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村官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满足策略研究

2020-02-26赵军合杜凌飞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村官精神大学生

赵军合 ,杜凌飞

(1.石家庄学院 a.美术与设计学院,b.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中央培养选拔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大决策。自2008年该政策在全国实施以来,经历了初步发展、探索推进、全面推广三个阶段。这一政策为党执政兴国培养了坚实可靠的接班人,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拓宽了青年成长成才的途径。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大学生村官流动性强,无法实现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模糊,自我价值得不到满足;大学生村官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融入农村的实际生活和发展。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身份认同、成才机制、工作适应以及职业发展等问题,对大学生村官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度不高。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有必要了解和探索大学生村官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筑牢思想阵线,帮助大学生村官在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中胜任岗位,这对推进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畅通人才输送的渠道、巩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村官精神文化需求现状

精神文化是指科学、艺术、道德等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高度统一,精神文化不仅可以给人提供审美和道德的享受,还可以为人的物质生活、实践活动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精神文化需求现状,是为其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有针对性帮助的基本前提。

(一)大学生村官能够弘扬时代精神,但精神文化需求面临“断层”

大学生村官接受过系统、专业的高等教育,能够认同主流的精神文化,具备正确、规范的精神文化认知。基层的实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踏实努力的优秀品质,提升了整体素质,而且让他们在精准扶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涌现了“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等一批先进典型。这些优秀大学生村官在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中弘扬了创新、实干、吃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成为了新时代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是从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现代城市一下子步入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偏僻农村,面临着精神文化的“断层”,娱乐活动、精神生产、归属感和精神共鸣等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发展现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产生了文化落差。相对悬殊的文化落差和精神需求无法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满足,这动摇着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扎根农村的愿望,导致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会以村官工作为跳板或者过渡期,期满后选择考公务员、考研或是另谋职业。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也阻碍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持续人才输入。

产生这种精神文化需求“断层”的原因,一是农村年轻人才的外流,导致中坚力量不足,精神文化发展的程度无法与城市相比;二是正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精神文化发展迅速,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大学生村官的精神文化获得感会逐步降低。

(二)大学生村官能够正视文化差异,但易和当地村民产生文化隔离

大学生内化和认同的价值观一般与主流文化相吻合,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认识到精神文化的发展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相适应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上,大学生村官和多数村民能保持基本一致,尽管在践行层面存在着较大差距。

目前农村民俗文化和部分落后文化的存在,使得部分居民认知偏差、理想淡漠、曲解事实,甚至不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精神文化需求。部分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在开展工作时经常和当地居民在价值观上发生摩擦,产生文化隔离。部分村民对村官的价值发挥持怀疑态度,有的村干部只是给大学生村官安排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不培养不使用,导致村官的身份得不到认同,自身价值得不到肯定和实现,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样既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不利于农村工作的积极开展。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村官自身身份的尴尬,大学生村官不是公务员身份,没有决策的权力,是被组织下派的“村官”,政治身份不被村民认可;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对基层社会的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中缺乏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三)大学生村官有一定的文化自觉,但农村的精神文化供给不足

大学生村官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长期的校园文化熏陶,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能够自觉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主动将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融入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中,积极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现有的文化发展状况,在对接城市精神文化发展时存在落差,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在农村工作中,伴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在信息的掌控方面,大学生村官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样实现共享和共鉴,但是无法实现共治和共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消减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也会降低他们的职业安全感和社会角色定位。

农村社会出现精神文化自觉性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谋生,农村治理和文化建设难以传承延续,传统民俗和精神文化发展面临着断裂和肢解;另一方面是农村配套设施尚不完备,基础娱乐健身设施不够完善,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尚难开展。

二、大学生村官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

研究大学生村官的精神文化需求特点,可以更好地发挥精神文化的规范、激励、凝聚、导向功能,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提供精准的支持,从而巩固人才强国战略和实施青年成长成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村官希望享受到与城市对等的精神文化

由于文化顺承性的影响,大学生村官不希望文化断层,渴望继续得到与城市对等的精神文化,且能得到提升和发展。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使用呈现出重质量、重培养、重发展和重长远的新特点,这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渴望。具体表现为:渴望实现新媒体的便捷使用,能够参加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希望建立积极顺畅的人际关系,能够搭建自我学习和互相交流的成长平台,从而快速实现自我价值等。这些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在农村工作环境下很难及时满足,然而在城市中则是相对容易实现的。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希望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精神文化。

(二)大学生村官追求精神境界提高和自我成长

大学生村官的主流工作状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不仅追求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希望通过工作实绩来发展和提升自己,而且追求自身精神境界的提高。随着大学生村官身心逐渐成熟,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提升精神文化层次,追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精神文化活动。大学生村官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是精神需求尤为重要,因为“人的精神需要就像人体需要维生素一样,没有意识、理性、意志等精神活动的生命就是缺乏人性的动物的生命”[1]102。大学生村官具有追求独立、个性、自我提升的特点,他们会主动追求精神境界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现实的工作环境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归属感。

(三)大学生村官文化自觉的生长和消退并存

文化自觉是指对文明的认识、理解和反思,其自觉程度依赖于个人知识水平、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状态有一定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意识,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可以主动觉知自己精神文化需求和发展层次。但是,由于受到农村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这种文化自觉能力会呈现消退趋势。由于农村缺乏文化自觉生长的环境,所以有必要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来打破这种局面,实现面对面或网络上的交流。

(四)大学生村官价值观与当地居民价值观存在碰撞和摩擦

米德(Margaret Mead)将文化分为三种,即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后象征文化即年老一代向年轻一代传递生活经验和文化,年老一代处于优势地位,输出文化;互象征文化是同辈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传递;前象征文化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年轻人掌握着时代发展的最新信息,开始向年老一代传递和输出文化。很显然,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就处于前象征文化阶段,但由于农村老年人居多,且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社会流动性相对较差,在接受和认知新鲜文化方面相对滞后和保守,因而现实中大学生村官的价值观和文化输出与当地居民不可避免会发生碰撞和摩擦。加上原有的农村精神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地方性,大学生村官往往在刚开始融入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三、满足大学生村官精神文化需求的建议

要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要关心和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获得更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安心扎根农村,贡献力量。这需要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大学生村官自身和群体发挥合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大学生村官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精神文化建设向农村倾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精神文化建设既是提升精神文明、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有效手段,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的必然选择。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亿万农民的加入,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向农村倾斜,缩小精神文化的城乡差距。

第一,可以创设精神文化发展平台。创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平台,既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村官的精神世界,也有助于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使大学生村官和农民共同成长。第二,发掘农村精神文化生长点与大学生村官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结合农村的特点和优势,发掘精神文化生长点并补充到精神文化需求中来,使农村的精神文化生长点和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相得益彰。第三,依托快手、抖音等新兴短视频平台,推广和宣传农村独特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文化成果,既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又可以反过来激励村民主动发展和建设当地的精神文明。

(二)强化对大学生村官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

相关部门不仅要满足大学生村官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为其更好地工作提供保障,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状态。大学生村官能够克服和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且能够认识到城市和农村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精神文化发展中的差别,在内心表现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渴求。特别是离开同辈群体的环境,面对陌生和相对闭塞的环境时,难免会出现思想波动和心理落差。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

第一,相关部门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在刚参加工作、遇到困难、任期结束后的择业选择等节点,大学生村官最容易出现心理波动,相关部门要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提供切实的帮助。第二,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情感交流。可以通过经验分享、座谈会、讨论会、培训讲座等形式给予大学生村官精神慰藉。第三,利用农村特色和网络平台,拓宽精神文化生活。发掘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参加和建设精神文化生活的机会,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高等学校提供必要的精神供给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村官的输出地,负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高校目前有专门的考研、考公、西部计划培训工作,但是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培养较为缺乏。为了适应大学生村官政策,高校需要为致力于成为村官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精神供给。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高校要坚持需求导向,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将国情、国策和社会建设实际融入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缩短大学生村官的心理适应期。第二,建立服务农村专项培养机制。在社会实践、课程学习中要加入农村基层服务的内容,对有意向参加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大四学生提供专项服务,包括专业、技能、心理建设等内容。第三,高校的资源向大学生村官开放。高校有优良的师资资源和许多免费的学术资源,但多数向在校生开放,可以向大学生村官开放与其工作和精神文化发展相关的内容,持续为他们提供精神支持和引导,满足其精神需求,坚定其做好基层工作、展现自我价值的信念。

(四)发挥大学生村官群体的积极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部分的相互作用,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发挥会大于部分之和,产生1+1>2的效果。因而,满足大学生村官的精神文化需求,离不开整个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协作沟通和互相帮助。

第一,加强同一城市大学生村官的精神交流。封闭的工作环境只会导致僵化的思路,因此,注意加强同一城市村官的交流,使他们在求同的过程中相互督促和激励,寻求共同的精神文化追求,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精神文化层次。第二,激励大学生村官团队自我创造。人是具有潜能和追求自我实现的,大学生村官有自我提升的空间,通过激励他们自我创造、自我超越来丰富和满足自我需求,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成长。第三,建立临近乡镇的协调交流。可以组织临近乡镇的大学生村官建立团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融入国家战略中实现自我价值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国家的乡村治理开始进一步趋于技术化与细化,从大型治理模式向适当下放事权的技术性治理发展,在中央越来越重视农村工作的背景下,作为治理对象的乡村也发生着变化。[2]新的治理模式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能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大学生,在“数字化治理”中逐渐成为农村治理的担当者和受益者。大学生村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融入国家治理过程,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第一,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等国家战略的重大时机,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发挥自己的专业和技术优势,由工作的执行者转变为技术治理的实践者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引领农村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服务地方和国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精神上的自我满足。第二,主动搭建吸引农民积极参与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平台,积极繁荣农村文化形式,参与到农村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中来。第三,积极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动员农村的先进力量和活跃分子,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共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猜你喜欢

村官精神大学生
唱村官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拿出精神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