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立意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以部编版《新文化运动》为例

2020-02-25庄爱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蔡元培家国

庄爱平

(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闽侯 350100)

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激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情怀,从而使家国情怀落地生根,是中学历史教师应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一课,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

一、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落地面临的问题

家国情怀落地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质是强化学生的人性教育,其核心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将知识转化为高尚的情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1]但随着社会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非实用型人文教育相对缺失,重理轻文教育带来的结果是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素养不高。

(一)学习功利性强,忽略精神追求

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初中学习阶段。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都不同程度上存在“重智商轻情商”的现象。中考科目中历史分值相对较低,这导致富有人文内涵的历史学科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习时间的分配向高分数的语数英等学科倾斜,直接影响到了历史学科学习效果。部分教师从升学率和成绩评比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功利化,呆板枯燥的教学内容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

当前,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社会发展过程不断凸显“个人与集体”之间取舍的价值取向。各种利益和道德的矛盾冲突也易诱发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的意识。“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对“团结、合作、集体”意识淡化,家国观念淡薄。

(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薄弱

2016 年1 月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前,当代初中生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作为独生子女来抚养与教育的。很多家庭在教养方式上采取无原则的包容与满足,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强、合群精神弱、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更是薄弱。

二、家国情怀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落地

历史课堂是渗透家国情怀的主阵地,教师可通过深挖教材人文素材,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等途径全方位地对学生实施人。

(一)深挖教材人文素材,培养理性思维

部编新教材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素材,深挖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关键是把握历史课本里的“人”。历史教师可以从人物史料入手,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学习方法,进而了解并掌握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和作用,从中体味丰富的人文价值。

笔者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这节课备课中,就关注到了一个人——蔡元培。如何挖掘这个人物的人文内涵呢?笔者从蔡元培与北大精神入手,设计了三个层面教学来了解蔡元培。首先,从介绍蔡元培入手。1916 年冬,在欧洲从事学术研究的蔡元培接到电令,让其回国就任北大校长。他回国途经上海,许多朋友劝谏,认为北大太官僚腐败,若整顿不彻底,反而坏了自己的声誉。但蔡元培锐意革新,排除各项阻力,对北大进行改革。改革前的北大受动荡的政局影响,学校教学秩序混乱,封建气息浓厚。蔡元培就任校长后,革新除弊,推动新文化运动,为师生提供了研究高深学问的便利条件。其次,给学生展示当代著名画家沈嘉蔚的油画作品《兼容并包》,又名《宽容》,带领学生解读,体会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从油画中人物的位置、着装、身份分析蔡元培以宽容、大度的气量网罗英才,把陈独秀、胡适、辜鸿铭等新旧思想并存的学术名家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为他们提供了学术探讨和思想交流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风气。第三,高尚的人格魅力。出于对腐朽政治体制的不满,蔡元培曾多次请辞校长职务。在北洋政府统治下,作为知识分子,以告退的形式对当局表示抗议,以维护自己的人格自尊。这堂课,对蔡元培这个历史人物的剖析,使学生更好审视自己、定位自己,从而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担当意识。

(二)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集体意识

人类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也越来越趋向于明显化和精细化。但是,分工越显著越需要集体主义观念,有团队意识才有凝聚力,才能高效达成目标与完成任务。[2]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缺失导致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教师可利用合作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集体意识。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笔者整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把20 世纪初的中国比喻成一个病人,从了解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症下药以及治疗疗效三个方面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学习过程中,班级同学进行分工,收集史料,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成员之间增加了情感交流和学习互助,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另外,即使是开放性问题,因为有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同样也可以渗透家国情怀。例如这堂课,涉及文学革命,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们欣赏两首诗歌,代表传统文学的李商隐的《蝶》和代表新文学的胡适的《蝴蝶》。笔者的本意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白话文通俗易懂更有利于推动文化的普及和新思想的传播。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出不同的结论,发现李商隐的《蝶》,对仗工整、意境高雅,具有古典美。探究交流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更好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文气息。

(三)关注全体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家国情怀是存在于内心的道德品质,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关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健全人格。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吸引所有学生注意力的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在《新文化运动》这节课,导入新课时以多媒体呈现当今祭孔和全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建立的图片与1912 年袁世凯祭孔大典进行对比,设问为什么袁世凯的祭孔会遭到世人的反对呢?这个设问情境以孔子为线索,既从弘扬传统文化入手,又渗透百家争鸣知识点,还紧扣本课新文化运动前夕社会上“尊孔复古”逆流,这样既让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面向全体学生的设问还要注意问题设置的梯度。在学习完本节课内容后,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则史料: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特征是军阀混战、道德沦丧……事实证明,共和体制带来的政治形势变化,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改变国家性质,还需要有一些力量来唤醒沉睡中的国人。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社会革新运动。这场思想革命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3]根据这个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根据材料指出这场思想革命的名称;分析这场思想革命的作用。问题一针对学困生,了解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问题二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问题一基础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既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又能有效激励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课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长此以往,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更增强自我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健全人格。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蔡元培家国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家国两相依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