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地方高校参与基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及其主要问题和对策探析

2020-02-26王钰婷曾国贤

卷宗 2020年34期
关键词:群众社区建设

王钰婷 曾国贤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1 引言

基于国家高速发展,城镇化程度日益加深,社区“单位化”、“网格化”成为必然趋势,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文化意识将直接影响社区管理与发展,因此各地区极为重视。高校作为各区域“智能”输出机构,对区域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支援能力不可小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强调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区域高校就加入了区域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然而长期不同的职能习惯,使高校在实施该项工作时也面临诸多问题。高校与社区在公共文化建设-服务-治理体系中构建的常规合作模式也亟待修正、整合。

2 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现状

1)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情况。社区公共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对文化的打造离不开对文化实现载体的展示,先物质文化建设再精神文化建设成为多数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流程。然而高校因为各种主观、客观因素一般未能参与社区的管理工作,更多时候主要为社区的物质文化建设出力,即使参与精神文化建设也未形成体系化精神文化打造模式,主要以单一活动为主。2)协同社区群众参与情况。社区群众是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社区群众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不尽相同,接受社区公共文化影响情况也会截然不同。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对社区进行需求调研更对采取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的方法,与社区群众接触并不多。因此,部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会出现物质文化建设,如场馆等实际效用不足;精神文化建设,不能产生共鸣等情况。3)当前校地合作模式。当前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所采取的合作模式主要是高校服务模式。其文化建设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育人性研究成果。而且合作主要停留在表面,是一种供需型合作,校方未能深入到实质以及运行机制当中去,也没有发挥其科研的主观能动性,对合作理论没有体系化研究,合作机制没有合理化研究,合作影响因素没有归因性研究,总体合作未能深入。

3 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根据现状反映的情况,当前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对相应问题便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1)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未能平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高校在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时,出于社区建设目标要求,或成果更好的展示性。高校更多的时候更注重参与物质文化打造,或物质文化为先的打造,如:场馆建设、文化墙建设、社区活动室设计等。而把精神文化建设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未能平衡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导致物质文化没有实现文化延伸性,精神文化未能起到引导作用,两者没能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对社区群众的文化感召。2)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未能深入群众。高校在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合作实质停留在表面,仅按对接方要求完成任务,未能考虑社区群众作为文化建设利益方的实际感受,缺少与社区群众充分沟通,没有建立体系化的社区群众需求,导致部分物质文化建设空置、闲置,社区文化建设成为摆设。高校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发挥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需求作为建设的第一要义,平衡群众接受社区公共文化的受传心态,真正设计并建设群众需要的文化、有价值的文化。3)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未能发挥科研主动性。高校作为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一大主体,其优势在于科研能动性,然而,在与社区共建公共文化上,高校更多时候作为横向课题完成,未能建立起理论体系,更未能对其他类似活动形成示范性与带动性。因此,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应运用科研分析优势,深入合作模式研究,并逐步形成系统化理论模型,对其他类似建设工作进行示范、带动,并在此过程中,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4)高校未能形成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人才输出模式。高校作为区域人才输出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区域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是为社区培养合格基层人才的一个良好契机。然而,参与社区公共文化的主体大多是高校派驻的相关教师(专家),而参与项目的学生却没有形成固定化,甚至对接周期的项目,还会有多群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群属的学生参加。不论是社区还是高校,都没考虑到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培养输送模式,在学生毕业后直接成为建设的后备军。

4 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应对策

1)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应形成理论实践机制。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会形成一个常态化机制,因此高校不因再简单的将建设工作看作是“横向课题”,而是应该把该项工作列为科研研究范畴。结合专业学科优势,建立相应的理论研究小组,并对应形成实践流程。更科学持续的去完成对应相关建设工作。2)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应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再形成理论实践模式后,应认真思考工作成效。高校区别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优势在于育人能力。高校应发挥这一优势,在物质文明建设基础上认真思考配合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使精神文明作用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延续精神文明,真正为区域打造一整套文化建设成果。3)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应多方考虑群众利益。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将实际作用于社区群众,群众对社区文化的需求才是,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真正需求。在满足社区建设目标的同时,高校也应积极发挥服务意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了解群众对文化建设的直观认识和需求。建设贴合群众,有共鸣,有价值的公共文化。4)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应形成人才输送机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输送重要单位,在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可以考虑形成合理的人才输出机制。在建设基础上,高校可以有意选取专业对口,意向强烈的一群学生,调集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建设过程当中去。这样,社区可以在这期间考察学生情况,学习可以在这期间学到更多实践知识,高校能够解决一批高质量学生就业。一举多得。

5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在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更合理架构校地合作的新模式,更深入的参与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当中来,是高校未来思考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群众社区建设
多让群众咧嘴笑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