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传承的问题研究
2020-02-25陈越华
陈越华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精湛卓越的技术工艺,但在步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制造行业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机器设备,这使得许多传统工艺逐渐衰落,随着传承技艺的工匠数量越来越少,工匠精神也随之消失。而在当前阶段,为了推动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服务于我国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再一次提起工匠精神。学校传承是新时期工匠精神传承的一条重要路径,本文将以高职教育为例,分析工匠精神传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性的提出对策。
1 湖湘工匠精神概述
1.1 湖湘工匠精神的概念、源流、内涵、特征
湖湘工匠精神作为湖湘文化和湖湘传统技艺的结晶,是湖湘工匠在发展过程中所流传下来的,衣服在他们身上所独有的精神与品质。湖南省委在其发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树立“湖湘工匠”的品牌,为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向。湖湘工匠精神是湖湘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国,湖湘地区是当时主要的青铜器制造基地之一,因此积聚着庞大的手工艺劳动者群体,他们正是最早的湖湘工匠。到汉朝时,除了青铜器制造外,印染、刺绣、瓷器、造船等诸多技术工艺的出现为湖湘工匠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同时也使得湖湘工匠精神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自秦汉以来,湖湘工匠精神在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形成了即为身后的精神内涵,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孜孜不倦的追求境界提升。对于湖湘工匠而言,求“道”是其共同的目标,“道”不仅包括高超的技艺,同时也包含优良的素养。对“道”的追求使得许多湖湘工匠抛弃身外之物,一心追求技艺的精纯与超越,最终达到心与技的融合。二是精工坚密,即追求机制的精巧,以期打造出更为完美的作品,简单来讲就是精益求精。以湘绣为例,绣师们往往会在作品中投注大量的精力,通过不断的打磨和改良以提高成品的质量和精美度,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湘绣列入我国四大名绣之中。三是推陈求“异”,湖湘工匠从不故步自封,他们普遍具有探索创新精神,也乐于学习他人的精湛技术和工艺以提高、改进自身。如起源于湖南益阳的花鼓戏在创作手法上就突出了“求异”,常常会对节奏、调式、音程、和弦等进行改变,以获得不同的曲调和风格,这也是该戏目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品质。四是衰年变法,即用于追求全新的风格,能够结合时代发展将全新的品质融入到技术工艺之中,形成更加符合当下人审美的形式。如浏阳烟花产品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就是因为每一代的手艺人都能够依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以及审美能力,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将技艺与时代风尚结合以获得升华。
湖湘工匠精神的特征有三,一是吃得苦,与中原地区相比,互相地区自古以来就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而长期受这种环境熏染的湖湘工匠往往拥有更加坚毅的品质,对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决心也更强,即使在许多技艺失传之后,这种“吃得苦”的精神仍旧影响着湖湘人民。二是霸得蛮,湖湘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地人民的倔强、刚烈、强悍、劲直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在湖湘工匠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们在作品制造的过程中往往秉持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通过不断的打磨和雕琢改进自身的技艺以及作品的品质。三是耐得烦,湖湘工匠是不怕失败和创伤的,主要拥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往往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1.2 湖湘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分析
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极度发达的当下,湖湘工匠精神所具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湖湘工匠精神有助于技能人才的自我实现。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各领域的交融越来越深入和频繁,文化软实力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的挖掘与创新传承,以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近些年来,湖南传统工艺美术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相关企业已经达到数千家,从业人员已经突破200万,换而言之,湖湘工匠们被迫放弃技艺,外出谋生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此时重提工匠精神对于湖湘工匠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湖湘工匠精神有助于个体技艺生活品质的提升。近些年我国各省市都加大了传统技术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力度,重提工匠精神能够为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提供支持,依托技术工艺开发文化产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此一来许多传统技艺继承人将获得一项优质创收手段,其生活品质也将获得铭心啊的提升。解决生存问题之后,他们会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自身技艺的雕琢之中,为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助力。
再次,湖湘工匠精神能够为当地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湖南省委通过政策文件确立了湖湘工匠精神在当地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推动湖湘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能够为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导向作用,促进湖南高素质技能人才总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湖湘工匠精神能够引领立德崇技的社会风尚。湖南省政府为了树立“湖湘工匠”的频偏,采取了一系列活动措施,如“十行状元、百优工匠”竞赛活动、“优秀工匠”评选表彰活动等,有效推动了湖湘工匠精神和社会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政府的引领之下,当地企业也会加强对湖湘工匠精神的重视,将其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之中,从而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一股推崇“湖湘工匠精神”的风潮。
2 湖湘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传承的相关问题分析
2.1 现阶段湖湘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方法介绍
就目前来看,湖湘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校企合作传承,即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基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学生培养方案,集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预期的人才。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会将自身的具体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为学生发展指定了明确的方向,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但另一方面,这种订单式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强。而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利益常常因校企双方的博弈而受到损害。
二是“大师作坊”传承,即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中都设置有“大师工作室”或“名师工作室”,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加入不同的工作室,跟随师傅学习技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民间师徒传承的优良传统,促进了传统技艺传承范围的扩大,而且师徒相承的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师傅所拥有的优良品质将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但需注意的是,一些民间师徒传承所存在的缺点也被保存下来,学校制度与师徒传承本身所存在的矛盾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艺传承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一些“大师”实际上是有名无实之徒,根本无力挽救某些技艺。
三是“以赛代训”传承,即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职业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这类活动为高职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充分的锻炼,而且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有助于其自信心的建立。但同时职业技能竞赛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涉及面太小,无法覆盖所有学生,往往是一个班级中的尖子生才能获得参赛机会。再有则是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教师和学生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抽时间准备竞赛。
从整体上来看,依托高职教育进行湖湘工匠精神的传承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学校传承可以扩大传承的受众群体,使得传承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开放,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时间较短,学生们可能无法完全的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传承几千年的工匠精神根本不可能在短短的三五年内实现有效培养。
2.2 湖湘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湖湘工匠精神传承的问题主要有五项,一是传承思维短片,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的融合,但在经济社会环境下,很多高职院校依然单方面的向效益看齐,未能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思维,导致工匠精神难以真正的落实。二是传承体系断链,很多高职院校根本不具备完善的工匠精神传承规划以及体系,也极少投入资源,精神传承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三是传承评价断裂,如何对工匠精神进行评价是高职院校面对的一项难题,很多学校往往选择跟随国家政策走,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导致评价活动无法落到实处。四是传承主体断层,湖湘传统技艺的的老一辈传承人大多都是六七十岁的老者,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则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年龄鸿沟,缺少中间传承人。五是传承技术断档,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与钻研,很难成为真正的大师。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技艺的时间仅有几年,且这几年中还需要同时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根本不足以成为技艺传承人。
通过分析,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传统湖湘文化形成定势,在许多人的思想中,工商实业处于社会之末,因此很少会有人主动投入这一领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湖湘工匠精神的传承。二是现代湖南制造业发展落后,与我国懂不地区存在巨大差异,产业的落后使得高技艺人才也严重缺乏,同时也影响着高职生的就业趋向。三是职业教育传承存在劣势,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惯性思维,并深刻的影响着广大学生,“技能至上”的思想使得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兴致缺缺。
3 推动湖湘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中传承的有效策略
3.1 积极推动湖湘传统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大力扶持湖湘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传统手工技艺技能型人才,在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之间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供应,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提供工艺完整的技艺链,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工艺产品的研发以及技艺的革新提供支撑,同时组织企业优秀技工到校兼职教学,或是聘请掌握技术技能的专家到校开展科研讲座活动,将多内外现今的知识技能以及工艺要素渗透到学生群体之中,在校内搭建完整的产业链,为湖湘工匠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此外,推动湖湘工匠精神和产业文化的融合,将其渗透到产业管理制度、文化之中,对职工形成长期的熏陶和感染。
3.2 在高职院校内部积极建设湖湘工匠文化
首先,将湖湘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优秀工匠事迹宣讲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认同,将其逐步渗透到校园物质文化、体制文化、管理文化以及行为文化之中。其次,注重价值偏向,植入湖湘工匠精神。将湖湘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之中,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再次,通过树立工匠榜样的方式引导湖湘工匠精神。在校内定期评选和表彰在工匠精神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发挥榜样引导作用,推动学生效仿。同时加强工匠精神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其能够潜移默化对学生施加影响。再次,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湖湘工匠精神的落实。对高职教育职业能力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在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使学生能够自我约束并践行工匠精神。最后,将湖湘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之中,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以及专业课程的设计安排使学生时刻处于工匠精神的熏陶之下,依托工匠精神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
3.3 完善湖湘工匠精神传承培养体系
首先,对培养目标进行明确,一方面确立培养湖湘传统产业能工巧匠的目标,分析湖湘传统产业对工匠精神品质所提出的要求,以此为导向培养一批接受能力强、学习技艺快以及思想觉悟高的年轻工匠,促进湖湘传统产业人才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则要打造独具特色的湖湘工匠队伍,将前文所提到的“求道”“求工”“求异”“求新”的品质融入到职业人才培养中。
其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组织传统技艺传承人、传统手工技艺能工巧匠、专业教材编写人员共同编写用于湖湘工匠精神传承的校本教材,教育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学生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圆活动,如传统技艺竞赛、传统手工艺社团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传统技艺。
最后,加强效能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工具以及组织形式,针对不同专业和行业进行科学评价,精准把握学校工匠精神的传承效能,进而积极做出改进。
4 结语
综上所述,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期推动我国制造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在推动湖湘工匠精神传承的过程中,可以与高职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导向、文化引导以及培养体系的建立促进湖湘工匠精神在学生群体中的渗透。