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社区学院教学管理意识强化与推进策略

2020-02-25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县域教学管理教研

吴 飞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尤溪工作站,福建 尤溪 365100)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服务于社区民众的教育形式,在我国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它)对于推进社区发展及公民素质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但是,我们也应该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社区教育与国家六部委在2016年6月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还有距离,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求还不相适应。这种差距与不适应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社区教育主体不明、责任不清,出现了有形式缺实效的现象,导致社区教育载体(如社区学院)闲置;县域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没有形成,出现了有社区教育活动没有教育内容的现象,导致社区民众对社区教育参与度不够,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动作用;社区教育师资严重匮乏,出现了民众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导致社区学院有名无实。[2]

作为推进和发挥县域社区教育功能作用的县域社区学院,本来的使命和任务就是解决社区教育主体不明、教育资源融通共享不畅、社区教育师资匮乏问题的。但是,从实践的结果看并未如愿。对此,笔者从社区学院教学管理的角度,围绕教学常规、课程管理、部门联动、教研跟进、要素调研五个问题做具体探讨。

一、社区学院教学管理要强化常规意识

1.社区教育教学常规的内涵及其作用

每一所学校都会有教学常规。社区教育学院虽是独立于国民教育之外的社区教育机构,但是,它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以,它也要有教学常规。所谓教学常规,它是关于一所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是由一系列制度组成的。对于教学管理者,教学常规就是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和执行,就是程序规范、过程反馈、行为监督以及激励和奖惩等;对于教师,教学常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比如课程计划、教材实施、课时设计、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评价、实验操作等;对于学员,就是关于学习行为管理规范,比如课堂纪律、学习要求、作业完成、实践操作等。[3]

社区学院是社区民众的学院,更具群众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办学特点,如果没有形成教学管理常规,那么,教学管理者将无据可依,教学人员将无迹可寻,学员将无形可守。因此,教学常规是学院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保证,建设一套相对系统的社区学院教学常规势在必行。

2.目前社区教育教学常规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制度建设与完善。县域社区学院多数是采取多部门联合办学的模式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学院的教学活动多数是根据县域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开展的,因此,制度建设必须伴随着学院的建立而建立,才不至于出现空白;要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完善,才不会出现过程管理僵化。显然,制度建设与完善的主要责任主体应该是社区学院的关键。其次是教学常规的执行问题。对于成人学员而言,最理想的执行者就是成人学员自己,因为最完善的教育是自主教育。而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有社区教育意识,因此,对教师的管理是执行常规第一要务。其三是常规管理监督与反馈。这是社区教育管理者应尽的职责,要纳入绩效考核。

二、社区学院教学管理要强化课程意识

1.课程管理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制度是学校的核心制度,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按照斯宾塞的观点,课程就是教育的跑道,教育活动要遵循事先设计好的路径与方向进行;按照朱熹的说法,课程就是功课及其进程,就是在一定的期限完成一定的功课;赫尔巴特以来的近代教育认为,课程就是教程与学程,是教育内容和教育进程的总和。而最狭义课程概念则是特指某一学科教学的内容与进程。由此可见,要办好社区学院,前提之一是对课程以及课程制度进行科学而精心的设计,做到学院的所有教学计划要有课程意识,所有教学活动必须有课程设计,所有的教育活动要上升到课程高度才予以实施。不做或少做没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形式活动,以确实保障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教育性和教学性,并实现教育性与教学性的统一。

2.社区教育课程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县域社区学院的课程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课程的内涵认识模糊。经常将临时性的社区文化活动当成教育活动,经常把简单的动手操作行为当作课程的教学行为,没有课程应有的目标意识、内容意识、评价意识和学业考核意识。而要解决课程认识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转变社区学院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课程观念和社区教育观念。二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不统一。县域社区教育资源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社区的民俗、产业特点,社区的文化传承、文化需求,都是社区学院课程开发的内容依据;县域社区内部的中、高等教育资源(如高级中学、职业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社区其他的科研机构、社区的文化组织乃至自然资源,都可以是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供给主体,只要社区学院能够从课程角度来认识这些教育资源,那么,课程开发与共享只是课程项目选择与具体实施的问题。三是课程实施群体定位模糊。有了课程而不清楚课程实施对象,或者实施对象定位不准确,造成教育教学无果或少果。这是对学员的学情了解不到位,对学员学习需求不了解造成的。解决问题的唯一范式就是进行课程项目调研,以需定教、以学施教是社区教育的基本范式。

三、社区学院教学管理要强化部门联动意识

1.社区教育教学管理联动的必然性及其基本途径

一般而言,县域社区学院由于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的原因,加之社区民众来自各部门、各群体,社区学院的组建基本上是依托多部门联合,某一具体单位承办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县域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多数县域社区学院是依托县级电大工作站来开展社区学院的日常管理。

虽然,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在社区教育领域相对于其他高校具有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指导县级电大工作站开展社区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其系统办学的天然优势。但是,社区教育毕竟是面向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甚至是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社区民众的教育,因此,利用社区内各部门的优势,来做好社区教育管理,促进教学管理目标达成是必然要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县域社区学院要打通三线联动的路子:一是打通与高校联动的路子,电大、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县级有对应单位的高校,是联动的重要部门;二是打通与社会教育机构、教育网络联动的路子,重点解决教育资源联动问题;三是打通与社区内中小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联动的路子,重点解决师资问题。

2.社区教育联动运行机制探寻

县域社区学院多部门联动办学需要建立一套能够自主运行的联动机制。与上述三大联动路子相对应,至少有三大机制需要探寻并建立:首先是与高校联动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运行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怎么确保各高校在县域社区教育中的积极性?如,以产业需求与成果转化作为纽带,或者将县域作为高校的实践基地主动对接,使社区学院成为中转站,这些因素都是机制作用要思考的问题。第二是教育资源联动机制。资源选择和流动的作用要素是什么?怎么确保联动的持续性?这里肯定涉及到资源流动的市场机制原理,涉及到资源持有者或开发者的权益保护等问题。第三是师资联动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师资联动靠什么维系?显然,这些思考已经涉及到了行政资源调度、经济资源分配、市场要素作用等较为广泛的领域,需要因地制宜地做出回应。

四、社区学院教学管理要强化教研跟进意识

1.在社区教育中引进教研活动的必要性

教研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它为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作出了得到实践检验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社区教育虽然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但是,从教学的形式与过程看,社区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相通之处,因而,引进教研工作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先从教研内容看,教研就是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和研究教学方法,这也是社区教育必须要做的功课;再从教研目的看,其是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来确保教学质量;最后从教研形式看,它有教学目标研究、教学设计(课前)、教学实施研究、教学效果评价、教学结果反馈等,所有这些,对于教学管理而言都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追求。

2.社区教育教研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对于师资资源匮乏的社区教育来讲,如何建设教研队伍呢?这主要是认识问题,只有认识到教研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和研究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这一逻辑关系,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就是说,要建好一支社区教师队伍,可以先借鉴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力量来先建一个社区教研机构。然后,联合这个教研机构,组织各方有志于社区教育的人士,参加福建电大和福建教育学院以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专门学习。最后,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先行展开社区教育研究,使之初步成为社区教育的教研员,当然也是社区教育的教师骨干,这是一举两得的社区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途径。

五、社区学院教学管理要强化要素调研意识

1.教学管理的本质就是教学要素的组织与协调

社区学院的教学管理从内容框架看可以分为制度管理、过程管理和课程管理。制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管理的制度文本使教学管理行为有“法”可依;过程管理的核心问题涉及到程序性、调节性和评价反馈三方面的问题,按程序实施、及时对行为偏差做出反应、对实施过程做出评价与反馈这是过程管理要把握的问题;课程管理涉及到课程资源组织、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三个问题。从教学管理的内容框架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管理本质就是教学相关要素组织与协调,就是对制度制定、执行、监督与反馈的组织与协调;对过程环节的组织与协调;对课程资源的组织与协调。

2.社区教育教学管理要素的把握与发挥

但是,教学管理的相关要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凡是促进或保障或制约教学管理进行的因素都可能成为教学管理要素,而且,不同时期、阶段还会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就社区学院现实情况看,笔者以为,以下的宏观因素要作为教学管理的要素来把握,因为它们是直接影响着教学是否顺利开展的大问题。要素一:供求关系。社区学院提供的课程内容与社区民众对社区教育需求要平衡,这是管理学视野下的供求观,这种平衡是做好社区教育的前提;要素二:人职匹配。这是基于社区学院教师队伍建设而言的,就是说,教师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等个人特质要与所任学科或专业要匹配,这是影响教学积极性、教学热情和教学效果的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社区学员而言,某种意义上,学员的学习取向就是对某一教师的认同取向;要素三:心理契约。这是学习者的学习预期与社区学院所能提供的学习服务的一种自发的、主观的、非正式的隐含的心理约定,是学员与学院的情感纽带,这根纽带还挂满了学院个人兴趣、生活志趣。因而,做好学员学情调查,提供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是社区学院的重中之重。

以上所述的五大意识有其内在的结构性。要素调研与教研是社区学院做好教学管理的前提,属于基础结构;部门联动是支撑社区学院教学管理的组织保障,属于框架结构;课程建设则是社区学院教学管理的灵魂,属于建筑个性和文化;而常规管理则是确保社区学院教学管理的制度纽带,是社区教育整体生命活力的中枢神经系统。只有将五个方面内容与要求当成一个系统建设,社区教育就会绽放出强大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县域教学管理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