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困难生帮扶体系构建
2020-02-26李慧
李 慧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滁州 239000)
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工作的核心要义,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强化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由于求职的挫折,就业困难毕业生不仅面临“就业困难”,还面临“心理困难”“能力困难”等,“帮扶”“育人”成为教育者面对的双难题。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应当建立校院领导、辅导员、班导师、专业教师等全员参与的“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全程指导求职过程,从心理、能力、经济等方面给予帮扶,将就业帮扶精准到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帮扶育人。
一、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现状理析
(一)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概况和特征。
1.就业困难生群体概况。就业困难毕业生是指在求职过程中因态度、能力、认知等各方影响在找工作过程中屡次受挫,很难得到用人企业的认可,无法签订工作的毕业生群体。
2.就业困难生群体特征。第一,职业定位不准确。职业定位是自我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初设,是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环节,毕业生要有准确的自我认识,了解自己适合去做一些什么工作,很多毕业生没有具体的就业规划,求职目标定位太高,忽略自我能力认知,在就业城市、就职单位、工作收入、具体岗位等方面一味追求“高大上”,不愿意从事基层、艰苦工作,从而导致错过求职黄金期,无法顺利签约。
第二,个人核心就业能力不凸显。个人核心就业能力对于求职功至关重要。核心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将在校学习的各类知识给整合内化成以个人特长为中心的能够为社会或企业认同和需要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品质性和无法替代性,例如坚实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等,而就业困难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状态呈现一定的消极性,他们较少参加集体活动和竞赛,学业成绩一般,沉溺于网络世界等,从而能力与经验相对较弱,个人核心就业能力不凸显。
第三,就业心态两极化。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两极化主要表现为过度乐观和过度消极。过度乐观者因个人能力、家庭经济等方面较好,求职压力小,以个人兴趣爱好和要求为标准“面试”企业,在找工作中极度挑剔。过度消极者反会因为个人、家庭、求职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产生畏难、逃避心理,选择二度考研、考公等,没有信心走进求职场。
第四,因其他原因导致求职受阻。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身心缺陷、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等。
(二)精准帮扶基本情况。
1.帮扶对象。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以及其他方面困难毕业生纳入精准帮扶范围,按“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原则,切实做到“就业指导有人管,求职服务不断线”。
2.具体措施。第一,就业帮扶。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经常性举办“小型化、多样化、专业化”招聘会,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微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发送及时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建立帮扶台账,详细记载毕业生个人情况、学习成绩、求职进展情况、具体帮扶措施等,制订个性化帮扶措施,实现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开展“一对一”的面对面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职礼仪、就业技巧等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探究职场,了解政策,提升能力。对离校后仍未就业的就业困难毕业生,定期回访,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指导。第二,心理帮扶。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各类就业心理问题,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就业挫折。第三,经济帮扶。学校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给予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生一定的经济补贴,缓解毕业生求职创业费用压力。
二、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疑难解析
(一)就业帮扶准而不精。在推荐就业方面,学校主要以举办现场招聘会和网络发布招聘信息为主,通过就业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等层层传递信息,无法保证通知到每位就业困难毕业生,即使班主任辅导员逐个通知,个别就业困难毕业生会因不满意招聘单位、其他事由等原因无法前往招聘现场,错过求职机会。就业指导方面,以辅导员为主,现实中辅导员身兼数职,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心理健康、资助服务、日常管理等占据较多精力,辅导员无法投入过多精力于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就业指导,往往经过数次谈话简单了解情况后给予一定的建议,就业推荐工作不够严谨,具体指导中多以促进就业为主,学生自主创业引导不足。
(二)心理帮扶略显被动。由求职挫败而引发的就业困难毕业生“心理困难”不容忽视。就业困难毕业生“心理困难”问题主要表现为:相互攀比、缺乏主见、举棋不定、盲目从众、过于自卑、谦虚过头、自负自满等。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就业困难毕业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思想观念发生了偏差,学校一方面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鼓励辅导员加强对就业困难生的关注,建立台账,详细其记录就业创业意向、就业进展等情况,畅通沟通渠道,及时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个性化辅导等方式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就业挫折。
(三)经济帮扶杯水车薪。在毕业生求职经济帮扶方面,学校主要是贯彻落实相关文件要求,对于发放求职创业补贴的对象有着明确的规定,一般仅限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残疾的毕业生以及特困人员中的毕业生。
三、基于三全育人的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体系建设
(一)更新理念,树立三全育人的就业精准帮扶意识。“三全育人”中心在“育”,重心在“全”,造成就业困难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的原因既有心态、能力等方面的主观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对于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影响更为深远,教育者应当树立“三全育人”的帮扶意识,一方面要给以就业困难毕业生“职业帮扶”,同时“心理帮扶”“能力帮扶”不容忽视。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育者应结合就业困难生个体情况,分类指导,精准服务,实现就业精准帮扶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化。同时,教育者应重视发挥就业精准帮扶的思想政治育人效果,加强就业困难生的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等。
(二)建立全员帮扶育人机制,促进育人合力精准化。建立全员帮扶育人机制有利于发挥各方面教育资源和力量的优势,协同配合帮扶就业困难生顺利就业。通过建立校院领导、辅导员、班导师、专业教师等全员参与的“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促进育人合力精准化。变就业困难生精准帮扶工作以辅导员为主为全员参与,变“就业帮扶”为就业、心理、经济、能力全面帮扶,鼓励教育者充分挖掘校友、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先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推荐岗位。现实中,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机制协同不够顺畅,部分育人者仅将工作重点在理论说教上,各教育者应当突破工作思维局限,主动承担,竭力为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提供实际帮助。
(三)强化就业创业指导,确保精准帮扶全程化。首先,准确识别求职动机。马斯洛需求理论说明个人一共有五类需求,只有低层次需求满足之后个体才有追求进一步需求的动力,因个人能力、家庭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求职动机因人而异;其次,进行个性化求职指导,教育者应当结合就业困难毕业生个体情况,帮助提炼核心就业能力,指导撰写求职材料,组织面试技能培训,适时推荐合适就职单位,鼓励去基层就业。同时,注重就业困难生面试后情况反馈,恰当总结,及时调整帮扶对策。学校应将突出强调学生就业教育的基础性,充分推进“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分别抓好低年级的理论培养期,中年级的能力锻炼期以及高年级的素质提高期,从源头上降低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概率。
(四)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保障帮扶育人准确化。由于求职的挫折,就业困难毕业生不仅面临“就业困难”,还面临“心理困难”“能力困难”等,教育者既要“帮扶”也要“育人”,针对不同类别的就业困难毕业生,教育者应当因人而异。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导致求职受阻的毕业生,教育者在执行经济帮扶政策的同时可以向学校学院相关部门申请多渠道给其求职补贴,缓解求职经济压力。面对身心缺陷导致求职受阻的毕业生,教育者一方面要给以正面引导,邀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给予专业咨询,另一方面在了解个人就业意愿的基础上,帮其积极联系就业单位。对就业能力弱导致求职受阻的毕业生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专项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鼓励因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求职受阻的毕业生尝试相近领域的工作,鼓励去基层就业。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服务接续工作,主动关心,定期回访,使他们离校后能继续享受到学校有温度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将就业帮扶精准到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帮扶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