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禁城是什么?!

2020-02-25郭晔旻

环球人文地理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太和殿朱棣紫禁城

郭晔旻

紫禁城是什么?

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建筑群,更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但,紫禁城的意义绝不止步于此。

从空中俯瞰紫禁城所在地——首都北京,可见其背靠山岳、遥望碧海,如同坐落于一个山水形胜的天然“港湾”之中——“北京湾”一名,当之无愧。

在这样的地理视野下,再看紫禁城。600多年前,明成祖朱棣正是看到了北京沃野千里、坐山望海的区位优势,才做出了“永乐迁都”的决定;而后的13年间,中国古代宫殿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围绕北京南北中轴线拔地而起,“紫禁城”一名随之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间;传至今日,紫禁城已不再是承载国运兴衰的“政权神经中枢”,但宫阙如故、朱墙依旧,其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9000余间的巨大体量,又让人忍不住再次发问:在那个没有建筑机械的年代,紫禁城究竟是如何营建起来的?又是如何抗住600年风霜走到今天的?

永乐迁都影响此后数百年政治格局

明建文四年(1402年),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尘埃落定,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率大军攻入南京金川门,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任主宰者——影响中国此后数百年政治格局的永乐时代,就这样徐徐拉开帷幕。

如今,当人们来到紫禁城,无不被它的庄严与宏大所震撼,透过那巍峨宫殿、血色朱墙、斑驳光影,人们仿佛穿过时间隧道,回到那些风云激荡的历史瞬间。

明永乐元年(1403年),初登帝位的明成祖朱棣,下诏将自己曾长居20余载的封地北平,立为“陪都”,“北京”之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明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再度下诏,“以明年(1407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揭开了“永乐迁都”的历史序章。及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八日,举全国之力、历时约13年的浩大工程告一段落,集华夏文化之大成的紫禁城巍峨屹立,雄踞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之上。也是在这一年,明成祖朱棣宣布,从明年(明永乐十九年)的大年初一开始,“北京为京师,不称行在(临时首都)”。这标志着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半个世纪以后,大明帝国的京城正式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那么,打著维护明太祖祖制旗号,从侄子朱允炆手里“抢”来皇位的朱棣,为什么要改变其父朱元璋定都南京的决策呢?除了他自己曾为“燕王”,北京是其大本营这层关系之外,不能不考虑到北京的地缘优势。生于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祖禹,在其著作《读史方舆纪要》里是这样评价北京的:“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于南,居庸锁钥于北。幽燕形胜,实甲天下。”从交通属性上来看,北京通达四方,于北方地区而言,它是勾连中原大地与西北草原、东北各地的陆路枢纽;于南方地区而言,它具有号令全国的条件:京杭大运河将华北平原与江南财赋区连在了一起,地近天津、塘沽等海口的特殊地理位置,又为北京与中国东南沿海各地、东亚各国的往来提供了便利。如此陆路、水路、海路同时并举,朝廷坐镇于此确实具有控制全国的能力。无怪乎1153年金主完颜亮会以“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惶,而俯视庭宇也”为由,将金朝首都从远在松花江上的会宁城迁到燕京(今北京)。三个世纪后,几乎出于同一理由,明成祖朱棣亦决意迁都北京,使其“成帝王万世之都也”。

紫禁城巍巍而立举全国之力,历13载光阴

朱棣原来的“燕王府”,系用“元旧内殿”改造而成,而后来的紫禁城则是在燕王府及元大都旧址上,东移中轴,开凿南海,堆砌景山,重新营建起来的。

紫禁城的具体肇建年代,究竟是明永乐五年(1407年),还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史学界始终争论不休。这是由于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营造北京宫殿”后,文献中对宫殿的设计、施工未着一字,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有关兴工的记载才重现于史书之上。如今,史学界较为认可的说法是:明永乐五年(1407年)为营建紫禁城的“密议”阶段,出于稳定朝局等原因,当时的朱棣打着“修补燕王府”的旗号,秘密开展营造宫殿的“地下工程”;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则是紫禁城全面开工的阶段。也就是说,紫禁城的建设周期,确实长达13年之久。

600年间,光阴流转,朝代更迭,龙椅上的王者来来去去,但红墙金瓦如故,宫阙楼阁依旧——紫禁城虽屡经劫难、历经风霜,却始终带着历史的记忆,屹立如初。

即便不论“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此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也实在令人惊叹。当时的北京城,宛如一个露天大工地,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十多万人。朝廷还征调各地民工和卫军做“壮工”,就连在监狱里的犯人也被押解出来当苦役。而这些人尚且只是营建紫禁城所用人力的冰山一角。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色是木结构,尤其是高大的建筑物需要以巨木为梁柱。宫殿建筑所用的“皇木”,取材于挺直的巨型楠木,只有各处深山老林才能觅得。因此,营建紫禁城时,若想寻到良木,必先披荆斩棘、伐山开道。当时,全国伐木的民夫不下几十万人,他们冒着虫、兽、瘴、疫的侵袭,辗转在丛林荆棘间,所谓“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其中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即便是找到了符合要求的巨大木材,如何将其运到北京城,也是件颇费周折的事情。当时最便利的方式是水运:以人力将巨木运出深山,再放排顺长江编筏而下,经淮河转到京杭大运河后直通北京;更有甚者,则是走海路运至塘沽,再转运到北京,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四五年之久。

除木材之外,营建宫殿自然还需要大量石料。紫禁城所用的汉白玉石,产自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处的房山大石窝、涿州马鞍山,这两地距京城不远,但若是要输送巨型石料,仍非易事。譬如铺陈于保和殿后方的那块云龙丹陛石,重达200多吨,在那个没有起重机械的年代,是如何被运至北京城的呢?首先,将巨大的石料就地加工成粗料,同时还需在石料剥离地与装车点之间,开凿出一个大斜坡,并垫以滚木,后用撬杠、人拽的方式,一寸一寸地将石料移动到木排上;接下来,趁着冬天,于天寒地冻之际,在路面泼水制造冰面,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摩擦阻力,再用人力和畜力拉拽,从房山一路运到北京。按照当时的交通状况来看,房山到北京的距离不过75公里,但整个运输过程却耗时近1个月,平摊下来每天行程仅约2.5~3公里,可见运输之艰苦。

除却巨木巨石等大型建材,山东临清、苏州松江等地御窑烧造的上亿块砖瓦,产于山东鲁山的朱墙涂料——赤铁矿,出自江南一带的内殿装饰——金箔等小型用料更是不计其数。不禁让人感叹,明成祖营建紫禁城,真可以说是“工作之夫动以百万”。说得更直观一点,明朝初期全国人口大约在一亿左右,营造紫禁城的人工投入若以百万之数,那么全国壮劳力的十分之一都投身于这一浩大工程之中。

紫禁城不仅是一片古老的宫殿建筑群,更是华夏文明的汇集地,其长达13年之久的始建过程、绵延600年的营造历程,既包含了周朝的布局理念、元朝的蓝本式样,又集合了明清两代的最高建筑技艺、全国各地的顶级建筑材料,更少不了近当代大儒巨匠的修缮技艺,堪称一场绵长而浩大的文化接力。

城中之城,雄踞北京中轴线放眼世界,难有“宫”与之媲美

那么,花费了如此之长的时间,倾注了如此之巨的人力物力,建造而成的紫禁城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紫禁城的美,得从一条中轴线说起。

诚如建筑大师梁思成所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北京中轴线,起源于元大都时期,初长3.7公里,后经明清两代沿袭,发展至今已长达7.9公里,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好似北京的“脊梁”一般,将外、内、皇三城串联起来。紫禁城位于皇城之中,居北京城之核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中之城”,其整体布局方正严谨,中轴线南北纵贯其间,二者相加,便组成了一个异常巧妙的“中”字。

紫禁城整体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达10米的城墙,城外凿有条石砌岸、宽至52米的护城河,当真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的核心建筑,均坐北朝南,建于北京中轴线之上,其他建筑则分列轴线两侧,形成左右对称的建筑群。

紫禁城共有四门,南为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北为神武门(旧称“玄武门”);东、西两侧的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以午门为起点,步入紫禁城,首先进入人们视线的第一座大型建筑,即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旧称“奉天门”“皇极门”)。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自带威严,守护着其后的皇宫正殿——“金銮宝殿”太和殿。紫禁城落成伊始,太和殿时名“奉天殿”,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明成祖朱棣就是在此接受朝贺,并大宴群臣和外国使者;后至清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今名。太和殿自建成之日起,屡毁屡建,人们今日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作为皇帝坐朝的殿堂,太和殿巍然屹立在须弥座台基上,上覆重檐庑殿顶,面阔11間,进深5间,高26.92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殿前广场达3万多平方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殿宇,亦为全国最大的木构建筑。不仅如此,太和殿的装饰与陈设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等级。比如,整座殿宇共设有1.3433万条龙,意在烘托出殿内宝座之上的“真龙天子”;中国古建筑檐宇四角往往安有仙人走兽,但多用奇数,唯独太和殿的檐宇,依次排列着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总计10个脊兽,并且屋脊两端还安有高3.4米、重约4300公斤的大型吻兽,其数量之多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独一份。

太和殿以及其北侧的中和殿、保和殿,均属外朝,合称“三大殿”,是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从保和殿到其后的乾清门之间,有一条横街,名叫“乾清门广场”。如今,走在广场前的人,很难意识到这里曾是个门禁森严的地方——再往前走,就是皇帝及皇室成员的居住区,即“后宫”,又称“禁地”。紫禁城以乾清门为界,划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有“三大殿”,内廷则有“三大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中,乾清宫为内廷正宫,也是明永乐至清嘉庆年间的皇帝寝宫。而在“三大宫”的两侧,又分布着“东西六宫”,供众妃嫔居住。“东西六宫”的后方各有五座四合院,分别称作“乾东五所”“乾西五所”,为皇子居所。就像《论语》所说的那样“:譬如北辰,居起中而众星拱之。”“东西六宫”与“乾东(西)五所”的对称布局,恰如日月星辰般,一齐拱卫着象征天地的帝后寝宫。

除宫室建筑之外,紫禁城尚有御马监、尚膳监;南司房、北司房;司礼监经厂直房,司礼监掌印处等,共9000多间房屋,总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完全可以断言,就壮丽程度而言,紫禁城不仅在明清两代名甲天下,即便是六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依然是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与之相比,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以及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无不相形见绌。

屡遭火灾,渡尽劫难渐趋完备的防火、修缮制度

话说回来,如今的紫禁城,却也不完全是明成祖时期的原貌了。仅外朝“三大殿”,就先后重建过数次。

其中,“永乐版”的太和殿建成后仅仅几个月就不复存在。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五月九日,身处北京的中亚撒马尔罕使节,留下这样的记载:雷电击中了皇帝新建的殿宇,大火几乎将宫殿吞没,看起来就像里面点燃了千万支添油加蜡的火把。次日下午,大火被扑灭之时,“三大殿”已被烧了个精光。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火灾原因很清楚,不过是高大建筑因遭遇雷击而着火罢了。但古人迷信,天灾往往被看作皇帝失德的征兆,因此原本踌躇满志的朱棣,不得不为此下了一道诏书,说自己“肤心惶惧,莫知所措”,不知如何是好了。

惶恐归惶恐,殿宇毁了,总得重修,但老天爷仿佛偏跟天子过不去,好不容易在明正统六年(1441年)重新建成的“三大殿”,又在100余年后的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全部烧光。与永乐年间一样,这次火灾还是雷电引起。紧接着,惨遭两度焚毁的“三大殿”,再次重建,并分别改名“皇极”“中极”“建极”。但让人没想到是,在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新落成不久的“三大殿”又身陷火光,这次“火起归极门,延至皇极等殿”,损失最为惨重。

据统计,仅明一代,紫禁城共发生火灾47起,平均每5年1起。起因除了雷击这样的天灾,还有人祸。明朝宫廷,过年时讲究搭牌楼、挂灯彩、放烟花——在木构建筑里“玩弄”明火,结果可想而知。明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乾清宫的花灯不慎落地,燒着了地上的毡垫,正宫娘娘的居所就被烧得一片狼藉。谁知热衷游玩的正德皇帝,面对如此大火竟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还开玩笑:“好大一棚烟火也……”

相比之下,清朝的情况要好许多。清王朝统治下的276年里,紫禁城共发生火灾11起,平均每25年1起。除了雷击无法避免,人为引发的火灾要比明朝少得多。这是由于诸代清帝采取了“亡羊补牢”的措施,如紫禁城里禁止燃放烟火,对火灾责任人的处置也十分严厉。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失火,六名责任人全被处决,以儆效尤。

除了严厉的惩治措施,清代紫禁城的消防设备也趋于完善。今时今日,步入紫禁城的游客肯定会注意到,皇宫中各处都安放着硕大无朋的金属缸,每一座大型宫殿前的鎏金大缸更是耀眼夺目。这些金属缸都是用来储水,以备灭火之用,每到小雪时令,还会例行安设缸盖,盖中设铁屉,放置火碳,以防止缸水冰冻后,难以及时取用。据统计,清末的紫禁城共有铜缸、铁缸308口,其中鎏金铜缸18口,蓄水量可达两吨左右,分别放置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左右。

由于清廷为紫禁城制定了相对完备的防火、修缮制度,对于历次坍塌的建筑,大体做到了“查验做法,照式建盖”。对此,有人如此评价:“明代(紫禁城)规模得以历三百余年而保持不坠者,不得不归功于清代诸帝的守成之功矣。”及至今日,现名“故宫”的紫禁城,配有专门的消防尖兵——故宫消防中队,在设施上,不仅保留了前文提到的金属缸,还自行搭建了高压供水管网,并配备了一系列的现代灭火器具及多套突发火情应对方案。同时,故宫还于2002年启动了修缮保护工程“百年大修”。

古老的紫禁城,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来自己的600岁生日。

猜你喜欢

太和殿朱棣紫禁城
My Travel Plan to Beijing
朱棣“魂牵”建文帝
紫禁城之旅
紫禁城在1918
紫禁城600年
2020年《故宫日历》发布
在太和殿听一种鸟鸣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
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