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的理论贡献

2020-02-26郑崇玲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理论课总书记

郑崇玲

(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办好高校思政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积累了宝贵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全面系统梳理和认真总结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对于进一步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关键课程”论——关于思政课的特殊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升了思政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确强调了思政课的“关键课程”地位,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存在着湖涂认识:有的人认为思政课课时太多,过多占用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有的人认为思政课没有什么作用,把思政课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有的人只看到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认为思政课没有教学效果;有的人对思政课存在偏见,认为思政课缺乏学术性、科学性,只是政治说教,没有开设的必要;还有的甚至认识西方国家的高校都没有开设政治课,因而取消思政课,等等。上述各种糊涂认识和错误观点从根本上说在于忽视、贬低了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思政课是关键课程,究竟关键在哪里呢?

一是关键在思政课关乎我们党的千秋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未来30年,我们面临着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5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两个一百年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广大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把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待。

二是关键在思政课关乎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把德智体美劳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德”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是首位的、根本的,这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乏中国味”的人,培养出的却是吃里扒外、吃哪家饭砸哪家锅的人,甚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掘墓人,那么显然我们的教育将是失败的教育。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上,强调指出:“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1]思政课就是在青少年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的关键阶段,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他们增强“四个自信”,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教师关键”论——关于办好思政课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清醒认识到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重科研轻课堂教学等现象,从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从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战略任务出发,进一步加强了思政课建设队伍建设。他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党中央从量和质两个维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在教师队伍数量上,针对一个时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这一现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2](P487)从而确保高校思政课有足够的教师岗位和编制,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从过于繁重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从事科研工作,为上好思政课提供保障。

二是在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上,明确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6个方面的素质要求。特别是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思政课教师要教好学生上好课,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自信问题,思政课教师不能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自己都不信,道理都说不透彻,怎么能让学生相信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承载着铸魂育人的崇高使命,要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传递给学生,而不能把这种崇高的师生关系庸俗化为“交钱上学、拿钱教书”的关系。

三、“协同育人”论——关于思政课协同格局的构建

(一)提出“同向同行”观点。思政课与高校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之间是什么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课的事,所有课程都要贯彻体现党的教育方针,都有育人功能,都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潜移默化地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之间都要承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发挥思政课这个主渠道之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P378)。发挥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协同效应,必须重视深入挖掘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提出“一体建设”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任务,“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从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层面提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的具体意见,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学段如何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提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的阶段性目标,其中,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4]循序渐进是指从目标和内容维度实现教育内容与主体的一体化,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在知识体系、知识结构、能力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等方面相互衔接、依次递进、逐步提升,避免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简单交叉重复。螺旋上升是指从教育方式维度实现教育思路的一体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确立回归学生生活的基本理念,并且在高中、大学阶段得到持续和升级。

四、“守正创新”论——关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八个“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最新进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与时代同步伐。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的新鲜经验,准确把握思政课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时代挑战,对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从八个“相统一”揭示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八个“相统一”分别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这八个相统一是一个有机整体,涉及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根本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第二课程与第二课堂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在进行综合改革探索,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

(二)坚定办好思政课的自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明显成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思政课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尽管当前思政课建设还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难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具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一是有“根本保证”,这就是有了党中央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二是有“有力支撑”,这就是我们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四个自信不断增强;三是有“深厚力量”,这就是有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四是有“重要基础”,这就是有思政课建设长期积累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五是有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1]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时代有了以上这些基础和条件,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分析和阐述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进一步推进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三)改进教学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教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既继承了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又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深刻阐述了如何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教学活动本质上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一对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坚持灌输的原则,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5](P6),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特别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P377)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遵循三大规律,即“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3](P378)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思想成长规律。同时,思政课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活动,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教育教学的艺术,强调理论灌输要处理好总体上的“漫灌”与因人而异的“滴灌”相结合。他指出:“讲理论要接地气,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6](P100)

(四)加强教材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教材建设作为推动提升教学的重要抓手。一是明确了教材在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遵循,必须“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7](P654)。二是明确提出教材建设的政治标准,指出“教材建设要加强政治把关”[7](P654),实行政治标准一票否决。这是因为教材体现国家事权,教材传播的内容、倡导的价值观,都必须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全国性教材的顶层设计,2017年7月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进一步做好教材管理有关工作。三是明确提出教材建设要做到“一个坚持”“四个体现”,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这既是对一般意义上教材的要求,也是对思政课教材的要求。四是注意教材建设的与时俱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统一编写、修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任务。

五、“关键在党”论——关于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8]思政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必须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这既是思政课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同时也是我们党领导高校的一条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地方党委的主体责任,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4],进一步强化了地方党委和高校党委领导思政课建设的政治责任。

对于如何承担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具体要求:一是创新工作格局推动形成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办好思政课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需要教师、学生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协同机制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1]二是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依托。一个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在一些高校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或削弱,这种现象引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关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批评“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9](P10),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切实防止出现一些人担心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6](P100)。我们办的大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培养的人才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个办学方向决定了党委必须担当起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政治责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高校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校的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战略规划,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给予优先保障。三是明确要求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做到“三个带头”,即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领导干部上讲台做报告要制度化、常态化。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非常好的表率作用。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就非常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他多次到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高校与青年学生座谈、做报告;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省委常委都要联系一所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要上讲台为青年学生做报告,等等。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召开的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对学校思政课的建设的高度重视,为各级党委如何切实承担起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做了极好的表率。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准确把握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思政课理论课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