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山国文化是河北省会主要历史文化源头
2020-02-26郭瑞锦郝庆云
郭瑞锦 郝庆云
(1.河北省作家协会 河北石家庄 050001;2.东北大学中国满学研究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河北地区由征战到融合,从而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大地”之称。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河北成为拱卫京师的畿辅之地,元属中书省,明设北直隶,清置直隶省。河北地形地貌千姿百态,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历史文化异彩纷呈。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西依巍巍太行山脉,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是先商文明兴盛之地,是新中国的诞生地。史上,石家庄作为北方藩篱,护卫着中原文明,如今石家庄拱卫在京津之缘,守护着祖国的“心脏”。
一、河北历史文化不仅有燕赵,还有中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存在过一个神秘王国——中山国,长期以来被湮埋于史册。中山国存续近210年,以一个千乘之国身份置身于列强之间,在夹缝中求生存,先后经历三次灭国和三次复国,最后定都于石家庄灵寿、平山一带,不仅成了仅次于“战国七雄”之后的第八雄,而且还创造出来灿烂独特的中山文化。河北省博物院的馆标“山”字形器和北正门的那对错金银双翼神兽均是中山国王陵出土的文物,彰显了中山历史文化在省会石家庄的重要性。
郭沫若曾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说过:“中山是个艺术的民族”。中山国的各种制作工艺高超,艺术成就突出,不仅是周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华夏和北狄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结果。
“山”字形器作为国家礼器展示了中山王宫文化的特点,显现了中山国王的权威、身份和地位,彰显了不可侵犯的雄伟气势。
双翼神兽如同古埃及的“羊头猛禽坠子”,又如古代伊朗的“双翼羱羊”,体现出了极强的动态和韵律感,显示出了特别的敏捷、凶猛,彰显当时中山国人的想象力和梦想。
中山器物铭文继承了《诗经》《礼记》等著作中的风格,多运用排比形式,行文流畅,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还多运用“哉”“乎”等语气助词,使行文更加口语化,易于朗读。尤其是铭文字体秀丽、挺拔、圆润、规范,可以与殷墟甲骨文、商周钟鼎文和魏晋碑刻文相媲美,被誉为“中山篆”和战国时期文字的“打印体”。
中山酒文化彰显当时中山人开放、包容、和谐、友善的文化理念,在中山王墓出土的酒不仅是中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实物酒,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最古老的实物酒。
中山国经济发展促进文化进步。中山国的强盛时期,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均不亚于同时期的齐、赵、燕诸国。中山国在冶铁、冶铜及错金错银、雕刻、酿造等手工业技术方面均属于当时诸侯国中最先进的水平。从中山王墓出土的249件青铜器最能反映中山国青铜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这些青铜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制作工艺先进、精致、精巧,其中错金银龙凤方案就是青铜器中的鲜明代表,方案遍饰璀璨华丽的错金银花纹,外敞内敛、动静结合、疏密有序的整体布局突出了方案的新奇旖旎与细腻,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中动物造型的传统手法,是极罕见的艺术瑰宝。另外在中山王墓及中山贵族墓中先后出土了3000多件玉器,主要有礼仪用玉、装饰用玉、丧葬用玉,运用透雕、浮雕、浅浮雕、阴刻等各种工艺,反映出2000多年前中山国人超高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二、中山国推崇的人文理念生生不息
出土的中山国青铜器显示出其治国理念:“惟德附民,惟义可长”和“惟逆生祸,惟顺生福”,告诉我们要顺从礼义,注意言辞礼节,对人尊敬就能吸引贤人,体现了中山国统治者尊崇礼制、仁政德治的理念。战国时期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行改革,实行法家的中央集权制,而中山国一反当时的历史趋势推行崇儒政策,“专行仁义,贵儒学”体现了中山国尊崇儒学的境界。同时中山民风重信尚义、忠诚爱国。战国名将乐毅忠诚尚义,为燕昭王连克齐国七十城。即使后来被燕惠王褫职,依然淡定从容保持君子风度,不出“恶声”。另外,中山王铜方壶铭文中的“慈孝宣惠”、“举贤使能”,反映出了中山国统治者博闻慈爱、宽厚惠民的思想理念。“慷慨悲歌”被广泛认同为河北精神,而最早体现“慷慨悲歌,行侠仗义”之气的是中山国。战国中山强敌环伺,却能“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以雄强、激烈、悲壮、坚韧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精神、以千乘之力应对燕赵两个万乘大国,体现了中山人强大的凝聚力。直到现代中山国人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中山国慷慨大气的风骨犹存。中山古国这些传统人文精神和美德,也是我们太行山人的品格,与我们当前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成,与树立正确、科学的“三观”相得益彰,对激励后人、昭彰爱国、文化借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三、弘扬中山国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定义一个国家,主要看实施的政治制度,区分一个民族,主要看的就是文化。中山国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文化特色遗留着民族融合的印迹,渗透着中国北方文化圈古老绵长的韵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深刻了解中山国文化,并挖掘历史根脉和人文内涵,将其作为石家庄的地域文化名片,打造石家庄自己的城市历史文化魅力,对外树立人文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对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都有着长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从特色上看,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灵魂所在,在省会石家庄周围,济南是“龙山文化”发祥地,被称为“泉城”;郑州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其历史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太原古称晋阳,也叫龙城,晋商文化称雄中国商界长达500年之久;呼和浩特又名“青城”,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统一体;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别名“奉天”。而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却因缺乏一个极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历史文化名片而显得黯淡无光。传统意义上的河北文化符号只是“燕赵文化”,河北省会说起历史起源讲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而古中山国的丰厚历史遗存和文化气息对河北大地尤其省会石家庄区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意义影响却一直没得到足够的关注,以至被忽视、忽略。
(二)从地域上看,燕国地跨阴山、辽东,囊括京津内蒙,而河北北部所占燕国疆域仅仅是一小部分。赵国的发祥地及其主要疆域在山西,河北中南部也仅是赵国一隅。由此看来,以燕赵文化概括河北文化,从地域范围上讲确实牵强。而强盛时期的战国中山包括今河北保定地区南部、石家庄地区大部、邢台地区北部和衡水地区西部,按照《兆域图》上所标比例尺推算,其疆域南北距离606米,中山国里,东西距454米中山国里,全部位于河北境内,是真正意义上的河北属地诸侯国,更是河北省会石家庄区域的“本土”。
(三)从源头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形成的时期,中山国创造的文化丝毫不逊于战国七雄。赵文化起源于晋文化,而且赵国的大部分国土都在山西;燕文化又受游牧文明影响颇多,其核心属于京畿文化和辽东文化。而中山国整好处于燕赵文化圈的中部,方圆500里,存续约210年,虽经历三起三落,依然稳定地存在于这个文化圈的核心位置,中山文化才是河北甚至石家庄的历史文化名片,河北文化被称作“燕赵中山文化”才算完整、准确,有根基、有基因。一提河北,人们只知燕赵,却忽略这个最为本土的文化基因和根脉。研究春秋战国文化、认定地域文化是绕不开、也离不开中山国文化的,同样,挖掘河北文化精髓只提燕赵而不顾中山也是不周全的、不到位、不成熟的。
(四)从价值上看,古中山国文化作为石家庄地域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应该对其进一步重视起来,进行挖掘和弘扬,以更加活跃的思路将古中山国文化与西柏坡文化一道结合起来打造石家庄的历史名片和文化品牌。借鉴古中山国“举贤文化制度”和开放包容、重信尚义的价值取向,通过古中山国历史文化的虹吸效应,广纳人才、资本和科技创新,释放红利,进一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广州有山羊作为代表性形象,南京有貔貅、朱雀作为象征性标志,紫荆花是香港的象征,樱花是武汉的代名词,古中山国的“双翼神兽”亦可作为省会石家庄的标志性吉祥物,“山”字形器亦可作为省会logo,出现在石家庄的各个广场、车站和机场等公众场合上,标印在省会对外宣传片、公共汽车、高铁航班及各种特产、特色产品上,统一形象、扩大知名度、提升省会魅力。
(五)从现实上看,改革之浪风起云涌,新时代之潮浩浩荡荡。其中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如旭日之升,又有历史人文如皓月之恒,在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的时代浪潮里,惟有牢记党的使命,挖掘、弘扬本土区域历史文化,才能站得住脚、稳得住心、扎得下根、挺得起胸、抬得起头、迈得开前进的步伐。挖掘、发扬中山国文化,不是在历史的一路风尘中找到契合现实的精神需求,而是沿着历史根脉一路追溯找到文化的血脉、找到祖先的智慧、找到治乱兴亡于今的教诲、找到那一片属于我们的精神家园和自信。
巍巍太行,赫赫中山,挖掘、发扬中山文化,才能让历史的厚重熏陶每一位石家庄人,才能让传统文化的春风化雨滋养每一寸土地。磅礴于胸中的是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担负在肩上的是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因为有了历史,城市才有了血肉;因为有了城市,历史才有了生命。回顾历史,根在脚下,展望未来,路在前方。战国中山的历史文化必将能以其厚重绵长风姿多彩助力河北省会及自贸试验片区的建设和发展,必将能以其丰富内涵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