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与青年国家认同:“一国两制”的澳门范例及经验
2020-02-26常乐
常 乐
(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0 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高度肯定和评价20年来澳门特区政府的施政工作,称赞澳门“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1]。我们相信,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及其宝贵经验也会为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2]作出重要贡献。然而,发生在香港的冲突活动却给“一国两制”实践带来了香港回归22年来最为严重的破坏和挑战,造成香港经济断崖式下跌,第三季香港生产总值按年下降2.9%[3]。上述冲击促使我们反思:同样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的香港和澳门,其青年在对待中央与国家的态度上为什么会有巨大的反差?回归以后同样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香港和澳门,其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的基本理念与核心差异到底是什么?这种差异为什么会在“一国”全局下塑造出两地青少年不同的价值取向等等。
一、澳门“爱国爱澳”教育深入人心、成效显著
回归以来,澳门特区政府构筑了一整套旨在培养青少年“爱国爱澳”核心价值的教育体系。并且这套教育体系随着CEPA 系列协议、粤澳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有序推进,其成效逐步彰显。近期有关中小学生的相关统计数据充分表明,澳门的“爱国爱澳”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澳门广大青少年已经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其一,据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发布的2018年调查问卷统计显示,94.51%受访青年对 “尊重国旗和国歌是公民的基本态度”选择3 分以上,持认同态度,其中66.00%受访青年选择同意 (4 分至5分),平均值 3.80 分(满分为 5 分,以下同);89.70%受访青年对 “你为国家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选择3 分以上,持认同态度,其中46.30%受访青年选择同意(4 分至 5 分),平均值3.45 分;90.93%受访青年对“国家的发展与你个人息息相关”选择3 分以上,持认同态度,其中52.59%受访青年选择同意(4 分至 5 分),平均值 3.52 分;89.63%受访青年对“你关注与国家相关的议题及时事新闻”选择3 分以上,持认同态度,其中45.22%受访青年选择同意(4 分至 5 分),平均值 3.42 分;92.20%受访青年对 “中华传统文化对澳门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继续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选择3 分以上,持认同态度,其中48.91%受访青年选择同意(4 分至5 分),平均值 3.49 分;95.02%受访青年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应继续得以传承和发扬”选择3分以上,持认同态度,其中60.69%受访青年选择同意(4 分至 5 分),平均值 3.70 分;89.63%受访青年对“你留意国家的外交关系”选择3 分以上,持认同态度,其中45.20%受访青年选择同意 (4 分至5分),平均值3.42 分。其中评价最高的是认为尊重国旗国歌是公民的基本态度,并且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了社会发展,应该得以传承发扬。而受访青年为国家今天的成就感到自豪,认为国家发展与个人息息相关,他们会关注国家的各项相关事项,反映受访青年有较强的民族认同感及较强的家国情怀[4]。
其二,以近5年来澳门高中应届毕业生升学地的变迁为例,亦充分说明国家认同在澳门青少年心理、价值及就业趋向当中的明显上升趋势(详见图1)。
图1 近5年来澳门高中毕业生在中国两岸四地升学趋势图
新时代澳门“爱国爱澳”教育的深入人心以及成果频出,与习近平主席对澳门青少年的关心、关爱和对澳门特区政府的关心、领导密不可分。
早在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澳门回归祖国15 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时,就高度评价了澳门教育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爱国爱澳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高兴地看到,澳门同祖国内地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继续为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独特贡献,分享祖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成果。澳门同胞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不断加强,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不断升华,爱国爱澳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5]。习近平主席也十分重视澳门青少年教育工作,并给予切实工作指导,要求“继续面向未来,加强青少年教育培养”。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爱国爱澳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保证‘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 要高度重视和关心爱护青年一代,为他们成长、成才、成功创造良好条件;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让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发愤图强的光辉历程,更多认识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多理解‘一国两制’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联系,从而牢牢把握澳门同祖国紧密相连的命运前程,加深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澳情怀,增强投身‘一国两制’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
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主席还亲自给澳门的小学生回信,指出“爱国爱澳”教育的重大意义。习近平主席指出,“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发展日新月异,澳门同胞工作生活越来越好。祖国是澳门的坚强依靠,你们从小就懂得这个道理,我十分欣慰”;并勉励孩子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澳门的未来。希望同学们不辜负杜岚老校长的期望,传承好爱国爱澳优良传统,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健康成长,长大后为建设澳门、振兴中华多作贡献”[6]。
二、国家认同指向的澳门教育政策
如果要问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其教育工作的最大特色是什么?那就是爱国教育,或者叫“爱国爱澳价值观”教育。这是回归以来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工作的底色、主流和特色。自回归以来,澳门特区政府就有一种十分明确的问题意识,就是加强澳门市民和青年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感。这不仅成为特区政府施政的主流和主线,更是澳门教育部门工作的主流和主线,以此为轴线,有关设计课程体系、安排教育内容、拓展课外活动、加强教育合作、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等所有教育流程和环节都渗入了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的成分,因此也才有了澳门“爱国爱澳”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澳门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国家认同指向的教育政策主要有:
(一)加强“爱国爱澳”教育成为历届特区政府施政的主线。澳门回归祖国后的第一份施政报告就明确提出“爱国主义和公民意识应在整个教育领域内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推行”,特区政府应“致力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市民爱国爱澳的情怀”[7]。2001年的施政报告要求教育部门做好 “有关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有关权利和义务、自由和责任的教育”[8]。特区政府 2005年的施政报告对 “爱国爱澳”教育规划更加清晰,要求“大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爱澳情操,加强‘一国两制’和基本法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增进他们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9]。2008年的施政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国家与特区关系以及国家之下公民社会的建设问题,指出“公民,是公民社会的根基所在;公民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公民素质直接相关。因此,弘扬国家与特区、权利与责任、民主与法治等一系列公民应有意识,实在具有必要性和逼切性。特区政府将创造条件,在广大市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中,积极推行公民教育,为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奠下必要基础”[10]。
2009年的施政报告突出借助国家刚刚举办奥运会的契机,推出了多元化的“澳门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加深市民对奥运精神的认识,分享中国成功举办奥运的喜悦,又藉奥运火炬在澳门传递,激发了澳门人的爱国情操[11]。在具体教育工作方面,施政报告突出多角度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一是深化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粤、澳姐妹学校结盟[11];二是在中小学《品德与公民》课程安排上,重点加强了自编教材的选用问题;三是支持学校完善小班制,改进教学方式,并聘请内地优秀教师来澳协助学校提升课程与教学的成效[11]。
2010年政府施政报告的亮点有二,一是强化基本法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爱澳情怀[12];二是进一步深化与内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鼓励更多学校结成粤澳“姐妹学校”,参加“校长论坛”,以推进两地学校之间在学校发展、师生交流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内地在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合作,继续有计划地邀请内地优秀教师来澳驻校指导和交流。把握珠澳同城化契机,与珠海探讨合作设立教育设施和在学生就学方面展开合作的可能性[12]。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提出以后,澳门特区的教育施政理念就进一步发展为以粤港澳区域合作为重点,进而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18年的施政报告提出,要“鼓励教育界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良机,透过城市交流,创新教育模式”[13]。具体而言,该年度澳门将贯彻“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施政方针,并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拓展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促进青少年学生能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认识、尊重澳门多元文化共存的特色,扩阔文化视野[14];并举办纪念《基本法》颁布廿五周年系列活动,加强《宪法》和《基本法》以及国情、区情的宣传教育;同时配合国家及本地的相关立法,进一步加强有关国旗、国徽和国歌的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14]。
2019年的教育施政方针继续强化2018年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宪法》和《基本法》以及国情、区情的宣传教育;配合国家及本地的相关立法,进一步加强有关国旗、国徽和国歌的教育工作,编写有关教学资源资料,并资助学校完善升/悬挂国旗、区旗及校旗的设施,升挂国旗活动在学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提升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15];进一步拓展教育合作和交流,澳门与内地缔结姐妹学校的数量及双方的交流有所增加,至2017~2018 学年姐妹学校缔结数目累计共133 对;组织及资助学校和家长会举办一系列赴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考察活动,包括组织“2018年家长内地高校参观访问”“澳门高中学生赴大湾区交流计划”“创新素养学生培训计划” 等7 个交流团,以加深师生和家长对相关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落实《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中的有关规定,将在粤就读澳门居民学生学费津贴的实施范围扩展至广东省全境的 21 个城市[15]。
(二)建立以《公民与道德》课程体系为基干的“爱国爱澳”教育内容。今年5月份澳门小学生给习近平主席的信中写到,“我们以前不太了解什么叫祖国母亲,通过学习《公民与道德》和广东姊妹学校的同学交流,我们渐渐懂了”[16]。这里就引出了澳门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一门课程——《公民与道德》及其在培养澳门青少年“爱国爱澳”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
回归以前,澳葡政府也曾于1991年和1995年分别颁布《澳门教育制度》和《道德与公民教育大纲》两个重要教育法规,让全澳中小学校开展道德与公民教育。但是“回归前的品德与公民教育对于‘公民’身份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指向,甚至以‘去政治化’的‘个人及社会教育’的学习领域等同之”。加之,“本澳博彩旅游业兴旺,衍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品德教育遂逐渐成为当前的主流思想。无论是施政报告中有关品德教育的论述,乃至于民间社团及社会大众也大力呼吁品德教育的加强。于是,兼顾‘品德教育’与‘公民教育’二者的品德与公民教育,乃成为政府与民间所共同接受的、深具意义的教育理念”[17]。职是之故,回归祖国后,澳门就明显突出了在教育,尤其是在品德与公民教育之中,“强调培养澳门学生为国家与特区公民的重要性”[17]。
按照这一教育理念,澳门特区政府于2006年制定颁布了《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该法规定了澳门特区教育施政的总目标,就是明确澳门所有中小学皆应以培养“爱国爱澳、厚德尽善、遵纪守法的品格”,并且都要以其“对国家和澳门的责任感”“良好的品德和民主素养”“恰当地行使公民权利”等为指引,方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效果,并且进而推动社会与国家的进步与发展。《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将品德与公民教育作为实现澳门中小学教育目标的核心,并且将之确立为澳门教育施政的首要任务。以该法为指导,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又颁布相关法令,编订了面向小学的 《品德课程大纲》、初中的《道德及公民课程大纲》、高中的《道德及公民课程大纲》等完备的课程体系,为“爱国爱澳”教育编织了完整的课程体系框架。
为进一步加强“爱国爱澳”教育,2009年澳门特区政府还制定颁布了《初中品德与公民教育基本学力要求》,加强了澳门特区与中央的关系、澳门与内地的关系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等等[18]。并且,从2007年开始,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与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由后者为澳门中小学编订《品德与公民》教科书。这一工作从最初试行到现在已经在澳门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全面推开,这对于规范该课程的教育内容,真正实现“爱国爱澳”教育理念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三)构筑多元立体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澳门回归后,就确立了国家指向的教育政策,因此与内地的教育合作交流十分频密、多元、广泛,成为澳门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回归以来,中央对澳门的教育文化发展十分重视,通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珠三角合作、粤澳合作、京澳合作、川澳合作、闽澳合作、深圳澳门合作等不同层级的区域性制度化合作方式,带动青少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澳门与内地及“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澳门与大湾区各城市的教育合作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举其要者有:
一是举办“京澳小学生交流营”。从2000年起,澳门就与北京联合举办“京澳小学生交流营”,2003年起由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承办,延续至今。此后两地还推动开展北京—澳门中学生科技合作交流活动,成为两地中学生科技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2016年12月,为加强京澳两地青年创新创业合作,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与北京市教委共同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使京澳教育合作交流更进一步。
二是举办“国防教育营”活动。举办自2007年开始,澳门初中二年级学生都要接受由教育暨青年局举办的“国防教育营”学习活动。该活动在广东中山市的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展开。“国防教育营”有利于加强澳门中学生对国家及人民军队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国防意识和组织性、纪律性,磨练学生意志,提高自信,促进学生的德育健康发展。这项活动每年澳门都有数10 所学校的3~5 千人参加,是澳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成为澳门“爱国爱澳”教育的一个重要品牌。
三是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项目。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通过内外课堂使澳门与内地多元立体地开展教育活动。该局通过教育发展基金学校发展计划——“中华传统文化”项目,鼓励学校组织弘扬中国国粹,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让学生学习和加深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爱国情怀,目前已有近百所学校申请开办。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之外,教青局还通过教育发展基金的“认识祖国、爱我中华”资助计划,组织学生到内地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国家发展现况的了解和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的情怀,增强学生对国情的认识。这一活动受到澳门中小学校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每年都有数千人参加。仅以2015~2016 学年度为例,该计划就资助了全澳73 所学校97 个团组共计4 335 名师生参加。另外,教青局还设立了“青年教师中华传统文化及国情考察培训计划”,通过提高青年教师中华文化修养和国家认同感,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是实施区域教育合作。不断加强与内地相关地区的教育合作,也是澳门特区教育暨青年局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区域教育合作而言,粤澳教育合作无疑是最充分、最多元,成绩也是最大的。两地不仅建立了数10 所姊妹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互访活动,更为关键的是,澳门特区政府对于在广东各地学习的澳门籍学生一视同仁,让他们享受到澳门的教育福利政策,这在“一国两制”跨境合作中走在了前列。
五是实施教育津贴计划。2011年3月澳门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政府签订的《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有“澳门逐步对在广东省就读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澳门幼儿及学生提供学费津贴”的相关规定。特区政府身体力行,于2012~2013 学年对在广东珠海、中山两市就读全日制普通高中、中等职业高中阶段的澳门籍学生发放每人每学年最高4 000 澳门元的教育津贴,当年共有210 名学生受惠。此后,在2013~2014 学年,津贴范围就扩展至上述两市的整个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最高津贴6 000 澳门元,受惠幼儿782 人,总支出约400 万澳门元。2015~2016学年,资助范围扩大至广州市、 佛山市、 江门市,2016~2017 学年再扩展至深圳市和东莞市。截至2018年,澳门的学费津贴计划的实施范围已经覆盖广东全省21 个城市。此举进一步加强了内地澳生的“爱国爱澳”情怀。
六是加强国情教育。2012年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与国家教育部签订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协议商定,在教育部支持下,澳门每年组织教师培训、教育行政人员培训以及学生赴内地开展国情教育活动。此后广东省及北京市、四川省、福建省都进一步加大了与澳门的教育合作力度。
(四)特区政府及澳门社会多部门共同营造良好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澳门“爱国爱澳”教育的另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澳门特区政府的多个职能部门和澳门社会的许多有影响力的著名社会团体一起参与“爱国爱澳”教育工作,众人拾薪火焰高,发挥不同机构优势,聚合资源,从不同角度烘托和夯实“爱国爱澳”教育氛围。有学者指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内不同的机构,如民政总署、法务局、廉政公署、社会工作局,乃至澳门妇女联合总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以及一些宗教团体等也都提供各种与品德和公民教育有关的教育活动,为中小学校推动品德与公民教育提供了多元的渠道,既丰富了品德与公民教育的内涵,也增大了学校落实品德与公民教育的机会,发挥了相辅相成的功能[17]。
特区政府教青局是直接负责澳门青少年教育的专门机构,教青局在社会上成立了成人教育中心、德育中心以及在其网站设立“爱祖国爱澳门”专区,内设“升旗仪式”“爱国教育基地巡礼”“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等,为澳门青少年提供多元爱国教育、公民教育的选择。特区政府民政总署下设“公民活动中心”,以工作坊和讲座等形式向学生及公众推广公民教育。
特区政府法务局主要从普及法律的层面介入“爱国爱澳”教育和品德及公民教育,其中有制作电台节目、电视宣传短片、校园及小区的法律推广活动等。此外,法务局向小学和中学开设了“小学普法教育课程”“中学普法教育讲座”。在正式的课堂法律教育之外,法务局和教青局还组织开办多种形式的《基本法》知识竞赛、作文比赛,以及多次举办国家宪法日活动等等。这些都从法律和规则的层面大大加强了澳门中小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法治精神。
另外,特区政府廉政公署以“倡廉”为教育重点,制作面向中小学生的“诚信和廉洁”的教科书和教材。特区政府环境委员会以环境保护为推广重点,特别是有关“保护及维护环境、自然及生态平衡”的培训课程和活动,例如“气候变化征文比赛”“共享清新空气、 齐来绿色出行大步行活动”“爱惜资源,使用环保购物袋”,以及为教师而设的“环境教育课程”等[19]。这些课程和活动都从不同方面加强了澳门青少年的道德与公民教育,提高了他们作为中国公民的素质和水平。再就是外交部驻澳门公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部队,通过外交知识竞赛活动和军营参访、暑期军事夏令营活动等,也显著增强了澳门青少年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认识,提高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回归以来澳门“爱国爱澳”教育的宝贵经验
今年9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贺一诚时指出,“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 周年。20年来,在何厚铧、崔世安两位行政长官带领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定维护《宪法》和《基本法》权威,传承爱国爱澳的核心价值观,促进澳门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稳定和谐,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1]。应该说,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 成功实践,教育在其中贡献了重要力量,其突出表现就是做好了“传承爱国爱澳的核心价值观”。在“爱国爱澳”教育方面,澳门的宝贵经验主要有:
一是坚定不移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 “一国两制”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为澳门的“爱国爱澳”教育工作创造安定、和谐、繁荣的政治经济环境。回归以来,澳门特区政府坚持奉行“一国两制”根本宗旨,一方面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另一方面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方面,坚定维护和落实《宪法》和《基本法》 所规定的宪制责任,2009年完成了23 条立法,制定了《维护国家安全法》;在2012年讨论政制发展过程中,尊重中央对特区政制发展的主导权和最终决定权,在中央和特区关系上,始终恪守一个地方政府的职责和本分,全心全意认同中央在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地位和宪制权威;2018年成立了以行政长官任主席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还通过了《国歌法》本地立法。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方面,坚持经济适度多元化,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中发现自己的新作用、新地位和新空间。这些政治、经济环境都为国家指向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的出台及其顺利贯彻实施奠定了坚实政治和经济基础。
二是坚定不移坚持“去殖化”教育方针,将“爱国爱澳”教育作为澳门教育工作的主线。澳门受殖民历史漫长,在葡萄牙400 多年的管治过程中,殖民文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建筑、宗教、制度、法律、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因此,回归后特区政府具有高度“问题意识”,下决心要抓好青少年的“爱国爱澳”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品德教育、公民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澳门青少年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尊重中国、认同中国、热爱中国,以做一个澳门特区的中国公民为荣、以分享国家和澳门的发展红利为荣。
三是坚定不移依靠国家做好“爱国爱澳”教育工作。澳门地小人少,人才资源、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因此做好澳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借助于国家资源和国家的全方位大力支持。澳门针对青少年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教材、师资、教育活动、教育项目、教育空间,以及在大湾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游学访学考察活动、与内地多个省市的中小学科技文化交流活动、澳门青少年领袖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高中毕业生的内地游学计划等等,都是依托祖国内地的各种资源开展起来的。应该说,澳门国家指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与依靠国家大力支持的教育活动的开展,二者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这也是澳门“爱国爱澳”教育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所在。
四是坚定不移走全社会齐抓共管、做好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工作之路。正如前述,澳门特区政府的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以及中央相关驻澳机构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从教育、文化、旅游、法律、外交、军事、科技等不同角度加强澳门青少年对国家发展成就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深入认识国情,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通过实际的参与和体验,不断切实体悟到国家的伟大和荣光,通过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激发和增强他们心向祖国、为国效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结 语
“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2],也是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因此,按照中央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应该说,由于历史、文化、制度以及自然条件的差异,港澳回归祖国之后其“一国两制”实践走出了两条各有特色的成功之路。就教育而言,澳门对青少年的“爱国爱澳”教育更为成功,形成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其中的制度成果,尤其是深入总结符合“一国两制”内在规律的制度经验和做法,一方面可以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提供样本和范例;另一方面为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和台湾的“一国两制”方案提供参考与借鉴。
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回归以来澳门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在当前面临国际经济政治急剧调整和变动、中美经贸战背景下的经济下行压力、“一国两制” 香港实践所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澳门自身博彩业一家独大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与香港、台湾教育元素及青年诉求的不断渗透和侵蚀,澳门的教育工作绝不能高枕无忧,更不能掉以轻心; 除了坚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基本导向之外,仍需要继续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2]。当然,在这方面,香港的路还更为漫长和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