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漢璽印人名考析(續七)*

2020-02-26魏宜輝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2020年0期
关键词:文獻古音博物

魏宜輝

《史記·楚世家》:“熊嚴卒,長子伯霜代立,是爲熊霜。”楚先公“熊霜”,詛楚文中作“熊相”,新蔡乙四簡134、清華簡《楚居》篇簡6中作“酓相”。(1)出土楚文獻中楚君氏之“熊”多作“酓”,對此學者已有考證。參見白顯鳳:《出土楚文獻所見人名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導師:李守奎教授),2017年5月,第31頁。包山楚簡中出現有以“酓(熊)相”爲複姓的人名,如“酓(熊)相”(簡171)、“酓(熊)相”(簡196)。《左傳》中載有人名“熊相宜僚”“熊相禖”。劉信芳、李家浩早已指出“熊相”乃“熊霜”,熊相氏爲楚君熊霜之後,(2)劉信芳:《〈包山楚簡〉中的幾支楚公族試析》,《江漢論壇》1995年第1期,第60頁;李家浩:《包山竹簡所見楚先祖名及其相關的問題》,《文史》第42輯,中華書局,1997年,第9—10頁。屬於以先人之名爲氏。

《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三-SY-0479收録了漢印“熊相勝胡”。此印出土於漢陽陵陪葬墓,有學者認爲“熊相勝胡”爲楚人後裔。(3)閆華軍:《漢陽陵館藏“熊相勝胡”銅印印文的姓名學探析》,《文博》2010年第1期,第23頁。《盛世璽印録·續三》321收録了漢印“熊箱君都”。我們認爲“熊箱”即複姓“熊相”的異寫。“相”“箱”古音讀音相同,可以相通。這二例漢印説明複姓“熊相”一直延續到漢代。

“盛世成馨”公衆號展示有一方漢穿帶印“莊充車印-莊少卿印”。(4)“賞精品漢印——莊姓集萃”,“盛世成馨”公衆號,2017年10月4日,http://mp.weixin.qq.com/s/u4_FEvWmZDI3eo2W1YeQYw

作爲人名的“充車”,我們認爲可能讀作“終古”。“充”字古音爲昌母冬部字,“終”爲章母冬部字,二字讀音相近可通。馬王堆帛書《五行》篇“終亓(其)不莊(藏)尤割(害)人之心”“終亓(其)不受許(吁)(—嗟)之心”二句中的“終”字,帛書整理者皆讀爲“充”。(5)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2頁釋文,第27頁注釋71。又徐寶貴、鄔可晶指出,帛書《五行》中的“能終端”即《孟子·公孫丑上》“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知此“終”字當與其他各句的“終”一樣,也讀爲“擴而充之”之“充”。參見徐寶貴、鄔可晶:《〈五行〉釋文注釋》,裘錫圭主編,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中華書局,2014年,第89頁,注釋7。由此推斷,漢印中的“終根”與“充根”亦爲同名異寫關係。“車”字古音爲見母魚部字,“古”字古音亦爲見母魚部字,二字音同可通。文獻中多見从“古”聲之字與“車”及从“車”聲之字相通的辭例。《詩經·邶風·北風》“携手同車”,阜陽漢簡《詩經》簡45作“携手同居”。(6)胡平生、韓自强:《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5頁。王弼本《老子》:“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枯”,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皆作“”。(7)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第6、93頁。北大漢簡《反淫》篇簡4:“葉菀蓨(脩),榦車槁。”整理者指出,“車槁”即“枯槁”。(8)邵永海、傅剛:《〈反淫〉釋文注釋》,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22頁。漢私印有“車成千秋”“車成則”“車成闌”。對於複姓“車成”,吴良寶引述《潜夫論·志氏姓》篇加以説明:“苦城,城名也,在鹽池東北。後人書之或爲‘枯’;齊人聞其音,則書之曰‘庫成’;燉煌見其字,呼之曰‘車城’;其在漢陽者,不喜‘枯’、‘苦’之字,則更書之曰‘古城氏’。”(9)吴良寶:《〈漢印複姓的考辨與統計〉補正》,《文史》2002年第1輯(總第58輯),中華書局,2002年,第249頁。從讀音上看,“充車”讀作“終古”是没有問題的。“充車”當爲“終古”之名的異寫。

“曼倩”是漢代比較常見的雙字名,“曼”爲“美”義,“倩”爲男子的美稱。“東方朔”“雋不疑”“于定國”皆又名“曼倩”。《虚無有齋摹輯漢印》3217收録有漢印“張曼倩印”。“曼倩”之名,在漢印中或作“曼猜”,(11)“倩”“猜”皆从“青”聲,音近可通。如“劉曼猜印>[子印佚失]”(《虚無有齋摹輯漢印》1466)、“朱朝印-朱曼猜”(《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三》247)。(12)“曼”字,原書釋文誤釋作“寧”。王人聰編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三》,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第136頁。

漢印中還有“免倩”“免青”“勉猜”之名,如“譚慶之印>譚免倩”(《齊魯古印攈》第15頁)、“宰忠之印-宰免青”(《秦漢印典》第670頁)、“即賀-即免青”(《鶴廬印存》第290頁)、“趙免青”(《十鐘山房印舉》17·35)、“紀遂-紀免青”(《兩漢印帚》第66頁)、“王高之印字爲勉猜”(《常熟博物館藏印集》第17頁)。施謝捷指出“免青”“免倩”取意或同。(13)施謝捷:《〈漢印文字徵〉卷八校讀記》,中國文字博物館編:《中國文字博物館》2011年第1期,第27頁。“免”“勉”“曼”字古音爲明母元部字,音同可通。古書及出土文獻中有不少“免”及从“免”聲之字與“曼”及从“曼”聲相通的辭例。(14)高亨纂著:《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155—156頁;白於藍:《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78—1179頁。因此,我們認爲“免青”“免倩”“勉猜”也應是“曼倩”之名的異寫。

另外,漢印中的“免孺”“免卿”之名,亦應讀作“曼孺”“曼卿”,“曼”亦爲“美”義。里耶秦簡中有雙字名“免將”,(15)單印飛:《〈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人名統計表》,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二〇一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71頁。漢印人名中有“曼將”,如“王曼將-日入千金”(《十鐘山房印舉》14b·03),“免將”與“曼將”可能也屬於同名異寫的關係。

逸雲軒精品古璽印(第五期)微拍展示有漢穿帶印“穀丘盎印-穀丘末青”。(16)逸雲軒精品古璽印(第五期)微拍,2019年12月6日,https://mp.weixin.qq.com/s/yAE02ixlVqAMtzBqTO2zPQ

“穀丘”爲複姓。(17)複姓“穀丘”應源自地名。《左傳·桓公十二年》:“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于穀丘。”“穀丘”在今河北省安平縣西南。作爲人名的“末青”,我們認爲也應當讀作“曼倩”。“末”字古音爲明母月部字,與“免”“曼”讀音關係極近。李家浩考證指出,文獻中的“韈僂”“末僂”“免僂”“俛僂”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寫法,以其中的“俛僂”寫法用的是本字,“俛僂”當是合成詞,是駝背的意思。(18)李家浩:《“韈(末)僂”與“免(俛)僂”》,《中國文字學報》第6輯,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20—25頁。嬭加編鐘銘文中器主自稱“余子加嬭”,(19)“”字原形作“”,郭長江等釋作“”,郭理遠指出此字可分析爲从水、聲,或从子、浼聲,頗疑應該讀爲“勉”。郭理遠對字形的分析是準確的。參見郭長江、李曉楊、凡國棟、陳虎:《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年第3期,第9頁;郭理遠:《嬭加編鐘銘文補釋》,《中國文字》2019年冬季號(總第2期),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第114頁。結合蔡侯申鐘銘文器主自稱“余唯末少子”(2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第228頁。來考慮,我們懷疑銘文“余子加嬭”中的“”字也應讀作“末”。此説若不誤,亦可作爲“末”與“免”“曼”相通的旁證。

《日本巖手縣立博物館藏太田夢庵舊藏古代璽印》第349頁收録有漢印“馮庀陽”。

編者釋文作“馮庀(庇)陽”,(21)劉海宇、[日]玉澤友基編:《日本巖手縣立博物館藏太田夢庵舊藏古代璽印》,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第349頁。將“庀”讀作“庇”。我們認爲“庀陽”當讀作“辟傷”。“庀”字古音爲滂母脂部字,“辟”爲並母錫部字,二字讀音關係很近,可以相通。“比”从二匕,匕亦聲。古書中有从“比”聲之字與“辟”及从“辟”聲之字相通的辭例,如“避”通“庇”、(22)高亨纂著:《古字通假會典》,第485頁。“辟”通“紕”。(23)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26頁。這些例子可以作爲“庀”讀作“辟”的旁證。“陽”“傷”皆从“昜”聲,音近可通。施謝捷指出,漢印人名“去陽”,讀“去傷”,猶漢印中複姓“郁陽”或作“郁傷”,人名“胡傷”或作“胡陽”“傷巳”或作“陽巳”等。(24)施謝捷:《〈漢印文字徵〉及其〈補遺〉校讀記(三)》,劉釗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辑,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12頁。

《赫連泉館古印存》第56頁收録有雙面印“宋辟陽-[肖形]”。此例中的人名“辟陽”顯然也應該讀作“辟傷”。“辟”有“去除”之義。《詩·大雅·皇矣》:“啟之辟之,其檉其椐。”朱熹集傳:“啟、辟,芟除也。”《楚辭·遠遊》:“風伯爲余先驅兮,氛埃辟而清涼。”王逸注:“掃除之也。”“辟傷”即“去除傷害”,取義與“去傷”相類。

漢印雙字名中有一些帶“步”字的名字,如“蘇步勝”“牛步可”“庶步安”“董步昌”“吕步舒”等。《急就篇》載有人名“史步昌”。顔師古注:“步昌,言高步而昌盛也。”(25)張傳官:《急就篇校理》,中華書局,2017年,第22頁。劉釗認爲這類名字與“出行”有關。(26)劉釗:《古文字中的人名資料》,《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2005年,第368頁。

我們將漢印、漢簡材料中作“步▲”的雙字名做了一個搜集,大致有以下這些人名:

步安 步舒 步吉 步可 步樂 步昌 步大 步高 步登 步衆

步勝 步廣 步光 步强 步容 步賢 步遷 步劵 步進 步利

“步安”“步可”“步舒”這幾個名字可能與“出行”有關,而還有一些“步▲”名的取義明顯與“出行”無涉,如“步衆”“步賢”等。“步衆”“步賢”之名的取義,我們認爲宜作他解。

漢印中以“步衆”“步賢”爲名的辭例有:“原步衆印”(《秦漢印統》3·23)、“步衆”(《新見古代玉印選》215)、“丁步賢”(《新見古代玉印選》237)、“吕步賢印”(《松談閣印史》)。我們認爲“步衆”“步賢”當分别讀作“輔衆”“輔賢”。《十鐘山房印舉》19·21收録了漢印“敦輔賢印”。

“步”“輔”字古音皆爲並母魚部字。“輔”字从“甫”得聲,古書中有“步”與从“甫”聲之字相通的例子,如《周禮·地官·族師》:“春秋祭酺亦如之。”鄭玄注:“故書酺或爲步。”又《校人》:“冬祭馬步。”賈公彦疏:“步與酺,字異音義同。”(27)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340頁。《逸周書·大武》篇:“五遠宅不薄。”慈利簡對應部分作:“五曰遠宅不尃。”《戰國策》《新序》《史记》等書引作“遠宅不涉”“遠宅而不涉”。“薄”“尃”从“甫”聲。我們認爲,“遠宅不薄”一語在傳抄的過程中很可能出現了“遠宅不步”這樣的異文,而後來人們已經不明白這種異文關係,從而錯誤地將“步”改成了形近的“涉”字。(28)魏宜輝:《慈利楚簡校讀札記》,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主辦:《古典文獻研究》第18輯(上卷),鳳凰出版社,2015年,第216—217頁。此例中“步”與“薄”“尃”相通,可以作爲“步”與“輔”相通的旁證。

“輔”有“依附、親附”義。《逸周書·柔武》:“四曰維勢是輔,維禱是怙。”朱右曾校釋:“輔,附也。”“輔衆”“輔賢”可以理解爲“使衆人依附”“使賢人依附”的意思。

《虚無有齋摹輯漢印》691收録了漢穿帶印“馮倚王-馮子君”。

作爲人名的“倚王”,我們認爲當讀作“宜王”。“倚”字古音爲影母歌部字,“宜”爲疑母歌部字,二者的讀音關係很近。

“宜王”即“宜爲侯王”之義,取義希望子嗣富貴顯達。漢代璽印文字、銅鏡銘文、銅洗銘文中多見有吉語“宜侯王”。秦漢私印中也多見“宜王”之名,如“朱宜王印”(《盛世璽印録·續壹》120)、“斡宜王-斡長兄”(《秦漢印典》第698頁)、“枝王私印-枝宜王印”(《印典》第1900頁)、“張宜王-臣宜王”(《印典》第1559頁)、“趙宜王印”(《虚無有齋摹輯漢印》3424)、“周宜王-周長兄”(《虚無有齋摹輯漢印》3562)、“宜王之印-功子私印”(《虚無有齋摹輯漢印》3916)、蕫(董)宜王(私人藏印)(29)“漢印董姓集萃(叄)”,“盛世成馨”公衆號,2020年7月13日,https://mp.weixin.qq.com/s/gp8SY7kS4V6CSJI9n1USXw。《急就篇》中載有人名“觀宜王”。

《盛世璽印録·續四》291收録了漢印“田頃閭印”。同樣以“頃閭”爲名的例子還見於《肩水金關漢簡》73EJT37∶178:“子小女頃閭,年一歲。”。(30)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肩水金關漢簡(肆)》,中西書局,2015年,第57頁。

作爲人名的“頃閭”,我們認爲當讀作“傾閭”。“傾閭”取義與“傾國傾城”相類似。《漢書·外戚傳上·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絶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後因以“傾國傾城”或“傾城傾國”來形容女子極其美麗。“傾”爲“使……欽慕”之義,“國”“城”指“國中之人”“城中之人”。據此可知,“傾閭”即“使里巷之人欽慕”。肩水金關漢簡所載“頃(傾)閭”爲女子之名,我們推測“頃(傾)閭”作爲人名的取義是指女子美貌使里巷之人欽慕。(31)我們所見到的表明“頃(傾)閭”爲女性之名的例子僅肩水金關漢簡73EJT37∶178這一條,因此還不好斷定“頃(傾)閭”只能作爲女性之名。除了美貌,“傾閭”之名也可以理解爲其人的才能或聲譽使里巷之人欽慕,如果是這樣,此名似亦可用於男性。

漢印中有人名作“忘來”,如“牛忘來”(《書道全集(27卷)·印譜篇》第99頁)、“臧忘來”(《平盦攷藏古璽印選》)。“盛世微拍”第401期展示有漢穿帶印“司馬朢來-司馬長公”。(32)盛世微拍第401期,2020年10月12日,http://pai.sssc.cn/vp/auction/881考慮到“忘”“朢”古音皆爲明母陽部字,可以相通,(33)《詩·邶風·燕燕》之“瞻望弗及”,馬王堆帛書《五行》篇56列引作“詹忘弗及”。“望”爲“朢”之異體。參見徐寶貴、鄔可晶:《〈五行〉釋文注釋》,裘錫圭主編,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第71頁。我們認爲“忘來”與“朢來”當屬同名異寫。

“忘來”之名的取義該如何理解?我們認爲“忘來”的意思與“忘憂”相當。漢代人名中有“忘憂”之名,如“郝忘憂印-忘憂大利”(私人藏印)、(34)天眷堂第388期古璽印,2018年9月9日,https://mp.weixin.qq.com/s/v7Nj8ccmzTzeIsvCGx1xsg“功忘憂”(《肩水金關漢簡》73EJT29:9A)。

《爾雅·釋詁》:“悝,憂也。”《詩經·大雅·雲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鄭箋:“里,憂也。”《説文·心部》:“,楚潁之間謂憂曰。”考慮到“悝”“里”“”三字古音關係相同或相近,我們認爲以上三處訓釋中“悝”“里”“”三字所表示的應爲同一個詞。此外,《方言》:“憖,傷也。……楚潁之間謂之憖。”《廣雅·釋詁》亦曰:“憖,憂也。”我們懷疑《方言》及《廣雅·釋詁》中訓“傷”或“憂”的“憖”字,很可能是“”字的訛寫。“來”字與“里”“”字的讀音相同,皆爲來母之部字,與“悝”字的讀音關係亦極近。我們認爲人名“忘來”之“來”,與上面提到的古書中訓作“憂”義的“悝”“里”“”字所表示的亦應爲同一個詞。“忘來”或“朢來”與“忘憂”之義相當。

漢印人名中有以“結石”爲名,如“閎結石-臣結石”(《盛世璽印録·續四》400)、“閻結石”(《金石千秋:故宫博物院藏二十二家捐獻印章》191)。

作爲人名的“結石”,我們認爲當讀作“硈石”。“結”“硈”皆从“吉”得聲,音近可通。“硈”爲“堅固”之義。《爾雅·釋言》:“硈,鞏也。”郭璞注:“硈然堅固。”《説文·石部》:“硈,石堅也。”“硈石”即“堅石”。曾鞏《旌德縣太君薛氏墓志铭》:“硈兮石,瑑銘文。”

除了“硈石”外,秦漢時還多見有以“堅石”爲名的例子,如“邯鄲堅石-堅石之印”(《中國古印圖録》628)、“李(堅)石”(《印典》第624頁)、“趙堅石印”(《罄室所藏鉨印》)、“趙堅石”(《古璽漢印集萃》第509頁)、“黔堅石”(《漢印文字徵》10·10“黔”字欄)、“王堅石”(《後漢書·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鴨雄緑齋藏中國古璽印精選》332收録有雙面印“西郭施期-妾施期”。

作爲人名的“施期”,我們過去曾認爲讀作“移期”。(36)魏宜輝:《秦漢璽印姓名考析十題》,《出土文獻》第9輯,中西書局,2016年,第262—263頁。現在看來,這個看法可能是有問題的,對於“施期”的取義有重新討論的必要。

《盛世璽印録·續四》185收録了秦印“王施旗”。天眷堂第483期璽印微拍預展展示有秦印“公孫柁期”。(37)天眷堂第483期璽印微拍預展,2019年8月10日,https://mp.weixin.qq.com/s?—biz=MzA3Nzg4NDgyMg考慮到“施”“柁”皆从“它”聲,“期”“旗”皆从“其”聲,“施”與“柁”“期”與“旗”都可以相通,我們認爲“施期”“施旗”“柁期”當爲同名異寫關係。從取義的角度考慮,我們認爲它們應該讀作“拖期”。“拖”亦从“它”聲,可與“施”“柁”相通。

“拖期”義同“延期”。從字面上看,“延期”是指延長或推遲時日,而在文獻中“延期”又往往有“延長國祚”之義。《漢書·王莽傳中》:“予前在大麓,至于攝假,深惟漢氏三七之阸,赤德氣盡,思索廣求所以輔劉延期之術,靡所不用。”三國魏高堂隆《諫明帝疏》:“災異既發,懼而修政,未有不延期流祚者也。”秦漢璽印私名未見有“延期”之名,應該是以“拖期”來表示“延期”之義。作爲私名,“拖期”的取義恐怕不會是指“延長國祚”,而更有可能是指“延長壽命”。這樣看來,“拖期”的取義與常見的“延年”“延壽”應該是相類似的。

參考文獻:

(清) 陳介祺編:《十鐘山房印舉》,中國書店,1985年。

[日] 大谷大學編:《中國古印圖録》,大谷大學,1964年。

戴山青編:《古璽漢印集萃》,廣西美術出版社,2001年。

(明) 甘暘輯,徐敦德校訂:《甘氏集古印正》,西泠印社出版社,2000年。

(清) 高慶齡藏輯:《齊魯古印攈》,上海書店,1989年。

故宫博物院編:《金石千秋:故宫博物院藏二十二家捐獻印章》,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顧榮木編:《鶴廬印存》,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

(明) 郭宗昌輯:《松談閣印史》,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鈐印本。

[日] 加藤慈雨樓輯:《平盦攷藏古璽印選》,日本臨川書店,1980年。

[日] 菅原石廬編著:《鴨雄緑齋藏中國古璽印精選》,アートラィフ社,2004年。

金懷英編:《秦漢印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

康殷、任兆鳳主輯:《印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年。

林樹臣編:《璽印集林》,上海書店,1991年。

劉海宇、[日] 玉澤友基編:《日本巖手縣立博物館藏太田夢庵舊藏古代璽印》,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

羅福頤編:《漢印文字徵》,文物出版社,1978年。

(明) 羅王常編:《秦漢印統》,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吴氏樹滋堂刻本。

羅振玉輯:《罄室所藏鉨印》,清宣統三年(1911)鈐印本。

羅振玉編:《赫連泉館古印存》,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

錢浚、吴慧虞編:《常熟博物館藏印集》,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施謝捷編著:《虚無有齋摹輯漢印》,日本京都藝文書院,2014年。

王人聰編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三》,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

王獻唐編:《兩漢印帚》,《海嶽樓金石叢編》,青島出版社,2009年。

吴君硯主編:《盛世璽印録·續壹》,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年。

吴君硯編著:《盛世璽印録·續三》,書法出版社,2020年。

吴君硯編著:《盛世璽印録·續四》,書法出版社,2020年。

[日] 下中彌三郎編:《書道全集(27卷)·印譜篇》,平凡社,1932年。

周曉陸主編:《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中華書局,2010年。

後記:本文蒙張傳官、石小力先生審閲指正,童嶺先生、李雨萌同學提供資料,在此謹表謝忱。

猜你喜欢

文獻古音博物
新見王國維手鈔詞籍文獻三種考論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Cauchy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中的简单应用
博物馆奇妙页
常德童谣里的古音浅析
落霞(外一首)
Forbidden Money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