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家河大学问与新时代青年价值引领研究

2020-02-25田志伟赵常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梁家大学群众

田志伟,赵常兴

(1.西安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党的十九大向全党全国人民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青年的培养与价值引领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关心和重视青年,在全面系统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基础上,他走近青年,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的新特点,围绕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战略思考,对青年寄予殷切期望,形成独特的青年观,对新时代的青年工作提出明确的目标指向。当前在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梁家河蕴含着大学问,是党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丰富、思想丰饶、力量丰沛,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探讨研究梁家河大学问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对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以及促进梁家河大学问理论研究与青年价值引领实践运用相融合,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准确理解梁家河大学问的丰富内涵

小山沟里有大学问,大学问中蕴含大精神。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插队落户,在那里度过七年不平凡的知青岁月,梁家河七年的学习、实践、工作,对习近平的个人成长及品格磨炼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梁家河大学问也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起点、价值起点、思想起点。梁家河蕴含的大学问,是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民领袖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高尚人格和崇高风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宝贵财富。

(一)梁家河大学问中,有不忘初心、志存高远的坚定信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同志自梁家河插队起就一直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969年,习近平从首都北京走进梁家河,面对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深感震惊,自此立下了要为人民做好事干实事的信念,确立了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决心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局面。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走进群众家中,了解民情,解决民忧,带领群众打坝、办铁业社、办代销社、挖沼气池等,亲力亲为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成为梁家河乡亲们喜欢的“好后生”。

正是源于这样不平凡的经历,不断地学习、实践、磨砺,培养和锻炼了青年习近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直体现在习近平的身上。习近平同志曾八次递交入团申请书,十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到后来被组织批准入团入党,被选为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为党的总书记。一路走来,他始终牵挂着人民群众,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需,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信念融入实践行动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伟大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奋力开启中国发展新征程。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历程,正是梁家河大学问的实践之基,承载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

(二)梁家河大学问中,有脚踏实地、克难而进的担当品质

习近平同志脚踏实地、克难而进的担当品质,与他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磨炼是分不开的。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偏僻贫穷的陕北延安梁家河插队,当时正值父亲习仲勋遭到政治迫害,因为受到牵连,他也被打上“黑帮子弟”的标签,面临的不仅有自然环境之苦、生活之苦,还有家庭遭遇之苦、精神心灵之苦。面对极其艰苦的环境,他也曾有过彷徨、犹豫和苦闷,但在乡亲们的呵护、长辈们的教诲和自己干事的毅力下,慢慢走出了迷惘与困境,度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生活关、思想关的考验,成为年轻能干的村党支部书记,在实干中攻坚克难,勇挑重担,带领乡亲们改善生活生产条件。陕北七年,让习近平读懂了包含“生活”“农村”“实际”真理的大书。习近平同志后来谈到知青岁月时讲道:“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2]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渐渐造就了习近平坚定的性格、刚强的意志和不凡的能力。从40多年前矢志摆脱贫困,到新时代矢志奋斗夺取伟大胜利,都彰显了人民领袖的奋斗精神。新时代是奋进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七年的知青岁月,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思想基础,这正是对梁家河大学问的延伸与扩展。

(三)梁家河大学问中,有知行合一、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

梁家河的生活是艰辛的,但梁家河落后的生活生产条件没有限制习近平的思维,反而更加激励他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理想“咬定青山”,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也融入他的血液。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始终保持着思想的活力,不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工作期间,他把自己当作黄土地的儿子,始终劳动在第一线,主动融入农村,走进群众,以身作则,真抓实干,敢闯敢做,积极为群众解决各类生活生产问题,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真正拥护。面对艰苦的条件,他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带领群众打淤地坝、修梯田,解决了老百姓靠天吃饭的难题;带领村民挖深水井,解决了村民吃水和灌溉的难题;带领打铁社成员创办铁业社,解决了制造劳动工具的难题;带领村民学习四川沼气技术,建设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缺煤少柴的难题。一件件实事好事做成,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与拥护,乡亲们纷纷夸赞习近平“有知识、点子多”。

知行合一,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既是青年习近平孜孜以求、主动而为的责任担当,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同志十分关心的重大课题。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3]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深入推进党和国家新时期的各项事业,从根本上讲就是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一定层面上讲,新时代的思想与实践,与习近平在梁家河知行合一、开拓创新的最初实践,与梁家河大学问的深刻思考,都有着重要关联。

(四)梁家河大学问中,有实干担当、真挚为民的赤子情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员同志的使命情怀。它要求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贴近人民、走进群众,了解社情民情,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排忧解难,要千方百计满足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艰辛的生活条件,他内心真切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实实在在体验到稼穑之苦和衣食之难,读懂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内涵,清楚老百姓最缺什么、最需什么、最期待什么,对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自此确立了要改善人民生活的信念与决心。正是这样的艰辛体验和深刻思考,才更加激励他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改善乡亲们生活生产条件,尽力为乡亲们做好事办实事,以自己的苦干实干带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而奋进。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乡亲们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因此他与百姓结下了深厚情感,充分展现了实干担当、真挚为民的赤子情怀。

70年代初的梁家河人,绝不会想到习近平今天会成为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4]。经过七年的磨炼,习近平从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成长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和实干担当、真挚为民的领路人。他后来讲道:“在他看来,梁家河是一所学校,在这里最大的一点收获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5]七年的知青岁月培养了习近平与中国农村深厚的感情,即便离开了梁家河,官位越来越高,他也时刻惦记和牵挂着农村的父老乡亲。正如他所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同志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过程之中,并将其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些发展理念与有力举措,正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体现,也同样与梁家河大学问有着重要的关联。

(五)梁家河大学问中,有勤奋好学、勇于追求的求知态度

勤奋好学、勇于追求的求知态度,是梁家河大学问又一个内涵。在梁家河的七年里,青年习近平面对巨大的困难与考验,从未放弃读书习惯和丢掉求知的精神,而是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态度学习,对知识孜孜以求,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他从北京来梁家河时,就带着沉甸甸的两箱书。村民在回忆中讲道,在农活休息时,他就在田间地头读书;一天辛苦劳作后,他仍深夜里挑灯夜读;为了借到一本《浮士德》,他竟然走了30多公里的路。他把读书学习当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始终不忘补充精神食粮。他不仅读书多,读书范围也很广泛,涉猎政治、军事、历史、文学等,而且还常常把书中学到的内容讲给群众听,提高群众知识文化水平,以更好地开展工作。

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习近平同志是这两句名言的忠实践行者。他也多次提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告诫青年要将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6]。这样的求知精神,使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不断提升道德素养,使他在讲话中常常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画龙点睛、充满真理性,富有感染力、亲和力,也成为他后来作出正确决策不可或缺的知识财富。这种丰厚的学识和文化素养,是新时代新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应该不断追求和努力的学习方向。

二、深刻领会梁家河大学问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2015年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讲道:“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5]梁家河大学问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干事创业的励志范本,是党和人民新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探究梁家河大学问对于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价值引领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领会其重大政治理论意义

梁家河大学问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起点、思想起点、价值起点、信仰起点,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理论和论断,是我们新时代真正需要学懂弄通做实的必修课。从陕北这片辽阔博大的土地和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成长历程中,能够深切体悟到新时代新思想的深厚政治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更加全面、历史地了解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安排与部署,了解中国繁荣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同志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引导青年更加发自内心地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深刻领会其重大价值引领意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了他在梁家河探索真理、服务群众、成才奋斗、实现价值的历程,这是新时代青年教育的生动范本,是青年锻炼党性、励志成才的光辉楷模,对于大学生树立坚定信念、涵养奋斗精神、锤炼高尚人格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引领作用。深入研究梁家河大学问,在学深悟透做实上下功夫,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强大真理和人格力量,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更加深刻领悟习近平的奋斗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引领和帮助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三)深刻领会其重大时代彰显意义

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旗帜,它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梁家河大学问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思想、价值、信仰起点,呼应着新时代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课题,满足时代需求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智慧结晶,是新时代新发展的行动指南。新时代,我们要用好梁家河大学问,不断从中获得教益,提升境界,汲取精神力量,引导青年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奋力续写新时代的发展新篇章。

三、探讨梁家河大学问对新时代青年价值引领的启示

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历史与现实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形成的梁家河大学问,对于新时代青年价值引领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因此,要积极探索梁家河大学问可行的转化途径,利用梁家河大学问的丰富内涵品格、深厚历史底蕴、崇高理想指向,将其融入新时代青年价值引领之中,引导青年不断奋斗。

(一)引导青年涵养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探索梁家河大学问的价值意义,把感悟领会梁家河大学问作为涵养青年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的有力支点和重要资源。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7]。通过学习领会梁家河大学问,使青年从中汲取丰富的家国情怀营养,从而增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引导青年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保持强烈的爱国心、坚定的报国志,把爱国奉献的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把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中。

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就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为人生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建设发展中,这正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价值引领的内涵品格。所以,要教育引导青年以国家、社会责任为己任,激发爱国热情,以推动社会发展为理想指向,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同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辱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引导青年理解时代内涵,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对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面貌、原因以及怎么破解这些困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使他对国情、民情有了深刻认识,成为他今后在各地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民心是他心中最大的政治,热爱人民成为他一生的追求[8]。当代青年作为与新时代共同奋进的一代,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教育启迪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根本内涵,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增强当代青年的认知认同,坚定信心决心,与国家和民族一同奋进。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作为呼唤新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当代青年大学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人民的需求,是人民不断追求幸福的真实体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学习习近平同志真挚为民的赤子情怀,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立为人生价值的准则和追求,秉承“心为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人民为中心,主动走进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积极立足群众实际,增进服务民生福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提出殷切期望,勉励青年一代要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是时代的担当、现实的担当。

(三)引导青年自觉接受磨炼,树立正确价值坐标

梁家河大学问展现了习近平青年时期不畏困难、勇于磨砺、艰苦奋斗的经历与实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如他所讲的,梁家河的知青岁月,让他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且充满自信。同时正是源于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他坚定的性格、刚强的意志和不凡的能力。可见,年轻时多吃些苦多受些磨炼,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有利于今后的干事创业。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奋进的一代,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但当代青年大多为独生子女,成长于条件优越的环境,独立自主能力差,性格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面对困难与打击有人失望彷徨、一蹶不振,更有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些现象令人担忧。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青年一代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9];要自觉接受磨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坐标,勇于吃苦,勤于磨炼,练就过硬本领,锤炼高尚人格;要走进社会,深入农村、基层,真切了解中国国情、社情,更好服务社会,从而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站,对他后来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和作用,启示青年要走好人生第一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坚定的自信和高远的志向。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时期的价值取向不仅影响个人成长,更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广大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坐标,要从青年习近平身上汲取榜样力量,要以青年习近平作为自省自鉴的人生标尺,抓住大好时机,珍惜青春时光,在追梦与圆梦征程中,涵养激情和理想,不懈奋斗和奉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为广大青年清晰指明了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对于广大青年来讲,这是最大的人生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每一个青年都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绽放无悔青春!

(四)引导青年勤于干事创业,做新时代实干家

梁家河贫穷落后面貌的改变在于不断地改革发展,在于领导干部和群众百姓齐心协力、开拓进取的苦干实干。这些都是新时代需要传承的宝贵精神和学习的深厚学问,尤其对于青年追梦圆梦、干事创业、建功立业都具有良好的启迪作用。习近平多次讲道:“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青年不仅要学习、要思考,更要落实、践行。学到东西不能停留在课本上,也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把个人理想追求落实到行动中,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才能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实现梦想。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青年要从梁家河大学问中汲取尽职尽责、积极作为的工作作风,追赶超越、开拓进取的工作锐气。新时代是奋进的时代,在这个竞争异常的时代,青年不能选择安逸,要保持“本领恐慌”的意识,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做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实干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同的时代,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梁家河”。青年作为社会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所应当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10]。青年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积极开展创新研究,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五)引导青年懂得勤奋好学,练就真才实学

通过学习领悟梁家河大学问,我们能够清晰看到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期间求知若渴,博览群书,在书中了解历史,了解世界,开阔视野,增长本领,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些能力都离不开他的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礼记·学记》中讲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导后人要勤于学习,不断追求,悟道修道,勇于成才。现在我们正面临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呈现出知识碎片化、内容多样化、传播即时化、信息独立化的特征。受多种因素的交汇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中只关注本专业的知识,课外知识涉猎较少;学习主要以网络新媒体为获取途径,纸质书籍阅读越来越少,整体的学习能力减退。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年勤奋好学,练就真才实学,求真理,明事理,不能满足碎片化的信息与快餐式的知识[7]。青年大学生正值最佳学习阶段,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既要打牢扎实基础,又能及时更新知识;既向书本学,又向实践学,向群众学;既向传统学,又积极思考新时代的新问题,努力成为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才是第一资源,青年是后备力量。所以,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全力满足青年的求知欲,尽力搭建平台,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为青年的学习成才搭桥铺路。同时,要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背景、内涵、价值意义和青年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让青年的学习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好引导青年学习领会梁家河大学问深厚价值,主动学习习近平同志的优秀品质,促进自身成长成才,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

梁家大学群众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多让群众咧嘴笑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梁家河岁月
梁家河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