同时口哼旋律表情陶醉,打击乐时,脚步也会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给人一种摇摆的感觉。综合整理后,把这些特征通过手绘进行再现,并适当艺术夸张,将十番伬典型的演奏神态描绘出来,深入刻画“其乐融融、喜不自胜”的形态特征,并通过软件修型、定稿,综合运用 illustrator、AfterEffects、C4d 等软件进行勾勒、绘制、建模,将十番伬的演奏形象提取为Q 版人物,再把静态化的视觉图形整合重构,制作成MG 动画视频。色彩丰富的动画、图片能够极大的激发受众的兴趣与情感。将其制作成一系列具有福州传统“虾油味”的动画小短片,融入福州目前流行的传统婚俗“喜娘”文化,并通过覆盖公交的福州移动卫视进行传播,使受众详细了解和体验十番伬在过去传统婚礼上的风采,引发民众的喜爱;也能将其具现化为收纳袋、T 恤或瓷偶等旅游文创纪念品,让十番伬成为福州地区旅游的名片,这样就能通过时尚引领,形成文化、经济效应,实现非遗生存土壤的重铸,促成传承和保护的良性循环。

除了借助新媒体进行线上传播之外,还可以通过福州地区陶艺吧、文创基地等机构,和早教机构、院校艺术专业进行联合,将十番伬人物形象以陶偶、瓷偶、泥塑等形式塑造出来,在各个城市综合体进行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民众对十番伬的了解,能够引发热议,更能激发游客的参观热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带动区域经济、文化、旅游增长。

(三)借助新媒体交互形态拓展十番伬艺术的设计延伸

十番伬在其兴盛的年代,除了为庙会节庆、民俗嫁娶伴奏之外,还承载了一定的社交属性。根据记载,每逢茶余饭后,喜好十番伬的市民常于广场戏台等地弹唱自娱,一些乐队社团也时常切磋技艺,类似于现今广场舞的社交活动。时至今日,福州地区的民间传统演艺团体,如福建知青榕松艺术团等,依然保有这种习俗,并通过抖音、微信等视频、社交类新媒体应用进行交流。故笔者设计了一款融合短视频、多人语音、图片、视频和文字交流的app,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选择歌曲,拍摄音乐短视频,形成自己的作品。新媒体app 赋予了视觉文化更为丰富的信息形态,色彩丰富的动画、图片非常适合网民阅读的心理和行为,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形成群体效应,不但有利于现有十番伬爱好者的交流,也有利于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对“非遗”文化进行有效传播。

“基于面向以交互传播界面为载体的非遗视觉化设计,需要充分把握界面功能、用户体验与传播界面视觉效果相结合的原则”[5]。在交互界面设计时,考虑到目前十番伬爱好者年龄多数较长,故采用大号无装饰线体和图标,以方便老年人阅读转发。在软件播放模式上采用与“抖音”近似的竖屏全屏交互,异于传统影音视频客户端的横屏。相较于横屏视频,单手手持就可拍摄的竖屏视频拍摄成本更低,这样更能适应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属性,有利于创作具有快节奏、生活化、娱乐化等特点的视频内容,在满足手的便利性的基础上,竖屏视频能让用户获取到更多的内容,也更具有冲击性,方便用户成为共创者和传播者;同时在调查中发现,福州本地老一辈常和儿孙同住,平时儿女上班,外出广场舞、演奏娱乐时常会把孙辈带在身边,在这款app中内置一些和十番伬相关的小游戏,既能老幼同乐,又能在少儿心中留下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为将来十番伬的传承撒下种子。

结 语

福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番伬”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其演艺形式和独特的器乐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门古老艺术形式存在的文化、经济背景日渐流失,面临传承、保护、发展等诸多问题。综合运用现代图形技术,通过视觉形象的设计整合、新媒体手段的运用、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使它被更多的人熟知和认同,藉由时尚引领,形成活态传递,激活其生存的经济、文化土壤,将有助于宣传、推广与保护,彰显其更大的文化价值,达到传承和保护非遗项目的目的,亦能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开拓新的思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助力民族自信的进一步建立。通过归纳和总结福州非遗“十番伬”的视觉设计流程,能够在新媒体视飞速发展的当下,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创新提供经验,有效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能为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借鉴,从而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福州乐器传统
学乐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乐器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老传统当传承
寻味福州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