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建筑空间规划的犯罪研究

2020-02-25张帆

法制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预防犯罪空间规划城市化

张帆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基于对不同时期中外学者的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学术观点的解读,并结合了城乡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和对农村转型建设的统筹安排,以此来分析城市、城市化建筑空间规划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在本篇论文中,笔者通过对城市、城市化进行空间时间的解释,来突出城市建筑在规划设计中的预防犯罪作用。

【关 键 词】城市规划;建筑;犯罪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20)02-0121-02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在国外已经倡导运用了几十年,并有着相当丰富及成功的经验,而在我国,此领域的研究还属于薄弱环节。中国城乡一体化加速整合的过程,是对资源环境的配置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统筹规划。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离不开对于城市建筑空间的规划设计。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研究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规划与犯罪的联系。

一、不同国家的学者对于城市建筑空间与犯罪联系的研究

(一)早期部分外国学者对于城市建筑空间与犯罪的研究

對于城市建筑空间与犯罪联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1961年美国简·雅各布斯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最早研究了城市建筑环境与人类自然防护的关系。后来的奥斯卡·纽曼进一步拓展了雅各布斯的观点,在其《可防御空间—-通过城市设计预防犯罪》书中提出“防卫空间理论”,指出对犯罪具有抑制作用的可防卫空间应具有4项基本要素:领域感、自然监视、意象、周围环境。日本伊藤滋在《城市与犯罪》也是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建设问题。

(二)当代部分中国学者对于城市建筑空间与犯罪的研究

当代学者对于城市建筑空间与犯罪的研究多出现于本世纪初。2007年,刘广三、刘艳霞发表的《建筑学格言与犯罪学研究的展开》主要通过解释人类主体的生存生活需求,以及这种需求引发的主体安全保障意识,来说明城市防卫理论。后来,马瑞在《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中提出了”城市“”易犯罪“的概念来解释城市空间对于犯罪行为的影响,他分别从城市空间的空间位置、空间形态和空间氛围三个属性切入来说明城市空间与犯罪动机、犯罪机会以及犯罪控制的联系。在李艳霞《利用建筑空间设计实施犯罪预防研究》一书中,则从哲学角度和建筑本身空间性特点出发,探讨建筑与犯罪之间的联系,并提出利用建筑空间设计来实施犯罪预防。

二、城市建筑空间规划的犯罪研究

(一)城市建筑空间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而“城”就是指用城墙这种建筑围起来的区域,具有防御作用。《易经·系辞下》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就是指交易的场所。“城”与“市“两者就是今天的城市建筑空间的原始形态。

(二)城市建筑空间的行政管辖功能划分

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除了涉及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还更广泛的区域如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城市的建筑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而不同区域所对应的人类活动也有所不同。

(三)从城市行政管辖功能的划分来分析城市建筑空间规划与犯罪之间的联系

1.居民区

李锡海在《现代化与犯罪研究》中认为,钢筋混凝土等高层住宅区不断建造,使广大市民对犯罪活动的监视左右丧失殆尽。那么高楼可能会发生犯罪的情形有凶杀案、强奸案、盗窃案、抢劫案。而高层建筑的兴起,造成建筑相互隔离的空间增加,房屋密集度提升,楼梯间的安全防护力下降,相应的犯罪率增加。

2.街道

在曾敏玲的《街道网络结构与街道两抢一盗犯罪关系研究_基于空间句法的视角》中,她认为空间的类型和序列组织影响着人类活动。可理解度高的建筑结构犯罪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城市整体或某区域的排列结构紧密,则犯罪发生可能性也低;盗窃抢劫案件与街道的整合度与繁忙度以及连接度也有密切联系。

3.公共绿地

在201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一个贫穷、高犯罪率、以非裔美国人为主的社区,沿着主干道修建的1.5英里城市绿道。当地人通过对该区域的体育活动变化进行监测,来评估的体力活动反应以及犯罪情况。这里通过运用公共绿地的整合作用,使整个区域的社会空间暴露于公众视野,减少死角空间;并通过增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引发监控作用,从而减少犯罪。

三、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空间规划的犯罪研究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空间规划

城市化是指从农村到城镇到城市的过程。地理学家强调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民点形式转化的全过程。城市空间数量增多、区域规模扩大、职能和设施完善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法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而城市化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农村城镇化和城镇城市化。

(二)农村城镇化建筑空间规划与犯罪的关系

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数量增加。农村城镇化实则是乡村规划领域。乡村规划的基础在于农村整个地理环境状态,农村的地理状态主要体现为农村居民点分散、地域广阔、山区多、交通道路不便、通讯等基础设施不足等。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居民点开始聚集,道路穿叉,路灯数量增多,人流量车流量开始增多,信息通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交通事故犯罪或者盗窃两抢案件犯罪等各类犯罪类型增加。

(三)城镇城市化建筑空间规划与犯罪的关系

城镇城市化是指以“城”辐射带动“镇”,从而通过扩张城市规模、转移不同产业,从而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

于是我参考了卫星城这一城镇城市化的典型例子,来说明城镇城市化过程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卫星城是针对那些接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弱的城镇。德国社会学家谢尔曼1979年《城市建筑与犯罪》一书中写道,德国不莱梅市的卫星城,14-17岁居民的犯罪率比原来多了两倍,18-20岁居民的犯罪率多了三倍,卫星城的犯罪率呈增长趋势。

此外,在中国政法大学王小飞《我国城镇化运动的犯罪学研究——以三种犯罪学理论为视角》中,他收集了2002年到2011年的关于“我国城镇化率与犯罪率的相应值”的数据,如下:

在研究城市化的建筑空间规划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既要参考城市建筑与犯罪的共性,也不能忽视城镇建筑区别于城市建筑的特性,两者之间既区别又联系。

四、通过城市建筑空间规划预防犯罪

城市建筑空间规划与犯罪息息相关,城市建筑既能成为心理上安全保障的依赖,同时也能成为犯罪所利用的工具。在城市建筑空间中,道路、街道、路灯、建筑物、基础设施、公共防空系统等的空间归属设置都体现着社会防控作用。

通过城市建筑空间规划预防犯罪我有以下观点:

(一)3D模拟城市建筑空间规划设计以预防犯罪

通过大数据收集城市建筑空间中的犯罪特征,通过3D手段不断反复模拟犯罪在建筑区域内的各种情形,在城市建筑空间规划过程中,尽力预防犯罪发生。

(二)加强建筑片区自然监视领域的个性化规划,解决城市化建筑空间统筹规划的内在矛盾,以此预防犯罪

统筹规划城市化建筑空间本身存在内在的矛盾。依靠城市扩张,城市带动农村城镇,其内在发展动力受限。对于发展不足、经济欠发达、城镇化水平不高的欠发达地区的辖区来说,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导致建筑空间规划部分区域职能混乱、人群杂乱、管理部门职责不清、利益不均、时有冲突、监视防范难题甚多。依靠行政管理职能只能表面解决外在冲突,加强建筑片区空间自然监视能力的个性化规划,明确建筑空间的领属性划分,解决城市化建筑空间统筹规划的共性内在冲突。

参考文献:

[1]崔海英.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CPTED)的溯源及评析[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7(5).

[2]曾敏玲,毛媛媛,黄伟.街道网络结构与街道两抢一盗犯罪关系研究_基于空间句法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4.07.

猜你喜欢

预防犯罪空间规划城市化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八年级《预防犯罪》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城市公交车内预防犯罪的产品设计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法治中国语境下的积极预防犯罪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