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绿色金融激励约束保障机制探究

2020-02-25莫青桃

山西农经 2020年24期
关键词:污染金融绿色

□莫青桃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 兰州 730124)

据2020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财政数据可知,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 8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9年综合上涨6.1%,符合6%~6.5%的综合需求。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6.4%、二季度同比增长6.2%、三季度同比增长6.0%、四季度同比增长6.0%。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展迅猛。

随着社会格局不断变化,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金融是指以改善环境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而引导资源从高污染产业流向技术先进产业,是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金融活动。

我国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国外先进的理念并结合国情进行改良,衍生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发展路线,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例如企业缺乏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污染企业未能承担相应的成本风险、环保企业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后续力不足。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为金融机构提供帮助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金融机构还要对绿色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通过监管部门颁布相关政策制度或规章,为绿色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提供引导。

我国针对绿色金融发展问题的战略部署,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解决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因此,推动我国绿色金融激励约束保障机制发展,将对我国金融产生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我国绿色金融及其激励约束保障机制现状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用金融服务推动绿色金融进步,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绿色金融的目标,同时优化生态环境。

1.1 政府层面

在绿色金融中,相关法律法规不足,导致我国在绿色金融实施方面缺乏一定约束力以及公信力。此外,政府在产业体系改革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我国政府首先提出了减排40%~50%的目标。

随着经济增长,工业进程加快,人均GDP不断提高,导致我国的碳排放量显著增加[1]。由于我国的产业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依靠污染指数较高的企业获得财政收入。此外,目前我国考核地方官员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其任职期间的GDP情况。绿色项目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前期经济收益不明显;而工业虽然具有一定污染性,但收益快,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提高当地的GDP。因此很多负责人员乐于引进或建设此类项目。

1.2 企业层面

在企业层面,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通常都是典型的“外部负效应”,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此外,在现行的法律制度框架内,污染企业只注重提供经济输出,很少关注污染治理问题,即便进行了部分处理,仍存在治标不治本的情况。

从总体收益角度来讲,企业自身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市场资源。在市场中,市场需求者自身的喜好将会明显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的整体走向。很多市场需求者为了降低购入成本,追求良好的效益,会降低环境保护要求,推进污染型的生产进程,导致绿色理念无法有效应用于实践[2]。

从资金角度来讲,无论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资金供给方都需要考虑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实施风险预测。2001年我国环境保护部门联合证监会公布了《上市公司环境审计公告》,2003年在《上市公司环境审计公告》的基础上又附加了《上市公司或股票再融资进一步环境审计公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虽然有了相关条款作为支撑,但信息披露仍不充分。金融机构给企业发放贷款时,未对企业资格进行细致审查,为污染企业提供了充足资金。

1.3 金融企业层面

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我国企业整体正常运转,通常需要一定的金融机构对其提供扶持。商业银行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但是其本质上是金融机构,需要盈利维持日常运转。因此,如果地方有污染企业且污染企业有金融机构的支持,承担了较低的成本,经济效益高于其他企业,迫于经济压力,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将会缺乏说服力。

综合分析可知,我国的产业以工业为主。这些工业产业大部分具有高污染的特点,但是由于污染型企业的效益高、成本较低,具有支撑地方经济的作用,因此受到的约束较小。发展绿色金融时,需要优化污染型企业的发展模式,有效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理念综合发展。

2 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2.1 加快改革步伐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宏观调控的职能,要发挥“看得见手”的作用,适当干预经济发展,从政策层面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并完善绿色金融机制。

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发展绿色金融的成本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许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发挥政府调控的职能,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使绿色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

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绿色节能”“绿色环保”问题一直具有较高的热度,例如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3]。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需要实施绿色金融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生态发展,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以此作为基本的发展方向。

推动企业改革时,应着眼于地方经济的长久发展,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地方经济进行综合调查,开展科学评估,制订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法,减少污染型企业的排放量,促使企业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尽快出台详细的法律依据,例如美国在1980年的《超级基金法》中要求当地企业(污染型企业较多)必须为当地的污染现象承担一定责任与义务,同时当地银行对此类企业放贷提升警惕,加大审核力度。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环境保护立法进程,建立法律平台,使用法律武器使各地污染型企业在环境治理中承担更多治理成本。

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应采用激励机制对绿色金融予以鼓励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加大当地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减少企业污染。降低金融企业在绿色项目中的营业税率,允许相关贷款行业拨备税前列支,有效激励金融企业发展绿色金融。

2.2 金融监管机构大力推动当地绿色金融综合发展

2.2.1 形成相关的激励政策

在我国的综合发展中,绿色金融一直是金融行业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金融类企业在担负自身的社会责任外,更需要获得相关利益[4]。因此,应对我国金融机构采取激励措施,促使金融机构自觉、自愿奉行绿色金融准则。

市场监管部门为了提升整体约束力,可以鼓励银行投资绿色、低碳项目,以便更好地发展。此外,对于支撑型污染企业,例如钢铁、水泥、化工原料等项目,可以采取激励措施,通过鼓励、扶持节能减排等方式,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2.2.2 形成关联的指导制度

在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绿色金融的认证过程中,需要为金融机构介入相应的低碳项目提供综合指导。各地金融监管机构可集中规划绿色信贷项目,提供可行的发展方向。深化绿色信贷机制,引入后续的信用决策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依托金融科技优势,建立绿色金融信息数据库平台。

中国人民银行分行与各省的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生态环境部门要通过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共同构建绿色金融多主体监管机制,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2.3 建立配套的市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应当作为约束者和激励者帮助当地企业有效发展。根据相关分析可知,2012年全球的碳交易已经达到了1 500亿美元。

目前,我国只有少量企业以及银行参与其中[5]。可以搜集相关数据,提前进行规划,形成自己的碳交易平台。例如我国兴业银行帮助浙江地区的企业完成了国际碳交易,通过此次碳交易,企业节能减排的收益远超其主营项目收益,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3 结束语

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绿色金融是金融行业和环境生态产业之间的桥梁。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绿色金融,当务之急是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构建相关的绿色市场,保证绿色金融的发展优势。建立碳交易市场、排污权交易市场、绿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等,可以帮助企业与相应的金融机构得到更好的发展。绿色金融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急需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证整体项目的可行性。

此外,由于实施绿色金融项目是一项极为庞大且系统性工程,分支众多,对我国相关部门的执行与操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建立合理的约束及激励机制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全面优化企业的综合发展路线。

猜你喜欢

污染金融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P2P金融解读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