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代化、国际化步伐

2020-02-25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思政

卫 灵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习近平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育要求,全国高校普遍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繁重的教学任务,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重视和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持力度。然而,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育教学如何与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接轨,如何在高校讲台上以国际战略的眼光和头脑,深化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也紧跟现代化、国际化步伐,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新中国已经建立70周年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思想认识上与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接轨,方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本身只是满足于对课本内容的简单解释,满足于完成思政课的课时任务,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恐怕就是一句空话。

首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需要拥有国际化视野。高校不少人以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只要认真掌握中央文件精神,把握政府的方针政策就可以了,不需要了解世界,不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其实不然。今天的社会,国内外各种信息传播极为迅速,在信息化时代,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没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眼光,就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尖锐问题。比如,为什么美国一意孤行发起贸易战?为什么美国一直在售台武器?香港问题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中为什么强调全球治理问题?等等。这些高校和社会的热门话题无一不涉及历史和国际问题的研究领域。事实上,讲授思政课,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涉及的领域,要比其他专业课广泛得多。所以思政课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及国际化的视野;需要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其中就包括中央的外交战略布局;需要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其中也包括国际治理体系改革的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外事工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增强,了解世界、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角色,成为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外交服务于国内发展。习近平强调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中央的这些大政方针及其统筹布局,都是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把握的。

其次,要给思政课教师提供可供选择的进修和提升平台。由于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常常接到出去参加培训的任务。尤其是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高等院校,这种机会很多,大部分教师已经几次参加轮训。但每次培训内容、方式却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一般是相关教材的辅导、形势讲座、去延安或者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锻炼几天。培训固然很重要,但是由于老师们大都参加过,时间一长,学院只能作为任务派人参加。国家投入不少,也很重视,然而效果一般。如果能够改变一下思维,看到思政课教师也承担教育教学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重任,就有可能主动搭建更多的专业研修平台。比如,组织国际热点问题报告会;组织教师走访包括外交部在内的相关政府机构,查阅解密档案资料;寒暑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出国考察,而不仅仅是国内指定的几个教学参观点;等等。这样不仅令教师耳目一新,而且的确是思政课教学工作上的需要,能够使教师在业务上得以更好地提升,思考和视野与社会热点衔接。教师所学所得,会在教学中很快加以运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说服力,改善教学效果,这一点已经在一些主动开展对外交流的教师的课堂上体现出来。

再次,加强对教师海外提升的实质性指导和管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已经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了。那时国家财力有限,思政课教师申请出国很难。而今有些学校要求和鼓励50岁以下教师出国进修一年,反映了国家对高校教师培养的重视,值得欣慰和称赞。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也不例外,按照统一要求,学校也鼓励思政课教师出国学习考察。但实际情况是,从联系学校到在外学习、考察,大都是教师们自己安排。这一年教师究竟在外学习了什么,学校并不很清楚,更没有一定的规划。所以,海外提升经费花了,效果究竟如何,基本靠教师自我把握了。有的教师足迹踏遍了大部分欧洲国家,有的教师带家人出去一年,在国外甚至培育了后代,都各有收获。即使这样,北京地区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出国的动力仍然不足,有不少教师强调家庭困难,年复一年地拖下去。这些现象值得反思。出国进修本身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么好的机会对于思政课教师也是难得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恐怕缺乏必要的引导、指导是重要原因。这个年龄段的教师,一是上有老下有小,能够无忧无虑一走一年的人不多;二是有出国经验的也不多,自己去联系国外大学进修会存在信息缺乏、沟通不畅等困难。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加强对教师进修的管理工作,引导和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比如,通过经验信息交流会、回国报告会,以及出国期间对教师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关注,及时给予实际的帮助;同时尽可能协助解决中青年教师面临的家庭困难,既要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也要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做些实际工作。通过加强指导,让教师对海外提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此项工作纳入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之中。

二、现代化教育手段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3]。此番话语用来评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再合适不过。思政课教师是令人钦佩的,教书育人、无名利可图。教师们承担着全校本、硕、博思政课教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博生的专业培养任务。相较于其他专业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又有各种教学检查、督导和评估任务,容不得半点疏忽。思政课教师可谓敬业,讲课全力以赴,各种因素决定了他们不会像其他热门专业那样,有在外兼职的可能。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往往一开始就对思政课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认识思政课,而教师又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致使授课方式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于是教学效果被打了不小的折扣。能否通过改变教学手段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话题,不过似乎改变起来难度比较大,因为教学对象众多。

一方面,可否考虑在思政课上加大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投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考察、参观,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笔者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在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充分利用重庆的历史资源,带学生走出课堂,到历史遗迹、古迹所在地进行教学,比如去李子坝抗战遗址建筑群公园参观、座谈,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位老师的学识和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浓厚兴趣。当然,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目前教学资金的支持不充足,所以这样做的教师也是极少数。在北京以及其他省市此类教学资源也很多,全国的共享资源更是丰富,可以充分运用起来。关于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等的各种展览和历史文物,是很能够打动人心的,可以让学生结合所看所想,就教材的规定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在积极创造条件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比较和考察,体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优势,学生所学不仅会印象深刻,而且很容易入心入脑。

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学生任选授课教师、任选课堂的机制。这是现代化教学的趋势。这样对教师备课、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压力也会增大。思政课不是不吸引人,而是教师要有全身心的投入,不能背书本、背条条框框、念做好的PPT;更不可迎合学生,聊花絮、聊奇闻异事。要真正打动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在增加学识上下真功夫,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做到游刃有余,在方式方法上适应不同对象,注重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

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一定是灵活多样的,而非模式化的满堂灌。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几点认识

第一,教师练好学术内功,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基础。讲授思政课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而不是一味地埋头教学,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科学研究的思考和创新成果的积淀,教师站在讲台上一遍遍讲述,迟早会像录音机似的一次次播放,现代化、国际化教学也无从谈起。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属性本身,就决定了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思政课的教学需求,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动力。思政课教师练好学术内功,是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所不可或缺的。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需要站在学科前沿,把握学术动态、了解中央新的工作部署,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头脑。没有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配合,思政课教学只能停留在简单解读教材的水平上。

第二,现代化教学必须了解和跟上网络时代教育对象的变化。在信息化社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因网络迅速传播而产生的变化,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做的功课。如今的博士生都已经是90后,本科生几乎全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与80后相比,他们思想更加活跃、网络用语丰富、生活追求新潮、情感更加务实。教师要教好课,就不能把学生看成简单的教育对象,而需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关心学生,走进学生心里,与他们有思想上的交流和共鸣。这样,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成为受学生喜爱和信任的教师。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特别是老教师,欲熟练使用网络数据、跟进社会热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也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第三,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视野,更要有人民教师的使命感。“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这就要求教师像父母一样关心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身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真正做到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我。对学生要有一种培育意识。培育不是一日之功,就像种花一样,爱心和耐心是必不可少的。要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和爱心情感的付出,需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启发式教育中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传导给学生。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这是加快教育改革开放步伐之必然。中国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是面向世界的战略谋划,思政课教师的教育责任特殊且重大,需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培育出具有社会主义信念、现代化知识储备和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