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治上海县志》编纂体例和文献价值探究

2020-02-26沈永清

上海地方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县志同治嘉庆

沈永清

《同治上海县志》三十二卷,卷首为图说,卷末为叙录。应宝时修,俞樾、方宗诚等纂。

应宝时(1821—1890年),字敏斋,浙江永康人。同治三年(1864年)经李鸿章推荐,以候补松江知府代理上海道,五年(1866年)实授。任内,于上海市政建设与文化事业颇有作为。重修上海县志,是应宝时在上海道台任内的一项重要事业。上海县志自嘉庆十九年(1814年)修订以后,因兵灾频经,典文散失,亟待续修。咸丰末年,蒋敦復受上海知县刘郇膏之嘱,搜集了一些资料,惜志稿未成。同治五年(1866年),应宝时设局(名为南园志局)修志,邀俞樾等分门编撰、方宗诚等检校、蒋敦復参与编修。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等职,著述甚富,为望重一时的朴学大师,与方宗诚等同纂《同治上海县志》,而后总纂《川沙厅志》,并参与总纂《光绪镇海县志》。方宗诚(1818—1888年),字存之,号柏堂,安徽桐城人。曾任直隶省枣强县知县,办乡塾,兴书院,编修地方志。蒋敦復(1808—1867年),江苏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人,同治初年为上海道丁日昌、应宝时幕僚,参与《同治上海县志》编修。

《同治上海县志》终由苏州名儒冯桂芬审阅、厘定。冯桂芬(1809—1874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稔熟上海历史,又有修志经验,故应宝时委其审阅、厘定志稿,资料补充至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十年(1871年)定稿,在苏州刊行,是为同治上海县志初刻本。次年,志版送回上海,县志监理王承基召集原纂诸人,对志书校正脱误,剜改填补,重新印行,署“同治壬申年六月南园志局重校本”,是为二次印本。光绪八年(1882年),上海知县莫祥芝嘱人对原志损蚀部分进行补刻,是为第三次印本。今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2015年11月版)标点本——上海府县旧志丛书(第1347—2298页)上海县卷(三)《同治上海县志》以同治壬申(1872年)重刻本为底本,即二次印本。①参阅《同治上海县志·整理说明》。

笔者拜读《同治上海县志》后,认同点校者所言:“《同治上海县志》以嘉庆李林松纂《上海县志》为蓝本,对于嘉庆以后的内容,旁搜博采,相当丰富,全书门类允当,脉络清晰,史料剪裁详略得当,文字简洁清雅。”①点校者:《同治上海县志·整理说明》。无愧为“清代名志”。②吕志毅:《方志学史·同治<上海县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00页。本文仅对《同治上海县志》编纂体例、文献价值、编纂特色等作一探究。

一、体例继承创新于《嘉庆上海县志》

(一)框架结构

《嘉庆上海县志》③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府县旧志丛书标点本上海县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版,第798—1340页。卷首有分巡苏松太兵备道、监督海关巴林钟琦,上海县知县王大同与三位署理知县陈文述、卢焌、叶机序5篇,阐述其功能、属性,凸现其纲举目张、事增于旧,文省于前,询善本的评语。后为纂修衔名——主修、参阅、主纂、分修、分校、采访、监理、捐梓、督刊,明其职责。凡例有资料来源、体例、记载时空、明水利为民生大计,志为政事之书,亦用史例等20条,由此规范全志编纂体例。全志分为疆域、水利、赋役、建置、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志余、叙录等10门,计20卷。

《同治上海县志》卷首有苏松太兵备道永康应宝时,分巡苏松太兵备道海关监督六安涂宗瀛序2篇,阐明其体例、门类排序与属性功能,“志书固史之支流也,观往可以考来,监前可以善后,而恶乎訾诸”,后为纂修衔名——鉴定、提调、监理、总纂、参校、分修、分辑、收掌、采访、校录、校刊、捐资,明其职责。凡例有门类设置、资料来源、与嘉庆志的因创关系,记述时限、特例等23条,由此规范全志编纂体例。全志分为图说、疆域、建置、水道、田赋、物产、学校、祠祀、兵防、职官、名宦、选举、人物、艺术、游寓、列女、艺文、名迹、杂记、叙录等20门,计34卷(含卷首图说,卷末叙录)。

从框架结构看,《同治上海县志》继承创新于《嘉庆上海县志》。相同之处有:(1)苏松太兵备道官员作序,明其官修体制;序明其属性、功能与体例,可为全志之导读。(2)均为门目体,以门统目,纲举目张。(3)凡例规范全志编纂体例。创新之处是:嘉庆志用《万历上海县志》例,分10门,各附子目,同时陆庆循著《修例》指摘其失,亦多有见。同治志参考折中,分门20④参阅《同治上海县志·凡例》。以体现其修纂特点。

(二)门类设置

《嘉庆上海县志》设:疆域——图目、沿革、界至、乡保、镇市、古迹、风俗、物产;水利——海、黄浦、吴淞江、支水、历代治水诸绩、古今治水议略;赋役——户口、田数、赋考、芦课、蠲缓、役法、关榷、盐法、积貯、荒政;建置——城署、诸署、学校、书院、兵防、坊巷、桥梁、津渡、坛庙、寺观、第宅园林、冢墓;职官——历官表、宦绩;选举——表一进士、举人,表二贡生、武进士、武举人,表三辟荐,表四封爵、封赠、录荫、钦赐、职衔封赠、监贡、武职;人物——列传、独行、文苑、隐逸、艺术、方外、流寓、列女;艺文——经部、史部、子部、集部、金石;志余——兵灾、祥异、遗事、辩证,叙录。计10门65目。

《同治上海县志》设:卷首图说;疆域——沿革、界至、形胜、乡保、镇市、风俗、附岁时、占验、方言;建置——城池、衙署、街巷、附坊表、仓廪、海关、善堂、制造局;水道——海、江、浦、支水、堰牐、塘、桥梁、津渡、历代治绩;田赋——恩蠲、户口、田亩、赋额、解存各款、杂税附芦课、盐课、役法、漕运附海运、积储、物产;学校——学田、学籍、乡饮、书院、义学;祠祀——秩祀、私祀,兵防附历代兵事;职官表——宋元末设县以前官表、元明设县后官表、国朝驻县统辖官表、国朝县属各官表、教职表,名宦;选举表——科第、贡生、武科、辟荐、封赠、录荫、例仕,人物,艺术,游寓,列女传;艺文——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名迹——古迹、第宅园林、冢墓;杂记——祥异、寺观附教堂、僧道、遗事;卷末叙录。共计20门59目12附目。

从门类设置看,《同治上海县志》设门类20,比《嘉庆上海县志》增设图说、物产、学校、祠祀、兵防、艺术、游寓、列女传、名宦、名迹等10门类。其中“图说、物产、名迹”为《嘉庆上海县志》疆域门中的图目、古迹、物产3目;“学校、兵防、祠祀”为《嘉庆上海县志》建置门中的学校、兵防、坛庙3目;“艺术、游寓、列女传”为《嘉庆上海县志》人物门中的艺术、游寓、列女3目;“名宦”为《嘉庆上海县志》职官门中的宦绩目。这10个门类均由《嘉庆上海县志》之目升格而来,同时接受陆庆循对《嘉庆上海县志》指摘其失的必要修正,或曰“折中”处置。笔者认为《同治上海县志》门类的设置是地情与时代变化的必然,亦是地情与时代特色的体现。

从门类所辖目看,《嘉庆上海县志》为10门类65目,《同治上海县志》为20门59目12附目,即前者为65目、后者为71目,净增6目。《同治上海县志》与《嘉庆上海县志》相同和相近的目有:沿革、界至、乡保、镇市、风俗、城池、衙署、街巷、海、江、浦、支水、桥梁、津渡、历代治绩、户口、田亩、赋额、芦课、役法、积储、书院、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第宅园林、冢墓、祥异、遗事等30目,为59目的50.8%。新增的目有:形胜、仓廪、海关、善堂、制造局、堰牐、塘、学田、学籍、乡饮、义学、僧道等13目,为59目的22%。《同治上海县志》还附有岁时、占验、方言、海运、历代兵事、教堂等,表明其资料文献随地情和时代变化而及时调整。《嘉庆上海县志》人物分列传、独行、文苑、隐逸诸门;《同治上海县志》遵《大清一统志》例,概不分门,但按时代编次,而别出艺术、流寓及列女焉,①《同治上海县志·凡例》。使其门目设置更为科学合理。

由上可见,《同治上海县志》的门类设置,在传承《嘉庆上海县志》基础上随地情变化和时代演变进一步升级、新增,因创并举,并引入史体,更具地域性、时代性、科学性。

(三)体裁运用

1.图

地方志自出现之时,就与图结下不解之缘。故亦谓之“图经”“图志”。《同治上海县志》将《嘉庆上海县志》疆域中的“图目”升格为卷首“图说”,含古上海县全境图、今上海县全境图、上海县南境水道图、上海县北境水道图、上海浦东乡保区图、上海浦西乡保区图、上海县城图、上海县城内外街巷图、社稷坛图、新学宫图、武庙图、城隍庙图、道署图、上海县署图、参将署图、古学宫(今敬业中学)图、蕊珠书院图、龙门书院图、江南制造局图,计各类图19幅。各图均有简明标题和数十字至百字的文字说明,以示用图之规范。笔者览其图、读其文字,即可明上海县域之发展演变脉络和同治时期之状况。

2.小序

小序是志书中具有学术性、著述性的体裁。最早出现小序的志书是宋咸淳四年(1268年)潜水友重修的《临安志》,每门均设“序”,②《中国地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1页。在各门类之首设有数十至二百字左右的无题小序,序其列门之缘由或说明门类之价值。如疆域小序:“上海立县始于元,一分于青浦,再分于南汇,三分于川沙,今所存者惟高昌乡十之九,长人乡十之三,计保十二,图二百十四而已,然实为繁、疲、难要缺,土愈隘,而民愈稠。良有司为朝廷守土,于一县提封形胜,必瞭然心目之间,斯控制有要,调剂得宜,大政远猷,皆从此出。志疆域。”③《同治上海县志》,第1400页。兵防小序:“上海蕞尔地,而沪渎之防,在六朝已为要害……明有倭患,尤注重海防,而吴松屹为重镇。我国家长驾远驭,丕冒无外航海而至者,越数万里,控御之方于是在乎在兵制,顾不重欤?前志附之《建置》略矣。今立《兵防志》,俾绸缪桑户者有考焉。志兵防。”①《同治上海县志》,第1618页。游寓小序:“夫名流所至,山川为之生色……今取凡受廛兹土者,都为一编,以寄空谷白驹之慕,余则概不法登,惧滥也。志游寓。”②《同治上海县志》,第1900页。各门按需所设无题小序,说明所列门目缘由或阐述其内涵与价值,实为各门类之导读。

3.按

按亦是志书体裁之一,其价值主要为补体例之缺、释内容之隐晦、评历代之得失以及抒发现实之情等。如衙署按:“他邑志皆首列县署,以无统辖大员驻其地也。若上海既有兵备道、海防同知驻札城内,自宜先及之,旧志先县署非体也,今更正。”③《同治上海县志》,第1413页。此按语说明衙署排列前后之因,同时纠旧志排序之误。例仕按:“旧志云,明时有周示,从靖难师渡江,授巡检;张世良,官序班,历吏部待郎;姚克勤,任刑科给事中。并未详其登用之途,附识于此。”④《同治上海县志》,第1781页。此按语对志文进行纠正、补充,由此提升文献价值。

4.案

案之作用与按相似,是对志文内容之补充,并纠前志之误。《同治上海县志》凡例曰:“修志者援据前志,递相沿袭,间有并前志案语而亦袭之者。此次重修,凡于嘉庆志案语,概用前志云以别之。”如案1:“前志载,一切军装俱中军守备收贮,其角弓、火绳均属兵备。今据称屡次被扰遗失,制造未全,又或因年久朽烂,实存若干数,详列于右。”⑤《同治上海县志》,第1622页。案2:“水次仓与太平仓,异地异名,非因其旧,嘉庆志以为重设,误也。又,国朝迁小南门内,后始曰次水仓,亦失考,郑、颜两志已称水次仓,其曰南仓者,本称南水次仓,对唐行镇之西水次仓而言,非明代止称南仓也。今订正。”⑥《同治上海县志》,第1419页。

5.附(附记、附录)

附是方志传统体裁之一。《同治上海县志》疆域、镇市附旧镇市相关文,如“乌泥泾镇,在县西南二十六里。宋季张百五居之,富甲一乡……。嘉靖间倭寇焚掠无遗,今惟存张氏宅后厅莺桥,其南俗呼关上。梅源市,在县西北三十六里,俗名王庵。鹤坡市在县治南。”⑦《同治上海县志》,第1405、1406页。该志附300字有余,记录历史上名存实亡的乌泥泾镇、梅源市、鹤坡市,作为乡镇志文的补充。寺观以保为单元附录,如“二十五保齐昌寺……水神阁”,“十八保百沃庙,草庵”,⑧《同治上海县志》,第2152、2153页。作为各保寺观志文的补充,以备存史。

6.传

传,即人物传,历来是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治上海县志》人物设人物一、人物二、人物三、人物四共4卷,记述量100页,分别为32卷的12.5%和总版页的11.4%。该志人物门无题序曰:“志其地而兼传其人,盖作於乐史《太平寰宇记》,而后之作者因之……今依新府志列传例,按时代先后,荟萃成编,其前志所无者,刺取传记补缀焉,不复标举门类,庶有当乎。”⑨《同治上海县志》,第1786页。上起晋历唐、宋、元、明至国朝(清)同治年间,共记传主500余名,其中晋、唐、宋、元39名,明140名,国朝(清)320多名。该志人物传的特点:(1)遵《大清一统志》例,按时代编次,剔出艺术、流寓及列女。(2)人物概不分门,凡一家之中父祖子孙,咸以类聚,惟代远者另起。(3)分县之前人物,南汇、青浦二志采及而嘉庆志不收者,仍行补入。其子孙在分县后者,概不复列。①参见:《同治上海县志·凡例》。《同治上海县志》人物传以详今略古原则,记载自晋至清同治年间一千六百多年之人物活动,展示社会发展脉络,尤其是详记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立县后的人物史料,凸现了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7.表

表为方志的传统体裁之一。《同治上海县志》疆域、沿革设有上海县域沿革表,纵起自春秋战国,历秦、汉、后汉、三国吴、晋、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宋、元、明、国朝(清),上下两千多年。表栏有区域、郡、县3栏,明上海县地域两千多年之隶属关系,为沿革志文之补充。该志表的主体是职官、选举2门类,包括卷十二职官表上、卷十三职官表下、卷十五选举表上、卷十六选举表中、卷十七选举表下,共5卷,记述量140页,分别为32卷的14.3%和总版页的16.1%。各表表题、表栏要素全备,选举表前有300字左右简要说明,部分表末有类似注或说明的“按”。综观之,表体资料丰富、翔实,表体运用规范,收一表胜千言之效。

8.志

志是志书的基本体裁之一。各类专志、分志(卷、篇)是志书之主体。《同治上海县志》疆域、建置、水道、田赋、物产、学校、祠祀、兵防、艺文、名迹、杂记均为“横排竖写”志体,记录各事类的历史与现状,计11门类,记述量420页,为全志20门类的55%和总版页的48.2%,为全志主体。

二、资料全面系统,是研究上海古代、近代史不可多得的地情文献

《嘉庆上海县志》面世后,“邑人陆庆循著《嘉庆志修例》一卷,以订其失。迄今五十余年,兵灾频经,典文散失,若不及时蒐讨,虑愈久而文献益无足徴。故参稽诸志,旁搜博采,反复究论,择善而从,以成兹编。”②应宝时:《同治上海县志·序》。《同治上海县志》编修之始,“由各乡董采访到局,详加覈,始行载入,其城署坛庙形制变更,并据档册所载。虽咸丰乙卯以前,档册尽毁,兵事、祥异,半出传闻,然亦择善而从,不敢妄参稗史。”③《同治上海县志·凡例》。分派各乡保采访员29人,“约每人管十图,东西南北各就附近分管,无复无遗。……第宅、园林、冢墓,或昔有今无,或昔衰今盛,分别查明详注……凡前志所无者,各就见闻增入……荒赈、兵灾、祥异、遗事,五十年来散佚殆尽,尤赖诸君子广为搜罗,汇成信史,庶不负此采访之心云尔。”④《同治上海县志·附修志局举董采访事宜》,第2217、2218页。由上可知,《同治上海县志》编修者尤其重视文献资料的搜集,强调一地文献之全齐与真实可信,对于入志资料“择善而从,不敢妄参稗史”,重视将其志汇成信史。

《同治上海县志》框架设置首图说,形象再现上海古今区域范围、乡保区划、县治建设、书院、江南机器制造局等自然与社会之地情;门类设置先疆域,后水道、田赋、物产、学校,再兵防、职官、名宦、人物、名迹,终以杂记、叙录收结,即先自然后社会,按自然、经济、政治、人文之顺序反映上海自古代至清同治年间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说,该志是一部纵贯上海二千多年历史的通纪体志书,亦是全面、系统、翔实记录上海二千多年历史脉络的资料性文献。

(一)图说布局合理,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

《同治上海县志》卷首图说一卷,设“古上海县全境图”等各类图19幅(见上文“体裁运用”部分的“图”)。与《嘉庆上海县志·图目》相比有如下特点:(1)由志疆域门之目提升为独立门类之图说。(2)对《嘉庆上海县志·图目》设置进行合理调整,“嘉庆志所列诸图,其乡保区图、水道两图,华离轇轕。今分浦东、浦西乡保区图为二图,南境、北境水道为二图,眉目较清。”①《同治上海县志·凡例》。以图体形象再现上海地域的历史原貌,收“图经诉古”之效。各图后辅以简要文字说明,如《上海县南境水道图》文字说明——“前志,水道南北总一图,今仿府志,分县南境为一图,县北境为一图。是图南起黄浦、中界蒲汇塘,而浦东、西之支水在南境者并属焉。”②《同治上海县志》,第1369页。全文50余字简要说明修正之原则,并点明本图支水的具体方位,成为阅图导语,由此提升图之文献价值。

(二)文字简记沿革,辅以表体,文表相辅

《同治上海县志》仅用500多字记载上海二千多年沿革史,自春秋战国,历秦汉、唐、宋、元、明至“嘉庆十年,又析县东南滨海之地,隶川沙抚民厅”,简明扼要。且该志“综本末著於篇,附表以备参考焉”,③《同治上海县志》,第1400页。改《嘉庆上海县志·沿革》仅用文字记载为文表相辅,其表内容丰富(见上文“体裁运用”部分的“表”),使上海地域建置沿革脉络更为清晰。

(三)学校、兵防从《嘉庆上海县志·建置》析出升格为门

“陆氏《修例》所记前志如城署合为一,祠祀、学校、兵防不立门……今从其说别为门类。”④《同治上海县志·凡例》。《同治上海县志》设学校、兵防二门,即卷九学校、卷十一兵防。1.卷九学校。依《大清一统志》之例,“考宋、元立学之始,与明以来,次第兴修,及咸丰间移建之由,具著于篇,而凡学校者附焉。”⑤《同治上海县志》,第1574页。记述量25页,为全志总版页的2.8%。先记县学,始于宋景定年间的上海镇学,历元、明至清咸丰七年(1857年)教谕章安行《新建上海县学署记》,系统再现县学发展脉络;次记学田,“元大德六年,松江府给田五百亩……雍正四年,分属南汇外,实存田二百三十五亩九分三毫”;⑥《同治上海县志》,第1589页。后记学籍、乡饮、书院,敬业、橤珠、龙门等书院,崇正官塾等7所义学,并附上洋等4所旧义学,如“引溪义学,在二十三保引翔港镇,同治元年,里人周志滨独建。”⑦《同治上海县志》,第1598页。其志所记学校资料全面系统、丰满翔实。2.卷十一兵防。记述量29页,为全志总版页的3.3%。其无题序曰“上海蕞尔地,而沪渎之防,在六朝已为要害,唐代华亭有镇将……明有倭患,尤注重海防,而吴淞屹为重镇”,⑧《同治上海县志》,第1618页。足见上海为海防之要地、兵防之重地。兵防门设兵制、营署、邮铺等目,记载历代兵防情况。附记“历代兵事”,按年月日编年体式记录始于晋隆三年至同治三年六月发生在上海地域的两千多年重大战事,展现海防重地的地情特点,亦可见资料的全面系统。

三、进一步挖掘考辨实现文献资料价值

《同治上海县志》在全面记录上海县域内自然与社会诸方面历史与现状的同时,注重突出上海文化底蕴与海防、军事重镇之地情特色,是研究上海古代、近代史不可多得的资料性文献。该志内容有待有识之士进一步挖掘考辨,以充分实现其文献资料价值。笔者暂列可挖掘考辨之一二。

(一)疆域门风俗目,记有“明季缙绅多收奴仆,世隶之邑,几无王民,然主势一衰,甚有占主田产,抗主货财,转献新贵,有司亦惟力是视而已。后奉功令绅士自好,积弊已清,而子孙世隶者未之改也,昔之君子有赎民鬻身者,可不体此意而与之更始乎?”⑨《同治上海县志》,第1406页。这一文字显示前明习尚有蓄奴之风。《同治上海县志》所记明季南方社会这一异象,“可补史乘之缺”,①吕志毅:《方志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00页。对于学者研究明季上海社会阶层结构亦具有考辨与学术研究价值。

(二)兵防门附记历代兵事(见上文兵防),记有明代倭患、清代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军攻打上海、英军入侵之史实等。这些都是学界考辨研究上海古代、近代重大战事以及上海地域海防重地的地情特点乃至国家军事史的珍贵史料。

(三)沿革,记有“唐析崑山、海盐、嘉兴三县地,置华亭县……其东北华亭海,即今县治也。……熙宁七年,设市舶司及榷货场,是为上海镇。”②《同治上海县志》,第1400页。按,《嘉庆上海县志·沿革》记有“唐天宝十载,置华亭县”。“即今松江府全境,其东北为华亭海,见《元丰九域志》秀州军下,盐场名也。即今县境……熙宁七年……即於华亭海设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为上海镇。上海之名始此”。根据这些资料可证:(1)唐设华亭县,其东北即今上海地域吴淞江古道以南,称华亭海。华亭海先为盐场之名,其地域范围应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立县时的全境。(2)宋熙宁七年在华亭海设市舶司及榷货场,其时称上海镇,为上海得名之始。(3)上海立县时上海镇为县治所在地。沿革后附表,记有“按:郏亶《水利书》谓:松江南岸有大浦十八,曰上海浦,即今黄浦,县名本此;或云,宋初番舶直达青龙江,后江流渐隘,在今县治登岸,故名上海。”③《同治上海县志》,第1402页。据这一文字可知上海之名的来历有两:一是因上海浦而得名;二是因番舶在县治登岸而得名。水道门,记有“沿浦东岸诸水……上海浦,在俞家浜北,对岸即浦北之下海浦。”④《同治上海县志》,第1441页。以上述史料为据,笔者认为:上海之名源于华亭海,始于由盐场之地渐变为宋熙宁七年因设市舶司、榷货场而称之为的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上海县治所在地,地域范围与其时的华亭海相一致。

(四)建置门海关目,记有:元至十四年,立市舶司于上海。“康熙二十四年,诏驰海禁,设海关督於县治……道光二十三年,诏集西洋各国南五口通商,上海居五口之一,於是有新关之设,亦归苏松太道兼理。”⑤《同治上海县志》,第1420页。后记海关各类业务情况,文末附《摘录通商章程》13条,记有“以上十一国,均立和约,有领事官驻上海。其瑞威敦等国,虽设领事,未经立约,加蘭等国,未设领事,故不备书”等内容。⑥《同治上海县志》,第1423、1424页。海关目中的记载,是研究五口通商之规则,研究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演变以及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五)卷三十杂记一祥异,以编年体例记始于三国建兴二年甲辰冬十一月至同治八年乙巳春正月十四日之祥异事件260多条,天灾人祸并记。如,“至元三年丁丑,饥……夏六月,民间讹传言诏选童男女,一时嫁娶殆尽。平江苏达卿,时为县吏,有女年十二,赘里人浦仲明子为婿,明年生一子……明洪武十八年乙丑至二十年丁卯,三年无收,饥民至煮子女为食。”⑦《同治上海县志》,第2134页。“同治五年丙寅秋八月八日,海啸……又九月十五日黎明,地震……十二月七日子刻地震。”⑧《同治上海县志》,第2145页。近两千年中的260多条祥異事件,尤其是天灾方面事件,对于研究考辨上海地区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四、编纂特色对于新方志编纂具有借鉴意义

《同治上海县志》编纂特色,如重视资料搜集整理并注明出处、重视图表的运用、重视继承创新前人修志成果、注重地情与时代特征等,值得新方志编纂者思考借鉴。

(一)重视资料搜集整理并注明出处

由《同治上海县志》凡例可知:修志之始即组织各乡董采访到局,资料来自档案,而后从善而入、不妄参稗史。志书末附有修志局采访事宜,为采访调查作出规范,务求真实。凡例曰:嘉庆志之前,在国朝有史志、李志、范志,在明有郭志、郑志、颜志。当嘉庆志纂修时,郭志久佚,亦未见郑志,故所引但称颜志、旧志。此次重修,得见郑志,颇有采录,除嘉庆志所据旧志不另注,余皆一一注明。杂记三亦称:“遗事颇有增辑,均注明‘采自某书’,其不注者嘉庆志也。有旧在遗事而今入正志,旧列正志而今移遗事者,并随条注明。”志书是记载一方自然与社会的资料性文献,编纂者包括新方志编纂者尤应重视档案资料、重视采访调查资料的广泛搜集和彼此佐证,对核心资料均应标注出处,确保所修志书成为可辨可考可信的资料性文献。

(二)重视图的运用

《同治上海县志》继承图志、图经传统,以图说开篇,用19幅图形象再现上海地域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之发展脉络。笔者观目前已版首轮、二轮志书,似有轻视地图运用之嫌,有的甚至全志仅有一幅××行政区划图,且置于卷首图片集之末。

(三)重视前人修志成果

《同治上海县志》凡例曰:“咸丰十年,知县刘郇膏觅得郑志,延宝山蒋敦復,与旧志参校异同,作《沿革表》《官司选举表》《宦绩人物传》若干卷。今于各传亦有采取,《沿革表》全用原本,不敢掠美。”卷末叙录“备载历次修志姓名,并录其序,以存崖略云。”正如应宝时在《同治上海县志·序》中所言“是编虽不尽同前人,而前人纂修功实不可没,故附录旧序终焉。”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两千年来的修志都是代代相承,承前志下限之内容续接续修志书断限内的内容,如《同治上海县志》以《嘉庆上海县志》为蓝本,对嘉庆前内容复载、补充、纠、删,对嘉庆后内容旁搜博采,完整系统地再现上海县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演变脉络,成为一方可考可辨之历史文献。不忘前人修志成果之志德,亦应在新方志编纂者中弘扬。

(四)注重地情与时代特色

《同治上海县志》在类目设置方面,专为学校、兵防设门,专为海关、制造局,漕运附海运,以丰富的史料记录其发展演变脉络,由此突现上海地域海防重地、军事重镇之地情,突现中国由封建社会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时代特征。该志注重地情与时代特征的编纂特色,也值得新方志编纂者思考借鉴。

余论

《同治上海县志》出版后,秦荣光(1841—1904年),初名载瞻,字炳如,号目汀,江苏上海县陈行乡(今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人,对其内容讹误逐一订补,成《同治上海县志·札记》六卷,计21目,考订参引194条,补正211条,内容精审周详,极有价值。秦荣光的考订,诚如叶昌炽所评:“每发一疑,涣然冰释;每举一证,确然皆有所根据”,对于了解上海地方史实具有重要价值。秦荣光的《同治上海县志·札记》载于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上海县卷(五)》的第3360—3569页,共209页,为《同治上海县志》871版页的23.9%。正可谓“前贤草创之,后贤讨论而润色之,又从而缺者补之,讹者订之,庶几文献有征,而可以传信於将来,不其美欤!”无疑,辅以《札记》的《同治上海县志》,更具有不可多得的资料文献价值。虽然由于历史局限等原因,《同治上海县志》存在内容讹误以及其他缺陷,但综合探究该志仍无愧为清代名志。

猜你喜欢

县志同治嘉庆
傅云其异病同治针灸验案举隅
脾胃同治的应用探讨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县志里的乡贤
四水同治
再也不怕了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中心的探讨
县志
2013年山西省市县志编纂工作成绩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