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建设创新研究
——基于文化自信视角

2020-02-26军黄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组织资源

曹 军黄 慧

(1.上海理工大学组织部;2.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上海 200093)

一、文化自信与组织力提升建设的内在关联

(一)文化自信是支部组织力提升建设的价值追寻。“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对师生进行引导、整合和动员的能力。”[1]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从逻辑层面来看,是个包含党内组织管理和“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伟大事业”这内外两个向度有机统一的过程[2];从实践层面来看,它是一个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强化基层党组织管理的过程;从价值层面来看是个促进党员主体性成长和党组织织健全有力双赢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正是基层党组织提升政治功能、提高政治意识、明确政治定位并进而坚定政治文化自信的价值追寻过程,而政治文化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构建的重要维度。因此,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建设的旨归正是要培养青年党员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而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是文化自信培养的鲜活组织载体。文化自信是某个主体(这个主体可能是国家、民族、政党、团体或个人)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发展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是传承性和习得性的统一,尤其是坚定的文化自信不会自行产生,它更需要鲜活灵动的培植“沃土”。作为高校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和党建工作的前沿阵地,学生党支部不仅是落实高校党的建设各项既定方针、政策等落地生根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还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青年认识党、了解党的一个“形象窗口”。因此,学生党支部较之于其他基层党组织而言,在动员广大青年广泛参与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发挥凝聚力上具有明显优势。在推动自身组织建设各项工作落细落实的基础上,学生党支部能用鲜活灵动的柔性组织方式和生动实践,一方面教化广大青年组织规范的政治刚性,另一方面又涵养青年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学习中的胸襟气度、理性高度和觉悟水平,从而不断厚植青年学子文化自信的情感和价值共识。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建设的四维特性

(一)主体维度上突出他者性。“他者性”理论[3]由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Levinas)提出,“他者”在交往过程因为具有优先性和不可还原性而被赋予了核心的地位。在他者性理论中,每个个体是“自我”,也是他人的“他者”。

文化自信是自信于中华文化蕴涵的浓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4]。文化创造源自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这种全面以人民为核心主体的理念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现了人民这个“他者”的核心主体地位。

以“他者性”理念指导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建设,就要打破以党支部书记或委员作为主要工作实施主体的权威和中心地位,释放党支部书记或委员“自我”的向他、为他性;同时,突出青年党员作为“他者”的主体独立价值和差异化存在,改“任务型党建”为“成长型党建”,推动支部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支部活动从“偏于形式”向“突出成长和作用”转变,改变学生党员作为支部工作对象的从属和被动地位,实现两者之间的平等尊重和价值互认。这是对传统学生党支部中师生党员关系和角色定位的重要改变,也是学生支部组织力提升创新建设的活力源泉。

(二)价值维度上重视引导性。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5]。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6]。高校学生党支部不仅是高校学生参与组织管理和自我教育成长的重要组织,也是实现党对高校工作全面领导的最基础环节。因此,在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建设中,要科学设计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内容,注重新知识、新理论的及时学习教育,突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导向性,实施组织活动动态分析管理,让青年党员在组织活动中受教育、明初心、获成长、乐担当。

(三)实践维度上强调包容性。就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具体实践而言,要积极构建开放包容的组织活动方式,突出多样性和包容性特点,拓展党支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就需要做到组织活动内容兼容并蓄,由传统的强调共性排他性需求的“固定订单式”“同质单一性”向侧重个性包容性需求的“多样菜单式”“异质多样性”的转变;就需要学生支部的组织架构设置要突破传统年级限制,构建“年级横向”+“专业纵向”+“行业交叉”+“社区渗透”为一体的四位一体模式,打破年级、专业、行业、区域和群体限制,健全活动开展联动机制,共享活动资源,提高支部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品质维度上突出创造性。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培养和构建文化自信,就需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使之不断适应和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实践;而这其中创新又是关键品质,是保持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源泉。

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建设,需要创新组织领导方式、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创新组织引领方式和创新组织服务方式,才能在有利于青年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管理、有效调动和整合力量实现青年学子成长和学校改革发展目标双赢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组织领导力、组织战斗力、组织创造力和组织凝聚力。因此,要注重鼓励并发挥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不断从青年大学生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创新源泉。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建设实践的创新转变

(一)组织结构设置:实现传统型向现代性转变。作为组织体系的重要内容,组织结构包含了管理权责、层级关系和组织成员间相互关系这三个关键要素[7](P99),具有重要的组织“框架”地位。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一般以“组织目标→组织制度→组织职能→组织权威→组织成员”这种单向的直线制模式为主,以职能分工为基础,职责清晰,角色明确,具有典型传统组织结构的核心特点。虽然传统组织结构具有便于管理的明显优势,但“组织成员”这一组织主体在组织结构中固化于最底层的现状,客观上制约了组织协作与效率并进而严重影响组织活力,这个弊端随着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快速迭变也愈发显而易见。

要激发党组织活力,就需要释放主体活力。只有打破传统的支部组织结构的内部平衡,从分工转向协同,从固化角色转向模糊界限设置,[8]改传统单向直线制模式为“组织目标→规章制度→组织职能→多任务式权威→多项目制成员”这一具有现代意义的“复合矩阵制”组织结构模式。这种现代组织结构模式强调组织权威的分散下移和多任务团队形式下的柔性交叉配合,跳出了单向直线制模式下等级制和分工制窠臼,以多任务团队的灵活形式打造组织成员才能增长的梯队空间,释放出了组织主体的活力,有效避免支部成员在单一固化的重复性任务角色中效能感的下降趋势,是建立适应新时代党组织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需求的党支部组织结构的有益尝试。

(二)活动内容设计:实现认知型向认同型转变。组织活动的内容设计包含内容本身和呈现内容的方式,和组织教育主体和对象的需求特点密切关联,要体现出教育文化的包容性和导向性。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内容设计是要体现党组织建设本意中应有的政治统领性、组织独立性和发展指导性相统一要义,是通过内容和形式的深刻认知教育培养对党认可并在实践中坚决认同党的理念宗旨的时代青年。认知和认同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充分的学习认知,就不会有高度的思想和实践认同;只有得到更多青年的认同,才能凝聚起更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由于传统单向性党建工作思维惯性的影响,为应对国际形势快速变化和社会思潮变迁的冲突挑战,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内容设计未能有效处理好认知和认同的关系。具体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本本主义。从理论到理论、书本到书本,过于强调对青年学生的理论认知灌输,而忽略了青年学生思维活跃、行动积极、独立思考意识强、学习能力强等特点对理论认同构建的反作用;二是内容和形式上的迎合主义。为迎合受变动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内容脱离政治的统领性,以庸俗浅薄的形式来解读党的历史和方针政策,忽视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些做法表面上看似强化了认知,但实际上却弱化了党组织的思想性和引领性,从而导致认知性不足而认同性缺失的缺陷。

组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要密切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兴趣爱好,拓宽内容涉及领域,多样化呈现方式方法,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一是内容呈现上,要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全方位呈现并深化内在逻辑关联,推动教育内容由“单点发力”向“多点联动发力”转变,使活动内容在生动有趣的基础上更具理论逻辑性和成长指导性。二是形式方式呈现上,要注意结合青年学生的思维逻辑特点和阶段成长特征,从传统突出政治服从性的刚度转变为突出社会教化性的柔度,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春风化雨、教化人心。三是内涵呈现上,由单线纵深培养改变为多线交错培养,注重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将认知变为认同、理论化为理想、应然转变为实然的内在逻辑深化,实现组织活动设计从认知型向认同型转变。

(三)资源整合利用:实现杂糅化到品牌化转变。资源不仅包括广义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狭义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本部分所述资源是狭义的理解,主要包含信息、平台、阵地等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不可或缺的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当前,在从严治党和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背景下,尤其是“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和“十育人”做法的推行,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在从严的同时也获取到了更多的建设资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各类资源如社团建设、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校园公寓生活文化、创业实习、科研共建等基本涵盖大学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资源平台的涌现虽然提高了支部组织活动的选择性、丰富了组织内容和形式,但也容易出现资源利用重复、不合理、同质化的弊端,极易出现资源杂糅散乱的混乱局面,反而会进一步弱化资源效能。因此,在资源整合和平台构建上,要根据党支部和成员的发展性需要,对资源进行分析理顺,实行主题化分类,建立品牌资源库。一是打造“菜单式”资源库,推进成长需求一体化。按照“理论+实践”组合的设置模式,开列出适合于党支部成员开展工作和有利于其全面发展的专项资源菜单,如党性认知资源菜单、学业发展助力资源菜单、认识思维优化资源菜单、特定主题教育类资源菜单、创新创业实践锻炼资源菜单等。二是打造“共享式”资源库,推进资源使用一体化。推进校内之间、区校之间和社会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借力打力”,不断充实、丰富组织建设资源库。三是打造“立体式”资源库,推进资源配置一体化。将校内和校外、专业和行业、年级和专业、校区和社区的资源平台进行整合,将资源库和平台进行交叉灵活组合,建立立体的党建资源配置品牌网。

从需求、使用和配置三个递进层次系统构建资源整合利用的品牌化格局,实现资源整合从杂糅化到品牌化的转变,将有力助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四)制度建设内涵:实现保障型向成长型转变。组织制度理论认为,组织是从取悦于外部者的角度建立了内部的结构和过程的,这样做的结果使组织呈现出规范化的特征;制度构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是任何组织存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9](P126)。制度理论反映出制度建设时需要考虑“外部因素影响”和“内部工作需要”这两个重要因素,“外部因素影响”和合法性有关,“内部工作需要”和发展性有关。当这两个因素不一致时,对合法性的强烈欲望容易导致组织在制度建设中忽视对发展性的足够考量;亦即,组织的制度建设更倾向于组织体系自身的保障性维护,而非组织体系内在的发展性成长。

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是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从严治党背景下,我们更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现实中,随着社会快速变化和高校内部改革的深入,学生群体生存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原有基层组织制度形态愈发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但受到高校的“行政化”运行体制的影响,行政化的制度运行方式依然是学生党支部的主要制度特征。由于对“外部因素影响”缺乏足够的呼应能力,同时又对组织“内部工作需要”欠缺长远的发展性建设思考,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表现出诸多弊端,如支部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僵化不力、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保障机制乏力、激励机制空转等。这又进一步加重了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的被动保守性,致使组织运行严重缺乏主动积极的动力和活力。

结语

通过“5+1”党建联建平台形成的优秀党内制度文化为引领,推进基层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的“六个一”(学生、团队、项目、平台、资源、社会)范式建立,推进支部制度建设内涵从保障型向成长型转变,其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强化持续发展机制。重视组织内部成员成长和发展需要,建立共性发展平台,匹配个性需求空间,建立组织成员发展的“六个一”成长机制,即每名成员均在一个团队中参与至少一个项目,每个项目都依托院校资源平台并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二是建立资源保障机制。通过“学、研、产、用”深化基层党支部制度文化与行业文化、社会文化的深度融合。三是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基础上拓宽渠道,运用“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身份激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13]四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团队任务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依托团队项目开展述职考核和评优表彰。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党组织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清华党组织公开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