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土地保护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0-02-25冯延江宋秋来曾宪楠

山西农经 2020年24期
关键词:黑土黑土地黑龙江省

□孙 羽,冯延江,王 麒,宋秋来,曾宪楠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1 加强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世界有三大黑土带,分别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和俄罗斯境内及我国东北地区[1-2]。我国黑土地面积约占全球黑土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是中国著名的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被誉为“北大仓”。

黑土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3]。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提出“要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要要求,指出“黑龙江省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但由于长期垦殖,黑土地资源沙化、碱化、退化比较严重。如不及时治理,再过50年大部分黑土层将流失殆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要加快推进东北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范围,对黑土地实行战略性保护”重要要求。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再次强调“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要求“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1.1 黑土地事关粮食高产稳产

黑龙江省黑土耕地面积1 590万hm2,占全国黑土耕地50%以上,年均粮食产量达到750亿kg,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4]。

徐明岗(2015)研究团队经联网研究与实践验证30余年,找出了土壤有机质的演变规律,通过构建模型揭示了土壤有机质提升与作物高产稳产的关系,发现在当前平均生产水平下,如果每千克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1%,每667 m2地可增产三大粮食作物47~66 kg,提高稳产性5%~8%。

1.2 黑土地退化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黑土区为保障粮食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过度开垦利用、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产生的后果难以估量。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大开发,政府鼓励向半干旱的黑土区大平原移民,大量廉价土地使人们根本没有保护耕地的认识。随着农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用水严重不足,地下水被大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加剧了草原衰退。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大平原土壤干裂、疏松、严重沙化,一遇到强风就出现沙尘暴。1934年5月12日,爆发了史称“黑风暴”的罕见沙尘暴,跨越美国2/3领土,卷走3亿t土壤,当年小麦减产51亿kg,延长了美国经济萧条期,被美国认定为国家灾难。

1.3 黑土地保护已刻不容缓

开垦70年来,黑龙江省的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超过30%。统计数量显示,东北黑土区有接近30万条长度超过100 m的侵蚀沟,仅沟道本身就损毁土地40万hm2。其中,黑龙江省有11.5万条侵蚀沟,造成9.2万hm2土地损毁。

长期持续“掠夺式”的耕作活动,导致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渐趋降低,理化性状不断恶化,黑土层不断变薄,有的地块甚至消失殆尽,露出下层黄土,出现“破皮黄”。与黄土高原的黄土不同的是,此类黄土在黑土地上出现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极其低,尚不足1%,土壤肥力十分低,基本无法种植农作物。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预计在50年内黑土层将被水土流失侵蚀严重,甚至将被完全侵蚀、流失殆尽。可见,加强黑土地保护已刻不容缓[5]。

2 影响黑土地保护的因素

2.1 生态改变因素

东北黑土区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仅有百余年的历史,表现出开垦规模与强度过大的特点。畜牧业、林业、矿业过快发展,城市规模、数量急剧增加,造成森林减少、湿地萎缩、水土流失加剧、洪水泛滥等现象。尤其是化肥、农药超标投入、秸秆焚烧等,打乱了生态平衡。

2.2 经营者因素

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农村居民非农化以及离农化倾向明显,农户对黑土保护缺乏动力。当前,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农户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虽然黑土地地力下降,但还能够丰产,这也使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保护黑土的紧迫性,对保护黑土地缺乏积极性。即使一些农户想投入,也没有能力。规模化生产主体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承租土地进行规模经营是以利益为驱动参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投机性。一些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对土地掠夺式生产,缺乏对土地投入的动力。

2.3 耕作方式因素

朱利群等(2011)[6]研究认为,翻耕有利于提高产量,深翻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和产量,是适宜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的耕作方式。但从实际情况看,小农机具无法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是土壤板结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小、散农户认为深松整地对提高产量作用有限,不愿意投入物力、人力。现代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对接小农户的成本过高,不愿意提供服务。

2.4 自然因素

自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7]。黑龙江省冬季气候严寒,春季气温转暖冰雪消融,在水力、重力与冻融反复作用下,对黑土地侵蚀严重。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春季解冻期坡面、冻融沟道侵蚀发生的主要外力作用下,部分东北黑土侵蚀区土壤冻融侵蚀速度已不亚于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3 促进黑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大力推进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补充黑土耕地有机质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之一。“取之于田,还之于田”,应大力推进覆盖免耕还田、秸秆粉碎深翻还田、过腹转化还田,结合养殖业粪污治理,积极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3.2 应用大马力农机,推进保护性耕作

要加大力度整合农机补贴资金,逐步用大马力拖拉机代替“小四轮”,配套使用深松、深耕农机具。要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示范,因地制宜推广少耕免耕、深松深耕等技术。要发挥现代农机合作社作用,通过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等方式,让小农户也能用上大马力机器。

3.3 加快推进轮作休耕

扩大轮作休耕面积,推广玉米与大豆、杂粮、薯类、油料作物等轮作,建立合理的轮作种植制度,实现固氮肥田、用养结合。积极发展粮改饲,减少籽粒玉米面积,大力发展青贮玉米、苜蓿、黑麦草、燕麦等优质饲草料,发展草食畜牧业。

3.4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黑龙江省应继续加大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功能措施,提高土地平整程度,加强治理坡耕地,将顺坡种植改为机械起垄、横向种植,尽可能减少土壤养分和水土流失。加大沟壑侵蚀治理,该还林的还林、该还草的还草。

3.5 引导生产主体保护好黑土地

按照“简单易行、有利可图”的原则,制定黑土地保护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农民由提高产量获取收益转变为提高质量、品质获取收益,持续打好“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3张优势牌,让农民收到种植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甜头,用“卖得好”倒逼“种得好”。引导农民规范流转土地,在土地流转合同中要强化黑土地保护的义务。

3.6 加快农业污染防治

大力实施农业“三减”行动。大力推进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南猪北养”的过程中,决不能带来“南污北移”。要建立负面清单,严格限制除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以外的企业进入。

3.7 加强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运用

加大精准施肥推进力度,对高效新型化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大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不断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另外,水稻育秧取土也不容忽视。黑龙江省水稻育秧需要消耗大量黑土营养物质,要积极探索替代措施。

3.8 建设黑土大数据中心

通过构建黑土数据资源挖掘系统平台,规范黑土数据资源,提高黑土保护相关数据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并从中获取正确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方向,为黑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及宏观决策提供精准的科学依据。瞄准世界黑土保护科技前沿,跨界融合、创新,打造粮食安全的战略升级版。同时以此为平台,对黑土区进行土壤性状、作物、环境的系统监测,实时监测黑土资源动态变化,实施监测数据共享,有效发挥决策参考、指导生产等作用。

猜你喜欢

黑土黑土地黑龙江省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添加木本泥炭和膨润土对侵蚀退化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黑土区土壤有效磷反演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黑土地上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