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

2020-02-26周芳检

关键词:社会学家国大学生

周芳检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思想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2]

社会学的研究发端于西方,郑杭生、王思斌等知名专家对西方社会学理论进行了大量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系统介绍、社会学的微观领域(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会网络和婚姻家庭等)和宏观研究领域(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分层、社会结构、社会类型等)以及社会过程(社会互动、社会变迁、城市化、社会发展等)。近年来,社会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取得长足发展,内容日益丰富。社会学富含“思政”元素,但目前社会学专业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尚处于探索中。笔者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管理等方式,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等,有机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探索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公民人格新途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中西比较下坚定“四个自信”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虽然其中诸多理论为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但也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中西学理和实践置于比较视野加以对照,以改传统单向灌输的育人方法。这样做不仅不会引发学生价值观立场和思维方式的混乱,相反能够让他们从大量数据分析和现实事实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现实问题,自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例如,在讲授《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这一主题时,既应该将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迪尔凯母的职业分层理论、戴维斯与摩尔的功能主义分层理论以及达伦多夫的冲突论分层理论讲清楚,也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理论所隐含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缓和阶级冲突的本质以及现实社会分层及所导致的贫富分化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反思与批判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我国阶层结构新变化与职业新动向,联系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工作和实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以及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分配制度和筑牢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系列举措,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协调社会公平和效率、提升社会活力的,从而进一步坚定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引经典案例来强化“三观”教育

大学阶段是莘莘学子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三观”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交融,多种思想激荡,对涉世不深的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复旦林森浩投毒案、郭美美事件、北大学子弑母案,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依然存在不少的缺陷。大学生厌学厌世甚至漠视生命,手机依赖、网络成瘾、沉浸于虚拟世界,自私自利冷漠、佛系心态、缺乏应有的社会担当,诸如此类的现象绝非个案。

虽然当前大学校园存在一些低俗、消极等现象,但是要看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三观”是积极向上并且可塑性强。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经典案例,强化大学生“三观”教育,例如长江大学大学生结人梯救落水少年,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邢二朋见义勇为,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明艳把光明留给别人……通过经典案例,强化大学生坚定的信仰、高尚的情操、强烈的使命担当。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从仅仅注重学生社会学知识点的学习,转至同时注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渗透,从单纯进行社会现象的分析,转向注重对学生进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统一的正确引导。

三、经社会互动以共践“核心价值”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学生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部分“00后”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面着实存在一定困境,总体上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停留,在字面上、认同感不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存在困阻;突出表现为网络素养不高、法制意识不强、诚信缺失、待人冷漠。

为切实做好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践行教育,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形式,以大学生身边模范为榜样,学习他们奋发向上、甘于奉献、遵纪守法、诚信守信的精神;通过专题讨论、分享体会、模拟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就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等主题深度参与互动,引发情感共鸣,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充分利用职业技能大赛、文化艺术节、特殊纪念日等,将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融入其中,促成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四、以情境教学来增强“使命担当”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培养有使命担当精神的青年一代是中国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当今有些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精神与新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厌学一族”暴露大学生自我担当意识弱化,“啃老一族”反映大学生家庭担当意识淡薄,“叛逆一族”表明大学生社会担当意识不强,“游戏一族”折射大学生国家担当意识缺失。

大学生使命担当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育。具体到社会学这门课来说,教师创设特定的情境,能够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利用播放《父老乡亲》这一首歌,唤起学生们对农村社区的强烈家乡情结,利用表演情景剧,来展示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群体冲突与协调。利用唱红歌、诗朗诵讴歌伟大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观看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二集《创新活力》,让学生体现中国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智能物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快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切实让学生领悟初心使命与担当意识。

五、借社会热点以激发“理想信念”

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离不开理想信念精神之“钙”的指引。具体来说,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心国家大事,锤炼高尚品德,练就过硬本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但现实中部分大学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得不够牢固;二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比较模糊,易受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影响,言必称西方,散播“共产主义渺茫论”;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识不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识不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取得的伟大进步不太关注。

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有利于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从理想信念的角度切入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引人发省。教师将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优酷、爱奇艺等网络媒体上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引入课堂,特别是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考研就业、生态问题、网络社会问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科技社会问题等,引导大学生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引导他们在充分体验、把握社会的节奏、时代的步伐、国家的进步中,提升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自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六、从社会调查中增强“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大学生灵魂深处家国一体的情感共识,是个人基于最初的血缘或地缘而形成的对命运共同体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表现为个体成员对家庭宗族的身心依附、对故土山河的眷恋守护、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承续、对家国民族的责任担当[3]。大学生家国情怀是一种民族大义,表现为将个人命运、社会命运和国家命运融汇一体。当前部分大学生所具有的家国情怀与新时代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为家国情怀淡薄,对家乡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关心不够,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和人民根本利益等问题关注不多。

实践出真知。增强大学生家国情怀需要充分发挥社会调查这一实践育人的功能,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调查中增强以家国天下为先、以民族大义为重、以社会责任为念的文化基因。其一,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大学生带着问题走访农村社区,开展传统风俗、农村养老、精准扶贫、农民工就业、乡镇企业发展等专项调查,促进大学生了解社情民意,体会民生民情,倾听基层百姓诉求,增强忧国忧民情怀;二是广泛开展城镇社区、机关、企业调查研究,直面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机构改革、社会风险等方面的各种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咨政服务过程中彰显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故土情结;利用假期开展志愿服务,深入空巢老人、单亲母亲、留守儿童、残疾人群、困难家庭当中,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回报社会。

七、用生活体验去完善“公民人格”

健康的人格主要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的生活态度、合理的情绪调控能力、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独立的社会担当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肩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其公民人格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国家整体命运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成败。总体说来,当前大学生的公民人格素养是好的,但不得不承认,少数大学生的人格素养还是有问题的,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容易失衡、抗挫折能力差、进取心不足。

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每一个人人格成熟的过程,而青年期的社会化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其健康的人格塑造过程中,个人的自我教育以及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参加家务劳动、暑期社会实践、组建兴趣小组等,强化大学生与家庭成员、同学、朋友的互动交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假期开展脱贫攻坚、敬老爱老、爱少助残、爱习义卖、法律援助、公益植树等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品味社会酸甜苦辣的机会,提升其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认同感,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充分利用当地革命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现场体验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大义凛然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充分利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带领学生赴德育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体验历史名人的高尚品格,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猜你喜欢

社会学家国大学生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家国两相依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大学生之歌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