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情感之美 品诗文之韵

2020-02-25冯聪颖

卷宗 2020年30期
关键词:古诗文美育诗词

冯聪颖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北京 100018)

对职业院校所用语文教材而言,古诗词是不可或缺的模块,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引导学生热爱诗词,亲近古诗文,才能引导他们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感受那一句句优美的诗句的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美育价值。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要考虑到人类情感的共通性,指导学生在情感上与古诗词背后的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亲近古诗词,拉近与诗词的距离,进而充分挖掘诗词内在蕴藏的美,逐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大力弘扬,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1 教学现状分析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与普通高中学的教育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不用瞄准高考这个指挥棒,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因为目前学生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新媒体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带给学生更大的心灵震撼和视觉冲击。

在这种背景之下,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美育教育。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因网络的存在日益频繁与多样。这种交流,给了师生拓展文化视野的机会,但是其中产生的文化激荡与冲突,也给中华文化的传统诗词教学带来阻碍。如何让学生在多元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华文化之美,帮助学生在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比较中更深刻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的本质,是当前高职学校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而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大量的璀璨诗篇是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的历史就是文化辉煌的历史,它灌溉了伟大的民族。热爱诗词,亲近诗词,才能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 那一句句优美的诗句,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美育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诗词内在蕴藏的美,要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打开学生的心扉,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

高职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对是非、美丑、善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2 鉴赏情感之美的教学策略分析

2.1 感知古代诗歌中的铮铮铁骨报国之情美

中国历史上,以诗文名留青史的更多的是可以舌战群儒的大臣,他们在后方运筹帷幄,但也有一些铁骨铮铮、冲锋陷阵的将领,留下了一些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的别样佳作。

他们“有一副随时为国献身的铮铮铁骨和一颗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在不能将这样的情怀于他人倾诉之时,这些情怀尽现在他们的诗歌作品里,以诗歌为载体,发挥了‘诗言志’的功用,这些英雄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历史战事,更是在文学历史上留下了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的佳作”[1]。

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在本词的学习中,首先当然是古诗文教学的常见内容,即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精炼的文字,理解并想象文字背后的山河之美,但对本词来说,更要紧的是要想象面对“玉簪螺髻”这样的山河美景,为何产生的却是忧愁和愤恨。如此一来,就很自然引出问题:“愁与恨因何而生?”诗人南望,祖国山河大好,无奈却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仁人不得其位,即使有心报国,恢复河山,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接下来不妨引导学生思考,在“愁恨”之情的支配之下,诗人这样做了什么动作?如此一来,学生自然会关注到,词人在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之下,自然做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在此还可以引导学生代入主观情感,模拟诗人动作,在肢体动作表演的过程中,更深入地领会诗人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情之美在感人、动人,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能够与诗人找到情感上的共鸣点,知人论世,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曾经的人生经历,代入式地感受诗人情感,这是基本的学习理解诗词情感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情感上亲近古诗词,才能真正有机会感受诗词这种文学样式之美,能感受到词人的报国之情的熏陶。这样的美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应该长期贯穿的。

2.2 品读古代诗文中孝情之美

《诗经、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道就是感恩,而感恩的基础是亲近,中职阶段的学生,因其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在家庭关系中,感受更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如何引导学生自发的在亲近父母的基础上,感恩父母,认识到感恩是责任,是义务,语文学科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中的孝情之美,引导学生能够在秦晋父母的基础上,感恩父母,帮助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更是社会道德的基础。

如在《相脊轩志》一文的学习中,在引导学生品读“可悲”之事时,可以把重点放在“悲”情、“孝”情上。《项脊轩志》中较多记叙了家庭生活的琐碎细节,这些细节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有类似的情况,但不会引起注意,而通过文章学习,通过对作者笔下描写细腻动人的细节的关注,学生能够更好的感悟孝情。例如家中老仆谈及归有光亡母旧事时,就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学生个人体验,深入理解文本。“儿寒乎?欲食乎?”短短的两句,如果不细加品读,很难体会其中孝情之美。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原文和注释透露出的信息:作者生母去世时,他年龄尚小,所以母亲的形象在他是记不分明的,这是家中老仆在帮助他回忆的,在此,要引导学生品读感受这个细节和同学们生活中常接受的父母的嘘寒问暖的不同之处。诚然,这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亲子之间的日常相处本就是充斥这琐碎而平淡的小事,正是这些平淡平常之处,才是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才会成为最动人、最关情之处。“儿寒乎?欲食乎?”短短的两句,正像同学们到家后母亲关切的问候“饿了吗?想吃点啥?”,只是幸福的同学们可能到家会习惯性地说上一句“我回来了”或者“我妈呢”,而归有光并没有这个机会,他只能够在老仆追忆中,在那些最平常的生活细节的回忆中,追忆母亲,而同学们却幸福得多。平淡的生活,平实的语句,却往往洋溢着最淳厚的人情美。与作者产生共情之后,再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自然本色之美,让学生明白以平常句,不事雕饰,恰当的处理之后,也可以淡而有味,也可以情深动人。

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时空的间隔过大,共情是很难的,但总有一些情感之共通的,所以在涉及孝情的篇目的学习中,一定要充分挖掘学习内容中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个人的生活体验,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情感之美的熏陶,感恩父母,感恩生活[2]。

3 用情感亲近促成文化认同

同学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技术,他们的生活因新媒体的出现,呈现出年轻人独特的丰富多样。而正因为视听媒体的存在,学生与传统文化的心灵距离也逐渐拉大。学生与教师的生活状态的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师生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古诗文教学因为文字理解的障碍造成了学生本能的抵触,而教师应该正视这些抵触情绪,挖掘教学素材中的情感内涵,找到可与学生产生共鸣的关键点,让学生在欣赏古诗文情感之美的同时,亲近古诗文,进而认同、热爱传统文化。当然,知易行难,爱好美是一种能力,培养爱好美的能力的美感教育,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古诗文美育诗词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诗词之页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