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五维逻辑

2020-02-26刘纯明余成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生态

刘纯明,余成龙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是在各国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不断发展完善的特征和顽强生命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反过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生态建设的又一次结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实践经验的再次创新和升华。本文将以历时性的视角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阐释。

文化之维:涵养于中国优秀传统生态观念的文化之“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就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思想。习近平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1]340中华传统生态思想不仅体现在各家学说的理论之中,更是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之中;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基因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思想家们认识自身和宇宙的一种思想结晶,一种深刻精微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思想以天、地、人为三个基点,实现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和谐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天人的来源相同。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皆是生命的结晶,肯定了人类和自然界的同一性。正如孟子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2]298他认为应当把所有人类的善意由家庭延伸至社会,由社会扩展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因而仁爱之心不可或缺,对于生态道德有极大的意义。其二,尊重生命。孔子率先提出了“仁爱万物”的主张,强调人类和自然界是平等的。随后孟子提出“恩足以及禽兽”,反对人类滥杀动物。朱熹认为,“仁爱万物”应做到“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3]370。他强调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皆有生命,应当尊重他们的生命,不影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仁爱万物体现了尊重生命的本质,为实现万事万物和谐共生提供有力的保障。其三,强调天人和谐。儒家所设想的人和自然相处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与天地相参”,强调应该维护自然和社会中的和谐秩序,建立天人和谐的感应关系。习近平说:“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4]153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必须要为资源能源的永续性和环境承载力考虑,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利益,更要想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把长远利益作为立足点,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才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二)“尊重生命”的生态文化本源

在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中,自然整体的演进和变化不仅是一个永恒生命的创造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生命价值的过程。儒家把人们正确看待自然界当成高尚的道德责任,把它看成人类善恶的衡量标准,也把全部自然界看成是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儒家认为,人生于同根,出自一源,就应该像一个大家庭的不同成员一样,尊重生命和保护自然,因为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更不是对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的状态要求人类克服支配万事万物的心理。人若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保护万事万物的生存;人若要关爱自己,就必须同时关爱万事万物。汉代董仲舒把爱护鸟兽动物当作评判仁的标准。这就充分说明保护生态是尊重生命的重要前提。他们认为,如果不爱护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就不是“仁”,只有做到爱护万事万物,才是真正的“仁”。宋代大儒张载认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5]62他认为人的本性和万事万物一样,因此人们要爱一切人,并进一步扩大到天地万物。理学家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观念,认为应该把“仁”的对象扩大到天地万物以及整个自然界,由此天道和人道在伦理上实现了彻底的贯通。儒家的这种“仁爱万物”的思想为我们当代树立敬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意识提供了理论源泉,对于人类加强保护地球物种的意识和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开辟了道路,有助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化升华

道家所提倡的是“道法自然”,其主要表现为自然主义。道家强调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警诫人们一定要按自然客观规律做事,对我国的生态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道家对自然现象和规律有着朴素的辩证认识,提倡“无为”“不争”“守柔”“虚静”等理念,是我国生态文化的重要思想源泉。“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天地万物都必须遵循“道”,只有遵循“道”,天地万物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由此可见,“道”应该具有三层含义。第一,道是天地之奥,这说明“道”是先于天地之存在,天地万物随“道”的产生变化而变化。第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表示“道”是世界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提醒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第三,“道”是人们不断追求的最高境界,因为“道”的奥秘需要我们去探究,我们在追寻“道”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求“悟道”。老子说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6]54老子认为人只是世界万物中的一种,世间还存在道、天、地,因此老子认为人与万事万物具有平等的地位。老子认为人与自然界的理想状态是不加任何干预,随着他们的本性自由变化发展,听之任之。庄子把“道法自然”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庄子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7]61—6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8]因此,虽然道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持有异议,但是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所以他们的“道法自然”成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哲学基础,也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源泉。

理论之维:承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生态观的理论之“魂”

习近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实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论述,是承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生态观的理论之“魂”。

(一)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生态观发展的新境界

每一个思想的最终形成都是一个长期积累和艰苦奋斗的过程。恩格斯在1845年撰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报告中指出,在英国,由于大量污染排入泰晤士河、埃尔克河、梅得洛克河,使这些河流变得“臭气熏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伦敦有450万人的排放物排入泰晤士河中,河水不但受到污染,而且因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致使河道淤塞。这种情况在俄国更为严重,“江河淤浅在俄国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厉害”[9]627。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工业革命后,面对人类的命运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批判继承了前人关于生态理念的合理部分,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得以问世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习近平通过长期的从政实践,孕育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思维之下和推动“五位一体”全面布局的实践之中,不断地提出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新论断、新观点以及新论述,例如“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生态观的理论之“魂”,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新时代发展的新境界。

(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生态观与时俱进的品质

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根据特殊实际情况,开创了“河北正定旅游模式”,在福建倡导建设“生态省”的实践,其后在浙江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0]19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战略远见的新论断,例如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生态实际的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

实践表明并将持续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论述在当今时代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就应该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离开了这个理论的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无疑是空中楼阁,失去了坚强有力的根基。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首次引入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理念,完善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跨行政区污染防治、排污许可管理制度。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列。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实践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科学的、合理的理论,中国在向前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生态观的理论指导,必须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因为它始终承继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生态观的理论之“魂”。

历史之维:肇基于习近平长期基层工作的家国之“情”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益于他长期的基层实践和饱满的生态情怀,基层人生工作经历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基础。

(一)陕北梁家河时期的生态情结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习近平曾任梁家河的村党支部书记,当他看到大片黄土,就认真思考关中地区北部为什么会从一马平川、水草肥沃的兵家必争之地,变成如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植被覆盖率极低、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缺煤少柴,自然环境相当恶劣,生产力极其低下,对于人们来说,温饱甚至是一种奢侈。“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近平没有消沉。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11]100他结合国内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认识到人类超负荷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1974年,时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1月18日看到《人民日报》上刊登了四川沼气池的利用并在其中受到了启发。他在当地领导干部和人民的支持下,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在梁家河建立起了第一口沼气池,于1974年7月顺利点火,这样不仅给当地的居民解决了做饭的燃料和夜晚的照明问题,而且还使环境问题得到了缓解,那里的人们终于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沼气池带来的益处。沼气池的经验很快得到了各方的借鉴,后来整个梁家河修满了沼气池,为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沼气池的修建成功,促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意识的萌芽。

(二)河北正定时期的生态情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习近平来到了河北正定县工作,又恰逢中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他为了改变正定县“高产穷县”的称号,带领正定县的人民群众,根据正定的实际情况解放思想,把正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走上了一条改革之路。习近平敏锐地、前瞻性地发现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强调要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城区绿化面积,禁止砍伐树木。习近平大力改造正定的经济结构,实行农业生产的“大包干”,使农业的产值和农民的收入都翻了一倍。他还非常注重生态环境,在河滩以林还林,大力发展速生林,使河两面的荒滩变成了绿滩;他在塔元庄村实行立体农业,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了统一,造福至今。正定县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习近平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开始发展正定的旅游业,实行旅游兴县,开创了“中国正定旅游模式”。习近平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成功把正定县改造成了一个“生产多样化,经济商业化”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该系统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使生态、社会和经济达到高度的统一,三者之间出现了良性循环;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为正定后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福建、浙江时期的生态理念

福建、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在这两地任职的时候,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同时,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的产生。在福建任职时,他提出“筚路蓝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艰苦奋斗精神,扎实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编制实施《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强调不管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必须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整个经济社会得到良性的发展;更强调源头防治,纠正了过去“重发展轻保护”“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行为模式。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再一次强调,之前大力发展经济不注重保护生态所欠下的债迟早都要还,迟还不如早还,早还还要早主动,否则将是我们的大失败,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习近平说:“如果你善待环境,环境将是友好的;但是你污染环境,环境是会对你加以报复的。这是人类与自然界生存与发展的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65这一次他亲自指导编制和推动实施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省建设提高到战略地位。2005年,习近平来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生动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需要统一,即便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也要擅于制定措施和学会选择,适当地放弃,做到两者之间的最优解。

实践之维: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实践之“中”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实施一系列波澜壮阔的生态改革实践,坚持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一)坚持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相统一,指明生态经济方向

习近平说:“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4]153建设美好世界是改造自然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所以我们应该树立生态环境是一种资源的理念,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在实践上,第一,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加快绿色技术的创新,引进绿色技术人才,推动国家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再完全依靠两高资源和能源,更好地彰显“蓝天计划”。第二,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把人类的行为控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限度范围内,给自然以最大的修复力度来修复自己,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绿色化。绿水青山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巨大的生态社会效益,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因此,我们应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生态,这样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统一,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二)坚持生态建设和政治建设相统一,落实生态政治责任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其实就是和人民群众联系紧密的实在的具体问题。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国家发展理念,不仅仅包含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层面,更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层面。就生态与政治的关系而言,生态环境是与执政党的使命宗旨以及与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大政治问题,生态环境关系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又包括美好的政治生活、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美好的社会生活和美好的生态生活。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民生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时,生态文明建设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责任和宗旨使命,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使命决定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政治高度。由此可见,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落实好政治责任和重视民生,保护人们的生态权益,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三)坚持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一,树立生态社会观念

在面对资源枯竭和高消耗高污染环境问题的时候,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逐渐强烈,并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应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其次是推动绿色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可以使企业资源能源利用率提高,而且可以减少三废的排放,有利于保护大气、水等人们必需的自然资源,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生活水平。二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产生与修复都是一个自然生态的过程。因此,要求人类活动不能超过自然环境承载力,让自然生态系统自身修复自己;其次应增加自然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水利建设,增强抗洪涝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恢复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修复力。

(四)坚持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统一,筑牢生态文化根基

自西方工业革命开始,经济发展远远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大量的污水和废气的排放以及乱砍滥伐的加剧,致使全球变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现象不断加剧,这些生态问题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许多国家开始反省发展的现实危机。习近平立足于中国的生态现实和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意蕴,反复强调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坚持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相统一。国家应把生态建设融入文化建设中,形成强有力的生态文化保障,因为生态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和谐社会就是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这就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习近平强调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把生态文化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播给人民群众,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强大的生态文化合力,促进人民群众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变革,从而树立绿色发展观念。因此,筑牢生态文化根基将有利于提高人们幸福生活质量,有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实之维:顺应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势”

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新的历史定位、新的伟大征程,必然导致新的思想。简而言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顺应时代的深情呼唤而产生的。

(一)中国生态危机成为发展之殇与民生之患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经济发展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发展二三百年的水平,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但中国也并未幸免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首先,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被开发挖掘,再加上现代化进程中资源能源利用率不高,经济发展方式并未完全转变过来,使得经济社会对资源能源的依赖过高,资源能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次,虽然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但是整个中国保护生态环境任务并未减轻,严重的水污染、大量的沙尘暴和雾霾天气、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生态系统损坏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环境问题并未得到根本遏制。尤其是大气污染。《2018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2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35.8%,比2017年上升6.5个百分点。2018年全国酸雨区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5%。(1)《2018中国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mee.gov.cn.虽然相比以前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生态压力还很大,进一步实施保护生态的有效措施刻不容缓。要想进一步解决各种生态难题,必须要以合理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生态实践活动,改善了中国的生态现状。

(二)全球生态危机成为前进之阻与世界之难

近一百多年来,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全球变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引发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逐渐向全球扩展,演变成全球的生态危机。日本的水俣病、骨痛病和米糠油事件,瑞士的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等,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损害。这些事件表明,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过度追求物质财富,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发展不协调,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定受到严重威胁。全球只有一个家园,全球生态危机的爆发,每一个国家都不能置之事外,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超过了国家地区的界限,今后必然会成为一个全球化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理应担负起大国责任,为世界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生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