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区县社科联能力提升研究
2020-02-25何侍昌
[摘 要]新時代,区县社科联蓬勃发展,而能力建设则对其发展具有制衡性,因此有必要研究区县社科联能力提升问题。区县社科联能力体现在社科研究、社科普及、社团管理、资政服务、阵地稳控等方面。能力建设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源,党委政府、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基,社科研究、社科普及和社团管理的本;建设目标是成为社团管理的“娘家人”、社科研究的“思想库”、资政服务的“智囊团”、社科普及的“播种机”和阵地建设的“稳控器”。社科能力建设稳中有进,主要表现在社科智库建设得到强化,社科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协调服务作用发挥充分,资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普及基地平台基本形成,“五进”活动广泛开展;制度建设稳步推进,社团实力显著增强。但是,也存在领导重视不够、体制机制不顺、社团质量不高、工作氛围不浓、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所以,应凝聚高素质研究人才,提高社科研究资政水平;多渠道筹集工作经费,重视非物质激励手段;创新社科普及形式,提高区县社科普及的吸引力;规范社团日常管理,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社科阵地建设,始终把控正确的政治方向。
[关键词]区县社科联 能力建设 社科研究 社科普及 社科阵地
[中图分类号]G3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10011-10
社科联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使命,以广泛开展社科研究、社科普及和社团管理等工作为载体,凝聚和团结广大社科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地方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何提升社科能力,主动适应、研究、融入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成为社科界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对新时代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进行分析研究。
一、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理论概述
区县社科联发展依赖于其自身能力建设。社科联能力建设包括内涵、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等三个方面。内涵是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的内在规定性,基本原则是对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的规范,明确了其建设途径和方向,建设目标则对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提出具体标准。
(一)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的含义
区县社科联是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基础。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是区县社科联的基本职能,其能力主要体现在社科研究、社科普及、社团管理、资政服务、阵地稳控等方面,应包括思想素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推广能力、服务能力等。
(二)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的基本原则
1.区县社科联能力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2],坚定社科研究工作的崇高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全体人民凝聚在共同理想的旗帜下,激励人民群众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2.区县社科联能力之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社科研究工作要紧贴实际,接地气、重实效;要增强责任感,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在实践中敢于创新、敢于“亮剑”,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立场,从而推动区县社科工作能力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和突破。
3.区县社科联能力之基是党委政府、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区县社科工作能否得到党委政府、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的认可,是评价社科联能力的重要指标。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区县社科工作者要恪尽职守、脚踏实地、严于律己。只有社科工作者自身有了良好的工作作风,为人民群众站好岗,才有资格有底气去引导别人、影响别人,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进而夯实区县社科能力的基础。
4.区县社科联能力之本是社科研究、社科普及和社团管理。区县社科联能力的提高,最终要落脚在社科研究、社科普及和社团管理这三项具体工作上[3]。社科研究要为党委政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食粮和决策支持。社科普及要将党的思想和先进理论传递给干部群众,社科社团要大力推进规范化服务和管理,凝聚和团结“五路大军”开展社科工作。
(三)区县社科联能力的建设目标
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具有较强的接好“天线”、守好“底线”、拓宽“边线”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具体目标包括五个方面。
1.社团管理的“娘家人”。强化高校、党校社科机构,社科院(所)、党政机关研究部门、社科社团等基层基础,以创新的思维改进工作方法,通过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本条件,让社科社团充满“归属感”,享受热情周到的协调服务。
⒉社科研究的“思想库”。创新平台,打造区县社会科学知名学术品牌,组织社科研究人员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开展社科研究,着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
3.资政服务的“智囊团”。要充当党委政府连接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形成横向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局面,促进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发挥社科联新型智库的决策咨询服务,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4.社科普及的“播种机”。推进社科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全力提升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各团体会员和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基地要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1],提高社会科学普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5.阵地建设的“稳控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旗帜鲜明地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4],始终保持人民团体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将基层社科阵地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繁荣社区文化的课堂。
二、重庆市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现状
通过对近五年重庆市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状况的梳理发现,重庆市各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在人、平台及效果方面表现各异,总体上呈现出能力提升和实力增强的良好发展趋势,但是研究成果具有集中性特征,涪陵区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处于领跑位置,永川和大渡口紧随其后,各有千秋,其余区县亮点尚不够明显。
(一)社科智库建设得到强化,社科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社科研究能力主要取决于社科专家团队的水平。本次对14个区县社科联的调研数据显示①,近年来,社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各区县的社科研究能力参差不齐,详见表1。例如,涪陵区社科联整合高校、党校、社科院(所)、党政机关研究部门、社科类社团等“五路大军”资源,深入开展社科研究、成果转化等工作,社科研究能力显著提高。
(二)协调服务作用发挥充分,资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社科研究项目的调研過程涉及很多部门和领域,区县社科联发挥协调服务作用,为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到基层部门调研提供便利;同时,按照研究者的要求,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区县社科联作为连接社科研究专家学者与党委政府部门的桥梁,对党委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工作问题比较熟悉,与同级部门和乡镇街道的沟通和交流较多,容易收集和掌握基层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信息。近年来,区县社科联的资政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详见表2。例如,在一些重大决策咨询课题上需要各级单位和部门的支持,永川区和涪陵区社科联通过协调各级部门加以配合,使社科研究工作者能集中精力从事研究,社科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能否有效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研究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区县社科联能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数据资料提供给有关研究部门,使资政报告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起到连接党委政府部门、社科研究专家和基层部门单位的桥梁作用,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例如,涪陵区社科专家黄为撰写的《建议尽快推动专利维持费实施“费改税”》报告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
(三)普及基地平台基本形成,“五进”活动广泛开展
社科普及是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运用容易理解、接受和参与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渠道,将社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向人民群众广泛传播,形成公众的智力。社科基地是社科知识普及的集散地,在传播社科知识的过程中,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提高基层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发挥了示范作用。大足区和九龙坡区近年来社科普及工作成效显著,详见表3。万州区社科联现已建成重庆三峡学院和区委党校两个市级社科普及基地,为社科普及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平台。江津区社科联立足抗战文化、名人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以聚奎大讲坛、江州文化讲坛等为依托,开展社科普及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五进”活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党委政府工作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四)制度建设稳步推进,社团实力显著增强
众人拾柴火焰高。区县社科联虽然人、财缺乏,却能联通上下,协调内外。如表4,涪陵区社科联建立“动态考核、择优资助、末位淘汰”三项制度,严格按照“有章程、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动、有成果”的社团综合评价标准进行年度考核,对管理规范、业绩突出的社团给予重点扶持,对不服管理、不务正业的社团依法注销,切实提高了社科社团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目前重庆市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具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规模小、权力小、功能小[5]。由于国家层面没有社科联相应的直属领导单位,乡镇层面也没有社科联的下属机构,使得区县社科联的权力薄弱,行政人员编制少,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二是影响大、作用大、贡献大[5]。区县社科联是党委政府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组织和推动学术研究活动,促进和开展社科普及和宣传;组织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6]。例如,近年来涪陵区社科联共有58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重要批示,对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不够
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但实际上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区县领导的普遍重视。本次调研发现,有的区县的领导干部对社科联的职能职责缺乏了解,对基层社科联的重要功能认识不够,对社科联能力建设重视不够,把社科联工作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有的区县社科联在人、财、物等资源配备上严重不足,对国家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关规定和措施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使得有些区县社科联的发展较为迟缓。
(二)体制机制不顺
一是区县社科联的行政体制不顺。从本次对重庆市区县社科联的调研结果发现,目前仅有涪陵区和巴南区两个社科联在人、财、物上独立,其他区县社科联大都附属于宣传部或其他部门,在独立、有效开展社科工作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二是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健全,社科研究成果需要经过高素质的智力投入和持续的研究开发才能创造,科研成果的价值不能仅仅看实物材料价值的投入,更需要考虑人力资本的投入。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使社会科研工作者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专家学者的研究热情。调研发现,由于区县社科经费有限,部分区县社科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潜力没有充分得到激励和发掘。有的区县由于没有大中专院校支持,社科类研究人员较为缺乏,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较低(详见表5),这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群众的精神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三)社团质量不高
本次调研发现,区县社科社团大都依附于行政部门,存在依赖思想,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民办社团组织占比不高,有的社团没有达到有章程、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动、有成果的“五有”评价标准。社科社团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有数量、无质量。虽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科社团数量较多,但是大多数已是名存实亡,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二是有专家、无大师。部分社团的成员素质不高,没有专家学者支撑,基本上没有能力参与社科研究、项目申报、资政服务、社科普及等工作,也基本上没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三是有招牌、无活动。由于部分社团经费来源缺乏,难以开展基本的社团活动;甚至有些社团对于社科联开展的其他社科活动也持不参与、不交流的消极态度。
(四)工作氛围不浓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较为抽象,理论性强,而且枯燥、乏味,因此参与该项工作的人不多。社科普及工作是基层弘扬先进文化、活跃社科工作氛围、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区县的干部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社科理论知识很难理解,加上社科普及活动的预告宣传不到位,使得群众的知晓率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区县社科普及的宣讲者大都认为仅仅是单方面向民众传播人文社科知识,而忽视了民众的需求,加上社科普及宣讲团的素质良莠不齐,部分社科普及的内容枯燥,使得社科普及活动的吸引力不够,社科普及的参与度较低,社科普及效果不够好。
(五)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有些区县社科联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地方领导的重视,使得区县社科联的经费预算低、人员编制少,许多社科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发展动力严重不足。本次对14个区县社科联的调研数据显示,重庆市区县社科联的预算工作经费平均每年在24.4万元,少的仅有5万元;区县社科联的机关编制平均只有4人,人员和经费极度缺乏,使得社科联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详见表6)。基于以上原因,使得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动力不足,没有跟上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形势,重大理论创新的成果较少,质量不高,特别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为党政部门提供重大决策资政方面的能力不足。
四、提高区县社科联能力的对策建议
针对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要求,各区县应当高度重视社科工作,凝聚社科人才,激发社团活力,提高普及效果,开创区县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一)凝聚高素质研究人才,提高社科研究资政水平
区县社科能力建设,社科研究能力是根本,社科人才建设是关键,构建一支党性原则强、道德操守高、学术风气正、学识造诣深、资政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是提高区县社科联能力的根本保证。一是加强社科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以社科规划项目为重点,以资政服务为目标,通过外出学习、专题培训、学术交流以及传帮带等途径,不断提高社科研究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狠抓资政报告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好成果、金点子、好建议。二是加大对区县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相关专家学者的联系力度,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凝聚社科专家,扩大研究团队,为提高区县社科能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三是在人力资源上给予区县社科联更多倾斜,根据研究人才的特殊性,对欠发达地区工作的研究人员在培养、使用、交流、晋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专业研究人才扎根基层开展社科调研工作。
(二)多渠道筹集工作经费,重视非物质激励手段
一是争取区县党委政府的支持,将社科项目、智库建设、社科普及、资政服务、社团管理等社科工作纳入当年财政预算范畴,充分发挥区县社科联的基本功能。二是灵活运用市场化手段,通过积极申请上级部门的纵向课题,承接部门、企事业单位横向委托课题,获得部分资金支持。三是善于运用非物质激励手段,实施优秀研究成果评奖办法,科学评价社科优秀成果学术价值和运用价值,客观、公正地表彰社科精品力作,每年对申报立项、结项的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各类专著、核心期刊以上论文进行评选、表彰,确保研究成果质量;同时,由政府颁发两年一度的社科优秀成果奖,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社科普及形式,提高区县社科普及的吸引力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社科普及需要长年累月的潜移默化。
第一,更新社科普及内容,打造社科普及讲坛品牌,区县的社科普及要结合群众自身素质和需要,打造区域性品牌讲座,提高社科普及期刊质量,编辑出版寓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的简明社科知识系列读本。
第二,扩大社科普及媒介,推进科普基地建设,除理论宣讲、座谈会、社科讲坛、电视专题片等传统形式外,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如官方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形式,利用高校、党校、街道、乡镇等科普基地,增加讲座预告的发布平台,扩大社科普及讲座的知晓率和覆盖率。
第三,创新社科普及方式,针对不同的普及对象,根据其需求差异提供量化定制的普及内容,要善于用乡土语言,以讲故事的方式将生涩难懂的社科知识、政策制度转化为群众语言,让普及对象“听我所需、学我所用”,提高社科普及讲座的吸引力。
第四,實施名师讲座工程,提高社科普及队伍质量,择优聘请区域内外的名家大师作为科普主讲人,坚持落实“专家交流备课,现场观众测评、课后反馈提高”制度,切实提高讲座质量。
(四)规范社团日常管理,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区县社科联承担着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任务,规范社科社团的日常管理、提高社团质量能够为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提供基础条件。一是社科联增设党组织,指导直属社科社团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党的建设,实现党的建设全覆盖,增强政治意识,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着力点,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二是加强社科社团的日常管理,借鉴涪陵区社科联社科社团管理的“动态考核、择优资助、末位淘汰”成功经验,切实改变区县社科社团“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有招牌无活动”的状况。三是将社团管理与社科普及、学术交流等社科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社科社团人才聚集、信息汇集等优势,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搭建党委政府与社科专家学者交流的平台,一方面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增强基层社科联活动的实效性和实力,另一方面拓展社科工作的形式,提高区县社科联和学会协会的地位和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五)強化社科阵地建设,始终把控正确的政治方向
阵地稳控能力是区县社科联能力建设的前提和保障。社科阵地是社科研究的平台,主要以社科刊物、社科网站、论坛、讲坛、讲座等方式表现出来,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一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把全体人民群众凝聚在党中央领导下的共同理想旗帜下,动员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新的篇章[7]。二是增强责任感,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甘落后,坚决抵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工作态度。三是把稳风向标,正确引导社科研究和社科普及工作的航线,认真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尤其是“5·17”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净化社科意识形态土壤,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社科工作者弘扬主旋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省(市)委、区(县)委保持高度一致。
注释
①重庆市区县社科联共有29个,本次调研发出29份问卷,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收回14份。这14份已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题调研的样本。
参考文献
[1]李笑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政服务能力提升研究[J].学理论,2014(29):180-181.
[2]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奋力开创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自治区社科联第五届委员会致全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倡议书[J].新疆社科论坛,2018(6):19-20.
[3]杨清明.我国社科类社会团体发展的制度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15(5):122-124.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5]何侍昌,熊正贤,刘开华,等.区县社科联权力清单的经济学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4):51-59.
[6]黄小和.试述博物馆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J].海峡科学,2012(10):68-69,72.
[7]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2019-12-11].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9613660-15.htm.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Capacities of Federations of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s at County Level in the New Era:
take Chongqing City as an Example
He Shichang
(Fuling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s, Chongqing 408000, China)
[Abstract]Federations of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s at county level are booming in the new era, but capacity building is an impediment to their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on improving the capacities of federations of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s at county level. The capacities of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s at county level are reflected in research on soci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popularization, manage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dvisory services for governments, and stable control of positions. Basic principles of capacity building is insisting on soul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oot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around way, base of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cadres and masses,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capital of research on soci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popularization, manage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Objects of capacity building is becoming “the wifes famil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hink tank”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dvisory services for government, “seeders” of social sciences popularization, and “device for stably controlling” of position. Capacity building of social science makes progress when being stable,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ciences reinforced, research capacity of social science elevated, coordinating role given full play, capacity of advisory service for governments elevated obviously, base or platform for popularization basically come into being, activities of “five-entry” widespread carried out, systems building forged ahead steadily, and power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obviously strengthened. However, there are existing some problems such as leader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unsatisfactory system and mechanism, low qualit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not strong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ing impetus. Therefore, we should attract research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put forward service levels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for governments, gather working funds from multiple channels, pay attention to non-material incentives, innovate the forms of social sciences popularization, elevate the attraction of social sciences populariz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normalize daily manage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elevate 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strengthen position building of social sciences, and manipulate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 at all the time.
[Key words]federations of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s at county level; capacity building;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ocial sciences popularization; social science 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