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快推进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0-02-25许珊珊
许珊珊
[摘 要]院士(专家)工作站作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在服务企业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推动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该文结合实地考察调研和建设管理实践经验,分析了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基本情况、运行模式、存在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新时代加快推进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設的思考。
[关键词]泉州市 院士工作站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3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10034-06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中国科协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平台。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规定,对新时代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助力泉州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2019年以来,泉州市科协成立调研组,一方面深入院士(专家)工作站实地调研,另一方面向全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工作站取得的成效,广泛征集各县(市、区)院士专家服务管理办公室相关领导、工作站负责人及院士专家意见。通过点上调研、面上分析、专题座谈等途径,对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背景、发展历程、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背景及发展历程
泉州是福建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国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对较少,高端人才紧缺。长期以来,泉州市把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引进摆在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引才机制,拓宽引才渠道,致力于打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8年,泉州市科协启动打造“院士专家工作”品牌计划,提出以“政府推动、院士参与、自主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2010年,泉州市建立了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力争推动工作站产生“一个院士(引进一个院士项目)、一个团队(得到院士背后创新团队的支撑)、一张网络(一张相关产业领域的院士群网络)、一个产业(一个产业链人才队伍)”的“蝴蝶效应”作用。泉州市首批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在没有政策支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建站的主动性较低。
2011年,泉州市出台了《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并成立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领导小组,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管理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管理规定》将与1名以上院士签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作为设站条件,早期的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均是由院士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
2017年,泉州市修订《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规定(暂行)》,将院士专家工作站分设为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的设站条件与原有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一致;专家工作站将柔性引进符合《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第一至五层次人才中的海内外自然科学类人才作为设站条件。
目前,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成为泉州市柔性引才工作的重要平台,被纳入“泉州制造2025”、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泉州市“十三五”规划、人才“港湾计划”及政府工作报告等。
二、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基本情况及运行模式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泉州市累计组建院士工作站66家(其中省级57家,海外院士工作站3家)、专家工作站92家,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56名,海外院士3名,带进院士专家创新团队1000余人。院士(专家)工作站已覆盖了泉州市大部分主要产业。其中,院士工作站的建站主体为企业和高校、医院、研究院等事业单位,企业中近一半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经营情况良好、科研人员较充足、研发能力较强等特点。
(二)运行模式
1.联合建设。该模式是指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直接创建或参与投资企业的形式,院士作为智力资源投入,参与企业创建。该模式企业自创立时就与技术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依托科研院所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和平台向外输出先进技术,如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
2.人才培养。随着企业与院士合作程度加深,双方互相吸引,企业成为院士团队施展才华的平台,“柔性引才”发展成为“刚性引才”,实现院士团队中的高层次人才落户泉州[1],如麦都食品院士工作站、伟志股份院士工作站的院士团队成员均入选福建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此外,兴业皮革、信息工程学院、闽南理工学院等院士工作站等都属于该模式。
3.项目攻关。企业借助院士专家的专业技术优势,就建站单位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具体技术难题,组织联合项目攻关,从而推进整个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成功面市。采用该模式的建站单位,建站时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自身具有研发团队和一定的研发能力。如恒安集团、安踏集团、百宏聚纤、嘉泰数控、立亚新材、森科智能等院士工作站,新力元、拓普旺、绿普森、海天材料、富星云仓、起步等专家工作站均属于该模式。
4.战略咨询。建站单位充分借助院士专家前沿的专业知识、国际的战略眼光和科学的技术研发能力,就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中长期规划、新产品开发等事关全局、长远的、前瞻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开展咨询服务和指导。梅洋塑胶、泉美生物、桃溪湿地公园等院士工作站属于该模式。
5.技术指导。建站单位针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找到该领域的院士专家,在得到院士专家团队的指导后,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建站单位技术改进也得到了院士专家的认可,双方达成合作建站协议。该模式没有地域限制,可在建站单位、院士专家所在单位或者互联网进行,灵活方便,大部分工作站都采用此模式。嘉怡塑胶、晋江市医院、佳友茶机、蓝深环保、泉州第一医院等院士工作站,正骨医院等专家工作站属于该模式。
6.承接成果。建站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引进院士及团队现有的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进行短、平、快成果转化[2]。这种模式的合作风险低,适合建站主体是承受风险能力较低、科研能力不足的小微企业,泉州市大多数的专家工作站采用的是这种模式,如百福生物、广善、绿亿、绿新、德化淮山专业技术协会等专家工作站。
三、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主要工作成效
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工作站运行成效显著,先后有13家院士工作站获得中国科协、福建省科协表彰:2家“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福建省十佳院士专家工作站”、9家“福建省院士专家示范工作站”。泉州市科协先后获评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先进单位、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优秀试点单位。
(一)持续发力引才育才,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底气
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训练基地,成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交流交往的一个重要平台。建站单位通过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到院士专家所在单位学习进修,院士专家团队驻站培养创新人才,“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既“输血”又“造血”,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建设人才梯队,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才,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柔性引进的院士专家及其团队成员共1149名,其中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职称人员37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人员285名,博士后、博士119名,硕士89名;帮助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400余名,包含“百人计划”人才2名,副高以上人才25名,培养硕士以上人才113名。
(二)立足项目改进提升,助推孵化一批科技成果
企业通过与院士专家的合作,推动了企业技术及产品的升级换代。目前,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签约院士合作项目105个,专家合作项目102个,总投资约16.58亿元;院士工作站项目已累计为建站企业年新增产值11.42亿元、年新增效益6.767亿元、年新增税收8785万元,带动建站企业投入2.608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推动建站企事业单位累计申报并获得国家立项22项、省级立项53项、市级立项67项;获国际、国家、省、市级科技奖项158个,其中国际级奖项5个,国家级奖项22个,省、市级奖项131个;申请专利1001项,获授权专利678项,其中发明专利132项;参与制定新标准89项;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223项;发表论文118篇,其中获奖论文23篇。
(三)打造升级科研平台,提高企业研发创新实力
为推进项目合作、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部分建站单位借助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优势,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的申报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获评国家、省级、市级企业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36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24个、市级8个;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个、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个。
四、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院士工作站发展受建站政策制约
截至目前,全国“两院”院士1757人,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也不过百余名,全国各地都在争抢有限的人才资源,引进院士难度大。2019年6月,中办、国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规定,在职院士只能建一家院士工作站,退休院士只能建三家院士工作站,且进站时间不少于三个月[3]。这意味着今后企事业单位与院士合作建站难上加难,院士工作站数量会越来越少。
(二)院士(专家)工作站经费保障不够
一是相对于其他省份及福建省的其他城市,泉州市院士工作站补助经费较少,市级财政对每家院士工作站的补助仅为30万元,而在厦门市,仅市级财政对每家院士工作站的补助就达到150万元。二是“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成为泉州市科协的一块品牌,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主动申报建站。目前,专家工作站补助经费及院士(专家)示范工作站的奖励经费都从科普经费支出,随着市科协每年财政预算缩减,科普经费逐年减少,不能满足申报建站企业增多的需求。
(三)各地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发展不平衡
目前,泉州市66家院士工作站分布为:晋江19家、市直9家、石狮8家、丰泽6家、鲤城4家、安溪4家、永春4家、洛江3家、南安3家、惠安3家、泉港1家、德化县1家、台投区1家。晋江市院士工作站建设成效突出,每年新增工作站数量在泉州市遥遥领先,省、市两级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会议都曾在晋江召开。而有些县(市、区)在院士工作站建设和管理上缺乏有效办法,已建为数不多的院士工作站或者倒闭,或者因没有实际开展合作而名存实亡。
(四)专家工作站建站准入门槛不够高
目前,泉州市专家工作站建站所要求柔性引进的专家为符合《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第一至五层次人才中的海内外自然科学类人才,对专家层次要求不高。此外,对申报建站单位的资质也没有硬性要求。建站单位自身科研能力的水平影响工作站平台运行的效果,科研实力强的单位,建站后成效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提升;科研实力较弱的单位,建站后仅合作项目有效果,而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提高等方面没有提升。
(五)企业与科研院所沟通渠道有待拓宽
目前,泉州市产学研合作缺乏专业的服务机构以及健全的沟通渠道,导致科技供求沟通不到位,科技与生产存在一定程度脱节,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企业虽有技术需求,但由于学术视野和理论水平局限,无法提升归纳出具体、明确的技术问题提交给院士专家,或者企业虽有明确合作目标,但苦于无法与院士专家取得联系。对于科研院所,许多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无法有效地找到转化载体。
五、新时代加快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思考
(一)发挥市场作用,创新合作模式,深挖院士专家资源
引导工作站建设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紧贴泉州市产业和企业需求,坚持“因事找人、因事建站”,真正发挥作用,不能为建平台而建平台、为套补贴而建平台,不能有阵地没人才、有平台没成果。鼓励建站单位采取支付院士专家薪金报酬、股权激励、项目收益分红等多种方式,固化双方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工作站平台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推动领军型、创新型企业成长。鼓励和支持以创新为核心的工作站多方协作,开展关键、核心与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共建研发机构、组建技术联盟等深度合作模式,推动多种形式的工作站建设和合作模式,使其更加适应泉州市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要求。
(二)提高服务水平,引导需求主体,架设产学研对接金桥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科协组织的要求,发挥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引导泉州市科技型企业与相关院士专家团队进行有效对接。持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交流沟通搭建平台。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积极为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营造更加宽松、便利、高效的环境。强化作为建站主体的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企业家的柔性引才工作意识,激发他们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和积极性。主动征集企业技术人才需求,牵线搭台,鼓励企业与大院大所、国内名校的院士专家及海外高端智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
(三)强化要素保障,健全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健全政策支撑体系是强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更好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要“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一方面,正视院士工作站组建难度逐年加大的现状,加大对新组建院士工作站的资金支持,并对工作站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保证示范站评选及专家工作站建设的补助经费,建议将院士(专家)示范工作站奖补资金及专家工作站建设补助资金纳入泉州市委人才“港湾计划”专项资金支持范畴。
(四)集聚创新人才,突出建站需求,发挥“科技红娘”优势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发挥好科协联系院士专家的独特优势,多渠道、多措施打好“感情牌”,让科技人才为泉州产业发展作贡献。加强同与海内外院士、科研机构、高校和科技社团、学术机构的联系,充分利用院士专家资源的高端、跨界和集成优势,千方百计地挖掘院士专家身后的大院名所、重点实验室、重大专项等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向泉州市集聚。重点支持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企事业单位建站。同时,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事业单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把更多优质资源聚集到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聚集到符合泉州转型发展的产业领域。紧紧围绕推动传统产业、重化产业、高新产业三大板块对人才智力的需要,在补助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支持引进三大板块发展急需紧缺的院士专家。
(五)健全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制定贯彻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实施工作方案,细化工作目标,并引导调动市级学会、高校科协、县级科协(学会)、企业科协、农技协等各方力量,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合力,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开展跟踪检查、绩效评估,促进项目落地转化,提高对接成效,把科研成果的产生和应用作为评估工作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平台作用,在资源市场配置中发挥示范作用。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大众传媒,大力宣传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政策,大力宣传对泉州市经济社会發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合作院士专家的事迹和经验,激发人才创业成才、成就事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舆论环境。
(六)提高建站门槛,严格考核管理,高标准建设工作站
鼓励和支持科技工作者深入企业和生产一线,高标准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发展战略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快产品升级。在申报专家工作站的单位中好中选优进行认定,提高合作专家的层次及所拥有的科研资源要求;建站时重点考察企事业单位自身的研发设施、投入、场地、人才基础等条件;要考察建站的必要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方向、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与院士(专家)团队的合作基础。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退出机制,在《管理规定》中明确院士(专家)工作站退出流程与规范,从源头上杜绝“为建站而建站,为挂牌而挂牌”。开展市级院士示范工作站和专家示范工作站评选工作,发挥示范站引领带动作用。组织相关专业专家对建站满一年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中期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发放项目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对运行不佳、技术合作项目敷衍了事,没有取得进展的工作站给予“黄牌”警告,直至取消工作站称号。
参考文献
[1]隗斌贤,郭寄良,项宇琳,等.院士工作站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及其模式创新的再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27):11-13.
[2]白露,金田林,李安安.我国院士专家工作站模式及其选择[J].科协论坛,2015(12):43-47.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Z].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