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国学教育对构筑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影响及对策

2020-02-26梁贵红罗一斌师海荣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国学人格应用型

梁贵红 罗一斌 师海荣

(滁州学院 安徽滁州 239000)

在如今的大学教育当中,绝大多数了教育工作者,甚至高校都忽视了大学生的民族气节、和谐的人格以及正确三观的培养。而国学教育在此方面的教育成就却又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当代高校教育所不能缺失的一部分。基于互联网时代下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对促进高校相关教育措施的改革以及相关体系的建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在大学生人格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基于特定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手段,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注入学生们的体内,从而将其树立成可靠的国家建设者。

一、我国对国学教育研究及应用的现状

国学教育如何正确并快速展开,推行到大学校园中,正逐渐成为全国高校以及国家相关政府热烈探讨的话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在对国学教育进校园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年产不足10篇。自从2000年之后,尤其从2006到2017年间,知网论文的发表数量已经从45篇快速攀升至447篇,涨幅程度接近10倍[1]。并且从2018年10月截止,此数据已经达到了576篇。我们可以相信,不单单是国内各大高校,国家相关教育部门也开始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等国学教育进行了积极倡导和政策上的引导,从而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国学教育在当今的重要程度。并且在近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上指出:国学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以及所有社会群体,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未来需要大力贯彻国学教育的体制改革。在此之后,国内各大高校开始展开相关领域研究,并且推出针对自身学校的相应举措。

但从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各界对于国学教育的思考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学经典教育的成效在应用型高校中的影响力、国学教育能否培养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能否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否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以及是否能够提升大学生对于国家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等等。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国学教育的相关研究的确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以及教育意义,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针对国学教育的展开在国内各大高校内并不顺利。长期以往必然会使得高校的国学教育的深化与改革受到影响,从而颠覆高校对于高校国学教育的认知。本篇文章,从最基础的国学教育为出发点,针对国内学生对于国学教育的认知以及国学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革新做出一定的梳理[2]。

(一)国学教育研究现状不足。

1.教学观念单一,缺乏政策指导。对于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实践中,绝大多数高校仍然进行对文化知识、技能知识的传授,在基于国学教育的人格培养方面却少之又少。并且对于学生来说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大多以应付考试为主,对于人文课程的选择和人格培养课程的选择少之又少。即使国内各大高校开始进行国学教育的试运营,但也由于没有正确的指导性政策和意见,从而导致课程的设置不仅合理,并且对于部分学校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具有说服力的实力,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相关教学改革措施的推进。虽然国家相关部门颁发了关于国学教育的文件,其中包括《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但也只是从宏观进行阐述,对更加细微的问题并没有做过多的指导[3]。从而使得国内各大高校课程的设置十分不合理,到处探索却没有成果,不能形成自身独有的教学体系是目前为止较为重要的问题。

2.相关课程人才缺失。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总目标,是以毕业后的就业率来制定的等专业性人才为主要目标,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国学教育的推行极为困难,未来对于国学教育推行全国各大高校的相关举措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于现阶段,各高校对教师素质水平要求及其苛刻,随之而来的是,更少的国学教育相关的老师进入到学校当中,从而导致学校有意培养学生们关于国学方面的知识,但奈何师资教育优先,只能将普通的专业课老师进行顶替。

3.应用型高校影响力有限。与传统人文社科类院校不同的是,应用型高校对于国学教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已经到位,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此类高校对于应用型技能的培养才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导致了相关的应用型高校对于国学教育的推广与课程的设置十分不情愿,甚至有的院校拒绝开设相关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学教育在高校当中对于学生人格培育的作用。

(二)大学生对国学教育的需求。基于大学生的国学教育体系主体当然是大学生群体,从而获知国学教育以及国学教育是否会对大学生人格产生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而当笔者通过相关途径对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询时,可以知道: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国学教育的反应是较为接受的,其中有36%的人表示十分愿意了解,52%的人表示可以粗浅了解,6%的人表示没有感觉,5%的人表示很复杂没什么兴趣,最后剩下不到1%的学生较为反感。

而将学生群体更加细分化,得出的结论也不甚相同,就比如同样的问题对理工科学生以及文科、艺术类学生进行提问时,所得出的回答却不尽相同:理工科学生对于国学教育大多持看好的态度,也对国学教育能够对自身人格产生积极作用深信不疑,但是有部分学生却觉得虽然对自身很有帮助,但是将其引入校园,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却无多大作用,所持态度仍然是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滋味重要。对于数据统计,其中认为国学教育很有用且对自身帮助很大的学生占比85%,认为引入校园很有意义的学生占比却只有68%;而对于文科生以及艺术等社会科学专业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国学教育引入校园很有意义,并且对于自身人格的建设和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根据数据统计得出:认为国学教育对自身人格培养用处很大的学生占比97%,认为引入校园意义很大的学生占比8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基于学习专业的不同,学生对于国学教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有不同。具体细分时,学生的性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数据的差异性,这里,笔者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的统计,可以忽略不计。

总结:通过上述相关数据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国内高校大学生对于国学教育的需求还是普遍存在的。他们认为国学教育对于自身专业知识学习以及人格的构筑这一观点是高度认同的,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于是否应该将国学教育引入高校却持不同的观点[4]。当然对于国学教育引入大学校园来说,也需要更多的渠道以及更有趣、有效的方式进行处理,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上述相关研究的表明我们可以知道,高校国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有种诸多因素,其中包括教师的水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学教育的核心存在于广大的学生群体层面上,当然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以及各大高校对于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不能够忽视的。

二、高校国学教育对构筑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影响

(一)国学教育具有“立德树人”的独特育人成效。国学教育的出发点是以德为先,理论与实际教学并采用更加理性化、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从而让相关的知识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将其基于自身的优缺点进行升华。从而可以看出,国学教育是一种较为直接,较为便捷的人格教育的方法。

国学教育对于在高校求学的大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国学教育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百善孝为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为优良的传统美德,而对于学习国学教育的相关课程,也更加有助于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品德建设。比如学习《弟子规》有助于学生对于“孝”的理解,学习《中庸》,学生能够很快了解人的本性和本性的构筑等等。国学经典名著当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道理,只要教师与学生更细致的学习,就会起到装饰自己、升华人格的作品[5]。

(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国学教育在大学生教育当中具有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作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尽五千年的洗礼积淀了无数文化瑰宝。并且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高校教育内容之间的融合,能够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对世界产生更强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随时保持极高的兴趣与专注力,从而能够有意识有能力为社会进行更好的服务。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们在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面前不要迷失自己,要形成自己的独有特点和价值取向,从而唤醒中华人民对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是国学教育最为精髓的问题所在。

关于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国学思想,极大程度上能够凝聚包括大学生甚至全球海内外侨胞的力量从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6]。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以古代文人志士为人格构筑的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最为首当其冲的。

(三)包括应用型高校在内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国学教育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包括本不重视国学教育的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方法的探寻能力。对于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很多大学生面临的问题,而进行有效的国学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学生们会根据相关课程的学习,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较为传统且流传至今的学习方法,从而运用到自身日常工作学习当中。

(四)塑造应用型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国学思想教育具有的教育资源,对于高校对学生人格的健全以及思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国学教育当中所传达的各种思想品德,是中华民族积淀上千年的结晶,具有十分丰富的国学教育文化内涵。比如,永远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情怀;助于激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积极奋进的上进精神;永远养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举头三尺有神明”等思想,能够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们遵从道德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有关于健全人格培养的诸多因素,在国学教育的观念中都有涉及,这对于高校学生在人际以及人格的健全和提升方面有重要的启示[7]。

(五)构建应用型高校学生和谐的人格理念。以和为贵,从古到今赋予了我们更开放与大度的品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较为璀璨的思想瑰宝,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世当中的表现力。而随着和谐社会逐渐成为我国的治国理念的同时,关于高校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也逐渐掺杂“和”的理念。

对于国内各大高校基于国学教育的思想理念,能够极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当中更加完善的人格,而在学校当中,可以通过与之匹配的课程同步到大学生思想指导的工作当中去,并且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更加深层次的国学常识、国学故事和哲学故事,让学生们对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性产生认知。所以说,对于国学教育在大学当中的应用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这些方式也都对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疏导与引导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高校国学教育对构筑大学生和谐人格方式

(一)通过指导政策,营造氛围。无论任何事情想要达到预期目标,都需要经过相关政策的正确引导,而对于国学教育在高校当中的展开并深入也同样如此。在我国,基于国学教育的研究和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是萌芽阶段,并且基于国学教育的相关理论性指导政策也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国内各大高校进行对国学教育的深入探讨和改革,从而能够建立更新、更具说服力的教育体系,从而为今后国学教育大范围深入高校教学奠定基础。

国内各大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对应学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案的革新,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国学教育划入大学生培养体系中较为重要的部分[8]。充分通过各类组织、各种形式,比如社团活动、学术论坛等等方式建立更加完善的校园制度,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国学教育的热爱,在耳濡目染中改变人格的缺陷。

(二)课程模式革新与转变。教师在教授课程过程中要注重进行多模式的革新方法,主要可以通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并通过课堂与教师交流谈论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维碰撞达到极致,促进学生自我思考、建立自身思维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而在学习内容等相关方面,要加强学生对于相关作品的研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且能够适当补充其他外围的相关知识;转变教学和考核的方式,无需进行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课堂效果验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次数,降低难度,并且在此基础上丰富考核的相关形式,从而确保学生们能够极大程度迎合学校的教学制度。

(三)辅导员思想引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们是否能够构造和谐人格。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先成人,后做事”的意识。同时对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工作也十分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免会出现各类疑惑,而疑惑出现之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解决学生疑惑的同时使得学生快速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长此以往,学生们和谐的人格构筑就会水到渠成[9]。

同时笔者建议将相关国学教育老师的素质水平列入到老师日常的考核范围当中,从而能够让老师意识到提高国学知识水平的重要性,这对学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创建更加良性的校园文环境。如想要建设更加良性的校园文化与环境,营造更好的小校园氛围,就需要进行学校内部的学风建设,对于一个学校的学风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较为严格的考核方式也更能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也能让学生们拥有更强烈的团体、民族自豪感。

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国学教育的内化与改革是一项十分重要且艰巨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构造并且加以实施和改善。只有在国家、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才可以不断创新,扎实推进,从而将这项艰巨而又繁琐的工作落实到位。而对于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与养成,国学教育的实施或许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却是最有效的方式。我们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国学教育,从而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和谐完善、价值观更加自信向上的优秀大学生。从而使得我国国学教育相关事业获得空前的成就。

猜你喜欢

国学人格应用型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