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底的暖融进文字里
2020-02-25史兆琨
■史兆琨
连续7 天,每天结合考试内容采写一篇侧记,配以组图、视频当天刊发。共发布310 篇稿件、3 篇组图,配发视频33 个,海报1 张。最高检、检察日报、正义网“两微一端”及短视频平台阅读总量超412.8 万,评论区也留言不断。这是我和小伙伴们参加第七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融媒体报道交出的成绩单。
“每天我们领导看到稿件刊发后,才会安心睡觉。”在报道期间,一位省级检察院宣传处的工作人员给我发来这样的信息。此次报道的连续性和高强度,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而这样鼓励的话语也成为我们连续一周坚持不懈的动力之一。
一次“大考”——深刻理解“厚积薄发”的重要性
从2000 年开始,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已经经历了20 个年头、成功举办了6届。然而,今年的公诉人竞赛无论从竞赛内容还是报道方式,都求新、求变。
就报道角度而言,如何让内容不浮于表面,而是“沉下去”,在精炼的篇幅下写出深度,对于记者来说是一项考验。在出发前,我翻阅了过往的报道,除了报道人数、规模、场景等,在试题内容的报道上没有范例可参考。“那就现场采访、随机应变吧。”我这样告诉自己。
每天早早来到考场,坐在考场最后面工作人员位子上的我,在发考题的那一刻,同样微屏呼吸,略显紧张。毕竟这样的考题对于全国公诉精英而言,都十分有难度。那么,如何迅速找到报道核心点,在考试结束后的有限时间里完成采访,是我在参赛检察官们考试期间要思考的内容。
在仔细翻阅考试内容后,我们一般先初步拟个采访提纲,然后与最高检业务厅里的有关人员及时沟通,如果有把握不准的地方即刻校正。然后,等参赛检察官们考试一结束,最“重头”的采访也就正式开始了。
采访结束后,文字组的记者就匆匆赶回,开始整理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做取舍,统稿成篇。这个过程最需要沉稳淡定的心态,毕竟稿子需要在当天送审刊发,时间节点的限制、内容的准确性、语句的流畅鲜活,对记者的能力都是一个挑战,也最考验功底。还好,我们做到了。我们每一天都在争分夺秒,与参赛检察官们一样也在经历着一次“大考”。这次采访既是压力,也是激励——让我深刻理解“厚积薄发”的重要性。
勤于“磨刀”——把丰富的材料和思辨色彩融合起来
报道的深度来自于快速透视力,这就要求记者的脑子里要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演变的进程和原因“挖”出来。
在最后一篇综述里,我写到了“不同以往的‘三最’——最全面最新颖最严格”,这是连续数日的采访深“挖”并总结提炼后的内容:
“此次竞赛与内设机构改革同频共振,所涉案例覆盖‘四大检察’,是为‘最全面’。比赛环节和内容设置方面,专门增设了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务科目,可谓‘最新颖’。出题组进行‘绝对物理隔离’——成员名单绝对保密,堪称‘最严格’。”
在侧记和综述的写作中,记者可以用最富文学性的表现手法去描摹场景,让采访对象谈感受,然后大篇幅报道出来,看上去很鲜活。但是,我总希望在鲜活之外,还可以更深入去挖掘一些更本质的东西,比如,竞赛的意义、出题组的期待、检察监督赋予此次竞赛的新内涵等。
如果说深度鲜活的报道有什么动人之处,我想,那一定是用心“挖”出来的。比如,论辩案例——李某抢劫案类似的场景出现在模拟法庭论辩的题目中,我们对此进行采访,有一位检察官提及“很熟悉,但又出乎意料,仿佛之前笔试的案例出现在了庭审中”。最终这个细节放在了当天稿件的开头部分。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我们又不禁追问:设置这样一个被参赛检察官们称为“笔试的延续”的论辩案例,究竟有何深意?层层递进后,得出“模拟法庭上的唇枪舌剑,靠的是检察官的‘功底功’”这样的感悟。又比如,我们采访时,出题组成员提到,答辩案例部分来自于实践,部分是根据“检答网”相关内容改编的。记者就此进行采访,让读者切实从参赛检察官的个人感悟中感受到“及时解决基层办案难题,是‘检答网’的魅力所在”。
综上,报道要写出鲜活和深度,记者不仅要善于采访,深入挖掘,更要勤于“磨刀”,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问题,并努力挖掘,把丰富的材料和思辨色彩融合起来,使内容兼具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的特点。
温暖如初——4天后被问“你是不是瘦了”
“你是不是瘦了?”在比赛进行到第4 天时,我被问得猝不及防。低头看看来时穿的黑色裙子,腰部已经明显松了一些。
从早上一睁眼,到晚上稿子审定刊发出来,我几乎一直处于略显紧张的状态。错过饭点已经不止一次了。每次最后统稿时,同事们都会格外照顾我,有时帮我打包饭菜,有时放一些零食在我靠近门口的桌子上,然后悄悄离去。这令我十分感动,我把这归于可以坚持下来的动力之二——来自心底的暖。
要争分夺秒,更要讲章法。如何做到文章一开头就抓人?导语精彩,巧添背景,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一个要求。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往往更有代入感。比如,我在9 月25 日的报道《练好内功,站能“辩”坐能“述”》中写道:“坐定,读题,沉思后娓娓道来,继而‘重量级’评委开启接连追问模式……这些都发生在给定的20 分钟里。”又比如,我在9 月27 日的报道《点评提要钩玄 招招破题释惑》中写道:“置身于9 月25 日傍晚的“揭榜”现场,除了看得到的欣喜,还有些许可感的落寞,毕竟能够坐在这里又谈何容易。”现在,再读当时写的文字,发现还是带着不少感情的。毕竟,这些参赛检察官们给了我一些心灵上的洗礼和激励,他们富有感染力的一言一行,令我的情绪也有起伏。有开心,也有落寞。
这样的镜头依然历历在目:在拍摄第一天的开箱视频时,我嗓子不舒服,不时咳嗽,有一位参赛检察官把自己在比赛时的备用药拿出一些送我。在数日的朝夕相处后,走在国家检察官学院的林荫路上擦肩而过时,他们也会向我们微笑致意。我把这种细碎的瞬间和即逝片刻,融进了文字里,也留在了记忆里。日后想起,相信总会温暖如初,带着一股原生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