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新业态研究

2020-02-25王洪娟刘春萍蒋大平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转型图书馆服务

王洪娟 刘春萍 蒋大平

(绥化学院图书馆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信息环境变化,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思维冲击的影响,高校图书馆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发展机遇,正处于急剧变革和转型的关键期,各类技术的发展引领图书馆进入分解、重组、跨界、融合“新常态、新变化”时代。各高校图书馆应当紧紧围绕“转型发展成为新业态”这一建设目标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规划和寻找图书馆未来的定位和出路,推陈出新,因应而变,未雨绸缪,构建自己的服务平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四大机构”作用,为高校的发展目标构筑面向教学科研、面向学校决策的服务支撑体系;在社会中确立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舞台,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高校图书情报界同仁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图书馆转型内涵及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在形势的发展影响下,必须实施长远且行之有效的转型。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自身存在着这样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转型的动力来自于高校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全球都已把把高校图书馆转型作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热点加以关注,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已做出全方位的努力。ALA(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报告从2014年至2016年三次强调“图书馆转型”[1]。但是同时也暴露也我们的弱势项目:统一的服务准则和完整成熟的服务机制急需确立。在国内,图书界流行的观点是“未来十年,转型将成为这一加速发展时期最突出的关键词”[2]。,ALISE(图书馆与资讯学教育协会)2016年年会主题是“Radical Change(骤变)”。多数学者调查认为图书馆转型涉及图书馆技术更新、服务创新、馆舍再造等具体的变革[3];有学者研究则认为转型是图书馆发展理念的创新[4];也有学者认为管理思想、基础结构、馆员工作技能、图书馆形象和工作模式是首要需要变革的;也有学者提出图书馆变革的共性问题是:Rethink(反思)、Redefining(重新定义)、Remodeling(重塑形象)、Restaffing(人员重新配置)、Restructing(结构重组)、Renewing(创新)[5]。当然,高校图书馆转型,应该和所有的转型一样,它不应是、也不会是只是简单、粗暴地对原有图书馆功能的全盘否定,我们需要的转型是在原有的图书馆功能基础上的,顺势而为的升级与变革。这种升级与变革,应该是图书馆在顺应数字环境不断变化的趋势下的内部结构的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转型可以是具体业务的改进,也可以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变化,当然,宏观调整是图书馆发展战略的更高要求,只有宏观上的突破,才能使转型后的高校图书馆满足用户的多方面信息需求,从而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当然,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甚至可能会是挫折不断的过程。

二、高校图书馆转型存在的问题

关于转型,在图书馆界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卓有成效的转型实践已经付诸实施。但在具体的转型实施推进过程中一些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的复杂性和性质上的不确定性,一直阻碍着图书馆转型进程的探索和推进。通过对高校图书馆转型相关文献、研究报告及实践案例的归纳梳理分析,发现高校图书馆转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受制于转型面广的影响,传统图书馆制度受到来自新的业务形态前所未有的冲击,结果与原来固有的文化教育地位发生冲突而遭到图书馆员抵制,当然,这种阻力是可想而知的,因为转型必然使原有的价值体系相冲突,而这种冲突势必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转型走向;其二,一些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持续性投入过高,有些举措却未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整体效率低,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较大陷入被动局面;其三,单纯地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其有效性是很受限的,面对图书馆全面转型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技术支持,转型还应该兼顾运营策略的适时调整,否则,将会很难应对颠覆性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用户需求的瞬息万变的变化,馆员的信息技术技能欠缺,难以应对“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环境带来的挑战,导致转型贯彻的“普遍均等”的服务理念难以开展,不能切合高校的实际需求;其四,一些高校对图书馆的重视不够,很难找到相关配套的政策制定,缺乏法律保障,发展经费投入难以满足资源的变化,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等方面也缺少相应合理的机制,这样多领域服务在转型过程中的实施受到了影响;其五,一些高校图书馆惰性较强、谨小慎微对转型发展工作缺乏长远的规划力和面向行动果断的战术能力,不能未雨绸缪,对转型发展模式不确定,转型发展方向不明确,转型战略理念不明晰,技术更新不及时等等[6],也使得图书馆转型陷入两难;其六,图书馆在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的可能性及结果存在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只关注图书馆内部结构调整,忽略了图书馆转型的制度性探索,导致转型面临诸多不完备风险,这些风险未引起业内人士的足够重视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在多个侧面影响到了图书馆转型的进程。

三、高校图书馆转型措施

转型,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不仅包括要有踏踏实实的规划,其次,但不是次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其生存哲学由“以不变应万变”转变为“因应而变”必然成为未来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重要选择[7]。从达尔文在《物种起源》(1985)中提出的进化论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并非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8]。汤利光也表示准确地把“改”与“转”量化,是十分重要,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确地把握好这个度。适时、合理的升级与革新,才会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除此只会使人们产生“传统图书馆可能会被相近行业消融”的错觉[9]。而我们面对的现状是,转型缺少合力,高校图书馆之间在转型的侧重点、转型的具体措施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特点,这将严重掣肘转型的进行。那么,做好以下几点,在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高校图书馆在战略规划的制订方面,要努力做到定位清楚,目标明确,独特敏锐,措施具体,具有前瞻性和引领作用。要注重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现有的研究基础、技术知识,高效率地利用甚至循环利用信息,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刘爱华认为,图书馆转型最缺乏的并非宏观指导,而是具体思路的建构,尤其是逻辑关系的梳理,逻辑起点、功能定位和战略突破口等需要明确[10]。针对所属地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色、服务对象,利用特殊资源,形成“有特色、有影响、有实效”的独具特色本馆文化体系;在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通过创新业务模式,优化具体的业务流程,更新服务手段使其更显现代化特色,并且考虑以学科为指向,为客户提供更专业化的和更精准化的知识和服务,从而提高读者满意度,同时也能实现资源服务效率的提升。图书馆员要经常性嵌入到各个院系,与科研人员所在的研究领域开展合作,加强高校优势学科与重点学科的图书需求调研,增强文献采编与教学科研的无缝链接关联度,多渠道、多层次为师生提供“能用、管用、好用”的“知识套餐”;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要切实提高准确性、实用性、独特性和时效性这些方面的数字资源建设,这些是转型建设的突破口;在文化资源建设方面,要加大文化展览和读书活动的宣传力度,丰富活动形式、提高活动品位,打造文化品牌活动,形成持久竞争工作机制,在文化校园与书香校园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依托云端服务改变服务模式。随着电子化、网络化信息环境的形成,传统的评价标准——拥有藏书量的多少、到馆的读者数、图书借阅量……将推翻图书馆陈旧的评价体系,取而代之的将是方便、快捷、准确的文献信息服务,因为这些特征将是转型后的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底线。而随着智能网络、社会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读者需要的也并不是网络,而是服务。所有的服务都在云上,云能帮助满足读者的所有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把当今时代总结为“大智移云”,即以“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特征的时代。耶鲁大学图书馆馆长认为现在是“图书馆的黄金时代”,主要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可以大大地促进图书馆的教育使命[9]。高校图书馆针对不同读者群进行的信息需求调查将更多地依赖大数据技术,以期利用新媒体扩大图书馆的覆盖面和辐射力,这将要求我们转型的目标是建立跨学科,甚至是跨媒体的立体知识结构框架。构建基于Web3.0的互动共享“数据的集成化网络”,以云技术和云端服务为主导,利用互联网拓展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缝连接服务模式,完善读者自助服务,为读者提供不间断的24×7×365的网络环境,如,为了实现用户通过各种交互方式,随时获取文献信息服务、知识导航服务以及动态的信息传送和传播等服务,必须将高校图书馆用户的教学环境要求、学习环境要求和日常工作生活环境要求通盘考虑,进而提供行之有效的信息服务,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模式的变革提供技术支撑及保障。

(三)努力实施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是物理实体空间与虚拟知识空间进行交互的场所,也就是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至线下)的界面。未来的服务应该是基于SoLoMo的,意指社会化(Social)、基于位置(Local)和移动化(Mobile)服务。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够感知用户的位置、特征、阅读习惯、偏好等信息,根据用户的聚类信息,与相应的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进行匹配,让系统自动地做出推荐或给出最优的服务路径。通过这种同步与互动,可以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关联,改变了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单向推广模式,把图书馆从资源拥有者转型为“资源+软件”的服务者,从而实现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创新。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Harry Bruce院长预言到2020年,图书馆将变成各种研究小组的聚集地[5]。随着主题图书馆、无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形式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研讨空间、点子商店、新阅读体验等都会因其业内人士的关注,并有望成为有益的尝试。这种融合使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服务的边界逐渐模糊,使世界图书馆学巨擘阮冈纳赞的五定律理想最终得以实现。

(四)充分发挥各类图书馆联盟合作共享的功能。联盟,将是高校图书馆顺势而为的发展选择。这首先是基于宏观层面上的考虑,在诸如图书馆工作实践、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等方面图书馆都将积极寻求与国内各类图书馆甚至国外图书馆以及非文献情报机构等组织的合作,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而在联盟中寻求协同发展,相互支持,才能携手并进。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在资源、服务、管理、组织文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集成和多维整合。本着“联合、开放、创新、共享”的原则,在全国各高校范围内开展包括标准、资源、技术、人才、服务等多方面协同发展,致力于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统一服务管理平台的构建,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合作共赢的数字资源体系应该是大集中、小分散,并且各尽其能、各取所需、相互依存的。为用户提供无区域、无差别的泛在的创新知识获取服务,为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建设和发展提供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思路的支撑。

(五)探索并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移动互联。当前,数字信息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正以爆炸式方式在增长,这也带动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社会化网络、移动互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发生和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8月4日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到2017年6月,手机网民占比例达96.3%,可见,当前的信息化格局使移动互联网占据了主导强化地位。全球十大管理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和凯捷(Capgemini)等公司断言:未来“所有的生意都是数字生意(All business are digital business)”。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保障连接能够随时、随地、随物的人物互联模式,借助“慕课”的大规模、开放、在线的理念,以更加贴近用户需求的资源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将移动服务作为业务服务创新的延伸和新的增长点,实现图书馆智能化的服务和管理,让知识服务的内涵得以升华,实现全面的智慧服务,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中的整体竞争力,实现高校图书馆数字范式(digital paradigm)的转变。

(六)利用先进知识服务工具助推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也是新的服务环境催生的。先进知识服务工具层出不穷,用户素养的提升,共同促成了风生水起的变革大环境。图书馆要紧跟时代需求,要利用专业型工具进行信息素养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用户加大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力度,遵循“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与此同时,当我们服务的是不同类型的读者,就要采取个性化的培训服务,所谓个性化是指针对读者的不同学科属性、具体需求而提供的千差万别的服务。如Latex(论文排版工具)、Spss、Excel、Mutlab(数据处理及应用工具)、Noteexpress、Endnote、Refworks(文献管理与组织工具)、Mind Manager、Xmind、Free Mind、The Brain(思维导图)、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ESI、JCR、Incites(学科评价工具)等。

各项措施不是独立存在、各自发挥作用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将这些措施协调起来,统筹考虑和实施,使各项措施相互促进,产生叠加效果,全方位保障图书馆转型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提高意识只是转型的第一步,真正地顺势而变就要求我们积极应对挑战,这是规律,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科学确定发展方向,重新梳理发展理念,探索发展规律,要通过科学的设计,重新思考发展定位,客观地认知环境的变化,前瞻性地洞察发展趋势,服务于师生知识需求,服务于社会的需求,保持业务体系的动态变化和稳定发展,高校图书馆寻求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是遵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指引,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伐。

猜你喜欢

转型图书馆服务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图书馆
转型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