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高校政治建设的启示

2020-02-25陈金章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马克思理论

陈金章

(福建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福建 福州 350007)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贯穿其意识形态理论始终的红线。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以历史的、辩证的和实践的方式,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行批判,进而对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上层建筑进行否定与批判,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自身、构建起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正如列宁所说:“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1]当前,意识形态的斗争十分激烈,多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给高校政治建设带来重大风险挑战。进入新时代,高校应深入挖掘并善于运用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所蕴含的方法论,大力加强政治建设,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科学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概念,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政治家托拉西指出,意识形态是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可靠性程度的学问,此后意识形态的概念、含义不断出现新的变化。马克思并没有对意识形态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其对意识形态的运用中概括其内涵。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运用,重点从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资产阶级维护统治所构建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意识、宗教作为一种意识等方面开展理论斗争的。狭义上体现为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各种理论的批判;广义上更是包括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社会生活的颠倒、劳动异化、物化和商品拜物教的批判。[2]文章着重从广义上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内涵进行分析。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在马克思之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蒲鲁东等就对资本主义的各种理论与思潮进行批判,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超越这些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地方,“在于他的批判体现了革命的、彻底的辩证哲学批判本性,即用批判和反思的方式,追问现存事物存在的合理性”[3],并以这种方式对资本主义的现实存在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进行全面否定与批判。其革命性和批判性,体现在通过哲学、经济学、政治社会乃至整体层面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方面。首先是哲学批判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着重批判了对其思想形成起重要作用的两位哲学家——黑格尔与费尔巴哈。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从根本上看是唯心主义的,其哲学范式是抽象的、思辨的,不具有批判性,相反只对现实起辩护作用。而对于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认为,其存在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即直观性和受动性,不能理解实践的意义和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因而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正是通过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马克思逐步确立了实践和唯物主义特质的哲学批判观。在对哲学意识形态的批判中,马克思重点探讨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他指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4]这种虚假性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颠倒、日常观念的颠倒与思想体系的颠倒等方面,而颠倒性也正是唯心主义与现实脱离的地方。其次,在经济学批判方面,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运用劳动异化理论对资本所隐含扭曲的反人性状态开展了伦理价值批判,力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而在《资本论》中,他基于实证分析,深入剖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并从中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对资本主义进行彻底的批判。再次,在政治社会批判方面。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就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社会进行科学批判,指出资产阶级国家实质是资本家保护财产关系、剥削劳动人民的机器。同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各种理论进行深刻地批判和揭露,指出其不过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现实反映,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重要工具。由此可看出,马克思无论从哲学、经济学、社会生活等方面,还是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无不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正是以历史的、辩证的和实践的方式去把握历史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才得以认清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脱离实践的“虚假性”的真实面目,从而获取真理性知识和力量。

(二)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为无产阶级走向实践的批判指明方向

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学术理论,而是指导被压迫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行动指南。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时,马克思总是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的阶级立场,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5]事实上,马克思在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指导无产阶级从意识形态的批判走向实践的批判,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首先,揭示了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批判中的重要作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表明马克思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基础,既在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在于对无产阶级这个作为“社会的人类”现实代表的深信不疑。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根本性力量。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才能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彻底地走向科学[6]。其次,在批判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实质中揭示其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马克思指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作为生产者的无产阶级理应成为主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正常的状况却被“颠倒”了。在资本的驱动下,资产阶级成为主人,而无产阶级却异化成为被支配的奴隶。在上层建筑领域,马克思进一步揭露了理论家们对资本主义国家和法律本质的掩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其价值不过是为了掩盖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政治奴役的事实,最终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再次,把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终目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者而言,全部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深入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必须动员无产阶级这一决定社会变革的强大“物质武器”,开展争取解放斗争的伟大实践,才能打破资产阶级统治的枷锁,开辟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光明道路。

(三)坚持破立结合,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坚实基础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但如果据此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仅止于批判性甚至是“破坏性”,显然是片面和有失偏颇的。实际上,一方面,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立足于“破”,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斗争精神,对错误观点进行有的放矢地反驳,并且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其根本症结及实质;另一方面,马克思坚持“破”“立”结合,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结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成果进行了辩证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构筑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宏伟大厦。

在成长的各个时期,马克思都是在与各种资产阶级理论斗争中吸收其合理成分并发展自己的。如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观点的分析与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在批判唯心史观中逐步创立唯物史观,并将批判的氛围深入到经济政治生活中。[7]在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吸收了其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由此奠定了马克思在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时的基本方法论基础,即唯物的、辩证的和实践的方法,这也为其批判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者提供了理论前提。而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批判并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总的来看,正是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批判地继承,最终创立了科学社会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指引全世界无产阶级在黑暗中前行的明灯。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高校政治建设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8]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对于高校加强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高校应认真学习并善于运用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坚定政治方向,提升政治能力,站稳政治立场,防范政治风险,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政治保证。

(一)在全面系统认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实质中坚定政治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实践反复证明,高校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在复杂的形势中保持清醒的状态,才能在重大原则性问题前毫不动摇。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总是为资产阶级的切身利益和国家战略服务的。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借助先进网络科技,以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为幌子,大肆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种渗透往往打着“去意识形态化”“学术研究”“学术争鸣”“价值中立”的旗号,其背后实际上隐藏着险恶用心和明确的目标,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达到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因此,新形势下,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力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全面、系统认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本质和严重危害,旗帜鲜明地与西方错误思潮作斗争,守护好高校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沿阵地。

(二)在辩证应对多元多样社会思潮中提升政治鉴别力

对高校而言,政治能力更多体现在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等方面。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阐明了资产阶级理论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各种学术理论的概念、特征和危害,旗帜鲜明地对错误观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批判,为我们提升政治鉴别力、科学应对各种社会思潮指明了方向。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运用马克思理论科学应对思想舆论问题上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将思想舆论领域划分为“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强调要壮大“红色”地带,压缩“黑色”地带,争取灰色地带。[9]当前,各种学术观点“争奇斗艳”,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先进的思想和落后的观点相互交织,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判断造成极大干扰。对此,高校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地带”理论,引导师生科学辨析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对于体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主流意识的“红色地带”要坚决守住,并不断发展壮大。对传播错误思潮、消极观点的“黑色地带”,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民主社会主义、宪政民主论等思潮,要敢于亮剑、善于斗争,大大压缩其地盘,同时要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有力批驳西方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普世皆准”的虚伪面目,坚定师生的“四个自信”。而对于民族主义、泛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灰色地带”的思想观点,要充分吸收借鉴其合理成分,批判其消极、落后的成分,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和娱乐、消费观念。

(三)在着力维护师生切实利益中站稳政治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0]这实质上与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坚持的无产阶级立场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不仅仅是不同观点和思想的交锋,从深层次看也与社会变革中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密不可分。对于高校而言,站稳政治立场,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同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高校要重视解决学生的就业创业、困难资助、心理健康等问题,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将国家美好发展愿景和个人利益诉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站稳人民立场,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共识。

(四)在把握意识形态传播与斗争规律中防范政治风险

政治领域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高校是知识分子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镇,承担着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坚持破立结合、批判与理论建构相统一,同时在理论批判中注重策略方法,这为高校防范重大政治风险提供了有益借鉴。首先,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统一,在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中防范政治风险。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思想舆论不去占领,非主流意识形态乃至错误的思潮就必然去占领。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主动展示主流意识形态的显性与隐性成果,尤其要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大力拓展主流思想舆论传播的时空效应。另一方面,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对教材、报刊、讲座、论坛的审批和网络新媒体的监管,从源头遏制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观念在高校的传播,确保高校的政治安全。其次,注重策略方法,在把握先机中提升应对能力。当前敌对势力经常利用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炮制舆论话题,散布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诋毁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对高校师生思想造成不良影响。对此,高校应注重策略方法,在重要时间节点,应有所防范、把握先机,主动设置议题,对错误言论进行批驳,影响舆论走向,有效化解政治风险,真正把高校建成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马克思理论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