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资助视阈下高校勤工助学困境及路径探索
2020-02-26李玲
李 玲
(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商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高校勤工助学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也取得一定成果,很多学者从其管理体系与模式、育人功能、法律问题、岗位设置、考核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国内勤工助学相关研究比较分散,从发展型资助角度研究较少;勤工助学体系构建多以概念阐述为主,创新实践发展研究较少。新时期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勤工助学实施,切实发挥其育人效果,是国内高校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实施困境
(一)管理不规范,缺乏保障。一是勤助机构不合理。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一个专门的勤助机构,有的让校学工办资助中心负责,有的让校团委负责,有的直接让二级学院自己负责,没有统一管理规划,勤工助学工作开展比较混乱。二是管理人员不专业。绝大多数高校勤助管理人员都是其他部门老师兼任,有的由学院辅导员兼任,有的由校学工办或团委行政人员兼任。由于日常工作已经占有兼任人员大量精力,在管理勤工助学方面难以兼顾。此外,兼任人员往往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导致勤工助学工作开展效果不佳。三是监督考核不完善。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勤工助学缺乏科学严谨的监督考核机制,大部分高校都是通过学生工作时间来考核,而非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导致勤工助学工作难以深入持久地开展[1]。
(二)育人不到位,缺乏引导。一方面,高校勤工助学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仅仅关注到让更多的贫困生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来,将勤工助学作为资助工作的一个手段,而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能否得到锻炼,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往往都被忽视。另一方面,很多高校设有勤工助学岗位的部门集中在行政机构、实验室、后勤管理等,很多负责指导勤工助学学生的老师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事情,而忽视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缺乏有效引导。重视勤工助学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因其日常事务繁忙,在勤工助学工作上精力和时间不能保证,往往心有余力不足,这也导致各个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只发挥了资助功能,未能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2]。育人功能的缺位,导致勤工助学工作难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三)岗位报酬低,缺乏创新。一是勤工助学岗位紧缺。随着高校录取人数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进入高校,勤工助学需求量也随之递增。而且很多非贫困生也想通过勤工助学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也纷纷参与到勤工助学来,这使得高校勤工助学岗位更加紧缺。二是勤工助学岗位技术含量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往往集中在图书馆和各个办公室的学生助理,该岗位从事的都是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打印复印材料,帮忙递送材料,整理档案以及收发杂志报刊等[3]。三是勤工助学岗位报酬低。当前,很过高校都是依据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支付勤工助学报酬,即12元∕时,远远低于学生在校外兼职的报酬。勤工助学岗位紧缺、技术含量低和报酬低导致勤工助学工作很难吸引大学生参与,大学生也很难得到锻炼。
二、高校勤工助学的重要意义
(一)勤工助学有利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一是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学生要想出色地完成勤工助学工作,不仅要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其他学科知识。因此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补充欠缺的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实践平台,勤工助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学。通过勤工助学工作,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都会得到很好地锻炼。三是有助于提供学生创业机遇。勤工助学可以让学生与社会充分接触,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能够敏锐察觉社会需求,并依据需求进行创新创业找到很好的机遇。当前,许多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发现商机,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创业,取得非常好的成效[4]。
(二)勤工助学有利于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一是有助于加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可以了解国家的国情,正视现实社会,加深个人的爱国情怀。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激发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有助于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可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品德、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阳光的心态和宽广包容的胸怀,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三是有助于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勤工助学让学生直面现实社会,在社会活动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为走上社会做好铺垫。此外,学生通过参与劳动认识了自我、发展了自我、完善了自我,有利于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勤工助学有利于学生塑造积极阳光心理一是有助于消除学生自卑心理。学生通过自己付出的劳动收获合理报酬,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压力。这有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逐渐形成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以更加积极地心态面对生活学习压力。二是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劳动实践,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促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学习、自我调整,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这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更客观更科学地自我认识。三是有助于增强学生进取意识。学生在勤工助学劳动中,知识不断地得到拓展,实际问题一次次的得到解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消除其焦虑心理,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勤工助学对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学生阳光心理有着重要意义[5]。
三、高校勤工助学是发展型资助的重要途径
(一)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不断优化育人体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型资助注重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提升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进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鱼渔兼授的目标。勤工助学能够为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勤工助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团学合作能力。
(二)经济资助与能力提升相结合。当前,国家、社会和高校对贫困生资助的力度逐年提升,但是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并没有相应得到提升。发展型资助为贫困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为贫困生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生涯规划平台等,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实现鱼渔兼授[6]。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倡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从事技能型岗位、创业型岗位等,既能实现效益上的盈利,又能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三)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原则。高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因其高校所具有的层次和不同专业特色而不同。发展型资助具有个性化,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大学生社会竞争力。勤工助学也具有个性化,在引导过程中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特长进行勤工助学,并制定个性化监督考核制度,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四、发展型资助视阈下勤工助学创新路径
(一)规范勤工助学管理体制。
1.完善制度保障。一是高校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领导机构,对勤助工作进行指导。二是高校应选派专人负责勤助活动的组织实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高校应设立勤工助学活动基金,保证勤工助学正常运行。
2.岗位公开招聘。一方面,公开招聘选拔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促使学生更加理性分析选择岗位,让最合适的人胜任岗位,实现岗位的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公开招聘选拔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学生在应聘的过程,通过对自我重新定位和对岗位的全面了解,尽可能找到自己感兴趣并且能够胜任的岗位[7]。
3.考核科学严格。高校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不仅可以进行经济帮扶,而且要重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高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每个岗位的勤工助学学生进行登记考核,比如对勤助学生每季度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于不合格者予以解除。奖励方式除了经济上的奖励外,可通过召开表彰会、颁发奖杯等方式进行精神上的鼓励。
(二)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1.加强宣传引导。高校应加强宣传引导,让贫困生充分认识到到勤工助学的价值,鼓励贫困生自强自立,勇敢自信地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勤工助学。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的育人目的所在,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全校全员育人局面。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争取社会的全面支持,企业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高校在科研、培训等基于支持,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
2.创新育人方法。在开展勤工助学过程中,高校应不断创新育人方法,如举办勤工助学经验交流会、勤工助学优秀表彰会、勤工助学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宣传自强不息理念的同时,提升贫困生的自信和组织归属感。此外,高校可搭建育人平台,结合职业生涯引导学生从勤工助学起航。高校可结合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鼓励贫困生创新创业,打造创业型勤工助学。
3.开展主题教育。在学生参与勤工助学过程中,高校应开展各类勤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立自强。例如开展感恩回报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责任使命教育、励志自强教育。高校可通过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如通过大众评选的方式评选勤工助学服务之星、勤工助学优秀团队等,树立勤工助学典型示范,为广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尊、自强、自信”的良好意识。
(三)注重勤工助学岗位创新。
1.类型上向专业型发展实现智力化。所谓的专业型勤工助学是指勤工助学岗位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管理性,学生要胜任此岗位需要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形结合才能解决问题,在工作中必须不断地思考和学习才能完成。在勤工助学岗位类型上应向专业型转变,才能实现经济补偿与能力提升有机统一,才能开发更多更有价值的勤工助学岗位。
2.形式上向集体型发展实现基地化。传统的勤工助学主要是个体型组织,因此呈现了自发性和分散性的特点。新形势下高校勤工助学应逐步实现集体组织化,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实现企业化组织结构。此外,高校应成立专门咨询机构,及时接受咨询并指导学生处理好学生勤工助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范围上向学校外发展实现社会化。随着高校的扩张,大学生对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需求与日俱增,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当今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机遇。勤工助学岗位务必在范围上扩展到社会,实现其社会化。例如,高校可以自主联系与所办专业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一些技能型勤工助学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