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2020-02-26蒋笃君乔浩然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女排女排理论课

蒋笃君 乔浩然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在1981年首次荣获世界冠军后至今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女排精神”是红色基因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表现,丰富的内涵赋予了其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新时代“女排精神”仍在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将“女排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女排精神”的提出、内涵与时代价值

(一)“女排精神”的提出

“女排精神”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首获世界杯冠军,1982年秘鲁世锦赛再度登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折桂,1985年再夺世界杯冠军,1986年又获世锦赛冠军,接连荣获五次冠军,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与决心。在以后的三十多年中,中国女排又多次获得世界级冠军和亚洲冠军,国务院、国家体委等多次号召全社会学习“女排精神”,全国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的高潮。新时代,传承与发扬“女排精神”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关键课程的作用。

(二)“女排精神”的内涵

“女排精神”有着深厚的传承,其中也包含了引领这个时代的新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30日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强调:“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1]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女排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1.祖国至上。改革开放初期,“女排精神”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那个年代团结起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女排精神”祖国至上的号召力始终引导着当代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激励着中华儿女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2.团结协作。对于中国女排整个团队而言,在赛场上不仅需要队员与队员之间进行团结协作,还需要队员与教练之间进行密切配合。中国女排凝聚起团队力量,以集体为重、大局为重,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比赛的胜利。新时代,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需要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女排精神”展现出团结协作的精神面貌,是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中国女排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楷模。

3.顽强拼搏。长期以来,“女排精神”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在面对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下依然顽强拼搏。新时代,中国综合实力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顽强拼搏的结果,其中,“女排精神”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精神面貌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力奋斗,为实现强国梦在前沿领域克难攻坚,顽强拼搏。

4.永不言败。几十年来,中国女排从怀揣冠军梦想到蝉联世界冠军并非一路高歌,但她们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奋勇拼搏,始终坚定初心、砥砺前行。当前,全球新冠病毒肆虐、国内外形势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女排精神”展现出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仍在激励着中国人民勇于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三)“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

传承、创新和发扬“女排精神”是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鲜明导向,又是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

1.“女排精神”蕴含着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在各方面都强起来。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1]新时代“女排精神”正是响应了这一“强起来”的时代号召,中国女排获得十一连冠,正是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已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女排精神”蕴含着的时代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一面崭新旗帜,是引领中国人民发奋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大的精神动力。

2.“女排精神”展示着先进文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是建设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强大支撑。”[2]目前,中国女排及“女排精神”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与之紧密相关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进入公众的视野,在全社会大力传播核心价值观,唱响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女排精神”展示出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建设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大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

3.“女排精神”彰显着中国力量。1981年,中国女排在世界赛场上首次夺冠,意味着中国即将重返世界舞台,焕发出新中国的强大活力。时至今日,中国女排获得十一连冠,在赛场上展现出的中国面貌、中国精神预示着中国正在重回世界舞台中央。“女排精神”彰显出的中国力量把全国人民紧紧凝聚起来,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奋勇拼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征程中。

二、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蕴意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渐成形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3]的课程。“女排精神”蕴含着我国在改革、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实素材。把“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用“女排精神”涵养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与人生修为,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女排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祖国至上的情怀

“女排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的重要表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升国旗,奏国歌”是她们的目标,国际赛场上的卓越表现充分体现了女排队员们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崇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让学生把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三者结合相起来。”[4]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党的领导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制度保证和历史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新时代的“女排精神”,运用中国女排相关案例,引导大学生激发爱国情感、坚定爱国信念、树立祖国至上的爱国情怀。

(二)“女排精神”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大学生永不言败的勇气

中国女排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冠军梦,她们都知道自己是代表祖国出战。正是这种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激励着她们不断向冠军发起冲锋的勇气,展现出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鉴于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极易出现逃避现象,有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女排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运用中国女排的相关案例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成长与祖国的未来密切联系在一起,将小我融入大我,为国争光,为国拼搏,从而培育大学生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勇气。

(三)“女排精神”注重集体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团结协作是“女排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女排的团结协作不只是局限于队员与教练之间,还包括在背后一直支持着她们的中国力量,这种力量是集体的力量,各成员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而不懈努力。信息网络化、社会多元化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与不良信息严重干扰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突出表现是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女排精神”,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更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梦,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团结协作,万众一心,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女排精神”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培育大学生顽强拼搏的毅力

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是女排姑娘们走向辉煌的关键所在,训练的伤痛、环境的恶劣等诸多困难险阻都没有让女排姑娘退缩,在训练中能吃苦、肯吃苦是她们艰苦奋斗的真实展现,强大的敌人阻挡不了中国女排前进的脚步,她们凭借着顽强拼搏的毅力多次在逆境中反败为胜。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大学生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女排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困难面前永葆顽强拼搏的毅力。

三、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将“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女排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类型的载体相融合、将“女排精神”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情怀。本文从实际教学设计了以下不同的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中国女排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始终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社会话题。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推进理论知识与“女排精神”相结合,打造主题鲜明、指导明确、内涵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例如:在讲解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二节第四条“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时,可以将理论知识与中国女排的案例联系起来,一是向学生展示中国女排刻苦训练的教学材料,并为学生讲解:中国女排队员们通过不断训练、提升自我,获得世界冠军的优秀成绩,是将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巨大变化;二是从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至今获得第十一个世界冠军的过程中,中国女排几度跌入低谷,向学生讲解,在其发展期间经历了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这样生动的教学案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让理论性的课程更加具有亲和力,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理论。

再如:讲解2018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八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通过中国女排曾在竞争中跌入低谷,深受社会舆论的影响,但她们以永不言败的勇气,顽强拼搏的毅力承担起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带着祖国的信任赢得了奥运会的胜利和荣誉。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矢志奋斗”[5]。只有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勇挑社会重担,才能成长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又如:在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第一节“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章节中,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理解:“经过了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6]中国女排长期艰难困苦的训练,肩负起为国争光的时代使命,以此引导大学生要倍加珍惜历史机遇,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志向,为祖国奉献青春力量。

(二)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7]5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创新实践活动载体,培育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竞赛活动教学。竞赛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围绕“新时代女排精神”等主题举行演讲、辩论比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排球等竞技类运动项目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团队竞赛项目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成长,有所收获。

2.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文化活动教学。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女排纪录片、中国女排电影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运动员们的爱国热情,在浓厚的爱国氛围中用爱国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绪,传递爱国情怀;二是通过举办读书会的形式带领学生阅读《中国骄傲》《中国精神》等相关书籍,了解中国女排的辉煌发展历程,引导大学生把对榜样的敬仰和感动转化为努力学习、提升自我的实际行动。

3.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社会志愿活动教学。“社会活动的普遍性和深入程度体现着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风尚的状况。”[8]17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以“新时代最受喜爱的运动员”“新时代的榜样”等为主题的社会志愿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会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变化,从而历练自我,使教学真正的“活”起来。

(三)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

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趋势。把“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优势教育大学生弘扬和传承“女排精神”。

1.“女排精神”融入专题式教学。利用互联网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女排精神”专题式教学,提升其兴趣性。如通过大学生认可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学习强国”等授课,专题式教学能增强大学生问题意识,在价值判断方面明辨是非,坚定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实现培养大学生祖国至上的教学目标。

2.“女排精神”融入传播式教学。社交平台的合理运用可以将“女排精神”进行传播式教学,实现寓教于境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通过申请设立教学专用的社交账号,把与“中国女排”“新时代女排精神”相关的信息借助当前大学生使用较多的“微博”或“抖音”等平台进行发布和转发,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信息及时性的需求和碎片化获得知识的习惯,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丰富内涵,实现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教学目标。

3.“女排精神”融入研讨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研讨式教学,实现师生平等、多层次对话,达到寓教于情的隐性教育效果,教师通过建立“课外学习”线上讨论组,发起与中国女排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就教学内容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互动交流、自由辩论,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同时帮助学生摆脱思想困惑,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教学目标。

总之,“女排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表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基础上,把“女排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始终高举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绽放青春风采,创造社会价值,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中国女排女排理论课
红楼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壮哉,女排精神!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