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研究

2020-02-26

关键词:毕业生指标评价

闫 锋

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研究人员都十分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主要参考指标是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通过就业率来分析和研判就业形势。从2014年起,全国各高校陆续编制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各省也发布省级层面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就业工作的重点逐步从关注就业率转向关注就业质量。然而,就业质量如何定义,如何分析和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如何构建,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关于就业质量指标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国际组织和国外学者关于就业质量指标的探讨

2003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关于体面劳动的六个维度指标,即工作机会、在自由的条件下工作、有意义的工作、工作中的平等和尊重、工作的安全性、经济和社会背景。Brisbois把健康与福利、技能开发、职业及就业安全、工作满意度作为就业质量的主要指标。[1]国外这些研究的主要共同点是从劳动者自身的角度出发,从劳动者主观感受和职业满意度研究出发,来探讨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国内学者关于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2004年,马庆发研究显示:就业质量主要包括工资水平、社会地位、社会保障、发展空间四个方面,具体包括职业声望、工作期望满足程度、职业成就感、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和适应性。[2](6~8)程蹊等认为就业质量的层次可从就业环境、生产效率、经济生活三个方面来界定。[3](37~38)刘素华指出体面劳动包含了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主要反映的是就业质量的状况,体面劳动的程度越高,就业质量就越高。[4](35~38)

(三)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2007年,秦建国认为微观上大学生就业质量包括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即就业率;就业岗位的特点,即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就业主观满意程度,即工作的稳定性、专业的对口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发展前景和社会保障的完整性。从宏观层面上看,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5](P72-74)2010年,陈韶等通过对广东工业大学校园招聘会上对企业和毕业生发放的问卷调查中,得出了“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专业对口、事业成就感、行业、职位升迁、工作氛围、个人幸福感、区域和人居环境”共10个方面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并将高等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五个方面作为评价主体进行权重评分,得出了具体指标分值。[6](P9~12)2014 年,伍亚华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工作环境、劳动关系、福利和社会保障、聘用条件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作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7]2016年,彭建林提出了就业质量内涵主要包括专业对口、薪资水平、工作条件和工作保障等7个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级评价指标,具体有10个可测量的二级评价指标,并发现男性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总体上高于女性毕业生。[8]2017年,吴新中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征询意见,分别从政府、毕业生及社会三个层面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并制定了3个一级指标(政府、毕业生和社会)、6个二级指标(就业机会、就业结构、工作条件、职业发展、毕业生家长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以及17个三级指标。[9]

(四)关于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课题组曾发布《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通过分析公开出版的官方统计年鉴数据得出,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劳动关系6个维度指标,以及20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报告指出,中国的就业质量总体上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其中2007年仅得33.23分,2008年略有上升,达到34.81分,就业质量不高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10]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首次公开发布《2018年陕西高校及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评价报告》。[11]该报告是国内首份省级高校及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评价报告,报告选取毕业生就业率、离职率、收入水平、专业匹配度、就业满意度5个指标,并对陕西本专科院校进行了分类评价,评出了本科就业质量居于A类的高校和专科就业质量居于A类的高校。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13年11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高校开始编制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的内容要客观反映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基本情况应包括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等;主要特点应包括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指导服务等;相关分析主要是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分析、结论总结等;发展趋势主要是对毕业生就业的趋势性研判;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主要是就业状况对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12]从2014年初开始,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逐步开始编制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各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每年也编制发布本省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二、关于就业质量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就业质量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操作性定义还不明确

百度百科中可以查询到关于就业质量指数的定义:是通过建立就业率、薪资、专业匹配度、职业期待度、职业发展前景、工作发展前途、离职率等20个指标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分析。该指数是由一家公司提出的,旨在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数据指标。但是,目前政府和学术界对就业质量还没有给出完整、规范的操作性定义,这就造成社会各界在探讨就业质量时标准不统一,无法对就业质量提出统一规范的界定和分析。没有统一的操作性定义,社会各界无法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无法确定就业质量指标的好坏,也无法对各个地区之间、各个行业之间、各个院校之间、各个专业之间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主体还不明确

现有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生,仅有少量的研究提及把政府、高等学校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主体。从高等学校来讲,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需要深入开展就业质量评判。从用人单位层面来看,对就业质量的评价是对学生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评价,用人单位的质量评价是对学校、政府和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反馈,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不应该是单一维度,一定是站在多重评价者的角度来分别进行评价的。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权重不一

从现有研究来看,由于取样的差别、地域的差别、学校类型的差别、研究方法的差别、专家意见的差别以及测试群体的差别等因素的影响,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权重不一致。如伍亚华的研究发现工作环境、劳动关系、福利和保障、聘用条件的权重比分别为0.099、0.241、0.328、0.332。[7]吴新中认为关于就业质量研究中政府、毕业生和社会三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0.4和0.3。[9]因此,从现有关于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结论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还不能根据现有的研究归纳总结出来一套满足实际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无法满足社会各界对就业质量评价的期待。

(四)缺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大样本研究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和统计年鉴等资料进行检索发现,就业质量指标确定的取样还不充分,部分指标取样只是针对一个学校的部分专业或者针对几个学校来进行数据分析。因此,取样的数据还不充分,覆盖面还很小,大样本研究还不足,特别是缺少市级范围内高校的取样、省级范围内高校的取样和国家范围内高校取样的大样本研究,缺少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标准等方面的大样本数据分析,缺少对行业、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对人才需求的深入分析,这些数据缺失,也不利于全面客观分析就业形势,还不能精准预测未来人力资源发展走势。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思路和建议

(一)确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操作性定义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工作实践的思考,本文认为就业质量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不一定非要把所有指标集合在一起来构建一个统一的指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指在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通过就业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就业全面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围绕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推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就业推动科技进步和企业创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通过就业为经济社会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以上四个维度可构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每个维度可以单独确定操作性定义。

(二)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各个维度的基本内涵

根据上述操作性定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应该从政府、高等学校、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四个维度来构建评价体系。政府对就业质量的评价重点应该从就业机会(就业率、就业岗位供给情况)、就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业群体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就业困难和家庭困难群体的就业情况等角度来探讨就业质量,设计就业指标体系。高等学校对就业质量的评价,应该从学生就业状况、就业能力、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安排情况、优秀校友情况、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总体评价等方面来构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用人单位可以从毕业生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岗位适应性等方面构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毕业生则从薪资待遇、发展空间、工作环境、生活成本、工作状态、职业声望、劳动关系等方面考虑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因此,构建多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全方位客观深入评价就业质量。

(三)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区域的大样本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各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就业领导小组的优势和作用,调动省直各部门、各市资源,全面取样研究本区域内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各市的产业结构,分析就业岗位数量和结构,并利用区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大样本数据、毕业生大样本数据,开展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四)按照评价主体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区域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全面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总量情况、就业的基本状况,促进就业还存在的困难,就业支撑经济发展的状况等,为政府更好地促进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制定决策和优化服务提供重要参考。高等学校层面的报告,要全面展示就业对高校办学、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反馈情况,促进高校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层面的报告,要深入分析当前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类型、需求的标准和需求的发展趋势,对人才的培养建议等,推动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帮助求职者找出差距和短板,主动提升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层面的就业质量报告,要全面展示当前大学生的实际职业需求;大学生对政府政策的满意度、公共就业服务的满意度、对职业的满意度、对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劳动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将有利于政府优化公共服务、制定人才政策,有利于企业转变用人理念、保证合法就业权益等,从全方位多角度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总而言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是一个评价体系就能描述清楚,而是需要从多维度构建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描述,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参考,也便于从多角度发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毕业生指标评价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