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再思考

2020-02-26裴丰庭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图书资料网络化管理人员

孟 艳 裴丰庭

(1.蚌埠医学院图书馆;2.蚌埠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一方面让图书资料信息存贮、传递更加便捷、高效,另一方面也令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面临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软硬件建设滞后、管理模式出现危机等困境。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服务质量,是每一个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相关的管理部门与领导以及学者都应深入思考的一个命题,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从高校图书馆资料管理人员方面分析。

1.人员组成比较复杂。近年来,不少高校为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解决配偶工作就是其中一项最吸引人的优惠政策。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机构,图书馆成了许多家属安置的场所。[1]这就导致高校图书馆资料管理人员队伍组成比较复杂,既有过去因照顾政策而招工来的教职员工子女,也有少数真正是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等专业毕业,通过招聘考试而录用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不少就是作为人才家属被“引进”到图书馆工作的人员,真可谓是“群英荟萃”。然而专业性人才较少,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需要。

2.人员素质水平特别是业务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较低。除了少数招聘来的科班毕业的专业大学生之外,无论是照顾工作而安排的教职工子女,还是引进的人才家属,许多人原来并非从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也没有相关的职业技能或从业经历,甚至原来是没有工作的,他们上岗之前又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2]计算机信息技术普遍都不熟练,这就必然使得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素质水平整体偏低。

3.人员的服务理念与观念不强。不少高校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承担着借书还书、看守书库资料这些简单任务的工作人员,都是准时上下班,秉承着“有人来就借书,到点就下班”的工作原则,[3]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服务者——为高校师生服务、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服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理念与服务观念不够,也是不适应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要求的。

4.人员待遇低,积极性不高。实践证明,做好任何工作,关键在人,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然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人员不重视的现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工资薪金比较低,工资待遇普遍低于教师,而且很少有机会参加职称晋级与评优竞选,参评概率较低,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4]认为“做与不做都一个样”,这也是网络化时代阻碍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水平再提升的一个重要困境。

(二)从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方面分析。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做好任何工作的根本前提与保证。然而,不少高校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规章制度诸如日常业务管理制度、馆员岗前培训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职称评聘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等,或者存在不合理,不健全,不完善现象。或者存在不严格执行、不透明执行、不规范执行现象。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人浮于事、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懈怠应付的不良局面,必然不利于网络化时代高校资料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与提高。

(三)从高校图书资料软硬件建设方面分析。由于部分高校的相关领导在思想上不重视,没有深刻认识到图书资料对于高校“教学工作上质量、科研水平上档次”的重要推动作用,使得高校图书资料软硬件投资不足,建设滞后,特别是当高校资金紧张的时候,此现象更易凸显。然而在网络化时代,实现图书资料管理网络化、信息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本质上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各种软硬件设施是保证图书馆正常运行的基础,经费不足不仅造成管理系统滞后,而且也造成图书资源不充足。[5]

(四)从高校图书馆资料管理模式方面分析。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还处于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管理模式的过渡阶段,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对象,从传统的以纸质图书资料为主转变为纸质图书资料与电子图书文献资料兼顾;二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方式、手段,从传统的手动、人工管理转变为自动、机控管理;三是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从传统的主要从事图书资料采编、分类、借还、整理等工作的管理员转变为信息资源管理专家、网络导航员、知识引导员、学科馆员等。[2]

由于这样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所以许多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还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信息化管理模式为辅,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与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是不相符的,必然会制约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努力提升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众所周知,技术、设备再先进,还得靠人去操作和执行。因此,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历来是制约高校图书资料能否发挥最大功效的关键因素、首要因素,我们必须积极谋划、努力提升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重视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招聘选拔工作,把好入口关。即使是安置人才家属,也应尽量考虑到每个人的经历或专业背景,把那些能够吃苦耐劳、有较强责任心的人员挑配、充实到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队伍中来。

2.认真抓好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工作。无论是新入职馆员的上岗培训,还是老馆员的继续教育培训,都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好。一方面要加强他们的业务素质培训与提升,除了要掌握传统的图书资料分类、编目、上架等业务知识和技能之外,更应该通过个人自学、邀请专家讲座、在职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研讨等途径与形式,使他们都能熟练掌握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操作方法,精通图书馆学、文献学等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操作图书管理软件和检索工具,更好地为读者服务。[6]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精神、图书服务意识、岗位责任意识等等,真正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端正自己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为高校师生服务、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

(二)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如何做、效果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是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图书资料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严格执行。为此,无论是日常的图书资料编目、上架、借还等工作,还是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职称评聘工作、考核奖惩工作等等,都应该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或相关文件来管理、规范,即必须坚持用制度来管人管事。唯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提升其整体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三)领导重视并切实改善高校图书资料软硬件条件。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要想提质、增效、上水平、上台阶,必须要得到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无论是对图书馆现有馆室进行扩建,增加网络信息设备等基础性设施建设,还是开发或引进先进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构建数字化图书馆,都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否则实现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将是一句空话。因此,高校领导应转换过去陈旧的观念,应清醒地认识到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在高校中所具有的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其软硬件条件。

(四)稳步提高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人员待遇,调动其积极性。针对国内不少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薪酬待遇低、社会地位低、积极性不高的状况,应当适当提高图书馆馆员的工资待遇,给予与其他公职人员同样的尊重,……应当给予其与教师相同的职级晋升机会,为其搭建施展才华、实现自我发展目标的平台。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开展工作。[7]

(五)加快实现高校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转变。网络化时代的本质是数字化、信息化。面对日趋普及的高等教育,面对加倍增长的高校师生人数和图书资料借阅量,面对不同读者的个性化借阅需求,传统的高校图书资料管理模式与网络化时代的要求日益不符。为此必须加快完善我国高校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实现该管理模式从以前的传统手工管理模式向现代的网络信息管理模式转变,以便更好地提高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结语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带来利好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面临的诸多困境,积极谋划对策,使整个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水平与服务质量越来越高,最终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图书资料网络化管理人员
关于图书资料管理创新的分析与研究
近代杜定友图书资料管理思想的思考
促进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基于最优树的网络化作战装备体系结构优化
基于HDS和CANopen多品牌PLC网络化控制实验平台搭建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图书资料管理现代化途径和实践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