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当前政治话语传播的问题及创新优化的策略
2020-02-25张阿源时娟娟
张阿源 时娟娟
(1.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合肥 230061;2.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 安徽合肥 230011)
一、当下政治话语传播的现状
(一)应对国内各种社会舆情,肩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任务。从国内传播来看,目前由“技术赋权”所引发的普通社会个体在意见表达、利益抗争与博弈层面已对社会舆情产生了较为深远影响,并导致国家及政府在社会治理方式层面也产生了不小的变化,社会舆情的传播状态日趋复杂。在当下网络社会的传播的情景中,社会舆论场已经面临了一些新的情况变化:从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转变为“多元圈层区隔式并存”,从“政府公权力垄断式存在”转变为“公权力与技术二元角逐博弈”。网民群体也同时由“大量且分散异质的个体集合”逐渐异化为“偏见的共同体”“多元无知的共同体”。而在网民群体的行为模式层面开始从“缄默无声”转变为“应激—围观—较真—遗忘”。上述几个层面的转变足可说明在作为政治发展总要组成部分的“政治传播”的实践及研究,因整体社会发展趋势及环境变化而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同时也更会迎来发展机遇。
(二)对外配合国际传播的战略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从国际传播的背景来看,我国核心政治话语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政治话语传播的需求和应用场景正持续扩大。近年来政府持续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研发及应用领域的资源投入,丰富了对外传播渠道及传播手段的多样性,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整体国际传播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体现在国际关系交往过程中的国家意志,完成相关的政治外交任务,维护既有的大国形象,谋求并变动更广泛领域内的利益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发展价值及建设理念,需要系统提升我国现阶段对外国家战略传播的能力及策略手段。
二、政治话语传播的问题与困境
(一)传播主体的单向性及话语表达的刻板生硬。
1.党和政府政治话语宣传的单向性:政治宣传是政治话语传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环节,党的政治宣传主要内容涉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并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目前存在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我党的宣传工作仅是单向宣传,而缺乏双向有效沟通的“传播”。而上述这种单向政治宣传模式是无法实现党与民众、社会组织、党派团体等在内的多元社会主体间进行沟通对话与协商的,也就无法保证能实现最广大多数民众的权益。而单向政治宣传也会导致忽视宣传对象即人民群众的传播主体性,进而可能演变并产生为脱离人民群众的风险。
在现代传播的情境中,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积极的信息传播参与者、反馈者、发出者。而在目前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党的政治宣传内容脱离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倾向,因此使得政治宣传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其次,就目前宣传方式来看,现在手段相对单一、过度倚重政治宣传单向度的社会动员和说服群众的功能,也在较大程度上弱化了宣传效果。
2.对内政治传播的话语缺乏必要的通俗化修辞及解读和阐释:基于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当下由技术逻辑与市场逻辑双重作用主导下,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正处于一个“众生喧哗”且话语意义通常被通俗化修辞所解构的新媒体语境中。大众传播时代的信息通常以符号为载体,以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指涉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并通过必要的修辞手段来解构和传播意义内容。
通俗化修辞即是在上述过程被运用十分普遍的话语方式,来追求既定的,以宣扬某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目标的言说及宣传效果。在政治话语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在情境中面临着诸多的传播隔阂与障碍,可能会导致预期传播效果的失真。在新媒体环境下,基于众声喧哗式的信息表达形态,政治话语比较容易受到意识形态、价值观层面的争夺,所以其在传播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掌握传播情境,尊重并了解受众的接受心理,对较为严肃郑重的政治话语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调整,以期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一些政治宣传主体在使用通俗化修辞手段来对政治信息宣传及解读阐释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应尽量避免低俗化及娱乐化的倾向。否则,将会导致消解政治信息的权威性、降低政治生活严肃性、弱化政治宣传影响的深刻性,甚至可能引起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层面的巨大倒退及滑坡等连锁反应式的负面后果。
(二)社交媒体普及颠覆了传统政治话语传播的媒介格局。
首先,目前我国政治话语传播的现实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介成为了网络社会“公共空间”的主要表征,同时其也正实践着与过去传统大众主流媒体所传播内容完全不同的政治话语表达。上述政治话语的表达总体呈现出以多种形态传递多元利益主体的多种声音这样一种特点。毋庸置疑的是,即使在西方其它现代民主国家的政治统治中,政治话语仍然具有其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并且上述内容与意识形态的相关争论也呈正相关关系。
其次,基于当前各类社交媒体的普及,形形色色的海量多元化信息依靠着丰富便捷的传播渠道,得以在社会中被广泛传播。社交媒体不仅使得传受关系发生了颠覆性变革,并且突破了传统媒介所处的时空因素限制。在上述过程中,普罗大众作为传播客体,其公民及权利意识得到了不断的增强。上述基于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关系及过程的变化,都已对当下我国政治话语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此外,当以社交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以后,为一些不同于主流媒体所传播的内容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形式、传播渠道来选择。因此,上述情况也说明,在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治话语的传播状态呈现出以主流传统媒体传播的政治话语为主,以新媒体表达的政治话语为辅的媒介整体格局。此外,还呈现出主流传统媒体表达政治话语同质化的特征,而在新媒体传播渠道中,政治话语文本以多种变体、多种声音、多种形式共存的情况。
(三)国家战略传播的外部输出急需强化。相较美、俄等世界大国已完成或正在建设的健全完善的国家战略传播体系,我国在此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早在2009年6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引发<2009-2020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简称24号文)。在上述《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把我国重点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但至今整体建设的评估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而与在国际传播领域具有强势存在的美国相比,就其国家战略传播体系而言,它的建设效果十分突出,其特点鲜明:(1)战略传播以美国的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价值观为其核心诉求,推动着对外传播走上更加专业化、系统集成化的建设道路;(2)已建立由总统直接负责领导、国安会统筹安排协调、传媒等其他政府相关部门分工并紧密配合的国家战略传播组织价格和运作流程机制;(3)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强调行为传播与话语传播的相统一,同时重视针对目标受众的“精心运作的接触和传播”,并于利益相关者保持良性互动;(4)对外战略传播的议题内容主要着眼于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战略需求和现实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强化国家战略传播的理论及政策研究。
笔者认为,在社会发展建设日益开放的当代中国,在传媒生态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所谓国际传播的主体或要素已经超越了仅仅指涉传统媒体运作和意识形态差异等传统认知的范畴,国家战略传播能力建设在总体上呈现出涉及主体或要素复杂多样的态势。在上述情况下,对外传播的整体能力效果强化也就不再是由单一主体——传统媒体所决定,而是由多元主体或要素的合力所决定。目前,政府已对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进行建制改革,统一对外使用“中国之声”的呼号,意在进一步增强广电媒体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速推动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进一步的融合发展,加快我国主流广电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其在未来能对外真正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综上所述,国家战略传播应是在顶层制度设计之下的一种整体全局意义上的协同式传播体系。而在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的今天,上述国际战略传播的形态正被各国政府所越发重视,通过整合国内外传播资源,加大传播力度、增强对外传播效果。伴随着大国外交战略的推进,它的作用与影响将会进一步凸显。
三、创新优化政治话语传播的策略
目前,我国在政治话语传播的策略方面仍然亟待改进加强,具体来看,从事政治传播事业的从业人员,应该着力加速实现对当下政治传播话语现状的全面改造,强化对于政治话语传播规律的研究,注重搭建政治话语传播的科学体系,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国家和政府的政治宣传阵地和对外战略传播平台为抓手,以创新和优化政治话语表达方式为关键着眼点,以实现政治话语传播的内容、符号、形态、表达方式、传播技巧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为主要操作逻辑,切实提升目前政治话语传播的效果,提高其在现阶段转型期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及被认同度,提升中国政府在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
具体而言,从搭建政治传播平台系统来看,应该在现有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传统媒介和当前影响力日盛的新媒体在内的整个大众传播媒介都应该根据其各自媒介的主要功能特征、覆盖受众人群等因素进行统筹的协调安排,使其相互之间能有机地协调配合,在集成化、专业化的系统层面上统一为政治话语传播这一共同的政治目标服务。
从微观的具体操作层面来看,在对话语表达方式这一关键内容的优化创新策略方面,可以借助在传播过程中,尤其实在信息生产环节中,通过对情感性的话语及通俗化修辞等言语方式的合理使用,向受众阐释好解释好沟通好政治话语的背后意义及内容。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贯通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理顺学术话语与民间话语,有机结合情感话语和理性话语,协调理顺对内宣传话语和对外传播话语等具体的方式手段,来完成在现代转型背景下我国政治话语理传播的新理念、新话语模式和新平台的体系建设并使之能有机配合运转,能真正帮助中国应对好当前政治传播的机遇和挑战,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