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芝加哥格式手册》(第17版)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变化及其意义

2020-02-26

关键词:旧版芝加哥手册

罗 银 科

(四川师范大学 a.社科学报编辑部,b.教育科学学院,成都 610066)

《芝加哥格式手册》(TheChicagoManualofStyle)在出版社和编辑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其影响力早已超出了美国,超越了英语国家,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力。从1906年初版问世,到2017年第17版出版,集众多资深编辑百余年的深耕细作,其每一版的变化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本文即关注该手册(1)本文主要参考《芝加哥格式手册》第16版英文版和中文版,第17版英文版。具体版本信息如下: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The Essential Guide for Writers, Editors and Publishers, 16th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美国芝加哥大学编著《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第16版)》,吴波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17th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7)。为方便引用,第16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在文中统称“旧版”,第17版称“新版”。笔者对新版的翻译参照了第16版中文译本的一些译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休戚相关的注释和参考文献章节在最新版中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探讨其价值。

一 对于细节的不断完善,让手册更周全更易于理解

因为是过于细节的东西,所以该部分内容难免让人觉得琐碎和跳跃。但又不得不说,且要放到第一部分来说。因为在学术规范上,规则的形成,经年累月,所以大的改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能被接受的,而能够改动的多半就只是细节。规范的改变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新版《芝加哥格式手册》充斥着对于细节的缝缝补补,如不经意,你甚至都不会察觉到这种变化。可正是这样的细节修改成就了它的经典。

(一)增内容

1.让读起来比较费解的内容简单易懂

旧版“简短引用的目的”一节有这样的表述:“为了避免那些使用脚注或尾注的学术作品的文献部分占用过多版面,对于已经提供过完整信息的资料来源,只要有可能,就应该对其后续引用采用简短形式。”(旧版14.24)如果不联系前后文,此处“已经提供过完整信息的资料来源”是很难理解周全的,所以新版在此插入了一句解释,即“无论是在以前的注释中还是在提供完整参考文献数据的参考文献中”都算作是“已经提供过完整信息的资料来源”(新版14.29)。同时指出了需要重新提供完整信息的“例外”情况,“在没有参考文献的著作中,最好在每一章第一次出现时就重复完整的引文”(新版14.29)。

新版关于注释编号,增加了是符号而不是数字的情况说明(新版14.24)。如果注释编号是符号,在正文中和数字编号一样,设为上标。在注释中,符号编号不后跟句点(这点有别于数字编号),但可以后跟空格,只要前后一致即可。旧版指出注释编号应位于句末或从句末尾,但只给出了位于句末时的示例(旧版14.21),位于从句末尾的情况并没有提供相应的示例。新版觉得有必要提供,所以增加了相应的示例(新版14.26)。这样的补充,无疑是形象的。

新版在谈到脚注和尾注的选择时,在分析了一般情况后指出:“把注释放在哪里的决定通常是由出版社做出的。”(新版14.43)这个提示对于作者很重要,提醒他们需要提前了解不同出版社的风格。

旧版指出,如果匿名作品的作者身份能够猜到,在书名页中却被省略了,列为注释或参考文献时要在方括号中包含名字;然而在随后的一个示例中,在名字后却紧跟了一个问号(旧版14.80)。新版对这个问号做了解释,即“不确定的情况下用问号表示”(新版14.79)。虽然旧版在其他地方对同样的情况有过解释,但作为工具书,这样的重复是必要的。

在谈到版本信息时,旧版指出卷号都要置于版本序号之后(旧版14.118)。新版在此处增加了对应示例的交叉引用(新版14.113)。同样的做法还有“卷号和页码”一节(新版14.116)。新版其实是在有意减少交叉引用的。后文将要讨论到的将“作者姓名”和“标题”从参考文献各要素中抽离出来放到“图书”版块之前进行讲解,就有这个目的。但与增加示例相比,他们更倾向于交叉引用。

在参考文献中引用跨越多年出版的多卷本作品的某一卷,提供的日期(或日期范围)“通常应该和最后提及的标题对应”(旧版14.124),即多卷本的出版日期。关于日期范围,旧版涉及到了这种情况,但并未提供相应的示例,所以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新版在相同小节增加系列编辑与其中一卷编辑不同时,如果引用这一卷,则系列编辑与该卷编辑都应列出的情况。在列举该情况的示例中一举多得地顾及了旧版不曾列举的提供日期范围的示例(新版14.119)。最妙之处是竟然选取了尚未完全出版的多卷本作品。

2.让例外越来越少

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编辑手册,《芝加哥格式手册》总是试图囊括编辑和作者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力争让例外越来越少。

新版增加了“每一章节后面可以有简短的参考文献”的一种具体情况,即“以独立章节的形式出版的书”(新版14.62)。

旧版指出:“三重长破折号(3-em dash)可以代表之前条目中的相同两位或更多作者(或编者、译者等),只要他们都按照相同顺序列出。”(旧版14.65)但在实际中有一个特例满足这样的条件,却不能使用三重长破折号,即:

Author 1, Author 2, Author 3. Title . . .

______, Author 4, ______. Title . . .

所以,新版在“只要他们都按照相同顺序列出”后补充说明“并且没有作者出现在一个资料来源而不出现在另一个”(新版14.69)。

要用冒号把主标题和副标题分开,新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补充说明,即主标题和副标题之间并没有冒号,也需要用冒号将主副标题分开(新版14.89)。实践中,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标题中的日期,没有介词引导时,要用逗号与前面的内容隔开。旧版指出书名页上仅用不同字体来表示的日期也要用逗号分开(旧版14.101);新版增加了书名页上或在作品标题处“另起一行”来表示的日期也要用逗号隔开(新版14.93)。

随着时间的推移,并不是如旧版所说的较古老的作品才可能没有出版地(旧版14.138),通过商业自助出版平台出版的新书通常也不会列出出版地。在这种情况下,出版地通常可以省略(新版14.132)。

在谈到出版社名称中的“and”和“&”标记时,旧版认为两者是等同的,只要保持一致即可(旧版14.141)。但它却忽略了一种情况,即在构成系列的出版社名称中使用“and”和“&”是有区别的。在构成系列的出版社名称中,系列逗号通常在&之前省略,但在and之前却不省略;然而也有例外,如Farrar,Straus and Giroux一般是这样写的(即用and,不是用系列逗号)(新版14.135)。

对于“共同出版”旧版只解释为“不同国家的两家出版社同时(或几乎同时)出版”(旧版14.147),新版补充道:“一些共同出版发生在出版社和另一个机构(如博物馆)之间。”(新版14.140)

学术期刊文章的后续引用一般采用缩写形式。其中一种缩写形式就是作者的姓氏、期刊名称、卷号和页码的组合(旧版14.196)。旧版在此举了一个例子:Cotler and Woodruff,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56:840.新版“半替换”了此示例:Rosenblum,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63:225.但补充说明道:“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的页码在一卷书中是连续不断的。如果不是这样,除了卷号,缩写应包括期号(即‘63 (2): 225’)。”(新版14.185)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如果加个交叉引用(即:“见14.177”),把冒号后的空格交代一下就更周全了。

如果报纸(2)旧版此处为“美国报纸”,见旧版14.210。名称中不含有城市名称,应该把它添加上,并和报纸的正式名称一起用斜体字表示,但对于有疑问的地名,比如Guardian(Manchester)(3)此处的“有疑问”与旧版的“特别情况可以特殊处理”(旧版14.210)一样,交代得不够清楚。但旧版在紧接着的小节中,对Manchester用正体的原因作了说明,明确指出是因为Guardian属于国外报纸(非美国)(旧版14.211),而新版在紧接着的小节将用正体的条件从“国外”变成了“非英语标题”(新版14.194),Guardian显然不符合。,却不需要用斜体(新版14.193)。一些全美知名的报纸不用添加城市名,但还有一些,因为有不同的版本,却需要添加国别加以区分,如Times(UK)等。

3.提供一种更可行的解决策略

对于作者身份未知的匿名作品,旧版主张注释和参考文献应该以书名开头(旧版14.79);新版却增加了一种特殊情况,即如果某一作品明确写着“匿名”(Anonymous),那么在将该作品列为注释和参考文献时,作者姓名处就应写“匿名”二字(新版14.79)。因为有作者的作品,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处理起来要比没有作者的作品容易些,尽管作者名叫“匿名”。

标题或副标题中出现的长破折号通常被认为是标题或副标题的一部分(新版14.98)。这样引导,就能很好地协调标题中同时出现长破折号和冒号的情况。这一点是有别于中文语境的,需要注意。

如果作者和编辑对所涉及语言的用法不熟悉,则不应该在没有专家帮助的情况下去尝试改变非英语标题的大小写(旧版14.107);新版认为:“必要时,图书馆目录条目可能会有帮助。”(新版14.98)因为图书馆目录条目虽然可能没有专家那么专业,但也经过专业人员之手。

新版增加了页面无明显计数标记的图书或图书某部分的处理方式,那就是自行计算页数,就像对待推测出的出版地那样,将结果置于方括号中(新版14.155)。这样做虽算不上精确,但比什么都不提供强很多。

在线查阅的学术期刊文章、杂志文章或报纸,提供相应的URL将有助于读者做进一步阅读。但有些URL只对订阅者或访问特定库的用户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列出商业数据库的名称即可(新版14.175,14.189,14.191)。这一点很重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查阅者经常意识不到查阅的是商业数据库,就像我们的国标《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所列举的示例一样(4)罗银科、黄晶《国标〈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示例中电子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纠正》,《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167-169页。。

(二)改措词

1.让规则更具操作性

参考文献都按照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放在一个单独列表中,但参考文献如果没有提供作者或编者的名字,旧版的做法是“按照标题或者读者最有可能查找的关键词”的字母顺序(旧版14.57),而新版则将之改为“按照标题,如果没有,则用描述性短语”(新版14.62)。这在规则上更明确,层级递进关系更明显。

2.让含义更丰富

旧版在谈到作者姓名的形式时,对于只要知道中间姓名的首字母,就要列出来的原因,说是“为了便于按字母顺序排列”(旧版14.72),而新版中改为了“为了帮助区分相似的名字”(新版14.73)。后者明显包含前者。

3.让内容更易于理解

旧版在谈到对开本的页码标注时,是这样描述的:“在一些早期的图书中,印张由对开页组成——即把一大张纸折叠一次。因此每个对开有2张纸,即4页。这些纸张只在正面的边缘进行编号。”(旧版14.162)这样的解释显然是不够清楚与准确的。所以,新版进行了改写:“一些早期的书用纸张编号而不是页码。这样的纸张通常只在正面或背面编号……这种纸张有时被称为对开。”(新版14.155)这就去掉了繁琐解释,简单明了。

二 善于洞察作者和读者的习惯,并将其融入规范体系中

何为规范,习惯使然。《芝加哥格式手册》深谙此道理,所以不会固执己见,善于从作者和读者的习惯中汲取营养,可以从反对到推荐,也可以从不反对到接受,还可以“将错就错”,但也可以暂不表态,只是陈述。

(一)从反对到推荐

旧版中对于各种格式软件是很不屑的,从版面安排就能明显看出(5)旧版将“资料来源引用软件”一节放到了第14章“概述”版块的最后(旧版14.13),而新版提到了靠前的位置(新版14.5)。。旧版指出:“许多软件程序声称能自动对资料来源引用格式进行统一。这些软件中,最好的那些程序能够帮助作者节省用于抄写和组织所引用资料的时间。此外,越来越多的在线文档会含有预先统一格式的引用,有时候这是为了和资料来源引用软件配套使用。但是,学术作品通常引用的资料来源的种类几乎总是会超出软件可以接受的范围。”(旧版14.13)新版的语气显然缓和了很多,表述为:“很少有必要从头开始创建源引用;甚至大多数印刷资源都会被图书馆目录或其他在线资源列出。从那里,复制和粘贴相关数据或使用许多可用的工具提取数据就足够容易了。”(新版14.5)除了推荐一些相关软件,更加肯定其优势,“引文管理工具最适合引用最近出版的书籍和期刊文章以及其他常见的出版物格式”(新版14.5),还对之前太过武断的措词进行了修改,将“学术作品通常引用的资料来源的种类几乎总是会超出软件可以接受的范围”中的“几乎总是”改为“通常”(6)新版“只有多字的作者”小节(新版14.83)对待只有名字的作者的做法也在旧版(旧版14.74)基础上加了“通常”,因为总有例外发生。,并较之前更细化了保证引用的一致性、精确性和完整性的注意事项(新版14.5):

仔细检查你的数据。在构建资料来源数据库时,在获取实际资料来源的数据后,请立即对照实际资料来源检查每个字段。确保作者的姓名、作品标题、日期等准确无误,并将其输入到适当的字段中。还要检查是否有丢失或冗余数据。(但是,可以收集比引用中使用到的更多的数据。)无论是您自己输入数据还是从库目录或其他资源导出引用,都需要这样做。

仔细检查你的引文。一旦你的原稿中插入了一个资料来源引用,确保它符合本章或第15章中的建议。需要检查的内容包括错误的标点或大写,以及丢失或多余的数据。在引文管理应用程序中输入更正(或根据需要调整其设置),并在原稿中重复检查结果。

确保你的引文有备份。一些应用程序将允许您自动备份数据。保存本地副本通常也是一个好主意。这样的备份不仅对正在进行的研究很有帮助,而且在你的原稿因为任何原因必须重新提交的情况下也很有帮助。

对于引文及其引用格式正确性有着严格要求的编辑和作者,读完这段话,一定会拍手叫好。它们都是实际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的编辑和作者认真学习。

网络资源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即随时都有可能变化或者消失,所以有些出版社会要求作者提供访问日期,以便核实。旧版推荐的做法是在引用资料副本上标注日期来存档(旧版14.7);新版承前推荐引文管理工具的做法,直接改为“引用管理软件将自动做到这一点”(新版14.12)。但是,仅仅保存访问日期是不够的,新版本专门用一小节指出哪些网络文献需要保存永久记录以及如何保存(新版14.15),强烈建议作者备份的网络资源包括:社交网站或应用程序上的推文,金融机构的网页,或者新闻网站报道正在发生的危机的新闻版本——任何日后难以最初访问形式回溯的资料来源(不受此条约束的资料来源的例子包括期刊、杂志或任何已在国会图书馆或其他国家注册机关登记在册书籍中的文章)。保存这样的副本可以打印输出或以数字文件(如PDF或屏幕截图)的形式保存,也可以通过永久链接创建服务(如Perma.cc)的方式保存。

《芝加哥格式手册》试图引领某种习惯,当发现固有的习惯根深蒂固时,也会顺势而为。旧版在对待完整引用的交叉引用时,是这样一种态度:“过去,学术作品的普遍做法是在每一个新章节里完整地重复细节,不过如今已经很少有这个必要。”(旧版14.26)而新版却话锋突变:“简单地在每一章的注释中重复一个资料来源的全部细节可能更好,这是本手册对于没有参考文献表的作品推荐的方法。”(新版14.31)

(二)从不反对到接受

“章节和文章标题以及小标题上的注释编号”这一节最能体现出《芝加哥格式手册》对于某种格式规范从“不反对”“可以接受”,到融入自己的规范体系中(新版14.27)。旧版对于一些学术期刊、出版社喜欢给标题和对应的注释添加一条注释参考号(或符号)的做法的态度是“本手册如今不再反对期刊文章标题采取这种做法”(旧版14.22),对于在图书章节或一篇文章中偶尔有注释参考号和小标题一起出现的情况,变得“也可以接受”;而新版中,直接删去了这些“不情愿”的修饰语,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

(三)“将错就错”

有一些规则本身并没有问题,遵循了某些原则或延续了某些传统,但人们在遇到同样问题时偏偏忘记了这么做或有意那样做。《芝加哥格式手册》看到了这些迹象,并从自身找问题。

对于学术期刊文章,旧版曾这样规定:“如果一整卷期刊的页码是连续的,或者如果月份或季度和年份一起出现,则期号可以省略。”(旧版14.18)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信息重复,尽量做到简捷。但新版却改为:“作者应该记录期刊的全部信息,包括期刊期号,即使一整卷期刊的页码是连续的,或者如果月份或季度和年份一起出现。”(新版14.23)这样做的目的确实可以部分节省读者查阅的时间、提高效率,可谁又能确定这不是《芝加哥格式手册》对于经常记不住去省略的作法的一种妥协呢?

对于前一条注释中所引用的单个作品,在后一条出现时,是使用缩短引文还是“出处同上”(“ibid.”)这一问题上,旧版只提供了“出处同上”一种做法(旧版14.29);新版基于“出处同上”并不比缩短引文节省空间,也容易引起混淆等原因,提出“不鼓励使用ibid.”的建议(新版14.34)。

当遇到双重标题时,旧版认为在or前面加逗号是“不太传统但却更简单的做法”(旧版14.99),但事实上可能作者更喜欢用这种“不太传统”的做法;新版直接删除了“不太传统”这样的字眼,并解释“与早期版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认识到了平衡编辑权宜与忠实于原始资料的重要性”(新版14.91)。

(四)不表态

《芝加哥格式手册》有时也只是陈述事实,并不表态。旧版在多次引用和多次参考如何使用注释编号时指出:“许多医学出版物采用一种有编号的参考文献体系,要求作者使用这种多重参考编号。”(旧版14.23)新版则将之前的“许多医学出版物采用一种”中的“医学”改为“科学”、“一种”改为“一些”(新版14.28)。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或social networking)的内容越来越多地被作为资料来源进行引用,《芝加哥格式手册》在新版中也将这一内容纳入进来,并就像之前很多次出现过的一样,试图去引导这种习惯,而且给出了简单的定义:“社交媒体(或社交网络)是指通过专用平台或服务共享的任何基于互联网的公共交流论坛。一个网站可以承载或包含博客或社交媒体内容,博客与社交媒体(更不用说社交网络)重叠,模糊了术语之间的区别。这三种都可以包括多媒体内容。社交媒体也可以包括私人共享的内容,通常与其他形式的个人交流一样被引用。”(新版14.205)社交媒体的内容很多是没有标题的,新版规定:“如果要引用,文章本身的文本(部分或整体)可以作为标题”(新版14.206),“引用前160个字符,包括空格”(新版14.209),同时也给出了引用社交媒体内容的基本引文格式(新版14.209)。

三 电子格式出版物本身在资料引用方面的变化及其带来的资料引用格式的改变

电子格式(electronic format)出版物日益繁荣,给资料来源引用带来了新变化。这在旧版《芝加哥格式手册》中已经体现得很明显,新版延续着这一变化。这些变化当然可以是细节的,也可以是根据作者习惯来的,但更重要的是电子格式带来的。

(一)电子格式出版物本身在资料引用方面的变化

在电子格式出版物中,注释通常与正文链接,脚注和尾注之间的区别可能不适用(新版14.43;14.49)。同样的,在没有固定页数的电子格式出版物中,带有页码的尾注的页眉标题也不适用,也可以采取将注释链接到文本的方式帮助导航(新版14.47)。在电子格式出版物不支持脚注的情况下,未编号的脚注可能立即出现在其所属的要素之后,或与之链接(新版14.52)。已经出版的材料的来源说明,可能需要与章节标题链接,或紧随其后出现(新版14.54)。在电子格式出版物中,对于省略了注释编号的图书,带注释的单词或短语可以直接链接到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地方(新版14.53)。电子格式的作品有时也将未编号的传记性注释和致谢放在文章或章节的末尾(新版14.55)。

总之,在电子格式出版物中,很多注释都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实现关联,从而摆脱繁琐的注释规则。

(二)电子格式出版物带来的资料引用的改变

1.摒弃网络文献单纯只提供DOI作为引用要素的做法

旧版对于引用在线参考资料,建议用URL或DOI作为引用的最末要素(旧版14.4),而新版中摒弃了单纯提供DOI这种做法,提倡将DOI附加到https://DOI.org/以形成URL(新版14.8)。这样做的原因,是“作者应该更喜欢”(新版14.8)。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还是按照旧版规则,要验证某个提供了DOI的参考资料的正确性,首先需要打开国际DOI基金会网站或Crossref所提供的DOI解析器(或支持DOI的搜索引擎),然后输入或粘贴DOI,又或者在网络浏览器的地址栏中的http://dx.doi.org/后加上一个DOI,比较繁琐、麻烦;而新版则简单得多,只需要把带有DOI的URL复制粘贴到网络浏览器的地址栏即可。新版同时还推荐使用Handle System提供的以https://hdl.Handle.net/开头的URL,因为其功能与基于DOI的URL基本相同(新版14.8)。

2.电子出版物获取方式的表述多样化、简单化

旧版的出版时间是2010年,新版已经到了2017年,这段时间内,电子书的呈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人们的资料引用途径除了一些介质,如DVD、CD-ROM等,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应用程序(application)、格式(format)、设备(device)等(新版14.100)。应用程序如iBooks,格式如EPUB,设备如Kindle(新版14.137)。如果注释或参考文献参阅的是电子图书,作为完整引用的最后部分,在表述上,新版也较旧版更为简捷,比如“Kindle edition”(旧版14.166)变为“Kindle”(新版14.137)、“EPUB e-book”(旧版14.166)变为“EPUB”(新版14.137)。越来越多的图书会以在线的方式增加一些补充性的内容,对于这样一类引用,旧版是没有涉及的,新版则增加了“仅供在线阅读的一本书的补充”这样的内容(新版14.112)。

3.将自行出版、预出版纳入体系

旧版并未涉及作者自行出版(self-published)的书籍,但随着商业自助出版平台的兴起,这样的行为变得日益普遍,对此的引用也随之而来,所以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规范。新版提出:“除非作品是以出版社或印刷者的名义出版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按本节其他地方的描述引用),如‘self-published’(在注释中缩写为‘self pub.’,但不在参考文献中)或‘printed by the author’(作者印刷)等语言通常是合适的。”(新版14.137)通过商业自助出版平台出版的新书通常不会列出出版地点。在这种情况下,出版地点通常可以省略(新版14.132),除非被引作品本身已经列出或以其他方式知道某个地点(新版14.137)。可以添加平台或发行商的名称。对于电子书,添加阅读图书所需的应用程序或设备的名称或文件格式的名称,或两者兼而有之(新版14.137),但“通常指定用于阅读或获取图书的应用程序(在某些情况下)或设备的名称比命名特定的文件格式更有帮助”(新版14.159)。

随着预出版的推广,一些期刊为了解决预出版与印刷版之间可能产生的页码冲突,采用了一种连续出版模式,即每一篇文章都被分配一个唯一的ID,并且在网上发表时即被视为最终版本。任何后续的印刷版本都不作任何更改地复制。并且,包含PDF版本的文章都是从1开始分页的,可以在相应的注释中引用(新版14.174)。新版想必也看到了这一趋势,因此做了这样的引导:在注释中,引用的页码位于文章ID之前;在参考文献中,不要包括以这种方式发表的文章的页数范围(新版14.174),因为意义不大。

此外,新版将旧版中介绍电子格式如何标注页码的一小段话(旧版14.166)扩充为一节详细介绍,分列种种特殊情况(新版14.160)。这是广泛使用电子图书的结果。很多杂志开发了适用于不同设备的app,便于读者随时下载。而通过这样的方式下载的杂志,很多属于流媒体性质,在页码甚至是内容上与纸质的版本都有所区别。所以,新版指出使用特定应用程序下载的杂志文章,应注明用于获取或阅读文章的应用程序或设备的名称(新版14.189)。

四 示例大量更新,适当增加或删除,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

新版相对于旧版,仅第14章,对大量的示例进行了更新。其中一部分是出于去DOI化的更新,即改变旧版中对于网络资源,单纯提供DOI的做法的更新,如新版14.8小节中对应旧版14.6小节进行的示例替换;还有一部分示例的替换似乎遵循“两年前”原则,即2017年选取了2015年的示例(如新版14.8),2010年选取了2008年的示例(如旧版14.6)。这一选取示例的原则有时变为“至少过去两年”,如新版14.19小节将旧版对应小节(旧版14.14)2008年的示例改为2014年的(7)唯一的例外出现在“当作者是机构”这一节(新版14.84),该节的示例用到了新版《芝加哥格式手册》自身。这在时间上完全不符合“至少过去两年”原则,甚至可以说是超前使用。因为从逻辑上讲,在使用这个示例的时候,新版《芝加哥格式手册》还未出版。这个例外传递的信息是对于自身质量的自信。旧版相对应部分(旧版14.92)也是同样的做法。。对于一些增加的内容,有的也相应地增加了示例说明。如对于URL换行原则补充了一种情况,当特别长的要素必须被打断,以避免一个非常松散或紧密的行时,可以根据该手册之前提供的单词划分指南在单词或音节之间打断它,随后增加了相关示例(新版14.18)。还有一些示例的增加,是为了让已有内容更加形象,更易于理解,比如书名中如果出现了问号或感叹号时,怎么处理它们与其他标点符号的关系一小节,在内容并未增加的情况下,只是增加了旧版不曾列举的示例(新版14.96)。删除的示例,一部分是为了去DOI化,如新版14.18小节相对于旧版14.12小节,只是单纯对提供DOI示例的删除。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棘手的示例,新版选择了沿用旧版的办法。比如新版14.90小节中有两个副标题的示例就是沿用旧版14.98小节的;再如新版14.92小节中标题中带有“以及其他故事”的示例,也沿用了旧版14.100小节的。因为这样的示例确实不多见,替换起来相对麻烦一些。

反观国内的一些标准,示例的更新率很低,有的示例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而且在二次三次使用同一示例时还出现转录错误(8)罗银科《国标〈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示例的编校失误及其归因》,《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128-132页。。研究《芝加哥格式手册》的示例,我们可以发现,在遵循一定的原则的情况下,示例的大量更新不难做到。比如至少过去两年,再比如用经典替换经典,用畅销替换畅销(新版14.127)。

可以看到,新版在示例上力求完善,但不可否认,总有例外,无法穷尽。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书名页上的“其他贡献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次要责任者。由于对于次要责任者的表述方式实在太多,为防止挂一漏万,新版加上了这样一句话:“对于其他贡献,描述应该准确地传达书名页上的信息。”(新版14.105)

五 改变规则

这样的例子不会、也不能太多,其中一部分又是为了顺应作者的习惯(前文已述)。

对于很长的标题,《芝加哥格式手册》主张在参考文献和注释中可以缩短。旧版的做法是标题内用3个省略号点来表示省略部分,如果省略的是标题末尾部分,则用4个点表示(旧版14.106)。这样做的问题在于,省略号是作品本身自带的还是引用者后加的并不明确。所以新版主张在省略号外加上方括号,以示省略号是引用者后加的,不是原标题的一部分(新版14.97)。这样一来,旧版省略标题末尾用4个点表示的做法,自然就变成了用方括号括起来的省略号加句号。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这样的做法与出版地未知但能判断出来的处理方式(新版14.132)一致。

对于由集团及其成员联合出版,或者是一些学术出版社通过一个特别的出版部门或在一个特别的品牌下发布的图书,在列为参考文献时,旧版的做法是集团名称后可以列出成员名称,学术出版社后面列出品牌名称,都用斜线隔开(旧版14.145-146)。但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斜线无法清楚交代被分割在两边的出版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新版舍弃了这样的做法,直接改为文字表述的方式交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新版14.139)。

关于网站和博客的名称,旧版曾尝试引导类似书名或其他类出版物标题的那些名称可以采用相应的格式(旧版14.244)。新版时却明确指出:“与上一版的建议不同,类似于传统印刷品但没有(也从来没有)印刷品的网站的标题可以像其他网站的标题一样对待,这取决于编辑的自由裁量权。维基百科可以被视为一个网站而不是传统的百科全书,标题用正体而不是斜体。”(新版14.206)因为“类似书名或其他类出版物标题”的名称太难权衡了。

六 优化结构,化繁为简

新版《芝加哥格式手册》在结构上最大的调整是将原本置于“图书”一节中的“作者姓名”和“标题”两个次级项目上升到与“图书”同级,并先于“图书”进行讲解。为什么将作者姓名和标题从参考文献各要素中抽离出来放在图书和定期出版物之前予以讲解?其实旧版中就能找到答案:“图书作为正式出版物有着悠久的历史,确保了它们在作者姓名和标题上的各种形式能作为模板,为其他许多类型的资料来源生成文献式注释和参考文献条目提供参照。”(旧版14.68)与其在讲解其他类型的资料时交叉引用此处内容,不如将其提取出来先行讲解,以避免交叉引用带来的繁琐感。这一点在新版“引用作品的标题的斜体与引号”小节(新版14.86),体现得尤为明显。该小节用一段话,将旧版中原本分布于若干小节的标题到底用斜体还是引号,抑或都不用,做了整体概括,使人一目了然。

新版对旧版的“匿名作品——作者身份未知的情况”(旧版14.79)和“匿名作品——作者身份已知的情况”(旧版14.80)两个条目进行了合并,统称“未列出作者(匿名作品)”(新版14.79)。同样的做法,将旧版的“笔名——作者身份未知的情况”(旧版14.81)、“笔名——作者身份已知的情况”(旧版14.82)、“很少使用的笔名”(旧版14.83)和“‘作者’的描述性短语”(旧版14.85)四个条目整合为“笔名”(新版14.80)。这样做的好处,除了减少条目外,使得旧版14.81中提到的“在正文引用中则省略pseud.”与14.85既可以共用一个示例,又显得清楚明白。

新版将旧版“编者和作者”(旧版14.90)一小节的内容放入“除了作者之外还有编者或译者的情况”(新版14.104)一小节中,可能是看到了旧版该小节标题的不合理性。旧版该小节的内容实际上谈的是编者或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仅仅只是示例举了编者的而已,所以从标题来看,是不恰当的。但如果再加入“译者”的示例,新版的改动就顺理成章了。

新版将旧版“系列丛书主编”小节(旧版14.129)合并到“系列丛书的标题、编号和主编”小节(新版14.123)。作者可能认为本身就处于被包含情况的分列过于繁琐。同样的情况还有,将旧版“没有卷号或仅有日期的情况”小节(旧版14.181)合并到“学术期刊的卷、期和日期”小节(新版14.171)。

可以看出,新版在章节结构上,秉持的原则是能合到一起的绝不再单列,目的只有一个:精简条目。新版在结构上的很多调整与旧版一样,是根据当下现实中出现和使用频率来安排的。比如用很长的一节介绍社交媒体内容的引用(新版14.209);再如新版将“较古老作品的免费电子版”与“存储在CD-ROM和其他固定介质上的图书”两小节对调(旧版14.168-169,新版14.162-163)应该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还有将“网站、博客和社交媒体”类资料来源往前提了很多(新版14.205-210)。为了减少交叉引用带来的繁琐感,新版将很多内容进行了整合。这种在结构上的调整和优化,带来的结果就是,新版第14章在新增了不少内容的情况下,条目数却减少了12条。这样的调整和优化,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无疑是成功的。

七 结论

综上所述,只是厚厚的《芝加哥格式手册》的一个版块(9)限于篇幅,即便是“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笔者也放弃了对“法律和公共文件”变化的介绍和探讨。的变化,更确切地说,只是笔者现有认识水平下体会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引领当下,有的迎合当下,有的记录当下,大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当然,《芝加哥格式手册》并非尽善尽美,新版相对于旧版的很多变化足以说明。当然,并不是新版的所有变化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因为对于变化,《芝加哥格式手册》有时也是只是试探性的,因此需要我们辩证来看待。正如新版将旧版的很多小节进行合并处理,优点前文已经谈到,但作为一本工具书,条目越清晰、越详细无疑越便于读者查阅,所以,如若从时间成本去考量这种变化(如新版14.99),其意义就不大了。再如将“电子邮件列表”小节内容(旧版14.223)从私人通信版块放到了“网站、博客和社交媒体”版块(新版14.210),诚然在格式上更接近于后者,但其在内容上似乎放在前者更容易查询和理解。很多示例,不知是否出于版权考虑,并未配有相应书籍的书名页或版权页,但如果加上,理解起来就容易许多。比如14.90小节中带有两个副标题的示例,如果附上该示例的书名页和版权页,例子岂不是更形象?旧版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放到了“未出版作品和非正式出版物”板块,在谈到具体引用时,也作“未出版作品”处理,只是加了句“在其他情况下引用它们的格式与引用图书相同”(旧版14.224);至于什么是“其他情况”,则没有解释。新版虽去掉了“未出版作品和非正式出版物”这样的版块名(新版14.215),但实际上还是延续了旧版的做法,同样对“其他情况”没有解释。

学术规范一定是延续性的,没有终点的,因为人们的习惯一直在改变。所以,我们可以在《芝加哥格式手册》新旧版的对比中看到“正在被淘汰”(旧版14.31)改为了“已经被淘汰”(新版14.36)。

早在2003年就有人疾呼“尽快出台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学术健康发展的中国的《芝加哥手册》”(10)肖力华《学术规范期待〈芝加哥手册〉》,《编辑学报》2003年第5期,第358页。,到了2012年还有人在呼喊“中国需要自己的《芝加哥格式手册》”,并称可喜地看到了一些苗头(11)刘彬《中国需要自己的〈芝加哥手册〉》,《光明日报》2012年9月11日,第14版。。可光是这样的大处着眼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小处着手。正如《芝加哥格式手册》所说的那样:“写作、编辑和出版,精确性和对细节的关注,再加上清晰易懂的文字,似乎永远不会过时。”(新版“前言”)对比新旧版本最深切的体会就是,细微处足见其功力深厚。中国要想推出自己的《芝加哥手册》不难,找个僻静的角落坐下来,读读它。你会发现,其间并无晦涩的字眼,有的只是编辑们的日积月累。我们所缺的只是细心揣摩,锱铢必较,点滴积累。

猜你喜欢

旧版芝加哥手册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关于旧版远程管理系统中的稿件说明
关于旧版远程管理系统中的稿件说明
抬起芝加哥
“创造历史”——2017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与旧版内容对照(关于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兔兔自杀手册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