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福州地铁出入口本土文化的设计表达
2020-02-25林晨霞
林晨霞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1 国内地铁出入口设计现状
从国内现有的地铁出入口设计来看,大部分站点外形以方形标准化设计造型为主。材料方面,早期建成的地铁站出入口在材料上多用钢筋混凝土做框架结构,配合不锈钢玻璃窗,外贴石材饰面;2000年后,随着国内城市的加速现代化,开始逐步大量运用钢结构饰平板玻璃幕墙,整体呈现简洁干练的效果。但过分地强调与国际接轨、追求现代化,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逐渐模糊了城市原有的悠久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可避免的在地铁出入口设计中出现的视觉语言雷同化。另一方面,千禧年之后的十多年内,利用造型奇特的新地标建筑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方法一度十分盛行,导致一些不符合地域文化环境、忽略功能与造价成本转而追求造型上多变和新奇的建筑设计出现。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经历了追赶、模仿现代化设计,盲目推崇先锋设计,造成的与本土文化脱节的建筑设计大量出现后,不少设计师开始批判与反思,如何新的材料和建造技术下,避免千城一貌,做到既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又能将本土传统文化融入地铁出入口设计之中,并在国内不少城市的地铁出入口设计中做了不同方式的尝试。
北京地铁六号线在位于二环内的几个站点出入口采用仿古模古造型,以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根据环境中古都风貌不同的保存度及典型度,确定仿古程度,总体设计偏向对传统风格的写实摹写。成都新南门地铁站出入口采用大面积青绿色平板玻璃局部镶嵌传统中式青砖景墙的方式,颇具清风雅韵的中式形意美。哈尔滨地铁铁路局站出入口造型设计参照了民国时期火车站门面设计,而地铁龙江街站的出入口则和边上的教堂窗户造型相呼应,自如顺势地融入了周边环境,但是针对每个站点做不同造型的个性化设计必然会导致高昂的造价。现今我国提倡构建绿色环保节约型社会,这种设计方法显然缺乏可推广的土壤。
2 福州地铁出入口本土文化表达的重要性
福州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国家“海西”战略中重要的对台交流中心城市,依托独特的地理和政治地位,借助国家的大力扶持,城市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外延边际都在不断扩展和提升。福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势必在已经投入运营的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形成的一横一纵和在建的四号线五号线形成的城区环线以及连接福州市区到长乐滨海新区的机场快线周边形成密集的人流动线。在政府提出打造滨海城市、弘扬闽都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大背景下,对福州地铁站出入口的设计进行重新定位和提升就显得十分必要。如果能够依托悠久且颇有历史积淀的闽都文化对其进行设计提升,必将成为激活城市文化的节点,成为重要的城市形象名片之一。
福州地铁一号线一期设有21个站点,不仅连接着福州火车站、福州火车南站这两个高人流量场所,东街口和南门兜站点更是前往我市首个国家5A级景区“三坊七巷”的主要站点。地铁二号线则经过了鼓山风景区和最具人文气息及创新氛围的闽侯大学城新区,这些场所都是福州对内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直接影响本土人士对城市的认可度认同感,也影响着外来人员对福州的直接观感。现有的出入站口除靠近省政府一带的屏山等站点的造型借鉴了汉阙的设计之外,其余站点的设计并没有突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缺乏对福州城市内在文化意涵的深度发掘与运用。因此,如何做到既能秉持绿色环保节约的理念,又在造型上能体现城市的文化特征,从环艺专业角度在建筑和景观视觉语言方面对福州地铁站出入口进行重新定位与设计显得尤为 迫切。
3 福州本土文化传统符号的选择与提炼
对于城市传统符号的选择和提炼主要围绕城市传统文化进行。在城市文化提炼过程中应注重对象的代表性与独特性,与其他城市文化有重叠的应坚决抛弃,提炼过程是城市文化“多到少、广到精” 归纳总结的过程①。
提到为地铁站出入口设计注入本土元素,最直接的思考方向多会是从当地特色建筑形制中寻找灵感和造型元素。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②。而福州特色的建筑造型中,最典型的就是闽派建筑的标志性元素——马鞍墙。马鞍墙是福州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虽与马头墙均属于封火墙的一种,但造型的视觉效果却有很大的不同。福州民居在外观造型上相当注重顶部轮廓线的节奏变化,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高出屋顶的山墙部分作成弓形和马鞍形,翘角伸出宅外,造型上形成了极似马鞍的马鞍墙。简洁有力且富有节奏感变化的线条,作为福州本土建筑的典型形制与视觉化语言重要代表,马鞍墙造型语言无疑是非常适合用作当代地铁出入口构筑物的文化造型表达。
同时,作为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历史,除却马鞍墙这一独创性的建筑形制造型语言之外,传统工艺技术制作的“福州三宝”——脱胎漆器、油纸伞、角梳也随着名人辈出的三坊七巷知名度的提高和访客的增多而为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而其中的脱胎漆器,自南宋发端至今,在一代又一代的传统手工艺人的传承和发展下,现今已经成为福州市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在近几年福州举办的全国性大型活动,如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全国青年运动会的纪念礼品和伴手礼中,都有福州漆器的身影。现今福州漆器的造型早已跳脱了早期的传统样式,对材质肌理也进行了更深更新更符合当下时代审美的探索,其中有不少造型和肌理效果可以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成为地铁站出入口设计中的传统符号来源。
此外,福州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由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的福州船政,是近代中国的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直至90年代它依旧是远东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设备最完整的造船基地,在一百多年沿革中发展出历史闻名遐迩的福州船政文化。多年的造船积淀,各种船只的造型结构甚至是部件,都可以成为建筑造型元素的灵感理念来源。而福州船政文化中体现出的那种自立自强、开放包容、革新进取的精神也可以在建筑意境方面给设计师以不少 启发。
4 福州传统文化符号的视觉表达与地铁出入口设计的与融合
潮流的演进过程中时常不可避免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土文化全面回归的大势之下,地域性特色建筑不应沦为对传统元素的单纯模仿和堆砌,更需要设计师在思考地域建筑如何体现传统文化意涵方面下足功夫。
另一方面,在地铁出入口设计中过多的使用具象传统建筑造型语言和突出强调文化个性体现,会导致工程难度加大、造价飙升,不仅与厉行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时代大基调不符,在作为公共建筑设计中出现频次很高的地铁口设计推广上也不具备可持续性。
笔者认为,在设计中取得可复制性-造价-艺术性的三者平衡,是当代地域建筑设计的重点亦是难点。当代建筑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塑应该更多的着墨于将传统具象元素演化成有传统意味和浓厚地域烙印又符合当代美学趋势的建筑视觉语言,将本土文化造形元素、色彩元素和质感肌理元素配合主题与地铁出入口进行融合。例如将马鞍墙墙头线条造型进行抽象符号化、图形化处理,形成简洁有力的造型曲线,保留马鞍墙典型建筑造型特征的同时,也简化了模具制作工艺更便于批量生产。将其饰于地铁站出入口顶部,在出入口侧面局部配合以三坊七巷中建筑窗格造型,形成简洁灵动却不失传统意味的视觉效果;或将马鞍墙墙头线条整体缩小,侧面纵向放大,制作成出入口正面悬挂的站点信息灯箱横牌,此方法适合对现有的模块化站点进行局部造型改造。在传统色彩元素的提炼与融合方面,可以将福州漆艺的配色与材质肌理效果用于站点出入口的功能细节和局部节点装饰中,将色料混合形成漆艺特有的流动肌理,抛光后用于出入口的扶手饰面,或仿制漆艺中贴蛋壳形成的龟裂效果呈现出古旧沧桑的历史厚重感,或用饰以金箔的方式突出局部视觉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新型材质的使用,如仿木纹树脂塑成的桅杆和玻璃纤维制仿制帆布配合抽象简洁的造型表现船政文化于出入口设计装饰中,实现地域文化的意向表达。
5 结语
在对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地铁站出入口本土化设计,可以避免单纯对传统形式进行模仿,堆砌具象文化符号,设计出与所处的现代化城市环境格格不入的作品。尝试用现代建筑设计语言深挖本土文化再现和重塑的多种可能性,从而使设计作品充分体现对环境对人文的充分认同与尊重,创建出有传统文化意义和价值又能着眼未来的设计作品。
注释
①陈捷.运用招贴艺术塑造城市形象——以福州市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②张嘉秋.论地铁建筑设计的地域特色[J].装饰,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