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真走向成熟:《印第安人营地》中尼克的成长历程

2020-02-26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印第安印第安人营地

安 娜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淮南 232000)

《印第安人营地》故事的主题依然以死亡为主,以主人公尼克为第一视角,通过主人公尼克对死亡的认知与内心成长经历来反映出当人类面对死亡时的心灵成长。尼克在面对死亡时依然惊恐,但随着内心成长也开始释然,并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一、天真:服膺父亲的权威

《印第安人营地》在作品刚开始描述了主人公尼克在黑夜与父亲一同前往印第安营地为产妇接生。在去的路上尼克是天真懵懂的,性格中具有一些软弱,而父亲则带他去见证了生命的诞生。尼克姓“Adams”,尼克的姓最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圣经》中的亚当(Adam),亚当最初是天真无邪的以此来隐喻尼克的性格,如刚开始的亚当对生活中的苦难一无所知。尼克的父亲宛如尼克的精神导师,他对父亲的任何言论都是信服的。当尼克跟随父亲前往印第安人营地时一刻,询问父亲此行的目的,父亲仅对其做简单的回复,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但尼克对于得到此答案依然十分满足,满足的依偎在父亲的胳膊里。父亲身为人生导师的角色,第一次带尼克主动去感受了生命的意义,打破了尼克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常态,使其第一次真正的面对生命的死亡。

在尼克的心中父亲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尼克的父亲在完成接生工作前,会向尼克细致讲解医学相关知识并为尼克展示手术细节。当产妇喊叫尼克慌恐时,父亲也会为其作出解释,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我拘束,不受外界情况而影响手术内容。父亲的专业形象也使尼克逐渐安心,并有勇气待在父亲身旁不再害怕。在尼克心中父亲像英雄一样值得依靠,可以解决任何困难,保护他可以不受到伤害。就这样年少的尼克见证了如此惨烈的生命的降临,也打破了尼克初来印第安营地时的好奇心,这也是尼克心理成长路程中的最开始经历。这个经历是父亲提前规划好的,最大的意外父亲没有料到的是印第安妇女丈夫的死亡,尼克在见证了惨烈的生命降临后,又见证了惨烈的生命的逝去。不同读者在对此情节进行分析时都有自己的看法,读者最常发表的两个看法,一个看法是丈夫因难以忍受妻子剖腹产的悲痛喊叫而自杀,而另一个最为可怕的看法是丈夫难以忍受妻子与乔治大叔的私情,但身为印第安人的他却对白人无可奈何,当孩子生下后选择自杀。无论是哪种原因,印第安人丈夫的死亡无疑是小说中最大的悲情,此处也是尼克第一次感受了死亡。

二、顿悟:经验完善性格

尼克平稳的童年生活被此次的印第安营地之旅所打破,其内心美好的童话世界瞬间崩塌,而他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社会与童话故事中的差距,对现实的生活有了初步的思路,而其精神也有了顿悟。成长小说主要侧重描写主人公的性格发展变化,在其不断的经历中总结经验完善性格。印第安营地之旅是尼克对社会的初步思考,年少的尼克经历了生与死开始逐渐顿悟走向成熟。尼克会问父亲:女人生孩子都要受这么大罪吗?那个男人为什么要自杀?自杀的男人多么?自杀的女人多吗?尼克也不再像当初那样崇拜父亲,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也发生了一定偏移,父亲在此过程询问尼克以后是否想当一名医生,尼克只是简单回答还行,他不敢去看父亲,言语中也没有往常的骄傲情绪。手术让尼克失去了最开始的好奇,取而代替的则是尼克内心深处的震撼,他不再不敢面对血腥的手术场面。

孕妇生产的手术场面是在父亲的控制范围内的,让他最为意外的是印第安丈夫的死亡。父亲还没有准备好让年少的尼克提前面对死亡的恐惧,而此时的场面对尼克来说是血腥残忍的。父亲虽然及时让人把尼克带离屋子,但对尼克幼小的心灵还是造成了极大的震撼,生活是残酷的,是无法被遮盖的。生活残酷的课程内容是尼克迟早要面对的,当尼克面对生与死后很难再保持以往的天真。

印第安营地的经历是尼克成长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尼克认知社会的开始,正是因为此次经历尼克不再安心居住在自己所打造的童话世界中,心理也开始逐渐成熟,精神上也得到了顿悟。

三、成熟:生与死的思考

在《印第安人营地》故事的结尾,尼克与父亲踏上回家的小船,尼克开始对生命的生与死有所思考,开始对社会对人生有着初步认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而父亲在对尼克的问题回答中也缺少了当初的坚定,语句中也充满了迷惑。这次事件已经完全脱离了尼克父亲掌控的范围,他开始后悔让尼克过早接触生与死的话题,而尼克父亲对此次经历的后悔,也从侧面反映出尼克父亲对待死亡时的无力与挫败,父亲这时的无力感与其刚做完手术接生新鲜生命时的自信产生鲜明的对比。尼克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对父亲不再是深信不疑,不再过分依赖父亲,开始走向成熟于独立[1]。

在回家的路上尼克看到了太阳升起黑暗消散,这暗示着尼克成长之路的开始,他开始真正走向独立,标志着尼克懵懂的童年结束,精神上得到了顿悟,心灵上得到成长。尼克在刚开始将手放入湖水中时湖水是冰凉的,而此时湖水却是有温度的。在西方文化中水是具有隐喻意义的,水代表着重生的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在回家的路上湖面中鲈鱼飞跃而过,鲈鱼的飞跃也似乎是尼克飞跃式心理成长的暗示,他对生命依然抱有希望。

四、死亡:海明威的回答

海明威于1929年发表的作品《永别了,武器》开始逐步的去理解人类命运这个主题。战争给海明威的生理与心理都带来了极大的伤痛,在那个时期以海明威为代表的同一流派作者也被称为“迷惘一代”。在海明威的后期作品中,其压抑感情描述的过火而转变成了感情嘲弄。生活中的海明威似乎是想弥补艺术上的失败,而经常会发生过激的反应,他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但最后因作品情节中人物的动作描写过分明显而变成滑稽。在20年代是海明威的作品创作只是艺术的探险,那么在30至40年代则是起艺术的冒险,虽然他对人生的看法没有改变,但艺术水平却有所松弛。1940年海明威发表长篇小说《过河入林》,但该部小说似乎无法满足作者的期望,该部作品使得海明威依然受到很多的攻击。很多批评家对海明威直接指出它是顾影自怜。[2]

海明威如《印第安人营地》中的印第安人丈夫,他选择了较为类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然海明威对印第安人丈夫的描述并没有使用过多的笔墨,但却从简单的语句中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印第安人丈夫承受了身体上的损伤,妻子难产时的焦虑,以及精神的挫败,他在人生中扮演着男人、丈夫、印第安人三个角色,但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他的精神无法承受过大的压力,最终选用剃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切都是那么突然无声。海明威的创作经历与死亡结下不解之缘,死亡是海明威永恒的主题,而自己人生也信奉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信念。但就是因为这份焦虑,他担心自己会被自己所打败,一直在失败中渴望成功,因此毁灭了自己。

猜你喜欢

印第安印第安人营地
美国首次统计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死亡人数,但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Camp welcomes kids back
回归营地活动
印第安捕梦网
试论早期美国印第安口头文学的特征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称和标志
板龙很呆板吗?
拯救营地
READINGS
Ten Little Indian Boys十个印第安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